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478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10附答案

2015高考语文一轮优化重组系列训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10

一、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雪域青稞

次旦多吉

①久在江南读书,一日独坐阳台,竟忽而想起家乡的青稞地来。

那苍茫的图景,连带着一些许心绪,竟一股脑儿地填满胸壑,不能得解。

②也许你会觉得奇怪,青藏高原上的青稞地,不就和北方的麦子地是一模一样的吗?

不就是如此平淡吗?

看上去不如南国的稻田秀丽,不如西北的胡杨壮观,我只能这样告诉你,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登上过巍峨的青藏高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看它们是如何坚强地生长。

③在我老家的东面,就有一块不大的土地,每到播种季节,母亲都会找人把青稞播种到地里。

这块土地的土质很差,而且已经让先前的作物生长了一季,营养早已被上季的作物用光,再种青稞不是白白地浪费种子吗?

有时,我会禁不住向母亲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母亲每次都是微微一笑。

说:

“青稞可不像你想的那样,只管种下去,不论怎么着,到了明年也能收,这样咱们就可以做青稞饼,也可以做青稞酒了!

”原来如此!

就像母亲对我说的,青稞真像她小时候一样,养孩子和养牲口一样,只要有能吃的东西,哪怕是糟糠窝窝头,只要有能穿的衣服,哪怕是几片破布头,他们一样可以长大成人。

现在想起来,可不是吗,青稞不就是庄稼中的牲口吗!

④于是,渐渐地喜欢上了青稞,这种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

闲暇时候,我仿佛是受到了某种诅咒似的,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漫步中,走进齐腿深的青稞田之中。

那些青稞刀切似的整齐,看上去异常壮观,偶尔地会有几株从整齐的队伍中冒将出来,饱满的果穗倔强地想要触摸天空。

也许是因为贪婪生长,所以它们才会这么突出,而我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田中的佼佼者。

⑤严冬过后,正是青稞返青、继续生长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却是高原多风的季节。

强劲的北风一旦吹起,就连杨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植物都要断条手臂下来,可是青稞呢,它们凭借根须,紧紧地抓住脚下的土壤,在猎猎北风中集体舞蹈!

我似乎正在慢慢参透这其中的玄机,飞翔并不单单那么一种,鸟儿张开翅膀,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的,叫做飞翔;然而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

只有一个完全的自由者,才会拥有这种飞翔。

怪不得,会有那么多诗人热衷于描写青稞,这其貌不扬的青稞,真倒像极了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活脱脱的一个硬汉,活脱脱的一个精神象征。

⑥犹能记起初见稻子时的情景。

因为读书的缘故,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西藏。

火车一路驶向江南的土地,当我还沉浸在长江的壮观时,一抹重重的绿色映着敞开的车窗扑进来。

我心想,这就是稻苗吧。

它们整整齐齐地拥簇在一起,绿得发亮,绿得耀眼。

如果说家乡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内涵的雕像,那么初见江南的稻田,真觉得它们像极了由色彩取胜的泼墨画。

雕像凝重,饱含着思想的力量,而泼墨画则精致,细腻,让人想起“草长莺飞二月天”,让人想起那争抢暖树的几只早莺。

⑦如今,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不论它是多么迷人,即便是每天都在看那一片片的稻田,我却总也忘却不掉西藏的青稞。

虽然没有那么精致、典雅,却也别有一番率性而为的美。

⑧某一个暑假,我专程赶回老家,想去看看久违的青稞。

这个时期青稞和油菜花一样长得茂盛而碧绿。

回到家后,母亲先为我打点好餐饭,我心里就一直默默念叨:

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吃上青稞。

我一口气吃了四个热乎乎的青稞饼。

紧接着就独自一人跑向青稞田。

当我爬上一座山头,一边啃着母亲做的青稞饼,一边放眼辽阔的青稞田时,我的情绪变得有些难以控制,仿似一下子扑进了母亲的怀里。

⑨到这里,我觉得,我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不但孝顺生我养我教诲我的母亲,而且更加孝顺生我母亲养我母亲教诲我母亲的青藏高原。

11.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青稞是“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

(4分)

12.结合文本,说说“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的含意。

(4分)

13.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和作用。

(6分)

1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抒情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6分)

 

11.“低调”是指青稞看似“平淡”却“伟大”,看似“其貌不扬”却是个“硬汉”,看似只是“率性而为”却充满了美感;(2分)“顽强”是青稞能在“土质很差”、环境恶劣、多风季节里蓬勃生长。

(2分)

12.青稞在劲风中左右摇摆,与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姿态相似;(2分)青稞不畏劲风,坚韧顽强、自由自在的精神与鸟儿顽强自由翱翔于天空的精神相契合。

(2分)

13.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表现了江南稻田的与家乡的青稞地的差别,(2分)突出青稞率性、粗犷、富有内涵的美。

(2分)

14.不同意。

本文通过对故乡青稞的描写,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西藏的依恋和热爱之情,(3分)结尾由爱青稞拓展到对母亲、对故乡的孝敬,升华了主题,并不多余,不能删除。

(3分)

或:

同意。

本文通过对故乡青稞地的描写,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西藏的依恋和热爱之情,(3分)而从前面的描写中,读者已能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如果以“我仿似一下子扑进了母亲的怀里”一段作结,这样全文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3分)

 

二、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黄河一掬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

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

我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

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

“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

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

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③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

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

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

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④我说:

“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

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

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

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

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⑤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

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

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

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

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

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⑥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

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

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⑦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

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

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

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

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⑧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

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

看到女儿也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⑨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

我默默,只觉得不忍。

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

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

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有删改)

11.第二段中介绍“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

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从全文结构来看有什么作用?

(4分)

12.结合全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4分,每小题2分)

(1)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2)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13.本文第③段和第⑤段分别写出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又有何不同?

请概括回答。

(6分)

14.探究作者将名片投入黄河这一举动的意蕴。

(6分)

 

11.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做了铺垫;②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发展做了伏笔;③引起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

(每点1分,说全三点得4分)

12.

(1)这句话意思是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1分),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1分)。

(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意思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1分)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永存心中(1分)。

(意思对即可)

13.第③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2分)第⑤段所写的黄河:

厚重、悠久,是炎黄子孙的根。

(2分)第③段是实写眼前所见的黄河(或直接描写黄河),第⑤段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或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

(2分)

14.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2分)也流露出因为阻隔思恋之深重;(2分)一个“接”字也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意的表达。

(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泅渡兹勃鲁契河

巴别尔

⑴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

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

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

  ⑵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

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

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

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

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

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

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

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

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

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⑶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

我在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个犹太男人贴着墙在蒙头大睡。

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⑷“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⑸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

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掉在地上的垃圾。

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都鼓了起来。

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

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⑹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⑺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

我梦见了六师师长。

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

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

“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⑻“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

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⑼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

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

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⑽“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

‘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

’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间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17.小说中有两处写到月亮(划线句子),请结合具体文字和语境,来谈谈这两处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

(4分)

18.文中第7小节的梦境叙述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19.小说第10节写孕妇的这段话,表达了哪几个方面的情感?

在前一问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旨。

(6分)

20.小说第2节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太阳,有人认为这个比喻句和它之前的写景段落的风格并不协调。

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探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6分)

 

17.(4分)

“庄严的朗月”写的是横在泅渡现场上空的月亮,表现的是行军途中的肃杀、急速、动荡;

而“亮晶晶、圆滚滚、无忧无虑的脑袋”则写出了行军以后所获得的短暂安宁之夜。

18.(4分)

⑴枪决场面暗示了小说所写的这场战争的残酷。

⑵为下文的醒转、挪地方、看到尸体作铺垫。

19.(6分)

⑴父亲临死前对女儿的牵挂。

⑵对波兰人的凶残的控诉。

⑶女儿对父亲的不舍和思念。

主旨:

揭露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痛苦和伤害,赞颂他们间的亲情。

20.(6分,按,此题不必细设得分点,答案也仅供参考,让阅卷者凭整体判断来打分,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带有血腥意味;而此前的所写之景优美、宁静、祥和,两者的语言风格确实有差异。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放错位置的比喻句,从全文来看,宁静优美之景的背后是血腥的杀戮和生命的消亡,作者如此处理,不仅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独特冲击感,而且用之前的写景暗示了即将到来的主题:

战争对生命的戕害。

 

四、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20分)

“吾先生”

杨绛

一九四九年我到清华后不久,发现燕京东门外有个果园,有苹果树和桃树等,果园里有个出售鲜果的摊儿,我和女儿常去买,因此和园里的工人很熟。

园主姓虞,果园因此称为虞园。

虞先生是早年留学美国的园林学家,五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我们常看见他爬在梯子上修剪果树,和工人一起劳动,工人都称他“吾先生”——就是“我们先生”。

我不知道他们当面怎么称呼,对我们用第三人称,总是“吾先生”。

这称呼的口气里带着拥护爱戴的意思。

虞先生和蔼可亲。

小孩子进园买果子,拿出一分两分钱,虞先生总把稍带伤残的果子大捧大捧塞给孩子。

有一次我和女儿进园,看见虞先生坐在树荫里看一本线装书。

我好奇,想知道他看的什么书,就近前去和他攀话。

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

从此我到了虞园常和他闲聊。

我和女儿去买果子,有时是工人掌秤,有时虞先生亲自掌秤。

黄桃熟了,虞先生给个篮子让我们自己挑好的从树上摘。

他还带我们下窖看里面储藏的大筐大筐苹果。

我们在虞园买的果子,五斤至少有六斤重。

三反运动刚开始,我发现虞园气氛反常。

一小部分工人——大约一两个——不称“吾先生”了,好像他们的气势比虞先生高出一头。

过些时再去,称“吾先生”的只两三人了。

再过些时,他们的“吾先生”不挂在嘴上,好像只闷在肚里。

有一天我到果园去,开门的工人对我说:

“这园子归公了。

“虞先生呢?

“和我们一样了。

这个工人不是最初就不称“吾先生”的那派,也不是到后来仍坚持称“吾先生”的那派,大约是中间顺大流的。

我想虞先生不会变成“工人阶级”,大约和其他工人那样,也算是园子里的雇员罢了,可能也拿同等的工资。

一次我看见虞先生仍在果园里晒太阳,但是离果子摊儿远远的。

他说:

得离得远远的,免得怀疑他偷果子。

他说,他吃园里的果子得到市上去买,不能在这里买,人家会说他多拿了果子。

我几次劝他把事情看开些,得随着时世变通,反正他照样为自己培植的果树服务,不就完了吗?

果园毕竟是身外之物呀。

但虞先生说:

“想不通”,我想他也受不了日常难免的腌臜气。

听说他闷了一程,病了一程,终于自己触电去世。

没几年果园夷为平地,建造起一片房屋。

如今虞园旧址已无从寻觅。

11.文中说“我忘了他那本书的书名,只记得是一本诸子百家的书。

”交待这一细节,有何用意?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分)

12.结合全文内容,请举例分析“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分)

13.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却用一句平淡、平实的客观事实交待作为结尾。

请分析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4分)

14.试探究本文用“吾先生”这个称呼作标题的原因。

(6分)

 

11.表明“吾先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2分);交待了下文“我”对“吾先生”产生亲近感和同情的原因(或交代了“我”和“吾先生”进一步交往的原因)(2分)。

12.和蔼可亲:

卖果子优待小孩(或对小孩很好);知书达理:

看诸子;诚恳迂讷(鲠直也对):

离果子摊远避嫌,自杀结束生命。

(一个性格特点1分,举例1分)

13.结尾交待果园旧址已经无从寻觅这样一个事实,含有时光流逝、物去人亡之感慨(1分);平实的语言,使得内在悲情的抒发含蓄蕴藉(或有余味)(2分);更显深沉(1分)。

14.“吾先生”是“我”最早接触虞先生时的称呼,含有爱戴之意,给“我”深刻印象;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吾先生”不再被人喊起,这预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作者作文仍以“吾先生”为题,是对那段岁月和那个人难以忘怀,含纪念之意。

(每点2分)

五、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1)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

都江堰和九寨沟。

(2)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

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语,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艳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

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3)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家园的生命。

(4)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5)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

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

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了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6)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

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

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7)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

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

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联想到西方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8)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何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

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

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9)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10)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11)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

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的空壳。

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和弧线。

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

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12)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我们。

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擞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

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11.文章第二段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

(4分)

11.答案:

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须写出三个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结合的角度(1分),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从强悍变为平缓柔顺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或喜爱)之情。

(1分)

12.解释下列两个加点字的内涵。

(4分)

(李冰)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看九寨沟的水,……,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

12.(第一句加点词答案:

哺育人类,1分。

灌溉农田。

1分)

(第二句加点词答案:

九寨沟的水洁净,清澈,纤尘不染。

1分。

九寨沟的水能洗去尘俗,净化人的心灵。

1分)

13.文章第十一段末尾作者说“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为什么说这两种水是“人类的一面镜子”?

(6分)

13.(答案:

用比喻说明水照出人类的现状,都江堰的水启迪人们在现实中找准位置,踏实生活,不蹉跎生命。

2分。

九寨沟的水启迪人们不背弃心灵,追求心灵和精神的纯洁。

2分。

受水的启迪,人们要在现实与艺术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连线)2分。

14.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水之经典”深刻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