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485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2020—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中华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铁杵磨成针B.火烧赤壁C.凿壁偷光D.司马光砸缸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微粒;

③镁原子与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④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发生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化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但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B.使用农药、化肥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C.商家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对顾客有益

D.食用加铁酱油、加碘食盐等可补充人体健康必需的化学元素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因此物质燃烧均能看到火焰

B.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溶液

C.可以给人类供能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和无机盐

D.含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5.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氮,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

2X+6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液氨属于混合物

B.NH3中N的化学价为﹣3

C.液氨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D.液氨燃烧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CO⇌CO2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一定相同

B.铁可以实现单质→氧化物→碱

C.等质量的NaOH经过两种途径转化为硫酸钠,消耗H2SO4的质量不同

D.H2O⇌O2←H2O2的转化,体现了组成相同的物质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

7.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①连接仪器后,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打开弹簧夹,将A中过量稀硫酸全部注入B中,可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固体完全溶解;

③当B中不再产生气泡,夹紧弹簧夹,立即移出D中导管,准确读取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反应生成的氢气的体积;

④将B中反应剩余物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记录B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

⑤可根据反应前后B中固体物质的质量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⑥可根据量筒内测得水的体积即为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并利用该气体在常温下的密度,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得到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⑦用该实验也可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

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

A.2个B.3个C.4个D.5个

8.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加入铜粉和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如图所示,现有下列说法:

①溶液甲中一定含有Al(NO3)3和Zn(NO3)2

②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和Zn

③若溶液甲是蓝色,则溶液甲一定含有Al(NO3)3、Zn(NO3)2和Cu(NO3)2

④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⑤若溶液甲呈无色,则溶液甲的质量一定大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

上述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B.2个C.3个D.4个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如图所示装置均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图甲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红磷中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是      .

(2)某化学小组对该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乙所示),用暖宝宝发热剂代替红磷,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其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甲的溶解度是      ;

(2)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通过      的方法提纯甲.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均降温到t1℃,则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填选项)

A.乙>甲=丙B.甲=乙>丙C.甲>乙>丙D.丙>乙>甲

(4)若丙为氢氧化钙,向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生石灰,溶液立即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生石灰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不再溶解

B.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D.生石灰与水反应消耗水,溶剂减少,有溶质析出.

11.氨气易溶于水,易与浓硫酸反应,不与碱石灰(干燥剂)反应.氨气还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

2NH3+3CuO

N2+3Cu+3H2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氨气的组成(图中夹持、固定装置部分均略去).已知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实验中所用试剂均足量,B、D、E中所装药品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实验前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C1、mD1.

实验步骤:

I.连接装置A、B、C、D、E,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注入足量浓氨水后关闭旋塞.通人氨气一段时间后,接着连接装置F.

Ⅱ.点燃酒精灯加热,待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

Ⅲ.继续通氨气至玻璃管冷却.

Ⅳ.记录量气管读数为VmL.

V.称量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C2、mD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NaOH固体所起的作用,是利用了该物质      的性质.

(2)若mC1﹣mC2=(mD2﹣mD1)×      ,则可证明氨气的组成中不含氧元素.

(3)步骤Ⅲ通入氨气的目的之一是      .

(4)如果略去装置B,导致的后果是      .

①装置C中会发生新的化学反应

②会得出“氨气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结论

③使测得的氨气组成中N、H元素质量比偏大

(5)为减小误差,在读取量气管读数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6)步骤Ⅱ中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对实验结果      (填“有”、“没有”或“不确定有没有”)影响.

12.某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氧化钙、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为探究他们的成分,某化学小组开展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步骤Ⅰ可知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由步骤Ⅲ得出的结论是      .

(2)根据步骤IV不能确定原白色粉末中某种物质一定存在的理由是      ,要证明该物质的存在,需要对实验进行的改进是      .原白色粉末中还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是否含有,这种物质是      .

(3)无色溶液C中除了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

13.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钠粉末溶于400克水中配制成溶液,取一半该溶液,向其中加入20%的盐酸若干克,恰好反应完全,放出气体的质量为22克.试计算:

(1)碳酸钠溶液的总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中华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铁杵磨成针B.火烧赤壁C.凿壁偷光D.司马光砸缸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烧赤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凿壁偷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司马光砸缸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微粒;

③镁原子与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④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发生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分析】①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考虑;

②根据原子的结构考虑;

③根据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考虑;

④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以整体形式参加反应.

【解答】解: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①说法错误;

②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②说法错误;

③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镁原子与镁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③说法正确;④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以整体形式参加反应,有的反应中是可以分开的,例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故④说法正确.

故选D.

 

3.化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但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B.使用农药、化肥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C.商家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对顾客有益

D.食用加铁酱油、加碘食盐等可补充人体健康必需的化学元素

【考点】硬水与软水;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分析】A、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B、根据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会提高粮食的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进行解答.

C、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摄入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不能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所以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A正确.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会提高粮食的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故B说法正确.

C、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性,该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故选项说法错误.

D、食用加铁酱油、加碘食盐等可补充人体健康必需的铁、碘元素,故D正确.

故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因此物质燃烧均能看到火焰

B.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溶液

C.可以给人类供能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和无机盐

D.含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元素的概念.

【分析】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因此物质燃烧均能看到火焰错误,镁条燃烧没有火焰;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溶液正确,碱性溶液包括碱溶液和显碱性的盐溶液;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是:

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类是给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含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错误,如水分子和氖原子中核电荷数都是10,不属于同种元素.

【解答】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因此物质燃烧均能看到火焰错误,镁条燃烧没有火焰,故选项错误;

B、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溶液正确,碱性溶液包括碱溶液和显碱性的盐溶液;故选项正确;

C、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是:

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类是给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没有无机盐,故选项错误;

D、含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错误,如水分子和氖原子中核电荷数都是10,不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氮,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

2X+6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液氨属于混合物

B.NH3中N的化学价为﹣3

C.液氨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D.液氨燃烧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4NH3+3O2

2X+6H2O可知:

X是氮气,本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氨气在常压下液化属于物理变化,液态氨气也是一种纯净物.

【解答】解:

A、液氨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错误.

B、物质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正确;

C、NH3中H的化合价为+1价,故N的化学价为﹣3,正确;

D、本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答案:

A.

 

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CO⇌CO2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一定相同

B.铁可以实现单质→氧化物→碱

C.等质量的NaOH经过两种途径转化为硫酸钠,消耗H2SO4的质量不同

D.H2O⇌O2←H2O2的转化,体现了组成相同的物质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A.根据二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B.根据碱的制取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学方程式来进行分析;

D.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

A.一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或高温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铁都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基本类型不一定相同,故错误;

B.铁能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但是四氧化三铁与水不反应,得不到氢氧化铁,故错误;

C.①由CO2+2NaOH═Na2CO3+H2O、Na2CO3+H2SO4=Na2SO4+2H2O可知,2NaOH~Na2CO3~Na2SO4;

②由2NaOH+H2SO4=Na2SO4+2H2O可知,2NaOH~Na2SO4;

分析可知,两种方法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得到的硫酸钠质量相等,故错误;

D.水通电能得到氢气和氧气,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故化学性质也不相同,故正确.

故选D.

 

7.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①连接仪器后,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打开弹簧夹,将A中过量稀硫酸全部注入B中,可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固体完全溶解;

③当B中不再产生气泡,夹紧弹簧夹,立即移出D中导管,准确读取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反应生成的氢气的体积;

④将B中反应剩余物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记录B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

⑤可根据反应前后B中固体物质的质量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⑥可根据量筒内测得水的体积即为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并利用该气体在常温下的密度,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得到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⑦用该实验也可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

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

A.2个B.3个C.4个D.5个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涉及到气体的反应装置都需要检验装置气密性,锌会与稀硫酸反应,铜不会与稀硫酸反应,应该让氢气全部进入装置C中,不能立即移出D中的导管,反应剩余的固体就是铜质量,没有称量样品的质量,不能计算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依据参加反应的氢气体积,密度可以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以及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可以计算锌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

①涉及到气体的反应装置都需要检验装置气密性,故正确;

②锌会与稀硫酸反应,铜不会与稀硫酸反应,固体不会完全溶解,故错误;

③应该让氢气全部进入装置C中,不能立即移出D中的导管,故错误;

④将B中反应剩余物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记录B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故正确;

⑤⑥反应剩余的固体就是铜质量,没有称量样品的质量,不能计算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故错误;

⑦依据参加反应的氢气体积,密度可以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以及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可以计算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故正确.

故选:

B.

 

8.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加入铜粉和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如图所示,现有下列说法:

①溶液甲中一定含有Al(NO3)3和Zn(NO3)2

②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和Zn

③若溶液甲是蓝色,则溶液甲一定含有Al(NO3)3、Zn(NO3)2和Cu(NO3)2

④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⑤若溶液甲呈无色,则溶液甲的质量一定大于原混合溶液的质量

上述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B.2个C.3个D.4个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简记为“前置后,盐可溶”进行分析.

【解答】解:

金属活动性Al>Zn>Cu>Ag,所以锌粉优先与AgNO3发生反应,铜粉后与AgNO3发生反应,但是铜粉和锌粉都不能和Al(NO3)3发生反应,Al(NO3)3一定在溶液中;

①锌粉优先与AgNO3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铜粉和锌粉都不能和Al(NO3)3发生反应,所以溶液中一定有Al(NO3)3和Zn(NO3)2;

②锌粉优先与AgNO3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可能有Cu和Zn;

③若溶液甲是蓝色,说明铜已经与AgNO3发生反应,而锌已经全部反应,溶液甲一定含有Al(NO3)3、Zn(NO3)2和Cu(NO3)2;

④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有锌,锌过量,铜未参加反应,溶液中AgNO3被反应完全,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⑤铜、锌都会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每64份质量的铜、65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所以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故错误.

故选:

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如图所示装置均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图甲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红磷中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是 15 .

(2)某化学小组对该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乙所示),用暖宝宝发热剂代替红磷,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

(1)根据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来分析并解答.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是:

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生成的是固体,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进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原来氧气的体积.保证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①装置气密性好;②红磷要足量;③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等,结合红磷测定氧气的原理分析即可.

【解答】解:

(1)图甲实验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红磷中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是15.

(2)

A、铁生锈消耗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故A正确;

B、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故B正确;

C、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故C错误;

D、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是300mL,进入水的体积是55mL,即氧气的体积是55mL,因此氧气的体积分数=

×100%=18.3%,故D正确.

答案:

(1)4P+5O2

2P2O5;15;

(2)C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其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甲的溶解度是 40g ;

(2)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通过 降温结晶 的方法提纯甲.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均降温到t1℃,则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D (填选项)

A.乙>甲=丙B.甲=乙>丙C.甲>乙>丙D.丙>乙>甲

(4)若丙为氢氧化钙,向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生石灰,溶液立即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ABD (填字母).

A.生石灰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不再溶解

B.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D.生石灰与水反应消耗水,溶剂减少,有溶质析出.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是40g;

(2)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3)将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乙物质的溶解度次之,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甲溶剂最多,乙溶剂次之,丙溶剂次之,均降温到t1℃,则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正确的是丙>乙>甲,故选:

D;

(4)若丙为氢氧化钙,向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生石灰,溶液立即变浑浊,

A、溶液是饱和溶液,生石灰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不再溶解,故A正确;

B、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析出,故B正确;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变浑浊较快,故C错误;

D、生石灰与水反应消耗水,溶剂减少,有溶质析出,故D正确.

故选:

ABD.

故答案为:

(1)30g;

(2)降温结晶;

(3)D;

(4)ABD.

 

11.氨气易溶于水,易与浓硫酸反应,不与碱石灰(干燥剂)反应.氨气还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

2NH3+3CuO

N2+3Cu+3H2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氨气的组成(图中夹持、固定装置部分均略去).已知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实验中所用试剂均足量,B、D、E中所装药品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实验前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C1、mD1.

实验步骤:

I.连接装置A、B、C、D、E,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注入足量浓氨水后关闭旋塞.通人氨气一段时间后,接着连接装置F.

Ⅱ.点燃酒精灯加热,待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

Ⅲ.继续通氨气至玻璃管冷却.

Ⅳ.记录量气管读数为VmL.

V.称量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C2、mD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NaOH固体所起的作用,是利用了该物质 遇水溶解放热 的性质.

(2)若mC1﹣mC2=(mD2﹣mD1)× 

 ,则可证明氨气的组成中不含氧元素.

(3)步骤Ⅲ通入氨气的目的之一是 排出装置内生成物,减小误差 .

(4)如果略去装置B,导致的后果是 ② .

①装置C中会发生新的化学反应

②会得出“氨气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的结论

③使测得的氨气组成中N、H元素质量比偏大

(5)为减小误差,在读取量气管读数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调节水准管,使量气管与水准管液面相平 .

(6)步骤Ⅱ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