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5097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docx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

王铁书记精彩讲话——锁定特色写华章

的优惠政策,但事实上不仅没有享受到,还处于政策边缘化的境地。

套用农村一句话,都是一个娘养的,理应一视同仁才对,但这种针对不同区域而采取不同优惠政策的做法,总让中部地区有点是后娘养的这种感觉,于是中部地区的人们都有一种酸酸的味道。

四是因思想塌陷而心浮。

中部落后固然有政策影响等客观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主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干部思想浮躁、浮漂、浮华。

与东部地区的干部相比,中部地区干部表现为不敢创新。

我们组织信阳的干部到东部沿海参观学习,回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同志们的突出感受就是两个字:

震撼。

不仅为东部的成就震撼,更为东部干部的思想观念震撼。

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中央有明确政策的,东部地区干部能够将政策用得很活、很足、很透,中央没有政策的,东部地区干部能够大胆创新,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真干快干。

干成了,经验在全国推广,干不成,为中央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敢于创新,才能勇立发展潮头,才能引领地区发展,东部地区干部早已认识到了,而中部地区干部却还在观望。

与西部地区干部比,中部地区干部表现为不愿创新。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中部地区干部不愿创新的问题关键。

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近些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积累的基础略好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干部那种拼命甩掉落后帽子的拼搏劲头在中部地区干部身上很难发现,取而代之的是“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占中游”的悠闲姿态。

有些到过西部地区或从西部地区回到中部地区的干部常说,我们的县城比西部地区的地级市都要大,都要漂亮,我们的发展已经很不错了。

这种不愿创新、不愿奋斗的心态,在中部地区干部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与中部地区干部自身相比,中部地区干部表现为不能创新。

创新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否定就意味着没有成绩。

不能否定自己,不能否定过去,认为目前自己干得是最好的,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是中部地区干部身上最大的毛病。

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不断的否定过去的基础上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更没有发展。

中部地区的干部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够好。

脑筋不活,创新不够,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安,不求过得好;只求慢进步,不求快发展;习惯于等、靠、要,善于从客观上找理由,不愿从主观上找原因,更不敢在工作中求创新,是中部地区干部的“通病”,更是浮躁、浮漂、浮华心理的具体写照。

二、中部在失落中奋力崛起中部地区目前总的概况可以概括七点:

农业大区、人口密区、革命老区、资源富区、交通要区、文化名区、发展慢区。

中部是农业大区,生产了全国1/3的农产品,农业GDP占全国的1/4以上;中部是人口密区,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中部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部诞生了全国第

一、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部是资源富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和水资源,仅矿产资源一项有40种重要和稀有矿产储量占全国第一;中部是交通要区,承东启西,联南贯北,区位优越;中部是文化名区,中原文化、楚文化、晋商徽商文化、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名扬世界;中部是发展慢区,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

中部虽然暂时落伍了,但是仍有崛起的优势和腾飞的潜力。

中国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教授有一个著名的“牛肚子理论”。

他说,自己当年下放农村放牛,牛陷进泥坑,怎么也拉不出来,很着急。

一位农民兄弟不慌不忙,回家搬了块门板,往牛肚子下面一垫,牛肚子受力,后腿一蹬,轻松跃出泥坑。

由此他提出了中部崛起的“牛肚子”理论。

这个理论启示我们:

沿海开放城市就像中国的“牛鼻子”,而中部地区正是“牛肚子”,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仅靠拉“牛鼻子”是不行的,必须要撬起“牛肚子”。

当前,撬起“牛肚子”的门板已经有了,这块板就是国家政策。

今年4月,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文件已经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将中部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虽然这只是一份迟来的爱,但这份爱终于还是来了。

中部崛起必须抓住政策这块“门板”,立足优势,找准“五个点”,从而由点到面,借力而上,乘势而起,加速崛起。

第一,必须以政策扶持为中部崛起的切入点。

中部曾因政策而失落,中部也将因政策而崛起。

政策扶持举足轻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策是发展的平台,也是崛起的基础,更是撬起“牛肚子”的关键。

中央〔201X〕10号文件确定了36条支持中部崛起的具体意见,国务院38号又明确了促进中部崛起的8个方面56条具体措施,这些政策从三个方面对中部崛起进行了全面规划:

首先是明确了中部地区的发展方向。

这就是对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中央对中部地区的这一定位,不仅十分准确,也是实事求是的。

其次是指明了中部地区的发展途径。

即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粮食基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提升交通枢纽地位,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城市群和县域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七个途径。

三是给出了中部地区的发展措施。

国家将选择部分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在增值税转型、厂办大集体改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比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在中部地区推行农村小额信贷,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进一步开展“三农”保险业务等,并将有关政策的落实明确到相关部委。

我们中部地区必须要研究好、运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尤其是要在用活上下功夫。

既要沿着政策的“中线”走,又要沿着政策的“边线”走,充分发挥“边际”效应,这是沿海发达地区二十多年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所以,只有把政策支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和资金,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才能促进中部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中部崛起的着力点。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部GDP占全国的总量不足1/5,而农业产值占全国的1/4以上,仅去年河南的粮食就占全国产量的1/4。

中部地区农村人口2.34亿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高出总人口占全国比重3个百分点。

因此,中部地区可以说是“三农”问题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当前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中部崛起的着力点,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探索新路子。

坚持走产业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产业一体化、产业科技化的路子,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品牌农业。

二是建设新村镇。

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大力开展“三清五改”、安全饮水、水利基础设施、农村道路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

三是培育新农民。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大力建设乡村“文化大院”;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速农民脱贫步伐。

第三,必须以壮大工业为中部崛起的支撑点。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老工业基地。

但是,中部工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主导地位不强,优势不明显,201X年二产占GDP比重湖南比全国低7.1个百分点,安徽低5.7个百分点,湖北低4.5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不高,发展速度不快,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数量较少。

止201X年6月,中部六省在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交易的上市公司共215家,占全国的15.9%,比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低7.5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平均每省有36家,比全国各省平均水平少8家。

工业产品结构趋同,中部六省纺织、塑料、化纤、建材产品等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产品的重复生产尤为严重,导致了产品集中度低,生产集约化程度难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弱化。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

工业是加速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现代化的主动力。

在壮大工业上,

一是要突出主导工业。

目前,中部六省依托丰富的资源,已初步形成以钢铁、汽车、煤炭、食品加工为特色的主导工业,一批企业跨入全国500强之列,如:

湖北的东风汽车、武钢,山西的太钢、晋煤集团,湖南的华钢,江西的新钢,安徽的马钢、海螺水泥、奇瑞汽车,河南的安钢、平煤、双汇等,中部工业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中部各省必须要以这些优势工业为支撑,做大做强,使优势更优。

二是要建设新型工业。

要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型工业。

三是要发展可持续工业。

与东部相比,中部地区的工业仍处在工业化的前半段,中部地区工业发展要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绿色工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第四,必须以文化旅游为中部崛起的兴奋点。

中部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珍贵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特有的优势。

研究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穿用的比重将大幅度下降,而文化精神消费支出开始大幅度上升。

作为衡量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处在40%—50%之间,表明居民生活处于小康状态。

近年来,中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目前平均值在41%左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不断加大,中部地区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如湖南在全国掀起了文化湘军热潮,201X年长沙市仅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280多亿元,201X年仅超级女声一项活动就为湖南卫视创收1亿多元。

《乔家大院》电视剧播出后,山西乔家大院五一黄金周日游客量突破8万人。

江西以井冈山为代表的红色旅游领跑全国。

安徽除黄山旅游经久不衰外,徽派传统民居文化游日渐兴起。

河南旅游业突飞猛进,以“焦作山水”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旅游和“红色信阳”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叫响全国,去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0亿人民币。

但是总的来看,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中部各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产业强省的转变,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点和兴奋点。

第五,必须以区域和谐为中部崛起的落脚点。

一是加强区域合作。

从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上看,中部崛起是构建整体和谐的要求,这是一个总体的大和谐。

中部地区要崛起,就必须要加强与东、西部的合作。

与东部合作,就是要在作好东部粮食、能源基地的基础上,注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下大力气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自身发展。

与西部合作,就是要注重开拓西部市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加强产业协同。

从中部崛起自身来看,中部是一个整体,需要的是区域内部的和谐,需要是六省的共同进步发展,而不是某一个省的独立发展,这是一个局部和谐。

中部六省都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但存在产业结构布局雷同的问题。

实现中部整体崛起,必须要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在发展重点上,不能搞小而全,而要走强强联合之路,既要突出重点,做大做强,又要各有侧重,凸显各自特色。

树立“协作、互利、共赢”理念,在区域和谐中谋崛起,在共同发展中创和谐。

三是加强政府交流。

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要加强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在发展思路、发展定位上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沟通,准确定位。

以中部六省为中心,中部地区可以定期举办“中部崛起论坛”,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就中部崛起进行研讨、交流和指导。

目前,中部地区在一些领域合作已取得突破进展。

今年3月,在郑州举办的“首届中国中部(河南)旅游交易会暨中部崛起旅游论坛”上,中部六省联合签署了《中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制定总体形象宣传口号,共建区域旅游品牌”,这必将推动中部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信阳在发展中寻求超越作为信阳市的市长,今天我很乐意向大家介绍信阳市的情况,以及我们在发展中寻求超越的一些想法,希望在座的各位更多地了解信阳,关爱信阳,支持信阳。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临安徽,南接湖北,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80万,辖八县两区。

信阳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中等城市,除具有中部地区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古、红、绿、要”四个字上。

先说“古”。

古的厚重。

商周之际,这里建了申、息、黄、蓼、赖等诸侯国,春秋战国时为楚,东汉设义阳县,三国时设义阳郡,盛唐时这里是中央的粮食、兵源基地,北宋改信阳至今,信阳是“陈、黄、蓼、赖、蒋”等十三个姓氏的寻根地。

二说“红”。

红的鲜艳。

信阳是中央明确确定的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之一。

共和国初期的两大主力,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别从这里走向全国。

这里还是鄂豫皖苏区的首府、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要地、将军的故里。

三说“绿”。

绿的诱人。

信阳市森林覆盖率达3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

信阳市是八个全国生态示范地级市之一。

尤其是信阳的绿茶“毛尖”,可以说绿遍了中国、绿遍了世界。

四说“要”。

要的集中。

过去,信阳多是南北东西的险隘关口,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等都扼据要点,是往来必经之处。

现在京广、京九铁路和10

6、107国道及京珠高速纵贯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和沪陕高速横穿东西,使信阳成为全国45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基于这些特点,在中部崛起中信阳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求超越。

(一)把优势做强。

信阳的优势很多,但最突出的就是信阳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为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我们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强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信阳北距郑州313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60公里。

这三个省会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膨胀,已经形成了具有很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经济中心,信阳地处它们的中心,但又不单独靠近哪一个城市,这就既有利于接受它们的辐射带动,又不妨碍信阳独立发展。

如果说上述三个城市是已经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信阳就是它们中间地带一棵茁壮成长的幼树,发展空间充足,各种“养分”聚集,完全可以发展成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年来,信阳的城镇化步伐加快。

中心城区规模持续扩大,以建设“双百”城市(人口100万,面积100平方公里)为目标,启动了信阳新区,新城建设,老城改造不断加强,中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

二是强力发展物流经济。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信阳物流业发展的规划修编,将发挥武汉、郑州两个区域物流中心的优势,当好支点。

下一步将重点发展与物流配套的仓储业和信息技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强力发展生态经济。

立足于信阳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有信阳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把特色做特。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信阳的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和特色劳务。

一是特色农业。

信阳毛尖茶是最值得信阳人民自豪的特色农产品。

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宋时苏轼即有“淮南茶,信阳第一”之誉,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喜获金奖的只有两项产品,一为贵州茅台酒,一为信阳毛尖茶。

为把信阳毛尖这一品牌做大做强,我们一方面建设茶基地,发展茶产业,打造中国茶都。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努力使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使茶产业真正成为信阳农民的支柱产业;

二是举办茶文化节,以茶为媒促发展。

目前我们的茶文化节已举办了十四届,吸引了美国、法国、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众多商客前来投资合作,签订合作项目100多项,总投资近百亿元。

二是特色旅游。

信阳的特色旅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旅游。

信阳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水、林、泉、寺”俱全,鸡公山是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南湾湖面积70多平方公里,是西湖的12倍,被誉为“豫南明珠”;灵山寺、汤泉池闻名遐迩。

最近河南省政府又提出了开发南线生态旅游的思路,必将为我市的生态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是红色旅游。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新县是当年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罗山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新县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老将军的故乡,光山县诞生了邓颖超、万海峰、尤太忠等一大批革命名人。

红色旅游资源遍布信阳各地。

这些特色将为信阳崛起带来新的希望。

三是特色劳务。

信阳是劳动力资源大市,为此,我们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坚定不移地把劳务经济作为特色支柱来抓,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信阳现象”,去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超过200万,实现劳务总收入超百亿元。

下一步,我们还将重点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劳务输出空间、提升劳务输出质量上狠下功夫,全力打造信阳的劳务品牌。

(三)把产业做大。

重点就是做强农业和做大工业。

先说农业。

信阳是传统农业大市、畜牧大市,近年来我们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优质水稻、弱筋小麦已成为品牌产品。

在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我们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继续实施优质农产品产业工程,积极稳妥地发展优质水稻、弱筋小麦、“双低”油菜,强力推进茶叶、板栗、花木、中药材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

继续巩固扩大畜禽及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规模,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及水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201X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英集团计划“十一五”末达到100个亿的销售额。

再说工业。

信阳之所以落后,关键在于工业基础薄弱,因此,按照工业立市的观念,重点发展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采选及制品业、木竹等材料加工、冶金、化工、医药制造等“八大支柱行业”。

目前这八大行业已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6.8%,代表着我市工业发展的方向。

我们将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

以信钢、华豫、华英、羚锐、金鼎、世纪金源、木工机械等重点企业为基础,鼓励引导企业购并、联合、重组,打造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努力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30亿、50亿元,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处于先进地位、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四)把机制做活。

重点是创新三套机制,

一是建立活力内生的发展机制。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工业企业改制步伐,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同时,加快供销、粮食、商贸等流通部门改革,使传统的国有商业部门通过改制重新焕发生机。

二是建立协作双赢的开放机制。

即积极主动地做好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合作中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们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既当加快自我发展的“战士”,也当与周边亲密合作的“战友”。

如在旅游方面加强与湖北麻城、安徽六安等城市的合作,主动参加武汉经济协作区的各项活动,加强我市东部固始县与安徽省六安市的经贸合作,主动派团赴江西、湖南等省有关地区考察学习交流等等。

三是建立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

包括科学的决策机制,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成本;完善的督查机制,加快工作进度,保证任务落实;严格的奖惩机制,实行奖优罚劣,促进工作开展;坚决的执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执行到位等等。

(五)把环境做优。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筑牢这一保障,我对所有到信阳投资的客商有三个承诺,

一是保证优惠政策最优。

即凡是能提供的优惠政策,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再予优惠。

是个优了再优、优中再优的政策。

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各项收费标准最低,甚至免除。

二是保证服务效率最高。

五天服务办结制,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相关手续。

三是保证投资成本最低。

俗话说的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还有一句话叫做“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请大家到信阳看一看,我们做的一定让你满意,一定让你叫好。

信阳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明确的第一批城市,历史是厚重的。

研究城市对称理论的叶大年先生认为,信阳是在武汉、合肥、郑州、西安这样一个旋转对称点上的城市,是很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区域中心的城市。

因此,在这里,我诚恳地希望大家到信阳走一走,看一看,为中部崛起、为信阳崛起共同努力,谋求跨越。

在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王铁(201X年元月4日)同志们:

根据市委三届一次全会和市委常委会的决定,在2007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就召开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部署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充分体现了市委对这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刚才,李功勋同志传达了《中共信阳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李广胜同志传达了《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郭瑞民同志就如何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了很好的讲话。

下面,我就干部作风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严”字当头,要把作风建设作为永恒课题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一贯方

 

附送:

王铁书记讲话合集

王铁书记讲话合集

的优惠政策,但事实上不仅没有享受到,还处于政策边缘化的境地。

套用农村一句话,都是一个娘养的,理应一视同仁才对,但这种针对不同区域而采取不同优惠政策的做法,总让中部地区有点是后娘养的这种感觉,于是中部地区的人们都有一种酸酸的味道。

四是因思想塌陷而心浮。

中部落后固然有政策影响等客观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主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干部思想浮躁、浮漂、浮华。

与东部地区的干部相比,中部地区干部表现为不敢创新。

我们组织信阳的干部到东部沿海参观学习,回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同志们的突出感受就是两个字:

震撼。

不仅为东部的成就震撼,更为东部干部的思想观念震撼。

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中央有明确政策的,东部地区干部能够将政策用得很活、很足、很透,中央没有政策的,东部地区干部能够大胆创新,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真干快干。

干成了,经验在全国推广,干不成,为中央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敢于创新,才能勇立发展潮头,才能引领地区发展,东部地区干部早已认识到了,而中部地区干部却还在观望。

与西部地区干部比,中部地区干部表现为不愿创新。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中部地区干部不愿创新的问题关键。

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近些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积累的基础略好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干部那种拼命甩掉落后帽子的拼搏劲头在中部地区干部身上很难发现,取而代之的是“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占中游”的悠闲姿态。

有些到过西部地区或从西部地区回到中部地区的干部常说,我们的县城比西部地区的地级市都要大,都要漂亮,我们的发展已经很不错了。

这种不愿创新、不愿奋斗的心态,在中部地区干部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与中部地区干部自身相比,中部地区干部表现为不能创新。

创新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否定就意味着没有成绩。

不能否定自己,不能否定过去,认为目前自己干得是最好的,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是中部地区干部身上最大的毛病。

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不断的否定过去的基础上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更没有发展。

中部地区的干部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够好。

脑筋不活,创新不够,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安,不求过得好;只求慢进步,不求快发展;习惯于等、靠、要,善于从客观上找理由,不愿从主观上找原因,更不敢在工作中求创新,是中部地区干部的“通病”,更是浮躁、浮漂、浮华心理的具体写照。

二、中部在失落中奋力崛起中部地区目前总的概况可以概括七点:

农业大区、人口密区、革命老区、资源富区、交通要区、文化名区、发展慢区。

中部是农业大区,生产了全国1/3的农产品,农业GDP占全国的1/4以上;中部是人口密区,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中部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部诞生了全国第

一、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部是资源富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和水资源,仅矿产资源一项有40种重要和稀有矿产储量占全国第一;中部是交通要区,承东启西,联南贯北,区位优越;中部是文化名区,中原文化、楚文化、晋商徽商文化、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名扬世界;中部是发展慢区,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

中部虽然暂时落伍了,但是仍有崛起的优势和腾飞的潜力。

中国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教授有一个著名的“牛肚子理论”。

他说,自己当年下放农村放牛,牛陷进泥坑,怎么也拉不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