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14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

《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docx

完整word版《土地利用工程》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土地利用工程的产生和发展

1.土地利用工程的概念

土地利用工程是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规划、开发利用、改造治理与保护的综合工程技术。

2.土地利用工程的特点

整体性:

将资源要素作为一个整体

综合性:

考虑各种措施的综合作用

3.土地利用工程产生的背景

(1)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要占用数量十分惊人地耕地,产生了一个以耕地大量丧失为中心的新的土地问题。

(2)由于工业化及随之而来的对于人类自身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和危害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大量占用耕地,影响和阻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

(3)农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矛盾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亟待解决。

4.土地利用工程的研究对象

在土地利用中的人对土地所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

5.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治理、土地保护以及土地规划等项基础工作

6.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方法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

第三章村镇利用工程

1.居民点:

人们集中定居的场所;是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力聚集的场所;也是各类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及其他生产和公共福利设施的配置基地。

我国居民点的类型及体系——

城镇居民点:

城市(特大、大、中等、小);城镇(建制镇、其他非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

农村集镇(中心、一般);村庄(中心村、自然村、生产经营中心)

2.我国居民点中城镇的划分标准及村庄的划分标准

城镇:

(1)总人口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拆乡建镇;

(2)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

可以拆乡建镇;

(3)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建镇。

凡具建镇条件的乡,拆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

村庄:

村——是乡以下的农村居民点,也是聚集农业人口、组织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村可分为中心村和自然村。

中心村——一般指行政村,即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人口平原区200-1000人、山区100-500人)。

自然村——小村庄,也称为基层村。

生产经营中心——指村外配置主要生产资料及进行固定、半固定生产的基地或场所。

如村外独立的畜牧场、仓库、农机站、工副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初加工基地)等。

3.村镇规划:

指在一个时期内指导村镇建设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对村镇居民点进行的社会规划、经济规划以及实体环境规划三种规划的综合。

村镇规划的两个阶段:

村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

4.村镇总体规划:

指以县、乡行政区划为规划范围,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居民点群体进行的布局。

建设规划:

指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个村镇的内部进行总平面规划设计。

5.我国居民点的布局形式及特点

(1)卫星式:

分级布局,作为由分散向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最大的优点是把现状和远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条带式:

区位条件好,交通方便;安全保障程度低;阻塞交通,交通噪音及粉尘和尾气对居民居住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3)块状式:

分布较均匀,有利于生产发展;对布局条件有较严格要求。

(4)自由式:

规模小,质量差,交通不便;居民点面貌差,不利于建立集中地各项公共设施;占地面积大;耕作面积半径小,农民下地劳作方便。

6.我国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1)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

(2)从经济建设出发,达到全区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

(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4)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耕地。

7.我国居民点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便于生产;便于运输;宜于建筑;应有继续扩建的余地;有利环境卫生与安全;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的基础。

8.在概算居民点规划末期人口时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以及分别适宜的居民点:

自然增长法——适宜于现有居民点

劳动力平衡法——适宜于新建居民点

9.居民点用地面积概算的方法及计算方式。

(见书本62页)

第四章交通用地工程

1.交通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铁路运输:

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连续性强;建设技术要求严格,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只适合长途大宗货物运输。

水路运输:

载运量大,可运输特大件货物,耗能少、成本低,建设投资低,占用耕地少,劳动生产率高;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连续性差,速度慢,转运条件更差;只适合运输对速达性要求不高的货物。

公路运输:

对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空间活动范围大,可以直接深入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偏僻的山区农村,实行门对门的直接运输,减少转运环节,投资较铁路少,速度快,在短途及某些货物的中途运输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装载量小,耗能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占用土地多,对环境有较强的污染性。

是现在和未来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最快速的运输方式:

速度快,径路短,航程长,能够达到地面运输方式难以到达的地区,劳动生产率高,航空线路不占耕地;载运量小,投资大,成本高,受天气状况限制大,只适宜于远距离、急需、贵重、时间性较强的运输。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之一:

连续性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少,没有运输设备的空间问题,运输成本低,安全可靠,管理和使用简便,占用土地少,没有污染;一次性投资大,消耗钢材较多,运输对象限制较大,只适宜于液体、气体等流体货物。

2.交通量:

又称运输量,分为货物运输量和客运量。

货物运输量系指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其计量单位为吨;客运量系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其计量单位为人。

交通现状调查的内容:

运输方式的种类、主要交通线路的布局、区内外各主要交通点之间的距离和客货交通数量、交通工具种类、货运类别、客运项目等

3.交通量预测的程序(假定交通量和人口、经济指标、土地利用的关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变的前提下)

(1)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内和各交通点的人口、经济指标等因素与交通量、运输量的相关关系,即建模。

(2)根据远景人口、各种经济指标的数值推算远景发生交通量。

即以各点为起点和终点的总出行数Ta。

(3)根据OD表调查所得的出行特点,分析交通量在各地的分布比例,并以此推算远景的分布交通量。

即各地间互为起迄点的交通量之和Tab。

(4)推算远景分配交通量,即根据运输对象和交通特点,确定各运输线路的交通量。

4.我国公路进行分级的依据和级别以及每级的标准

分级依据和级别:

公路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和性质分为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

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

四车道:

25000——55000辆

六车道:

45000——80000辆

八车道:

60000——100000辆

一级公路:

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四车道)。

二级公路:

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15000辆(双车道)。

三级公路:

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辆(双车道)。

四级公路:

一般能适应根据各种汽车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2000辆以下,单车道400辆以下。

5.公路平面图:

公路路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公路纵断面图:

在道路中线立面上的投影。

公路横断面图:

在垂直于道路中线立面上的投影。

计算行车速度:

指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受限制部分所能允许汽车到达的最大行车速度。

行车道宽度:

指根据汽车大小、车速高低而确定的车辆行驶时所需的宽度。

路基:

指在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

平曲线:

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曲线。

平曲线半径:

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曲线圆弧半径。

停车视距:

为确保汽车行驶安全,自驾驶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纵坡:

根据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定的路线坡度。

6.公路选线:

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最佳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公路选线的原则:

(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交通量需要;

(2)根据当地地形因地制宜;

(3)顾及居民点布局,使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

(4)与其他交通线路协调统一;

(5)经济合理,保证工程造价和运营及管理费用不高;

(6)满足环保要求。

公路选线的方法:

(1)先在地形图上初步选线,再到现场实地定测,即先选后定测。

(2)在实地勘测选线后,进行图上移线,即先勘测后选。

7.公路占地宽度和面积的计算

首先,确定公路的技术等级,则有:

占地宽度=该级公路路基宽度+路沟+绿化带占地宽度

占地面积=公路占地宽度*公路里程

第五章水利利用工程

1.水资源:

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水资源类型:

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

2.河川径流的利用方式:

水力发电、供水功能、河流航运、水产养殖

3.河流水资源进行灌溉和城市供水时的形式:

无坝渠道引水、有坝渠道引水、机械抽提水

4.利用地面径流进行农业灌溉的方式:

选择适当地点修建水库或蓄水池

5.水土资源平衡:

指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需求状况,找出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状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计算的步骤:

选择灌溉保证率;来水量计算;需水量计算;水资源的供求平衡

6.水利工程的类型:

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水力发电工程、综合利用工程

水利枢纽分为5级,显示如下:

(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分等表

工程级别

工程规模

分等指标

水库总库

容(亿立方米)

防洪

灌溉面积

(万亩)

水电站装机

容量(万千瓦)

保护城镇

及工矿区

保护农田

(万亩)

1

(1)型

大于10

特别重要

城市、工矿区

大于500

大于500

大于75

2

(2)型

1~10

重要城市、工矿区

100~500

50~150

25~75

3

中型

0.1~1

中等城市、工矿区

30~100

5~50

2.5~25

4

(1)型

0.01~0.1

一般城市、工矿区

小于30

0.5~5

0.05~2.5

5

(2)型

0.001~0.01

 

 

小于0.5

小于0.05

7.灌溉排水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任务

水源和取水枢纽:

根据灌区作物的需要,引水入渠;

输水配水系统:

把灌溉水量通过各级渠道输送和分配到田间;

田间调节系统:

把来自农渠的水送至田间,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

排水泄水系统:

将田间多余的水量排至容泄区;

排水枢纽和排水容泄区:

容泄、储存洪水和田间多余的水量;

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

保证渠道顺利通过各种天然地物和人工建筑物等障碍。

8.水库用地选择应满足的要求

(1)地形应肚大口小。

(2)水源丰富,有足够的集雨面积

(3)为了利用水库发电,库址河段应有适当的落差,同时应能集中满足发电所需要的流量

(4)坝址地质条件好,地基稳固不漏水;

(5)库址距离灌区近,地形高于灌区地面以使得引水渠道短,沿渠水量损失小,建筑物少,并保证自流灌溉。

(6)库区淹没损失小。

(7)水库集水区域应当水土保持良好,泥沙入库量少。

9.抽水站站址选择应满足的要求(理解)

(1)抽水站位置应选在便于灌排的适中位置。

从灌溉要求考虑,站址应选在较高的地方,以便于控制较多的灌溉面积;从排涝要求考虑,站址应选在较低处,并靠近容泄区,以提高排涝控制面积。

灌排两用站应选在靠近低田的地势较高的位置,以便灌排兼顾。

(2)站址地形要使抽水站工程和灌排渠系布置方便,经济合理,并靠近水源,有足够的灌溉水量供应。

(3)灌溉取水口和排涝出水口最好选在不冲不淤的稳定流段上,如因其他条件限制,冲淤有矛盾时,一般是宁冲勿淤。

站址基础应坚定稳固,避免流沙或淤泥层。

机房基础最好在地下水位以上。

(4)站址应尽量选择在交通方便、离村庄较近的地方,以便于施工、维修和管理。

电力排灌站应尽可能靠近电源,以减少抽水站输变电工程投资。

10.骨干输水工程(干支两级渠道)布局应满足的要求

(1)保障最大控制面积:

灌溉渠道应尽量布置在灌区的最高地带,排水渠道应尽可能选在较低位置,使灌溉排水渠道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面积和排水面积。

(2)保持合适的比降:

在地形上应使得渠道纵坡比降适中,不致造成渠道的冲刷或泥沙淤积。

(3)减少输水损失,保障渠道稳定:

为减少渠道输水损失,防止渠道坍塌保证工程安全,渠道应尽可能顺直短捷,渠道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

(4)保障经济合理:

渠道配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工程效益大,以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

(5)保障少占优质耕地:

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把开挖新渠和新建农田结合起来,并尽量改造利用原有水利设施。

(6)保障沟渠路林田的有机结合。

11.容泄区用地选在应满足的要求

(1)容泄区位置应越低越好,最好能做到自流排水;

(2)容泄区要有足够的承容量;

(3)在选择低洼地作为行洪蓄洪区时,要求淹没损失小。

12.水库布局的一般形式及其适宜的条件

(1)一河一库:

分散蓄水,分散灌溉。

当灌区地形复杂,难以集中灌溉,且各河产水较为丰富时,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2)多河一库:

这种水库库址应选在多条河流汇集之处。

这种水库一般集水面积大,蓄水多,可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3)一河多库:

这种水库一般是建在一些大型河流上。

河流水量丰富,且水能蕴藏量大,一般具有灌溉,发电等综合功能。

13.抽水站布局的一般形式及其适宜条件

(1)集中供水:

全灌区由一个抽水站和一条干渠控制全部灌溉面积。

这种形式适用于丘陵地区。

(2)分级供水:

全灌区有几个小灌区,每一个小灌区由一个抽水站和一条干渠控制。

这种形式要通过多级抽水。

由低向高逐级供水,每个抽水站除供应本灌溉小区外,还要负责向更高一级供水。

这种形式常见于高原地区,地形高差较大或地形上有明显台地的地区。

(3)高低渠供水:

全灌区分为几个小灌区,每一个小灌区都有独立的干渠直接从同一抽水站引水。

在灌区沿供水方向为一长条而水源集中时,多采用这种形式。

(4)分散供水:

全灌区分为几个独立的小灌区,分别由几个独立的、互不连接的抽水站供水。

当灌区沿水源流向成长条状,坡度较大,取水又不能集中时,采用这种形式,常见于平原地区。

14.排水站布局的一般形式及其适宜条件

(1)一级外排——由排水站把圩内涝水直接排入外河:

对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区,常采用一圩一排,集中外排的形式;对于面积较大,圩内地面有一定高差的圩区,可采用一圩多站,分区一级外排的形式。

(2)等高截流分区一级排水:

对于地面高差较大的圩内,应根据地形条件设置截流沟,将圩内分成高低排水区,分别建站,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3)等高截流分区分级排水:

适宜于面积和地面高差都较大,且有较大内湖的圩区。

15.骨干输水工程布局的一般形式及其适宜条件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

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这种形式适用于地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干渠一般沿等高线走向布置在灌区的最高位置。

(2)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

这种干渠一般沿山脊线布置,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出,沿等高线布置。

这种形式适用于地形呈脊状隆起的浅丘岗地。

(3)合理穿绕布置:

布置渠道,常会遇到各种地形障碍及地质条件差的地段,这时应根据具体的地形条件和经济合理的原则,采取适当布置形式。

使渠道合理穿绕各种地形、地质障碍。

在渠道穿绕各种地形地质障碍时,一般遵循下述原则:

浅山盘山走,深谷直线走,跨谷寻浅窄,穿岗求单薄。

16.水库、渠道占地面积的计算

水库占地面积:

库区静水库容(总库容)淹没面积、电站和溢洪道等附属工程的占地面积。

注:

在估算水库的占地面积时,一般以校核洪水位以下的库容为水库的总库容。

渠道占地面积:

由渠道的长度和渠道的横断面占地宽度决定的。

一般渠道的线路确定后,渠道的长度也就确定了。

而渠道的占地宽度则要取决于渠道的流量和断面形状。

第八章耕地规划

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生物群落简单、缺乏自动调节能力、开发式的物质循环、需要投入辅助能源

2.耕地规划的内容

(一)耕作田块规划

(二)田间渠道规划

(三)护田林带规划

(四)田间道路规划

3.耕作田块:

指人、畜力和农机具作业的基本耕作单位,也是种植区的基本种植单位,通常是指田间末级固定工程所围割的地段。

耕作田块规划的作用:

耕作田块是进行灌排、耕作、管理的基本单位。

耕作田块规划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的合理组织灌排,经济有效地使用农机具和科学地安排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效果。

4.田块方向的确定

考虑因素:

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排水;有利于防风。

最终确定:

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项要求,根据地区自然经济特点和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服从当地的主要要求,对田块方向予以确定。

5.田块长度的确定

考虑因素:

机械耕作要求;灌水组织工作的要求(土质条件);土地平整的要求。

最终确定: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田块的长度设置为1000——1500米最宜。

6.田块宽度的确定

考虑因素:

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要求;防风要求。

最终确定:

机耕幅宽的偶数倍=作业小区宽(整数倍)=田块净宽度(同时考虑田块横向作业比重)平原地区一般不要小于500—600米。

从灌溉要求来讲,田块宽度(即农渠间距)取决于田间临时渠道最适宜的长度。

田块宽度为200—400米是合适的。

从排水要求来讲,一般沿田块长边规划排水农沟,排水沟间距主要根据排水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地面坡降以及作物允许耐淹时间而定。

田块宽度为200—400米是合适的。

主林带沿田块长边配置,其间距为田块宽度。

田块宽度不应超过树高25倍。

7.田块形状的优劣排列及最佳长宽比

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三角形;长宽比应不小于4:

1,以满足机械作业的需要。

8.在田块设计时,对不规则地段的处理

①在地形较复杂或具有曲折线边界的地段上设计田块时,在不过多减小机组工作单程长度的情况下,应使田块短边配置在曲线边界上,以保证田块长边平行的要求求。

②不应单纯追求规正的外形,而把适宜耕作的较多土地划入集约化水平较低的农用地中。

必须综合考虑机械作业和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要求

③在梯形地段上设计田块时,应尽可能避免出现过小的锐角,保持两个边长的平行条件。

④在三角形地段上设计田块时,为了保证两个长边平行,便于沿长边进行耕作,可从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做平行于各边的平行线,即可将三角形地段划出三个面积相等的梯形田块

9.在田块设计时,对田块与地形、小气候关系的处理

(1)同一高度:

必须尽量使田块长边即机械作业的工作行程沿等高线配置(保证同一田块尽可能在同一高度)

(2)同一坡向:

可把田块按地形坡向分成几个耕作地段

(3)同一坡度:

可把田块按地形坡度分成几个耕作地段

10.土壤耕性:

指耕作难易、耕作质量和适耕期长短等,即指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状在耕作条件下的综合表现。

土壤生产性:

指土壤有效肥力在作物各个生育阶段中,对作物生育状况的具体表现。

对田块与土壤耕性、土壤生产性关系的处理:

必须将同一坡向、同一坡位和相同坡度的地段,划入同一个田块。

以保证田块具有相同的土壤耕性和生产性。

11.在田块设计中,对田块与现有居民点、沟渠和道路关系的处理

(1)在田块规划时,必须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居民点、沟渠、道路和林带,使设计的田界

和它一致起来。

(2)必须使田块与居民点间保持最短的距离和最便利的交通条件。

12.南方地区水稻格田的坡度要求与规格尺寸

(1)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稻田要保持一定水层。

(2)为了控制灌排与田面水层深度,水稻的每一灌水地段内必须划分成小格田

(3)水稻格田田面坡度应小于0.0002。

要求精细平整土地,使格田田面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

(4)长度一般以60—120米为宜;宽度一般为20—40米为宜。

13.田间灌排渠道:

由斗渠(斗沟)、农渠(农沟)、毛渠(毛沟)、输水沟、灌水畦所组成。

除斗渠(斗沟)、农渠(农沟)以外,均属临时性灌排渠道。

田间灌排渠道规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1)应与道路、林带、田块等规划紧密配合进行,对天、沟、渠、林、路进行综合考虑。

(2)应考虑田块地形,同时要满足机耕要求,必须制定出兼顾地形和机耕两方面要求的规划方案。

(3)临时渠道断面应保证农机具顺利通过,其流量不能引起渠道的冲刷和淤积。

同时田块面积不宜过大,否则,毛渠断面过大必将影响机械耕作。

14.平原地区灌排渠道的组合形式及其适宜地区

(1)灌排渠道相邻布置——适用于一漫坡平原地区,这种布置形式仅保证从一面灌水,排水沟仅承受一面排水。

(2)灌排渠道相间布置——适用于地形起伏交错地区,这种布置形式可以从灌溉渠两面引水灌溉,排水沟可以承受来自其两旁农田的排水。

(3)灌排渠道组合形式——适用于易涝易旱地区,灌排渠道通常有灌溉和排水的双重任务。

15.平原地区田间临时灌排渠道的组合形式及其适宜地段

(1)纵向布置——适用于较宽的灌水地段,机械作业方向可与毛渠方向一致。

(2)横向布置——适用于叫窄的灌水地段,机械作业方向与毛渠方向垂直。

16.临时毛渠的最宜间距及原因

横向布置:

采用横向布置并为单向控制时,临时毛渠的间距等于灌水沟或畦的长度,一般为50—120米,双向控制时,间距为其两倍(100-240米)。

纵向布置:

采用纵向布置并为单向控制时,毛渠间距等于输水沟长度,一般在75—100米以内,双向间距为其两倍(150-200米)。

无论是横向布置还是纵向布置其间距最好在100—200米之间。

原因:

大部分耕作田块采用横向布置的形式。

毛渠间距的增加,必然加大其流量和断面,不便于机械通行。

临时毛渠的最宜长度及原因

横向布置:

毛渠长度即为耕作田块(灌水地段)的宽度(200—400)米。

纵向布置:

毛渠方向与机械作业方向一致,沿着耕作田块的长边,应符合机械作业有效开行长度(800—1000米)。

最宜长度:

毛渠的长度不得大于800—1000米;也不得小于200—400米。

原因:

毛渠长度增加,必然增大其流量,加大断面,增加输水距离和输水损失,并引起冲刷,严重影响灌溉质量。

农渠的最宜间距及原因

农渠间距取决于临时毛渠的送水长度,最宜间距为300米以内。

原因:

为满足灌溉技术要求,毛渠长度为300——600米是适宜的:

但同时也要满足机械作业的要求,300米以内是适宜的。

农渠的最宜长度及原因

农渠长度取决于耕作田块的长度。

综合考虑灌水和机械作业的要求,农渠长度为600——1200米是适宜的。

17.丘陵山区不同地形灌排渠系规划与布局

岗田:

位于岗岭上的田块,位置最高。

岗田顶地形平坦。

灌排渠道的组合形式与平原地区相同,仅田块尺寸较平原地区为小。

塝田系指岗冲之间坡耕地,耕地面积狭长,坡度较陡,通常修筑梯田。

梯田的特点是:

每个格田的坡度很小,上下两个格田的高差则很大。

冲田:

指三面环山形,如簸箕的平坦田地,从冲头至冲口逐渐开阔。

一般沿山脚布置灌排两用斗(农)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