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215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1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

《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docx

浙江新高考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文本11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

文本11 渔父

《楚辞》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

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目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3.文化目标: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体会他们思想的精髓。

4.审美目标:

赏析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激趣导入

 直面人生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是选择“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处世态度,还是选择“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来聆听屈原与渔父那来自远古的绝响。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屈原既放(被放逐),游(行走)于(介词,在)江(湘江)潭(楚国方言,指深水),行吟泽畔,颜色(脸色)憔悴,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枯瘦)。

渔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见(看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楚国官职,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

屈原曾担任此职)与(句末语气词,吗)?

何故至于(到)斯?

”屈原曰:

“举(全)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是:

这。

以:

因为。

因此)见(被)放。

请概括段意: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屈原的特定情况及渔父的问话。

.

(第二段)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拘泥,执着)于(引出对象,可不译)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搅浑)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

(吃)其糟(酒糟)而歠(饮)其醨(薄酒)?

何故深思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呢)?

请概括段意:

渔父对屈原的问话。

(第三段)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洗头)者必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洗身)者必振衣(抖掉衣上的尘埃)。

安能以(介词,用)身之察察(皎洁的样子),受物之汶汶(玷辱)者乎?

宁(宁愿)赴湘流,葬于(介词,在)江鱼之腹中。

安(怎么,哪里)能以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句末语气词,呢)?

请概括段意:

屈原就渔父的提问进行回答。

(第四段)渔父莞尔(微笑的样子)而(连词,表修饰)笑,鼓枻(敲打船桨)而去(离开),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洗)吾缨(系帽的带子);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介词,和)言。

请概括段意:

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搭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

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 ①见而问故 ②断然拒绝 不受尘污

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世上(的人)都是混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人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得分点:

“举”“是以”“见”“放”,句意对)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

哪里能让皎洁的身体蒙受污浊外物的玷辱呢?

(得分点:

“闻”“沐”“弹冠”“浴”“振衣”“察察”“汶汶”,句意对)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汉水清又清啊,可用来洗我系帽的带子;汉水浊又浊啊,可用来洗我的脚。

(得分点:

“可以”“濯”“缨”,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体会他们思想的精髓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作者在塑造屈原的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外,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2)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行为、外貌: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作用: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

对于他的处世态度,你如何评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和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2)他的看法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如与世推移,变换角度,灵活处理世事。

在保持自己品性不变的前提下,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必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3.《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的“清”与“浊”有何寓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的清明与黑暗。

“沧浪歌”是解读渔父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的精髓所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渔父在世道的“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

4.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是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你是怎么看的?

渔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渔父和屈原之间的问与答,表现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我认为无所谓褒贬。

同时,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包容性,不同的文化可以兼容并蓄。

(2)文章刻画了渔父这位高蹈遁世、不愠不怒、心平气和的隐者形象,是为了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微任务活动三 赏析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使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除了塑造屈原这一形象外,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渔父这一形象的作用就在于衬托屈原,与之形成对比。

在两个人的人生态度、人生道路与人生结果的对比中,自然显现了文章主旨。

本文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对比:

①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

屈原从社会着眼,坚持入世,而那个假设的淈泥扬波、

糟歠醨者虽也是入世,但二者的目的、态度截然相反:

一个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浑水摸鱼。

两相比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

②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入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泽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

这两种情景的对比,恐怕非意志特强者难以自持,然而屈原不但能够矢志不移,而且锐意于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文中塑造了屈原与渔父两个形象,有人说这不是两个人在对话,而是屈原的两种思想在较量,反映了屈原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同意。

①虽然文章一开头明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的时候,但这个时候不一定这么巧地出现一个“渔父”。

②根据古代有把“渔父”作“隐逸者”的代称的先例,那么把“渔父”理解成屈原隐逸思想的代言人也未尝不可。

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实际上是自问自答,揭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

在屈原的内心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那么执着呢?

我有能力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里;另一个声音是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的人格追求,不能为一时的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

这两种声音,化为两种形象,于是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示例二)不同意。

①文章一开头明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的时候,这样一个环境中出现“渔父”是很正常的。

②根据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渔父”这一意象可以是隐逸者的代称,有文章中的思想并不奇怪。

 

助读材料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其中,《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2.《楚辞》与骚体

《楚辞》,西汉刘向辑。

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

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

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

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骚体的主要作家:

屈原、宋玉、蔡琰。

代表作品有《九歌》《离骚》等。

3.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

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

“渔父”之“父”同“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

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杂篇·渔夫》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

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

史籍上至少有两位这样的渔父。

第一位是在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

第二位是在乌江边与项羽相逢的渔父,此渔父自报家门是乌江亭长,他力劝项羽渡江,说: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不料这番言辞竟然让项羽笑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接着项羽力战自刎。

真怀疑这位渔父是刘邦派来的高士。

除了这两位渔父,史上还有两位真正的高士渔父:

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愿者上钩的故事广为流传,使其被称为最牛渔父;东汉渔父严子陵则是另一种风范,他拒绝了同学兼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江,终老林泉。

樵即樵夫,指以砍柴为生的人。

中国古代的樵夫虽没渔夫那么显赫,但也出过几位名人。

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奠定了两人的友谊,钟子期就是一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正宗樵夫;晋时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在一旁观看。

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

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

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烂柯”也成为了围棋的别称。

古时渔、樵并称,有隐居之意。

古曲里有首《渔樵问答》;小说里也经常有渔樵出现,像《西游记》中孙悟空访菩提祖师碰到樵夫引路,长安街市上一对渔樵张稍、李定引出了唐僧;《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是渔夫,其弟子武吉则是正牌樵夫;而《射雕英雄传》里南帝一灯的四大弟子分别是渔、樵、耕、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渔樵呢?

这些渔樵多半出自文人的想象,譬如庄子设计渔父,是让他为自己代言;屈原、项羽自杀是很私密的事件,即使有渔父光顾也查无对证。

渔樵这一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杨慎所作的《临江仙》(《三国演义》开篇词)便是继承了这种意象和理想。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句知识

1.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颜色

颜色

憔悴

古义:

脸色。

今义:

色彩。

形容

形容

枯槁

古义:

形体容貌。

今义:

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高举

何故深

思高举

古义:

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

高高地举起。

2.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动词,行走

秦时与臣游

动词,交往,交游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动词,游览

游刃有余

动词,自由移动

举世皆浊我独清

形容词,全

何故深思高举

名词,行为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被攻占

杀人如不能举

动词,杀尽

是以见放

介词,被

图穷而匕首见

同“现”,显露

未得与项羽相见

动词,会面

慈父见背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3.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并列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递进

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4.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

鼓枻而去

名词作动词,敲打

乃歌曰

名词作动词,歌唱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

“非”表示否定的判断句

被动句

①屈原既放

②是以见放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

①放:

被放逐

②“见”表被动

③“于”表被动

定语后置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中心词+之+定语+(者)

二、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课外名句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

 

一、“读屈原”诗歌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赏析

 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大历(766—779)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

诗的前两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绝妙。

屈原与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创业艰难,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楚国,可是子孙昏庸无能,不能守业,疏远贤能。

奸佞当权,自己空有一套正确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打击迫害,屡贬荒地。

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朝政日非,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越来越深重,屈原愤而自沉汨罗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尽头。

这两句是抒情。

后两句写景: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一种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

此刻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是在诉说千古悲剧。

这首诗运用的比兴手法相当高明。

前两句以江水之流不尽来比喻人之怨无穷,堪称绝妙。

后两句萧瑟秋景的描写,又从《招魂》“湛湛江水”两句生发而来,景物依稀,气氛愁惨,更增凄婉,使人不胜惆怅,吊古之意极深,为人所传诵。

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史上留下你一片洁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

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为先秦一说客。

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

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

急鼓!

可爱的三闾大夫!

浅浅的龙湾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

我仿佛嗅到芳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它依然流着楚泽的寒凉。

赏析

 这首诗是余光中在1951年的诗人节上写的,主要表现对大诗人屈原的赞颂、崇拜和仰慕。

诗歌融入了大家熟悉的历史典故——“投水”“汨罗江”,以及历史人物——“太史公”“张仪”“子兰”“郑袖”“三闾大夫”,增强了诗歌的历史真实感。

诗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如第五节中,当年子兰、靳尚等人离间屈原奸计得逞,郑袖舞袖受宠一时的盛况而今均已化作尘土,无人凭吊的凄凉境况,对比遭忧投江的屈原的际遇,千百年后仍被追念、崇祀的竞渡盛况,今昔赢输、盛衰形成极强烈的对比。

诗中还运用了设问手法。

如第二节中,余光中借太史公的叹息托出太史公对爱国文人际遇的感慨,并以张仪说客的功利形象对比出屈原为理想而执着的坚贞风骨。

再看烘托手法。

如第三节“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但丁神曲、荷马史诗、魏吉的牧歌是西方文学诗史上的巨作,这三位诗人在西方文学史上拥有极崇高的地位,而作者以“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显然把屈原的地位提升至所有中外诗人之上,烘托手法运用得极妙。

还有转化运用。

如第四节“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骄傲是抽象的情愫,作者以物象的“灌溉”,使抽象的意象更显具体而灵活。

此外,本诗还留意押韵,使一首历史的叙事诗有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而最后一节,在“淡水河上”“流着楚泽的寒凉”,淡水河是余光中今日的时空,楚泽是屈原昔日的时空,今昔时空交错,两位诗人似乎跨时空有了交会,于是余光中嗅到了芬芳(高洁的人格),感受到了屈大夫内心的寒凉。

这种将平面的诗句,瞬间塑造成立体的意象的写法,尤见作者之匠心。

不过对于最后一节,在季节、时间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以“春晚”来吊屈原,或许为结语的“寒凉”而巧设,笔者则以为吊屈原既是五月五日端午节(诗人节),时间上以“暮夏”为宜,对应结语的“寒凉”反而会生出无理而妙的效果。

二、“读屈原”赋

吊屈原赋

贾 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

“已矣哉!

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

逢时不祥。

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跷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

已矣!

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

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

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译文

我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

(屈原)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

“算了吧!

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

”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

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

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

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

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地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

唉!

唉!

你遭逢的时代不好啊。

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

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

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恶浊啊,认为盗跖、庄跷廉洁;(认为)宝剑莫邪粗钝啊,认为铅质的刀锋利。

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

这就好比是抛弃了周鼎,而把瓦盆当成了宝物啊;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啊,反让骏马吃力地去拖盐车啊。

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在上,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

慨叹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这样的祸难!

总之,算了吧!

整个国家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一个人独自忧愁抑郁能够和谁说呢?

凤凰飘飘然向高处飞去啊,自己本来就打算远走高飞。

效法深渊中的神龙啊,深深地潜藏在渊底来保护自己;弃离了蟂獭去隐居啊,怎么能够跟从蛤蟆与水蛭、蚯蚓?

我所认为珍贵的东西是圣人的神明德行啊,要远离污浊的世界而自己隐居起来;假使骐骥也能够被束缚而受羁绊啊,怎么能够说与狗和羊有分别呢?

盘桓在这样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啊,也是您的原因。

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恋国都呢?

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闪耀出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出的危险征兆啊,就远远地高飞而去。

那窄窄的小水沟啊,怎么能够容下吞舟的巨鱼?

横行江湖的鳣鱼、鲸鱼,(出水后)也将受制于蝼蚁。

赏析

 贾谊在赋中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的深切悼惜,其实就是对自身处境的伤感,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以表达对世间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

不过,在感情一致的前提下,贾谊并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的行为。

他认为尽管环境恶劣,也应当顽强地活下去,自己虽然将居住在潮湿的长沙,或许因此而不能长寿,但仍不愿去自尽。

贾谊和屈原这种见解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死观。

屈原所怀的是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理想不能实现就不惜殉以生命;而贾谊除具有儒家思想外,还兼有盛行于汉初的道家旷达的精神。

三、“读屈原”散文

屈 原

何 漂

若问我的心里,最崇敬谁,那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屈原。

屈原敢于面对现实,在茫茫的烟波深处,孤舟一叶,或许是明月之夜,或许是风和日丽,他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

从“退身修整服装”的自省,到“问舜帝而评理”的强化,他未曾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在一张纯白的纸上写了三句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仔细研读这三句话,一句是屈原的,一句是杜甫的,一句是范仲淹的。

然后通读他们的作品,最后我得出了一个想法,我认为屈原的境界最高。

杜甫的是一种姿态,范仲淹的是一种情怀,而屈原体现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

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但他心甘情愿,始终不悔。

屈原骨子里透出来的“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