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190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MicrosoftWord文档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浅析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2011.05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浅析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品行如何不仅关系到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如今,青少年道德意识淡薄、道德品质滑坡的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我们越来越注重诚信、大力提倡诚信的今天,分析青少年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它要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负责,但它又无法完全左右其他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这一方面体现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不能单单把学生道德成长的任务完全归结为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处理好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误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不仅性格和意识上的许多特点,都与父母的遗传、影响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有意无意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结果。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教他们做人,如何做一个品质优秀的人。

  目前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还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倾向。

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主要表现在只要孩子学好功课,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就是达到了目的。

而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家长都不予以关心。

  品德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舆论熏陶下和学校、家庭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对青少年来说,家庭教育对其品德修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

因此,作为家长必须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使之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欠缺。

  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重智轻德,在狠抓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结果许多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而在道德观念上一片空白,等成人工作后,便成了一个“高学历低素质”的人。

近几年,高智商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当人们在为犯罪人倍感惋惜时,也对其拥有高学历却道德败坏感到气愤。

  从很多现实事例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

  1、早期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做人的教育。

早期品德教育响人的一生,为人的一生成长和事业上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儿童时期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

  3、高山起于垒土,伟大出于平凡,任何伟大的天才,都要从学做人起步。

  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这些年来,国家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但无论怎样,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学校要从构成品德的四种心理因素即:

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知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认识越明确,道德情感就越鲜明;道德意识越坚强,道德行为就越高尚,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部动力。

  三、社会上不定因素的影响

  所谓社会上不定因素的影响就是指各种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的宣扬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除了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外,一些腐朽的和颓废的东西也随之而来。

青少年所接受的一切社会教育并非都是健康的、积极的、正确的,因为一方面不健康的东西无处不在,另一方面青少年毕竟还是未成年人,其身体和心理发展都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一旦他们受到引诱,不但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对他人对社会都会造成危害。

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引导青少年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和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等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人的品德的发展和智力的发展一样,早期教育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在年少时能够收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并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他一生受用。

但是,反过来,一张"白纸"也最容易被污染,一旦沾染上坏思想、坏习惯,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正如洛克所说:

“他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

”因此,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极为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为其道德的发展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1.05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公民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等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相称。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000-2002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4万人,年均递增9.5%,与1997-1999年相比,上升了40%。

全国法院判处的刑事罪犯中,未成年人罪犯所占比率由1998年的6.4%上升到2003年的7.9%,而且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

据有关统计,2001年至2003年6月,我省全省法院共判处未成年犯5395人,未成年犯的人数占罪犯总数比率从2001年的8.06%上升到2003年的8.55%,全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体仍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又呈现出五个新特点:

一是低龄化。

比如,吸毒者年龄越来越小,16岁以下的吸毒者比上年又有所增加,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出现六七岁的儿童;二是团伙化。

特别是一些社会闲散的青少年经常无所事事,聚团成伙,抢劫盗窃;三是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诱导犯罪率上升。

据国家禁毒办数据,近几年吸毒青少年始终占吸毒人口的80%左右。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90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7%。

在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已经占到30%左右,毒害严重地区甚至高于60%。

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70%是30岁以下的青少年。

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网民涉黄。

北京少管所中暴力型犯罪的少年犯达70%以上,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因素则是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

上海市的网瘾症专项调查发现,24岁以下的网民占成瘾症发病总人数的51.5%,青少年更是易患高发人群。

据对某沿海一所中学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上网聊天的占60.47%,上色情网站的占10.7%,上网听音乐、下棋、打牌、游戏、查资料等占28.85%,真正用于扩大视野、提高学业水平的不多,相当部分时间花在聊天、游戏及浏览不健康网站上。

此外,在校学生犯罪率上升,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

2、青少年心理素质欠佳,压力承受力差,心理障碍问题时有发生。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明显有上升的趋势,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生。

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

16.0%至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也表明,福州市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左右。

对我省某山区县36所中学的783位学生心理调查来看,有心理问题的228人,占29.1%,其中学习压力导致问题的占90%以上。

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未来就业压力巨大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普遍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

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则使学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青少年生活中不良习惯日益突出,吸烟、酗酒等现象引发潜在健康威胁,早恋堕胎等生理问题普遍,性失误现象遭遇真空,性教育不容回避。

一项针对青少年烟草使用情况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已表现出今后吸烟的倾向。

国内初吸烟者的年龄开始趋向低龄化。

美国约有1/3以上12-17岁青少年经常饮酒,每年有1400名18-24岁的在校学生死于饮酒,另有7万件性骚扰或强奸案与在校学生饮酒有关。

港台地区也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

当前青少年性失误现象逐渐增多,但是,大多学校和家庭并没有对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某医学院人流室一项调查统计,该医院2004年平均每季度实施的人流手术中,未婚流产女性就占六成左右;其中大中学生占到了两成以上,而且不乏十五六岁少女,最小的还是小学四年级。

4、青少年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道德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现象突出,传统文化缺失,受商业文化影响较大。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已经趋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您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逐渐占据上风。

许多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薄弱,是非观念不清,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在公共场合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

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通病,一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有个好前程”。

认为“多多赚钱、好好生活”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

我省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

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方化。

如只有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很多人不懂得重阳节、端午节,却人人知道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

被调查者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

四成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抱乐观态度。

二、原因分析

众多的现象,折射出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成长空间的不稳定性。

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存在缺陷和不足

家庭问题是青少年出现行为偏差,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据有关部门对72名失足青少年的调查,九成多失足青少年家庭关系不和睦。

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缺陷:

不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管教不当;家庭不健全;家长素质不高。

另外近年来,流动人员的子女、“留守孩”、服刑人员的子女这三类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也存在着薄弱环节。

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方法不当,教学管理不严,对青少年疏于关心,放松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良莠不齐的观念冲击着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近年来社会上一些“黄、赌、毒、黑”等现象再度滋生,一些不法经营者贪图眼前利益,直接或间接地引诱、教唆青少年养成不良习性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建设体系尚不健全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滞后,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活动场所和活动项目不足。

青少年失学、辍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对青少年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处置方面尚未建立严格的程序,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司法、审判以及对青少年犯的监管、帮教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化。

3、大众传播仍有不良影响,青少年文化认可缺失

大众媒体特别是有的小报小刊带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不利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青少年群体传播能力较强,这种导向容易引发青少年的不良心态,如攀比、高浪费等。

青少年文化属于“边缘”文化,深受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具有独特的主体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但是青少年文化不被广泛认可,褒贬不一,从而使得青少年文化的内容和涵义不确定、不断变化,使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和自我定位上产生模糊和矛盾,是非观念混淆不清。

4、青少年自身还不成熟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属于成年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自尊心、片面的虚荣心、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较强。

受到挫折时,容易沮丧、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

1、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

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健康的学校教育,应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把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塑造摆在第一位。

因此,学校要认真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任务,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减轻课业负担,逐渐建立德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和监测制度,抓住改革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三个环节,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架起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的桥梁,把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组织教师下社区,加强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努力实现家庭学校互动,共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和感染性特点,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

要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空中家长课堂、网络家长学校,面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总结、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衔接配合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整合作用。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协作。

要把社区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并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把社区教育变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建设平台。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不可分,必须正确处理三者的辩证关系:

家庭教育要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要求,并支持和配合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要依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充当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教育要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基础。

1、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建设。

组织实施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的重点工程,继续加强古田会议会址、陈嘉庚纪念馆、郑成功纪念馆、昙山石遗址博物馆、马江海战-中国船政文化纪念馆等示范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

要抓紧配套建设向青少年开放的活动场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六大基地建设,强化教育功能,挖掘教育内涵。

2、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宣传作用。

各类大众传媒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媒体,要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为己任,向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各级各类媒体要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宣传工作,坚持集中性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及时报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和先进典型,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进行跟踪报道,督促事情得到处理落实。

3、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从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需求出发,积极鼓励理论工作者、作家、艺术家、科研人员等深入生活,深入青少年,适应青少年的欣赏情趣,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更多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鼓励和支持面向青少年的文艺演出和优秀影视片的展播展演。

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

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

4、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阵地作用。

加强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引导,在校园、社区、青少年宫有组织的建设一批绿色网吧试点,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积极引导青少年努力掌握网络技术,办好青少年文化网站,有计划的组织建设一批绿色示范网吧,活跃和丰富青少年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生活。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营业性网吧和电子游戏场所专项治理工作,封堵网上色情、暴力、反动等不健康内容,严肃查处接纳未成年人和传播不良信息的营业性网吧,积极打造网上信息传播的绿色通道。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

 

 

2011.10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带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也是一项事关国家兴衰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尤其要切实承担起这项光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积极配合协调有关部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好服务工作。

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只满足于文件的层层转发,停留于原理、原则的阐述。

目前,最重要的是深入社会调查,找准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付诸实践,讲求实效。

  一、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㈡民族复兴的战略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从青少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㈢国内外形势的严峻挑战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

以德育人,注重养成,努力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因素

  ㈠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

  近年来,虽然"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不可谓不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令和号召不可谓不强,但终究未能改变教育功能的"一切围绕考试分数转"。

考试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些中学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仍在主宰着中学的教学,影响小学的教学。

在以考试分数论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怎能不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怎能不退居其后。

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

德智失衡之顽疾不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中小学德育的首位何以彰显?

  ㈡"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偏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今为人父母者谁人不盼。

但这种期盼的重心,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才兼备向"注重学习成绩"偏移。

父母关心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本为人间常情。

然而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目标,"只能考好不能考坏","学习成绩排名只能靠前不能靠后",连一次小测验都要看名次排位,往往在孩子稚嫩的心理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厌学、逃学、自杀甚至走向犯罪等越轨行为,则常常由此而发生。

"望子成龙"的重心偏误于今却非个别,已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一大障碍。

  ㈢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

  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青少年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青少年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

而今,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的错位。

誉庸俗贬高尚,誉感觉贬理智,誉调侃贬拼搏,誉奢侈贬勤俭。

而这些颠倒是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的形式出现,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和观赏之中,对审美观赏辨别能力比较弱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㈣网络、短信的监管乏力

  我国自1995年开通互联网,至今不过9年,但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

1995年,全国上网的计算机不过400台,上网人数仅有7000人。

到2003年底,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上网人数近8000万,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占上网人数的17.6%,达1400万。

网上冲浪,已成为青少年追逐的新潮。

  "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

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会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可掉以轻心。

  三、消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障碍因素的实施对策

  ㈠矫正学校教育"指挥棒"的指向

  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文件里写得清,会议上叫得响,可是一到教育实践往往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落差?

根源就在高考、中考的录取线,是取决于考试的成绩,分数是硬指标,而思想品德没有进入考核指标,首位也就成了缺位。

升学考试如同教育指挥棒,指挥棒指向的是学习成绩,各级学校又是以升学率的高低定优劣,教育怎能不注重学习成绩而偏废其他。

  尽管人们已经发现"指挥棒"指向的弊端,教育改革也提出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只要"指挥棒"的指向依旧,素质教育就很难贯彻落实。

为此,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是要加大力度,切实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升学考试既要考核学习成绩,又要考核思想品德养成,两个考核都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性的指标,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

  ㈡匡正家庭教育的成才观

  "望子成龙"中只重学习成绩,有来自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

  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都是要讲德与才兼备。

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屡屡证明:

"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德和才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

当今社会对诚信的强烈呼唤,人力资源市场对有德有才者的青睐,企业、单位招聘员工都要作才能与品德的双重考核,说明我们的社会已在逐渐远离重才轻德的误区。

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情商"之说,也使我们改变了以往认为西方国家只重才不重德的误解。

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已是全球育才之共识。

  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