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469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翻译.docx

《古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翻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翻译.docx

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全解

一,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眉州:

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

事实代代相传。

媪:

年老的妇女。

铁杵:

铁棍.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去:

离开。

逢:

碰上。

方:

正在。

氏:

姓…的人。

民间俗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课后习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去:

出去玩

(2)方:

磨(3)欲:

要把(4)还:

于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个指代什么

(1)问之,曰:

“欲作针。

”:

这位老人

(2)学而时习之:

之后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够成功。

二,古文《刘宣苦读成才》

【原文】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③……。

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竑《玉堂丛语》)

  【注释】

  ①景泰: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②刘公宣:

即刘宣。

  ③发解及第:

(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④刘文恭公铉:

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译文】

  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为卫使养马,昼夜在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

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很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便对刘宣很好了,不久,刘宣退伍,考中了进士。

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很惊讶,觉得这肯定是山林中的老儒生所作,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这才认识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著名了。

  【例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答案:

c

  A.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答案:

刘宣:

苦读成才

  卫使:

爱惜人才

  刘铉:

慧眼识才

  19.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答案:

昼夜在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

三.任末勤学

选自

  王嘉《拾遗记》志怪小说集。

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

《晋书》第95卷有传。

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籍不怕路途的艰险去拜师求学。

他常常说:

"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任末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

他快死时告诫别人说:

“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注释

1.任末:

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2.笈(jí):

书箱。

  3.或:

有时。

  4.庵:

茅草编制成的小屋。

  

5.荆:

这里指荆的枝条。

  6.麻蒿(hāo):

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7.悦:

敬佩。

 8.易:

交换。

  9.诫:

告诫。

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10.负:

背。

  

11.题:

在……上写。

  12.易:

交换  13.终:

死,绝。

  14.犹:

还。

  

15.克:

挤,榨。

  16.静衣:

“静”,通假字,通“净”。

  

17.夫(fú):

句首发语词。

  18.或:

有时。

  19.其:

书上的。

  20耳:

罢了。

启示

我们要好好的读书,多看名著,增长知识,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在这种条件下,任末能坚持学习,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付出,父母的辛苦。

 

四,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荻(dí):

芦苇杆。

3闾(lǘ)里:

街坊。

5士人家:

读书人家 6 文字:

文章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

指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

幼年丧父。

  4资:

财务,钱财。

  5太夫人:

指欧阳修的母亲。

  6荻(dí):

芦苇杆。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

用……办法

  8书:

写。

  9闾(lǘ)里:

街坊,乡里,民间。

  10士人家:

读书人家 

  11或:

有时。

  12因:

借:

……机会。

  13惟读书是务:

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14文字:

文章

15资:

财务,钱财。

  以:

用……办法。

  书:

写。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想街坊里做官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唯一的任务只是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落笔就已经像大人了。

特殊句式:

1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以,用……办法。

书,写。

 

2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

或,有时。

因,借……机会。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

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

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五,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

司马温公:

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既:

已经。

  下帷:

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①患:

担忧。

  ②若:

如。

  ③众:

众多

  ④迨:

到;等到。

  ⑤倍诵:

“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

才 

  ⑦尝:

曾经

  ⑧或:

有时

  ⑨咏:

吟咏。

  ⑩独:

独自

  ⑪下帷绝编:

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

现指很努力、专心地读书。

  ⑫绝编:

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检测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

这里指读书刻苦。

  (13)止:

停止。

全文翻译:

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

(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温公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编辑本段本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立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

编辑本段读了本文后的收获

  1、要有志向,这是人生目标是学习的动力  2、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  3、要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  4、要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一点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

 

六.颜回好学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编辑本段]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

“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

“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

”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可惜短命死了!

现在再也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编辑本段]

注释

(1)不迁怒:

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

“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

过是过错的意思。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

颜回死时年仅29岁。

(4)亡:

通“无”。

(5)蚤:

同“早”。

(6)回:

颜回,又称颜渊。

(7)恸(tòng):

哀痛之至。

(8)门人益亲:

学生更加亲近。

(9)迁:

转移。

(10)贰:

重复。

(11)益:

更加.

(12)孰:

谁。

(13)过:

犯错误

[编辑本段]

主人公介绍

(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

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

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编辑本段]

感悟

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

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用原文回答)

答:

最佳答案

1.蚤同早亡通无

2.[孔子](因为)[颜回的死][悲痛得][哭泣]

[学生][更加][亲近](我)

[学生中][谁][称得上][好学]

[不会]犯同样的过错

3.

(1)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

(2)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

4.不迁怒不贰过(直接)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七,王充求学

作品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徙焉(判断句)。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作品注释

  会稽上虞:

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王充像

孤:

幼年丧父。

  称:

以……被称赞

  徙焉:

搬迁到这里。

徙,迁移。

焉,于的合音,在这里、到这里的意思。

  太学: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

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

而且。

  辄:

就。

  遂:

因此。

  肆:

集,市集。

  扶风班彪:

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

  师事:

做……老师。

  王充:

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

  京师:

首都。

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班彪:

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

班固的父亲。

草创《汉书》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判断句)。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

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

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喜欢死扣文章。

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非常熟悉。

寓意

  《论衡·别通》: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

要学会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感受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学习王充爱学和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八,勤训作品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

甘食媮衣,玩日愒岁。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立行;徒然食息于天地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

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

劳则思,逸则忘,物之情也。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选自《恒斋文集》)

注释译文

注释

  ◎治生之道:

谋生的正确方法。

道,这里指正确的方法。

  ◎莫:

没有哪一种东西。

  ◎尚:

看重。

  ◎乎:

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的意思。

  ◎邵子:

邵雍,宋代学者。

  ◎计:

计划,打算。

  ◎岁:

年。

  ◎近:

浅近。

  ◎而:

转折连词,然而。

  ◎旨:

意义,用意。

  ◎食:

接受,享用。

  ◎效:

显示。

  ◎徒然:

只,仅仅。

  ◎新:

更新。

  ◎敝:

坏,破旧。

  ◎大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

  ◎之:

表示代词,意思是“这样的”。

  ◎圣:

指智慧,才能,道德修养几方面都无与伦比。

  ◎且:

尚且。

  ◎寸阴:

日影移动一寸,比喻极短的时间。

阴,日影。

  ◎陶侃:

晋朝人。

曾说:

“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

  ◎况:

何况。

  ◎不若:

不如,不及。

  ◎彼者:

那些人。

译文

  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因此邵雍说:

“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

”这些话虽然说的浅显,但意义却很深远!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只顾眼前吃得好、穿得好,玩掉时间,荒废岁月,让他去当农夫,却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让他去做工人,却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让他去做商人,却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让他去当读书人,却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

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

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

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

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

  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在才能、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1]

作品鉴赏

  第一段:

提出论点,指出“勤”是最重要的。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语译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劳更重要的了。

所以北宋的邵雍先生曾说过:

“一天行程的筹画,重点在于早晨(筹画一天的行程,当从早晨开始);一年工作的筹画,重点在于春天(筹画一年的工作,当从春天算起);一生事业的规划,重点在于勤劳的态度(规划一生的事业,则决定于勤劳的态度)。

”这话说得浅近,但是它的道理却很深远啊。

  观念引导

  1.直接破题,这叫做“开门见山法”。

  2.引用古人的话,这叫做“言例”。

修辞法称为“引用”(“引用典故”或又称“引用论证”)。

  3.一天的开始是早晨,一年的开始是春天,但是,最后一句为什么不是“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呢?

  4.这句引用的话,说得浅近,可以理解;但是说它“道理深远”,又深远在哪里呢?

  讲解

  1.使用古圣先贤的名言,是为了强化、更好的论证自己的论点,所以引用时,名言的内容,必须支持自己的论点。

  2.文章开头就标举“勤”为第一要义,认为人活着,就要认真过日子,要将“勤劳的态度”实践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为了强化这个论点,作者引用了邵雍的名言,很好的论证了自己的论点,道明连古圣先贤也认同自己的观点。

  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这两小句分别将重点放在“晨”与“春”,早晨是“一日之始”,春天是“一岁之始”,两句一起看,都有“慎始”的意思,就是说“从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用心”,才不会“一步错,步步错”、“一着之差,满盘皆输”。

  4.既然前两句都是讲“开始的时候”,为何最后一句不是“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呢?

因为: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所以:

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点上这样讲,道理也通啊!

这样跟“一生之计在于勤”的说法,差别在哪里?

因为:

  一、这句话是邵雍说的,而邵雍原本就是这样讲的。

  二、因为“小时候胖不是胖”,有可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三、前两句的语意,重点在“开始”,第三句的重点在“态度”,这个“态度”,也可以回过头来涵盖前两句。

三句一起看,可以看出,第三句才是邵雍话里的主旨,这种表现方式,就叫做“好酒沉瓮底”,谜底最后揭晓,才能吸引人们看到最后。

  5.既然邵雍的话也是认同“勤劳的态度”,那么引用这句话,当然可以佐助作者开门见山的论点“莫尚乎勤”。

  6.说它“言近旨远”,“言近”可以理解,但“旨远”又深远在哪里呢?

  第一段只是建立论点,论点简单明了,很容易懂,但是论点只是概要叙述,是抽象原则,该怎么去实践,还没有提到。

说“旨远”,同时可以将语气和语意延伸到下一段去。

  7.题外话。

“一生之计在于勤”,除了强调“勤”的重要之外,还能不能推论出其他重要涵义?

  第二段:

从人之常情,讲“好逸恶劳”的害处。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憩岁。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