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406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

《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docx

人生思维与智慧高三阅读篇

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

也有人说,人生若苦药,需要文火慢“熬”。

亦有人说,人生是一碗汤,需要慢“熬”慢炖。

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它都是一种经历,经历需要的是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

人生用一“熬”字,初听会觉得夸张,可如果能够静静地坐下来,细细地体味自己人生经历的种种,恐怕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觉得这一字用得实在精当。

 

  林语堂说过一句话:

“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记不清什么时候读到这句话,只觉得特别精辟,林语堂所说的“这壶茶”,已经不只是“壶泡之茶”,应当是“心灵之茶”。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遇到的都不会是一马平川,在“熬”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咸味儿的眼泪,甜味儿的幸福,酸味儿的记忆,苦味儿的失败……但是,只要我们慢慢地“熬”,耐心地过,永远保持美好的希望和憧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会拥有人生里最为珍贵的历程。

 

  “熬”,表面上是一种考验,实际上是一种升华。

每个人各自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如果想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就需要慢慢去“熬”,慢慢去经历、品味和体会。

只有走过了这个过程,才能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所以,用“熬”字来形容人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在漫长的人生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纵观历史,孙武能“熬”得住,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司马迁“熬”得住,花了十八年时间完成鸿篇巨制《史记》……相反有的人经不住诱惑,“熬”不住便把人生之路走得一塌糊涂。

因此说,“熬”住就是一切。

 

  人生进退是常事,关键是能够“熬”住。

“熬”就是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步地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

“熬”得住,就能笑到最后。

“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个人“熬”,而是每个人都在“熬”。

 

  “熬”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多姿多彩的历程。

我们不能坐着、躺着、等着离开,所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熬”,在艰辛的日子里“熬”下去,走下去,充分享受“熬”,在这“酸甜苦辣咸”中缤纷每一个精彩的过程,每“熬”出一步,都是苦乐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回忆里最美丽的画面。

 

  “熬”,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理调适!

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的。

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人生也是“熬”出来的。

“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缺陷与尊严

人似乎不可有缺陷,有则会被人耻笑和嚼舌。

但是,谁又能没有缺陷呢?

 

  天生之不足,如残疾盲哑,或身不盈七尺,与生俱来,自不必多说;人之后天残缺,诸如脑不够用,力不济事,才不过人,乃至出身不显贵,履历欠辉煌,学业无所成,事业无所就等等,就更像生物圈内有乔木自有灌木,有奇花亦有小草,本是自然而然,不足为怪。

人之一生,或多或少承而受之,是可谓生之烦恼,每每嚼味,已是苦涩,更怎堪人与人之间,相互轻蔑低视,噪噪鼓舌。

 

  其实,真正的有识之士,从不会这样“倚强凌弱”,以己之长去傲视他人之短,而是懂得人文关怀,对于人、人生、生活本身充满了同情和理解。

人离自身应有的“定义”尚远,用哲学家萨特的话说:

“我们不是完整的人,我们正在为确立人的关系和人的定义而努力挣扎。

我们把人道主义作为我们身上最好的东西来体验,从而为抵达人的圈子而努力。

”我们之所以做此“努力”,是为了赢得自身尊严。

 

  雨果被誉为“人道主义至上”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多有缺陷,《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丑陋残疾,然而这并非是卡西莫多作为一个人的本质。

又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这样一个由盗窃犯变为马德连市长的人物,兴办工厂救助穷人,更同情妓女芳汀的不幸,收养了她的女儿,度过自己被追捕逃亡的后半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

人是一种“意志充满罪恶,智力如此受到限制,身体如此孱弱而易于消亡的动物。

”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于人的缺陷,只怀有同情和使之变好的希冀。

恰如《悲惨世界》里那位米里哀主教,在自己被偷走一只银蜡台之后,会把另一只也送给那个小偷冉·阿让,嘱咐他重新做人。

 

  与此相反,只有那些无多少知识,又有着“半瓶子醋”的人,才会摇而晃荡,对他人的弱点予以嚼舌、耻笑。

他们无非是想毁誉他人的缺陷,以彰显自身之美,却不知这恰是人的一大弱点。

尤其当下,在我们的意识水平、文明程度都有待提升的时候,这种“弱点”极为普遍。

对于人和人生尚无深刻理解,尚不认识生活的艰难和苦楚,也就更不知自身“意志的罪恶”“智力的限制”“身体的孱弱”,缺乏“终极关怀”之品德,这种“弱点”,较之于身残貌丑、能力低下,乃为更大的缺陷!

 

  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我们说这“万物之理”中,最值得我们探究的就是关于“人”的道理!

庄子讲过这样两则故事:

有位名叫“支离疏”者,他长得“颐隐于脐,肩高于顶”,即脸生在肚脐处,肩膀高过头顶,而他却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

(《庄子·人间世》)另一残疾者,“闉跂支离无脤”,其畸形丑陋不必说,甚至没有嘴唇,然而他却去游说卫国,亦振振有词、句句在理,因此卫灵公不仅不嫌其丑陋,反倒赐予官职俸禄,乃至再见到“健全”者,说话长着两片嘴唇子的人,反倒觉得不美了!

(《庄子·德充符》) 

  古代先哲对于人,尚知“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那么今人,是否更应该去思索为人之道,珍视尊严,真正抵达“人的圈子”?

 

老舍的底色

梅兰芳演《晴雯撕扇》,必定亲笔画张扇面,装上扇骨登台表演,然后撕掉。

画一次,演一次,撕一次。

琴师徐芝源看了心疼,有一回散戏后,偷偷把梅先生撕掉的扇子捡回来,重新裱装送给老舍。

老舍钟情名伶的扇子,藏了不少。

老舍也喜欢玩一些小古董,瓶瓶罐罐不管缺口裂缝,买来摆在家里。

有一次,郑振铎仔细看了那些藏品之后轻轻说:

“全该扔。

”老舍听了也轻轻回:

“我看着舒服。

”彼此相顾大笑。

此乃真“风雅”也。

 

  老舍一生爱画,爱看、爱买、爱玩、爱藏,也喜欢和画家交往。

三十年代托许地山向齐白石买了幅《雏鸡图》,精裱成轴,兴奋莫名。

老舍爱画也爱花,他北京寓所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这才是真正的“舒庆春”。

 

  古玩字画吹拉弹唱,读书人懂一点好,笔下的体验会多一些。

老舍的手稿我见过,谈不上出色,比不上鲁迅比不上知堂,也没有胡适那么文雅,但好在工整。

前些年有人将《四世同堂》手稿影印出版,书虽早已读过,还是买了一套,放在家里多一份文气,看着舒服。

 

  这些年见过不少老舍书法对联、尺幅见方的诗稿或是书信等,一手沉稳的楷书,清雅可人。

他的大字书法,取自北碑,线条凝练厚实,用笔起伏开张,并非一路重按到底,略有《石门铭》之气象。

老舍的尺幅楷书,楷隶结合,波磔灵动,有《爨宝子》《爨龙颜》的味道,古拙,大有意趣,比大字更见韵味。

老舍早年入私塾,写字素有训练。

去年在合肥的拍卖会上见到一幅老舍的书法长条,六十年代的手书,内容是毛泽东诗词。

凑近看,笔墨自然蕴藉、浑朴有味,线条看似端凝清腴,柔中有刚,布局虽略有拘谨,但气息清清静静,落不得一丝尘垢,看得见宁死不屈的个性,看得出忠厚人家的本色。

 

  课堂文学史上的老舍从来就不如时人笔墨中的老舍有趣。

住在重庆北碚时,有一次,各机关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说过一段对口相声,选梁实秋先生做搭档。

这样有趣的人下笔才有真情真性真气,才写得了《赵子曰》,写得了《老张的哲学》,写得了《骆驼祥子》。

 

  少年时我在安庆乡下读老舍的小说。

大夏天,暑气正热,天天不睡午觉洗个澡在厢房的凉床上躺着细细观赏老舍的文采。

围墙外蝉鸣不断,太阳渐渐西斜,农人从水塘里牵出水牛,牛声哞哞,蜻蜓在院子里低飞,飞过老舍笔下一群民国学生的故事。

小说是借来的,保存了民国面目,原汁原味是老舍味道。

只有一本旧书摊买来的《骆驼祥子》,字里行间的气息偶尔有《半夜鸡叫》的影子,读来读去,像一杯清茶中夹杂了一朵茉莉花,不是我熟悉的老舍。

后来才知道,那是五十年代的修改本。

 

  老舍的作品我从来就偏爱,祥子、虎妞、刘四是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增添的人物。

后来我读到民国版的《骆驼祥子》,最后,祥子不拉洋车了,也不再愿意循规蹈矩地生活,把组织洋车夫反对电车运动的阮明出卖给了警察,阮明被公开处决了。

小说结尾写祥子在一个送葬的行列中持绋,无望地在等待着自己的死亡的到来。

调子是灰色的,但充满血性,这是我喜欢的味道。

 

  老舍的小说始而发笑,继而感动,终而悲愤,悲愤才是老舍的底色本色。

湖水从来太冷,钱谦益跳不进去老舍跳得进去。

 

  汪曾祺在沈从文家里说起老舍自尽的后事,沈从文非常难过,拿下眼镜拭泪水。

沈从文向来感谢老舍。

文革前老舍在琉璃厂看到盖了沈从文藏书印的书一定买下来亲自送到沈家。

二十年后,汪曾祺先生想到老舍心里兀自难过,写散文写小说牵念老舍。

井上靖1970年写了一篇题为《壶》的文章怀念老舍,感慨他宁为玉碎。

玉碎了还是玉,瓦全了不过是瓦。

 

闲与忙

“闲”字,古代人是怎样写的?

繁体字写为“閒”,原来是在门里望见月亮。

多美!

让人想起有月亮的晚上,晚风清凉,秋虫唧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位绮年玉貌的女孩倚在门前,抬起头见当空皓月。

 

  古代的月亮,是最诗意的一枚。

它被诗人别在衣襟上,被画家描绘在宣纸上,被女子纤纤玉手绣在素绢上。

 

  闲,原来和月亮有着扯不断的情思。

 

  作家董桥先生说:

“爱书爱纸的人等于迷恋天上的月亮。

”原来,好文字就是天空的一轮满月。

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读书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将人生活得清明而透彻。

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磨砺,从书中领悟到的道理皆不相同,它夜夜自天空洒下盈盈光芒,铺满尘世的每一个空间,滋养你我心灵的角落。

 

  早春时节,柳丝如烟时,梅花还在枝头笑意盈盈。

约三两知己,去江畔寻梅,水边品茗,那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一生有三两个赏心之人,知足了。

桌上清茶几盏,手边有一本知堂先生的书。

他写品茶的文字: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约三两知己,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闲逸的文字里,有一颗散淡、从容、安静的心。

 

  古人说,山水无常属,闲者是主人。

是的,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闲逸之心,在文章里就是格局和气象。

闲,也是灵魂自由的呼吸,而写作,从来都是聆听心灵的呼吸。

天下的好文章都自“闲”中得来。

 

  闲逸之人,才会眼界开阔,胸中有山水,才有了一个飞翔的灵魂。

忙碌的人生是飞不起来的。

 

  “忙”字,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这样说:

忙,即是心灵的死亡。

 

  听他的解读,心头一紧。

是啊,整日奔波在大都市里的人们,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字“忙”。

忙得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家人,没有时间外出旅游,没有时间静静读一本好书,没有闲情品一杯香茗。

我们有多少个夜晚,不曾抬头看看天上一弯新月,有多少日子,没有细细聆听春之鸟鸣、夏之蝉声、秋之虫声、冬之雪声?

 

  在地铁站,每天都看见步履匆匆的人群,疲惫的身影、呆滞麻木的表情,仿佛红尘中一群群忙碌的蝼蚁。

他们匆忙的身影里,怀揣着一颗焦灼浮躁的心。

有人说,等我有钱了,也闲情逸致去,其实,闲逸之心只和灵魂有关,与金钱无关。

 

  闲,原来是心灵的呼吸;忙,是心灵的死亡。

 

  人有一颗闲逸之心,才有人生最美的画境。

 

  繁忙的生活中,记得时常抬头望望天上的月亮。

因为,望得见月亮的一双眼睛,才看得见世间一切的美好,看得见碧水初生、草长莺飞、落英缤纷、云淡风轻。

 

享受“失败”

与小说家王刚同游新疆,正忘情于如奔马的流云,王刚冒出一句:

“自古以来游历山水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失败者享受着他们的失败。

” 

  此话让我心动、惊奇,而后感动。

 

  回望中国历史,有两点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其一是封建集权。

高度集权,有两句游戏规则——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成者王侯败者寇!

其二是“学而优则仕”。

贵胄与庶民似乎都可以通过科举走向为国效力,同时实现自我抱负的顶端。

这两个特点相加,最后的结果,就是抱着鸿鹄展翅之志、仰天大笑出门的读书人,也就是当时的文化精英,绝大多数最终铩羽而归。

能从竞技场“归去来兮”,已经是幸事。

 

  失败者有两种:

一是阵亡者,二是幸存者。

 

  阵亡者,或许是真的失败者,志大才疏,飞蛾扑火;阵亡者,也许是命运不济的旷古英雄,“既生瑜,何生亮?

”亡者,当然也有知不可为而为之,挽狂澜于既倒,成了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或是为过气王朝尽忠的文天祥!

 

  幸存者们从正史中败退,出路何在?

独善其身,这个“善”字有讲究。

或隐,或逃,或另辟蹊径一展身手。

中国文化的大智,就是有入世的儒家,也有看透世相的老庄。

儒道互补,进退自如,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路上,早就在精神上安装了“换挡变速的离合器”。

那些每天思庙堂之高者,“进亦忧,退亦忧”;那些从书本中抬起头读懂世态炎凉者,悟出人生一世,进未必优,退亦能优。

 

  所谓失败者,就是在仕途进取的独木桥上,挤不上、过不去或被挤得掉下来的人。

其实,大千世界哪能一条道走到黑?

但独尊儒学,也就让许多聪明人迂腐得以为只能在求仕进取这棵树上吊死。

庄子其实是个心理学家。

庄子知道,不能像孔夫子那样正襟危坐地打官腔。

开导读书人,他擅长讲故事,用故事启发“失败者”换个活法试一试。

 

  故事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庄子·内篇·齐物论》)这是有名的“庄周梦蝶”。

在梦中,庄周梦见自己是一只翩翩飞舞的蝶,醒来却想是我梦见了蝶,还是蝶梦见自己成了庄周呢?

庄周在讲物化,也在讲你是谁,还在讲你换个活法也许很快活?

 

  故事二,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来请庄周去做官,庄子持着钓竿头也不回,“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

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外篇·秋水》)庄子的回答也在讲故事,听说楚王有一只死了三千年的神龟,包在绸缎竹箱里供于神庙。

你说这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龟壳受供奉,还是拖着尾巴活在泥淖中呢?

大夫答道,当然是活在泥淖里爬。

庄子答,那就请回吧,我还是“曳尾于涂中”。

这是对自由的解答,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解答:

各有各的活法!

 

  庄周的故事,有人读懂了,这个世界对于许多知识精英关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门,庄周的智慧打开了另一扇窗。

回望千年,历代知识精英中最高明者,皆是那些“享受失败”的人们!

于是有了李白、杜甫,于是有了徐渭、米芾,还有蒲松龄、曹雪芹……老天在他们身上睁眼了,他们在享受失败的过程中,没有辜负老天赋予他们的才华,在世俗规定“兼济天才”的竞技场上碰得头破血流,却在享受失败中战胜了时间,让那些“轻如鸿毛”的诗词、字画、小说、戏曲,像流云彩虹,在时间的天空成为风景。

 

  享受生命而“吾将曳尾于涂中”。

也许庄周只是讲了自由的可贵,其实也是所有成才艺术家最好的生命状态。

庄周是最早的善于讲中国故事的人,当然需要会听这故事的耳朵。

 

诗词中的昆虫

 读唐诗宋词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昆虫们,却受到古代文人们的喜爱。

小小昆虫成为诗人托虫言志、以虫寓情的对象。

读诗词中的昆虫们,仿佛又回到童年的好时光。

 

  蝴蝶是昆虫中最美丽的。

小时候生活在小镇,门前有一片南园,母亲总会留出靠窗的位置种些花草。

春暖花开时,蝴蝶抖动着漂亮的翅膀飞来,它们在花丛里翩翩起舞。

我会悄悄地伏在花丛里,突然伸手捉住蝴蝶,然后用细线拴住,蝴蝶飞呀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

 

  读梁简文帝《咏蛱蝶》:

“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

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为。

”儿时并不曾仔细观察,原来蝴蝶多是双双飞来又飞去。

元朝贾蓬莱《咏蝶》:

“薄翅凝香粉,新衣染媚黄。

风流谁得似,两两宿花房。

”每读于此,更为儿时犯下的过错愧疚不已,捉住了这只,害那只没了伴侣,如何“双双花上飞”呢?

 

  夏天,听蝉鸣仿佛是在享受一场浩大的音乐盛宴。

房屋后面的老榆树是蝉的栖息地,它们躲在浓密的树丛里,不知疲倦地鸣唱着,清丽嘹亮传得很远。

尤其是午后倦意袭来,蝉鸣声声入耳,仿佛是一首摇篮曲,于是便在蝉鸣中沉沉睡去。

 

  蝉具有“饮露而不食,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的境界和清流禀性,诗人便常常以咏蝉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唐朝司空曙《新蝉》诗: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老,难令万感生。

”诗人由蝉鸣而顿生美人迟暮、人生苦短的心理体现。

而贾岛的《病蝉》则将蝉表现为受难者的形象。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诗人用病蝉的形象来暗示官场失意的文人,凄清又无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蝉的清鸣受文人推崇,而我却视蝉鸣为摇篮曲,的确辜负了不知疲倦的歌者。

 

  “小小萤火虫,飞到西来飞到东,这边亮来那边亮,好像一个小灯笼。

”每到夜晚看到闪闪的萤火虫,就会想起儿时唱过的童谣。

那时极喜欢萤火虫,常常追着它们跑,却总是追不到。

上学时,老师讲到《囊萤夜读》的故事,在古代有位叫车胤的男孩,读书很刻苦,因为家贫买不起照明的油,于是就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透明纱布袋里,用来照明读书。

有了萤火虫的帮助,最后车胤竟成为有名的学者。

我暗自庆幸,儿时不曾伤害过萤火虫,否则又会内疚了。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一个女子手拿小扇,追逐着飞舞的流萤,情与景交融,生动活泼跃然纸上。

杜牧的这首《秋夕》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从中可以感受到文人墨客对萤火虫的喜爱。

而白居易的《长恨歌》: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却是借萤火虫,道出了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

 

  那些自由自在,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昆虫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它们在文人墨客的心里,占据着怎样重要的位置,它们以固有的生活方式随四季更迭,与人为邻,生生不息。

 

  诗词中的昆虫们,鲜活亮丽地翩飞在字里行间,成为世间最美的风景。

 

气质与风采

我相信你必定听过这么一则童话:

 

  一个女孩子到民家投宿,自称是落难的公主。

为了验证她的话,主人故意在十几层的床垫下面,偷偷放了一颗豌豆,第二天问女孩睡得如何,女孩子满脸倦容地说:

“差透了!

虽然床够软,但总觉得下面有东西硌得我不舒服。

”主人因此而确定了女孩子的公主身份。

 

  你或许也听过:

 

  以前当土匪绑架,而不能确定人质家里的经济情况时,常送一条鱼给他吃,并偷偷观察,如果人质由鱼头开始吃,便显示他家里有钱,可以多勒索些赎金。

 

  再告诉你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

 

  有一次我到第五街的电器行买东西,店员居然一见面就说:

“你必定是艺术家或工程师。

”我当时一怔,问他凭什么如此判断。

店员笑着说:

“凭你带的笔!

一个人在同一件衣服的口袋里,带两支同样的铅笔,绝对有他的道理!

” 

  由此可知,我们不经意的小动作,或随身的佩带、服饰,常能反映出我们的生活背景,许多算命先生,并非真有洞察人过去的本事,也就是凭这种敏锐的观察力,从小处来推断。

 

  现代更有所谓行为语言的研究,从人的一举一动,来了解他心里的感觉。

譬如当一个人在听你讲话时、不断用手摸自己的后颈,表示他已经不耐。

当一个人总是将手背在身后与人交谈时,则显示出他有强烈的自信。

相对地,也就有人根据这种分析,而试着以身体的动作,暗示对方自己的感觉,或表现个人的气质与风采。

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跟你讨论的——气质与风采。

 

  这样东西非常抽象,如前面所说,它可以是计划、模仿出来的、后天陶冶出来的,也可以是先天就具有的一种气质。

 

  据说古罗马有个皇帝,常派人观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竞技场与猛兽空手搏斗的死刑犯,看他们在等死的前一夜,是怎样的表现。

如果发现惶惶凄凄的犯人中,居然有能够呼呼大睡、面不改色的人,便偷偷在第二天早上将他释放,训练成带军的猛将。

 

  据说中国有个皇帝,总在接见新进的臣子时,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并对那悠然自若、毫无焦躁之容的臣子刮目相看。

 

  甚至那些养鸟的行家,在选鸟的时候,都会故意去惊吓它,绝不取那稍受一点惊,就扑扑拍翅、乱成一团的鸟。

 

  前面三个例子中的强者,很可能是天生就有较强的稳定性或忍耐力。

但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坚忍的训练,一只鸟从小就常往人群里带,是不是也可能有较佳的表现呢?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见识常识,曾经专程带着约翰·肯尼迪飞到巴黎去参加一个交际盛会。

因为他不仅要求孩子有好的餐桌礼貌,懂得如何与人寒暄,更希望约翰·肯尼迪有风采、有格局!

所以有人说:

老肯尼迪是从孩子小时候,就训练他做总统。

 

  或许你要说那是士大夫贵族生活,我有阶级观念。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企业界,那些平凡的职员吧!

 

  许多日本公司,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都送他们的员工到寺庙里接受戒律的生活。

受训期间,学员要忍受没有暖炉的苦寒,夜里不准躺着睡觉,坐禅时稍有不专心,就要以戒板抽打背部,且不许喊痛。

也就因此,他们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专注于别人所不易专注,而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有杰出的表现。

这样看,后天的训练不是非常有用吗?

 

  说了这许多故事,目的不是教你学那公主或富家子的骄奢,而是希望你由这些例子中得知:

一个人的风采、气度、格局、职业,甚至领袖气质、大将风范,常可以由小动作中表现出来。

气质与风采,除了天生的之外,更要靠自我的训练与充实,它很抽象且难以把握,却可能是你成功的要件。

 

  最高的技巧,在于隐藏技巧。

 

美学大师的哲思人生

美学大师朱光潜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

第一种,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第二种,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他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

人模拟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痛苦,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

 

  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怎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

像庄子所说,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赋予的本性。

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如何,决不追究生活为着什么,更不会怨天尤人、痛不欲生。

对它们而言,生活就是方法,生活就是目的。

 

  他将自己的人生心得概括为“恒、恬、诚、勇”四个字。

他说:

“恒,就是恒心、毅力、忍耐、执著。

恒,一个人无论求学问还是做事情,都要有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恬,是指物质上的追求少一点,精神上的追求才会多一点。

诚,待人处事应该以诚相见,襟怀坦荡,不能自欺欺人。

勇,治学道路以至整个人生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这就需要有进取的精神。

” 

  朱光潜生平最景仰两个人,一个是陶潜,一个是和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弘一法师。

他一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下、学以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

因有“出世”的精神,他深得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足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采。

不管是风平浪静之时,还是黑云压城之日,他始终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朱光潜认为,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是洞察人生价值的前提。

常人困于饮食男女、功名利禄的营求,心地浑浊,难以清明。

一个欲望满足了,另一个欲望又接踵而至。

因此,要善于在有限的世界中做一个自由的人。

有了这个本领,朝外可以看出世相的庄严,朝内可以看出人心的伟大。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创造出庄严的世相、伟大的人心。

 

  酸甜苦辣咸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元素。

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能让千载以后的人欷歔赞叹?

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圆满,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

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无趣。

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最好的办法就是平等相待、一视同仁。

 

  人类最高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心灵的享受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的享受。

学问、道德、艺术,无一不是心灵的活动。

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也就能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