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184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docx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世界史部分

专题一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史

一、资产阶级暴力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

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并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国王查理一世的专横使各种矛盾激化。

②时间:

1640—1688年领导阶级:

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③重大事件:

a.开始:

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重新召集议会。

b.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c.曲折: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d结束: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④重要人物及事迹:

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50年代初他就任“护国主”,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⑤重要文献: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⑥意义:

a.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c.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法国大革命

①背景:

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

②爆发:

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③高潮:

雅各宾派专政

④拿破仑帝国:

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1814年法国封建王朝复辟。

1815年滑铁卢惨败。

⑤重要文献:

A.1789年,制宪会议制订《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B.拿破仑的《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⑥重要人物:

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拿破仑

⑦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时间:

1775—1783年

③重大事件:

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5月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④重要文献:

A.1776年7月4日(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了。

B.1787年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美国成为联邦制国家,确立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

⑤重要人物:

华盛顿

⑥胜利原因:

a.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b.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c.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⑦历史意义:

a.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b.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四)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①根本原因:

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南北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②时间:

1861——1865年

③重大事件:

导火线: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开始: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转折: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结束:

1865年北方获得胜利。

④重要文献: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广大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扭转了战局。

⑤重要人物:

林肯,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⑥胜利原因:

a.先进的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b.南方的叛乱不得人心;c.北方拥有较强的经济、军事实力;d.林肯政府采取措施激发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e.林肯总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

⑦历史意义:

a.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b.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①背景:

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时间:

1861年改革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

③内容: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法令规定: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④评价:

a.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c.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

d.这次改革也是对农奴的一次空前的剥削和掠夺。

(二)日本明治维新

①背景:

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

②时间:

1868年开始

③措施:

a.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c.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④评价:

a.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c.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有何异同。

相同点:

(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此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3)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都是本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点。

不同点:

(1)背景不同:

俄国面临农奴制危机,没有民族危机;日本不仅有国内幕府统治危机还有民族危机。

(2)前提不同:

日本在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维新改革扫清了障碍;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

(3)内容不同:

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专题二国际关系史(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国际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

1.产生背景: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

a.1919.1—1919.6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

凡尔赛体系形成。

b.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体系形成。

3.作用:

a.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b.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4.结束:

1939年二战的爆发。

二、二战后国际格局:

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1955-1991)

1.产生背景:

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

a.序幕:

1946年,英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

b.开始: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正式形成:

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当今世界格局及发展趋势——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

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当今格局: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a.“一超”美国。

b.“多强”:

俄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国家集团。

3.发展趋势:

多极化。

专题三三次科技革命史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

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2.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

英法美德俄日。

5.标志性发明: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新能源:

煤炭

6.过程:

①蒸汽动力首先使用于棉纺织业。

②冶金、采矿随后使用蒸汽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

7.主要发明:

a.英: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

b.美(富尔顿)→轮船。

8.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9.影响:

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

a.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

b.城市化,工业化开始。

c.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a.标志:

电力的广泛使用。

b.理论奠基人:

法拉第。

3.主要领域:

a.新能源:

电力、石油。

新机器:

内燃机。

c.新通讯:

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主要发明:

a.德:

西门子→发电机;卡尔本茨→内燃机、汽车。

b.美:

爱迪生→电灯泡;莱特兄弟→飞机;

5.特点:

a.科技对生产的作用上升。

b.新技术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6.影响:

a.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b.政治:

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c.外交(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

20世纪40年代至今

2.标志: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地位:

规模、深度、影响超过前两次

4.特点:

a、科技对生产的推动力加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c、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5.影响:

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c、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

d、科技进步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是把双刃剑)

1、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

a.战争问题:

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

b.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

c.高科技犯罪:

网络“黑客”、病毒等。

d.其他问题:

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科技是双刃剑)

3.科技革命的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四重要会议、重要组织史

一、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

1919年,法国巴黎。

2.主要参加者:

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

3.性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

5.作用: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

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

2.中心议题(目的):

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3.《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影响(略)

4.作用: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三)慕尼黑会议

1.时间地点:

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

2.参加者:

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3.内容:

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

4.影响:

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四)雅尔塔会议

1.时间地点:

1945年,苏联雅尔塔。

2.主要参加者:

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

3.目的:

为了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4.内容:

九(下)(略)

5.影响:

加速了德国灭亡;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为美苏瓜分世界奠定了基础。

二、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1.性质:

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2.参与国家:

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同盟——德、意、奥。

3.影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一战的爆发。

(二)国际联盟(国联)

1.成立:

美国倡议,但没有参加,英法主宰。

2.宗旨:

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3.实质:

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

1.轴心国集团:

a.参与国:

德意日。

b.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c.影响:

有利于法西斯的扩张,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预示着二战的来临。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a.时间地点:

1942年,华盛顿。

b.参与国: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c.标志: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d.影响:

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联合国

1.成立:

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1945年10月成立。

2.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3.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中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五)欧洲联盟

1.时间国家:

1993年,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

2.性质:

欧洲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盟,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3.影响:

a.加速了欧洲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欧洲走向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

b.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专题五两次世界大战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杀身亡。

3.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4.重要战役:

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6.战争的结束

①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不久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7.大战的影响

①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②双方的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8.一战的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与一战相同)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

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

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4.战争的扩大

(1)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

(2)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达到最大。

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5。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它标志着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成为战胜法西斯的重要保证。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7.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从而加速了德国灭亡的进程。

(2)雅尔塔会议:

A时间:

1945年初B与会国:

美、英、苏三国首脑

C决议:

a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b成立联合国,中、美、苏、英、法五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c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8.战争的结束

(1)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战争结束

(3)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苏联红军对日作战。

(4)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

10.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最大的启示:

人类在对付共同挑战的时候,应该团结一致。

专题六大国崛起

一、英国的崛起 

(一)重要基础知识提示:

《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二战后的英国。

(二)英国的崛起历程

1.殖民掠夺:

16世纪末,加入世界殖民扩张行列,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在18世纪中后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

2.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从而确立了近一百年的世界霸主地位。

4.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过分依靠殖民地,不重视新设备、新机器的更新,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下降被德美超过,霸主地位在衰落。

5.两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英国,使其失去了霸权地位。

(三)英国崛起的原因

1.地域因素: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又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因此,海外活动更加便利。

2.政治因素:

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因而最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经济因素:

①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②通过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等方式,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科技、教育、文化因素:

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和教育,鼓励科技创新,从而使英国具有较高的国民素质和居于领先的科学发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中的众多发明.

(四)英国崛起又衰落给我们的启示

1.崛起的启示①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②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③要重视制度上创新

2.崛起后又衰落的最大启示:

不要搞霸权、不要搞扩张。

否则,霸极必衰。

二、美国的崛起

(一)重要基础知识提示:

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两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南北战争、两次大战对美国的影响、二战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霸主地位的确立、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二)美国崛起的过程

1.1775——1783年,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发展迅速。

3.1861——1865年,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4.19世纪后三十年,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更为迅速,工业产量跃居世第一。

5.一战削弱了西欧却壮大了美国。

6.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西方世界受到沉重打击,但美国率先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罗斯幅新政,度过了经济危机。

7.二战进一步削弱了西欧,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确立。

8.7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遭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崛起,也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在削弱,但仍是霸主。

(三)美国崛起并保持常盛的原因

1.地域因素:

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周边环境稳定,少受战争之害。

2.政治因素:

①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不断的制度创新。

美国独立后,制定了具有高度民主性、进步性的1787年宪法。

当奴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美国通过了南北战争消灭了奴隶制度。

当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弊端,引发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②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社会局面。

 

3.教育科技文化因素:

政府十分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创新,国民素质较高。

4.经济因素:

①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②不断拓展国内国外市场。

5.充分利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发展自身。

(四)美国崛起并保持常盛给我们的启示

①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②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③要重视制度上创新。

④国家统一是崛起、发展的前提

三、德国、日本的崛起

(1)19世纪中后期德国、日本在崛起过程中有哪些相似因素:

德国通过王朝战争、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德国通过普法战争、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等对外战争取得战争赔款,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并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2)二战前,德国、日本两国谋求崛起的主要方式是走上法西斯道路。

(3)其相同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

(4)其结局给人类留下教训:

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5)二战后德日的重新崛起共同原因:

充分利用国际机遇;利用外资;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重视经济建设。

五、前苏联解体的悲剧

(一)前苏联崛起

1.历程

(1)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二次大战期间的成功。

苏联在20-30年代通过一五、二五计划,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目标,国民经济总量一下子跃居世界前列。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苏联承受二次大战的最困难时期提供了动员能力和物质保证,二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

2.影响:

由于苏联的巨大成功,二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和民族解放运动基本上是追随苏联模式,为苏联在世界范围内挑战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二)前苏联解体

1.过程(略)

2.原因:

(1)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各种矛盾

(3)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3.前苏联崛起失败深刻教训

(1)无论国内资源如何丰富,一旦实行与经济全球化相脱离的封闭经济体制,其国民经济就必然失去活力和竞争力,经济增长就难以均衡持续。

因此,开放和竞争是和平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2)国内制度因素的极端重要性,必须走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