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6552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检测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面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A.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作家,他的小说《变色龙》生动地为我们刻画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特点,现在“变色龙”已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代名词。

B.《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夏洛克是外国文学中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D.《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散文,文中有阿长不识文断字,又愚昧迷信,但却让鲁迅一生感激与怀念,对鲁迅的人生颇有影响。

2.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靠 抱 扑

B.贴 搂 靠

C.靠 绕 扎

D.贴 搂 扑

二、字词书写

3.给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几千年来,迷信思想流传,尤其在这文化不发达的山区,更是____________(gēnshēndìgù)。

②两只拖着毛茸茸长尾巴的红松鼠,从松树上下来,聒噪(__________)着,它们的爪子刮擦出刺耳的声音。

③莘莘学子要心无________(pángwù),专心学习,面对花花世界,要稍安勿躁,保持一颗平常心,学好专业。

④背部贴住了墙壁,男子也是身经百战的高手,间不容发(______________)之下,他的右脚也终于朝着华言踢出了第一脚。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於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於流俗传说,就是对於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

若使后子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节选自《怀疑与学问》)

4.下面是对所选文段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5.文中提到的“朱子”是指()。

A.程颐

B.张载

C.朱熹

D.戴震

6.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理论)论据和事实(事理)论据,请你概括出来。

①道理论据:

②事实论据:

7.文中画线的句子哪几句是正面说理?

哪几句是反面说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①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②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

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③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

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一片浩渺的湖泊。

我曾经流连于阿尔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

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④我的日子真是很安静。

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

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

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⑤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

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

“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⑥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泰戈尔曾说:

“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内在世界里。

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

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

”他接着说明:

“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

”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⑦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

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

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

“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8.作者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那么作者所追求的“丰富的安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请用原文回答)

9.文中多处引用了名言,请结合语境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第⑤段,作者引用托尔斯泰的自述,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2)文章结尾,作者引用的莎士比亚名言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0.第③段中,作者形象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请从修辞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11.下面句子里加点的词能否删去?

请说说理由。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

四、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

嘉佑二年,试礼部。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右备容臭/前人之述备矣

B.故余虽愚/既克,公问其故

C.当余之从师也/民弗从也

D.腰白玉之环/苍颜白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4.(甲)文中宋谦的“嗜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5.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两个语段都告诉我们读书成就人生的道理,在语段(甲)中宋濂成才主要取决于个人__________;语段(乙)中苏轼的成才得益于母亲的_____________。

五、情景默写

16.默写填空。

⑴课文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

17.阅读《山行即事》,完成对话。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蘋,大的浮萍。

②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这首诗以“山行”为题,但是结尾才点“山”,全篇未见“行”字呢!

 

 

但是从浮云飘浮,到

(1)________、蘋风吹袖、

(2)________、鸥性狎波,都是写“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啊!

 

 

我明白了。

请再分析一下诗句“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所蕴含的情感,好吗?

好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名著阅读

18.《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___》。

文中着重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充满了同情和爱心,“我”对长妈妈有时“实在不大佩服”,一时却又对她“发生空前的敬意”,请简要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综合性学习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不若无闻也

(3)因往晓之

(4)身亡所寄

九、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家是什么?

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

要求:

请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对比阅读

1、

五、情景默写

1、

六、诗歌鉴赏

1、

七、名著阅读

1、

八、综合性学习

1、

九、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