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407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docx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宏观经济学论文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工商管理

班级:

管理112班

学号:

1111020215

姓名:

清风(化名)

指导老师:

叶焕民

 

2012年11月30日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摘要:

这里所讲的准备金率主要是法定准备金率,也包括超额准备金率。

调整准备金率是我国实施货币政策常用的工具之一。

通过准备金率的变动来调节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贷款投资的结构,从而可以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产生作用。

本论文通过列举数据,画出表格和折线图,将理论与实际效果相结合来分析准备金率的变动对GDP的增长、CPI、房地产、就业、股市等的影响。

总的来说,准备金率的变动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有一定的优越性,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最后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准备金率宏观经济调控优越性局限性建议

 

目录

1、我国调整准备金率的理论基础

1.1准备金与准备金率概念

1.2货币供给与货币创造理论

1.3通货膨胀理论

1.3.1通货膨胀概念与表示

1.3.2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

1.4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总述

1.4.1法定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

1.4.2超额准备金变动的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

1.4.3机理总结

2.我国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调控的分析

2.1总体趋势描述。

2.2准备金率变动对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2.3准备金率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2.4准备金率的变动对CPI的影响

2.5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房地产的影响

2.6准备金率的调增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2.7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我国股市的影响

3.对变动准备金率的评价

3.1优越性:

3.2局限性

4.建议

5.反思总结

5.1收获

5.2不足

6.致谢

7.参考资料

附录

 

论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1、我国调整准备金率的理论基础

1.1准备金与准备金率概念

一般情况下,人们向银行存款后,很少出现所有的储户在同一时间里取走全部存款的现象。

于是,银行一般只需保留其中一部分存款用来支付日常的取款,而将剩余部分一般用来从事放款等营利活动。

这种经常保留的用来支付存款而提取用的一定金额,就称为法定准备金,也称法定存款准备金。

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所占的最起码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在我国,它由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所规定。

在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按照规定提取存款准备金上缴中央银行后,不一定就将剩余的存款全部放贷出去。

这些没有放贷出去的存款就被成为超额准备金,也就是超过法定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

其在存款中所占的比例就为超额准备金率。

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超额准备金率做出具体的规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率。

但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要往往收到央行所大致规定的超额准备金率的影响。

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活期存款

1.2货币供给与货币创造理论

所谓货币供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包括非银行机构(个人或企业)

所持有的通货与活期存款之和。

通货指人们手中的硬币纸币等。

活期存款是储户向银行所存入的并可以随时取出的货币。

所谓货币创造理论,描述的是存款贷出后引起多次存款的现象。

当一个人向银行存入一笔钱后,商业银行会从中留出一部分作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其余的部分一般会放贷出去。

从银行贷到款的人留出一部分作为现金外,其余的也会存入商业银行之中。

从而,最初的存款可以派生出许多的活期存款。

这样,总的活期存款便会增加。

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扩张效应。

我们将引起货币派生的原始货币称为基础货币,在数值上等于通货与准备金之和。

它是货币供给的基础。

我们将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的比值便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有关公式如下:

通货=硬币+纸币

基础货币=通货+准备金=通货+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给=通货+活期存款

货币创造系数=货币供给/基础货币=(现金-存款比率+1)/(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

1.3通货膨胀理论

1.3.1通货膨胀概念与表示

所谓通货膨胀指的是市场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它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货膨胀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通货膨胀率反映了不同时期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例如,A时期相对于B时期的通货膨胀率为:

通货膨胀率=(CPI(A)—CPI(B))/CPI(B),也就说通货膨胀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动来间接表示的。

不过,利用CPI指数同比增长的变化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变化趋势。

1.3.2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与成本共同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预期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等。

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货币”。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或劳务的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主要有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等。

前者是工资上涨幅度大于生产幅度,以致成本上升,价格上涨。

后者主要是由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垄断组织或寡头组织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而故意抬高价格,最终引发通货膨胀。

需求和成本共同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上述两种情况相结合的情况。

比如,起初是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引起的价格持续上涨,后来由于工人感觉自己现在的工资购买力下降,于是就会增长工资,使得成本增加,价格又会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低效率的部门要求工资能够达到高效的部门的工资水平,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预期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是由于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工人会因此要求提高工资,价格上涨。

而价格上涨优惠引起工资提高,于是变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综上所述,对于通货膨胀的最直接最常见的两个因素还是需求和成本。

1.4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总述

1.4.1法定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

当法定准备金率增加时,商业银行能够放贷出去的存款所占的比例也就变小了。

根据货币创造理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或者变动幅度不大,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货币乘数的减少,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许多存款的派生,货币供给也就减少了。

也就是说法定准备金率的增加会从市场中回收大量的资金,从而能够抑制贷款和投资的增加,减少社会总需求,对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属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旨在防止经济过热,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发展。

反之,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法定准备金所占比例减少,大量的资金被释放出来,增加了商业银行对外放贷的意愿,刺激了社会总需求。

这属于积极的货币政策,旨在促定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1.4.2超额准备金变动的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

当超额准备金率变动时,往往会引起各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

一般情况下,超额准备金率与法定准备金率呈现反方向的变动趋势。

当超额准备金率下调时,会削减因法定准备金率上调所引起货币乘数减小的趋势,会在客观上释放一定的资金,对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给我国的经济系统带来巨大的震荡,达到温和、逐步调整经济过热的作用,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反之,超额准备金率上调,是一种紧缩的财政政策,倘若此时法定准备金率不变或者也在上调,那么必定能冻结大量的资金,在我国,从现实来看,还是前者出现的情况居多。

1.4.3机理总结

一般来讲,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有促进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具体则表现为对货币供给量,GDP,CPI,

房地产,就业,股市等方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准备金率的变动直接作用于市场上供给量的变化,然后以此来间接地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其它方面。

 

2.我国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调控的分析

2.1总体趋势描述。

图1

图2

图3

19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从那时起一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出现了45次的调整(不算84年刚开始规定那一次)。

由图1可得,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下调次数少,也就是在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以下及近段时间以来有下调的表现。

由图2知,我国在2006年以来频繁的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据有关数据,仅2006到2010年这个时间段,法定准备金率就变动了29次。

可见,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常用的手段。

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保持5%-7%的超额准备金率,自1998年我国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超额准备金率做出具体的规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自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便出现多次下调的状况,而且在90年代后期,也就是在亚洲金融危机阶段,下调速度最快。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下调的幅度在减少,趋于稳定。

2.2准备金率变动对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由1.4的作用机理,我国可以知道从理论上讲,当法定准备金率调高时,会导致货币乘数减小,从而可以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然而当法定准备金率减少时,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M1是指严格的货币供给,包括非银行机构所持有的通货以及活期存款。

根据图4,我们可以发现近十年来这种周期波动幅度已经明显小于八九十年代,可是变动的频率却要比以往增加。

前者明了随着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调节能力在加强,使其波动的幅度缩小在一定范围内,大约是0.00%到5.00%,也体现了我国的市场机制在不断地完善。

后者则说明了历年来货币供给量变动的频率是与我国准备金率的变动频率息息相关。

下面再截取其中一段时间进行分析。

图4

图5

我国2007年到2009年间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表1)

时间

法定准备金率

中小型金融机构

大型金融机构

2007年1月15日

9.50%

9.50%

2007年2月25日

10.00%

10.00%

2007年4月16日

10.50%

10.50%

2007年5月15日

11.00%

11.00%

2007年6月5日

11.50%

11.50%

2007年8月15日

12.00%

12.00%

2007年9月25日

12.50%

12.50%

2007年10月25日

13.00%

13.00%

2007年11月26日

13.50%

13.50%

2007年12月25日

14.50%

14.50%

2008年1月25日

15.00%

15.00%

2008年3月18日

15.50%

15.50%

2008年4月25日

16.00%

16.00%

2008年5月20日

16.50%

16.50%

2008年6月25日

17.50%

17.50%

2008年9月25日

16.50%

17.50%

2008年10月15日

16.00%

17.00%

2008年12月5日

14.00%

16.00%

2008年12月25日

13.50%

15.50%

由以上图表可知,我国在2007年上调了7次法定准备金率,然而在此期间货币供给量虽有升有降,但是整体却呈现上升趋势,而且上调法定准备金率与货币量的减少也并非一一对应,这说明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并非与货币量的变动呈严格的线性关系。

到2008年前半年,我国又上调了5次法定准备金率,这时的同比增长保持着较低的水平,基本上实在2%以内。

而在2008年的后半年里我国开始下调准备金率,到了2009年的时候,法定准备金率一直不变,此时货币量的供给便开始反弹,多次波动,最高达6%以上。

在这段时期里

再看近段时间以来的数据。

图6

2011年3月起,我国法定准备金率上调了5次,这时,我国的货币供给量M1一直到2012年1月初,都是呈现下降趋势。

在2012年2月和2012年5月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均下调了0.5%,随后我们看到货币供给确实在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因而,可以说,在这段时期里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确实对货币量的供应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总的来说,较高水平的法定准备金率对货币量的供给确实有较强的限制,波动幅度较小。

然而较低水平的法定准备金率则对货币量的供给量有较低的限制,波动幅度较大。

由于受其它因素的干扰,货币供给量往往上下波动。

而且,不同时期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效果是不同的。

2.3准备金率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活力逐步释放出来,经济在不断增长,只是在各阶段增长的幅度不同。

图7

21世纪以前我国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表(表2)

时间

1984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9月

1998年3月21日

1999年11月21日

准备金率

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10.00%

12.00%

13.00%

8.00%

6.00%

从84年我国开始规定准备金制度,无论是超额准备金率还是法

定准备金率都很高,客观上可以冻结市场的资金,对减缓经济过热起到一定的起到一定的作用。

84到88年我国存款准备率先下调一次,后连续上调两次,88年到98年十年的时间维持不变。

此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整体先呈现下降趋势,在90年代初期跌入了低谷,在由此虽然说在确实抑制了我国经济增长过快的目的,可是却不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是出现大起大落的情景。

这充分说明我国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很成熟,在短期内虽实现给增长过快的经济以降温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达到使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对比图1和图7,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时间段里,两条曲线并没有很大的一致性。

换句话说,在这一阶段里,通过使用法定调整准备金还稳定经济的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缺乏超额准备金率在此期间的具体数据就不单独分析了)

在亚洲金融危机到来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又一次跌入了低谷。

此时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便成为了首要目标,为此我国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全都下降,前者先后下调了5%和1%,后者则逐步地由97年的7.02%下调到99年的2.07%。

两种准备金率的下调,必定将大量的资金释放出来,为贷款和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图7可以看出,99年相比98年相比,GDP增长速率并没有大幅度的下降,并且自此以后开始回升。

可见,在这一阶段里,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恢复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很好地发挥了其调控经济的目的。

进入21世纪以后,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前,我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在03到07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

为了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我国自2003年起,多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直到2008年6月7号,除有3次上调幅度达1%,其余都上调幅度均为0.5%。

多次上调法定准备金可以年冻结大量的资金,在一定上抑制了市场的总需求。

但是为了防止市场的动荡,我国的超额准备金率在这一时期里先后小幅度地下调了4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释放一些资金,减轻商业银行对外放贷的压力。

两者的结合,充分地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根据图7,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在稳步地增长,并未出现如同上个世纪那样大起大落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变动准备金率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还是起到一定的效力的。

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蔓延到中国,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

此时我国又多次地下调法定准备金率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此后,我国GDP增长速率又返回到10%以上的水平。

近一两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此时我国又开始放松银根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这一时期里尽管经济有所放缓,可是幅度不是很大,最终GDP还能保证至少7.5%的增长速度。

如果在结合图1、图3和图7,我们发现,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变动趋势与我国GDP的增长趋势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曲线与两者成反方向的变动。

也就是说准备金率的调整会以经济发展状况为依据又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相应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逐步走向成熟,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调控效果也在加强。

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增长的调控成果是建立在数十次地变动准备金率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也就是说,单独一次或几次的变动不见得会收到好的效果,需要多次的累积。

从这种角度上说,我国调整准备金率对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是有限度的。

2.4准备金率的变动对CPI的影响

图8

由图8可以发现,我国在80年代经历了两次通货膨胀。

90年代的通货膨胀更是严重,CPI同比增长最高达到了24.1%,当时我国的GDP也达到13.1%,这与当时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大搞投资建设有关。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CPI同比增长基本上控制的在5%或6%以内,总体上趋于稳定。

图9

从理论上讲,为了抑制CPI过快增长我国要调高法定准备金率,为了阻止CPI过快下降我国会下调法定准备金率。

根据图9可以发现,从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我国的CPI变动幅度相对于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幅度来说很大,在法定准备金率十年间保持13%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CPI同比增长大起大落。

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里,法定准备金率的效果不明显,CPI同比增长的增加和减少主要是由于其它因素引起的。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CPI同比增长下降,甚至为负。

我国两次下调法定准备金率,在99年到02年连续4年保持6%不变,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且超额准备金率也在下调。

最终使我国的CPI涨幅又返回到了0以上。

在02年我国的CPI同比增长又跌入了0以下,经济又有紧缩的危险,我国并没有变动法定准备金率,而是将超额准备金率下调到1.82%。

这种背景下,我国2004年CPI同比增长又开始回升。

在这一段时间里,准备金率的变动对我国的CPI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进入21世纪以后,的作用下,我国的并未出现如同像80和90年代那样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有面临通货膨胀的危险。

可是在我国频繁多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CPI同比增长基本上控制的在5%或6%以内。

这说明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调整CPI同比增长的幅度,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结合某一具体年份进行分析,以2011年为例。

2011年我国CPI数据与法定准备金率变动对应表(表3)

月份

当月

同比增长

环比增长

法定准备金率

中小金融机构

大型金融机构

2011年02月份

104.9

4.90%

1.20%

16.00%

19.50%

2011年03月份

105.4

5.40%

-0.20%

16.50%

20.00%

2011年04月份

105.3

5.30%

0.10%

17.00%

20.50%

2011年05月份

105.5

5.50%

0.10%

17.50%

21.00%

2011年06月份

106.4

6.40%

0.30%

18.00%

21.50%

2011年07月份

106.5

6.50%

0.50%

——

——

2011年08月份

106.2

6.20%

0.30%

——

——

2011年09月份

106.1

6.10%

0.50%

——

——

2011年10月份

105.5

5.50%

0.10%

——

——

2011年11月份

104.2

4.20%

-0.20%

——

——

2011年12月份

104.1

4.10%

0.30%

17.50%

21.00%

如该表所示,2011年,从1月份到6月份,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每月都在上调,可是,我国的CPI指数环比增长除了2月未变和4月份下调以外,其余都在上涨。

也就是在7月开始才出现CPI同比增长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法定准备金的变动对CPI同比增长的变动并非是立竿见影的,其效果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时也可以看出,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对CPI的调控会遇到许多的阻力和干扰。

但是不能说准备金率的调整对CPI的作用效果一点没有。

倘若我国一直不变动准备金率,或者说不采用这一货币政策,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2.5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房地产的影响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资金各种来源的数量和比例中,“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来源”是房地产开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来源”约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70%左右,从理论上来说,商业银行为满足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控制贷款增长速度,甚至收紧贷款,必将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流动性带来压力。

同时,商业银行还会在房地产按揭贷款中,将更严格地执行首付款比例要求,这样必然使得大量开发商或购房者难以获得银行或者其他信贷机构的贷款而减少房地产销售额,抑制房地产市场上的过度投资,促进房地产业合理发展。

反之,如果下调法定准备金率,会刺激贷款的增加,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刺激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作用。

由于数据有限,在此便选取08年到10年开始分析。

08年到10年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表(表4)

时间

法定准备金率

中小型金融机构

大型金融机构

2008年1月25日

15.00%

15.00%

2008年3月18日

15.50%

15.50%

2008年4月25日

16.00%

16.00%

2008年5月20日

16.50%

16.50%

2008年6月7日

17.50%

17.50%

2008年9月25日

16.50%

17.50%

2008年10月15日

16.00%

17.00%

2008年12月5日

14.00%

16.00%

2008年12月25日

13.50%

15.50%

2010年1月18日

13.50%

16.00%

2010年2月25日

13.50%

16.50%

2010年5月10日

13.50%

17.00%

2010年11月16日

14.00%

17.50%

2010年11月29日

14.50%

18.00%

2010年12月20日

15.00%

18.50%

图10

图11

由图10,2008年我国的国房景气指数同比增长和土地开发面积指数同比增长全都呈下降的趋势。

而由图1、图3和表4可知,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在这一年经济增长放缓,社会总需求降低的背景下,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加剧了房地产景气的下滑,在下调准备金率的情况下,由于大量冻结的资金释放出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使得房地产行业复生。

如图11所示,我国在2009年的2月分至2010年12月份,房地产的销售价格同比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国房景气指数同比增长出现先上升后下降,出现一个低谷,然后又上升后缓慢下降。

至于,土地开发面积指数同比增长波动较大,相当时间里该指数同比增长为负。

2009年,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保持不变,中小型金融机构13.5%,大型金融机构15.5%,可是在此期间,我国房地产销售额同比增长逐渐加快,2010年4月同比增长达最高水平为12.8%。

而此时,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开始进行多次的上调,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上调频率大。

自此以后,我国的房地产销售价格同比增长以及国房景气指数同比增长都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抑制房地产过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