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061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docx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下第四单元

三下第四单元课题长城和运河第1教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的资料,初步明白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教学

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

准备

先学提纲、挂图、生字卡片

学情

分析

本文的教学应以的朗读为主,要指导学生读出韵脚,通过反复诵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美丽,体会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中国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工程,你知道有哪些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和运河》,这是我国两大不朽的工程。

(板书课题)她们一个像巨龙,穿行于中国东西;另一个像绸带,连接着大陆南北,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

3.出示挂图,结合你的预习内容,说说长城或者运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注意说得具体些。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不添字、不改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破句。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互相评价。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关注差生朗读情况。

3.学习生字。

(1)朗读出示的生字词。

(2)自己辨析、记忆字形。

(3)交流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以防写错。

(4)重点指导: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每一部分都写了哪些方面?

直接回答有困难,设计梯度训练:

(1)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

为什么要这样看?

(2)再作者眼里,长城和运河是什么样子?

(3)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指导朗读:

(1)通过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注意一定的停顿。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结合诗句,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如: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等。

(2)齐读全文。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学习对“长城”的描写。

1提示任务:

出示长城图,欣赏长城奇景,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

2.自主阅读:

出示第一部分,学生反复朗读。

3.展示交流:

a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板书:

奇迹)

b“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应该怎样读,指导读出惊喜之情。

c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句子。

此时的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像一条长长的龙。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1.用钢笔给生字描红。

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2.完成《补充习题》一到三部分。

板书设计: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嘉峪关

不朽创造奇迹诗篇天堂杭州奇异的景象

民族绸带万里长城

教学反思:

 

三下第四单元课题长城和运河第2教时总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小学施高英设计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

重点

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及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激发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

难点

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及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激发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

准备

先学提纲、挂图

学情

分析

学生因为环境所致,没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但是他们通过电视、书籍等途径对一些伟大的工程有所了解,在教学时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回忆这些伟大的工程。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出示: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3.这是外国人眼中的长城,看着课文插图,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用上“曲折蜿蜒连绵起伏巨龙奇迹”。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示任务:

在作者眼中,从飞机上俯视看到的又是怎么样的长城呢?

自主阅读:

自由读第一部分。

展示交流:

1.在作者眼中,从飞机上俯视看到的又是怎么样的长城呢?

2.长城像巨龙,有多长?

东起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西到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是长城的终点),(看地图)有一万多里,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100多天才能走完长城。

(读好“万里长城”,读出它的“长”)

3.想象一下,“巨龙”穿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看看图,长城通过的地形怎么样?

用手指在插图上和长城一起行走。

正因为长城修筑在高低不同的地方,又那么长,所以——(引读第二、三行)

4.比较句子。

向巨龙穿行在大地。

向巨龙爬行在大地。

5.几千年以前,国家之间为了相互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长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引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6.“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祖先”该怎么理解?

比较句子: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意思一样,但第一句设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奇迹的创造者。

)应该怎样读这一句话?

(敬佩、自豪)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7.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不畏艰难,创造了这人间奇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8.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提示任务:

跟随作者继续鸟瞰祖国大地欣赏另一人间奇迹——运河,谁来说说它的全称。

 

自主阅读:

自由读文,画出描写奇异的景象的句子,有什么感受?

展示交流:

1.运河和绸带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能把这样的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2.如果说长城留给我们的是雄伟壮丽,运河留给我们的是另一种不同的风格,那是?

再来读读,读得再轻柔些。

3.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1)“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句话是把()比作(),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处:

长、扁、柔软、有光泽等。

朗读时注意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用两个词概况特点:

动人、秀丽。

(2)如果将“像绸带飘落在大地”改成“像绸带飘落到大地”或“像绸带飘向大地”好不好呢?

为什么?

讨论。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运河长,运河美)运河美在什么地方?

有感情地朗读。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除了展示京杭大运河的长,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将诗歌从前面对奇异景象的描述过渡到对“奇迹”的赞美。

朗读诗句,读出赞美之情。

4.是谁创造了这奇迹?

我们勤劳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这世界奇迹,你们有何感想?

带着自豪敬佩之情朗读最后两行。

5.朗读第二部分。

6.观察课文插图,我们来看看现在的运河,谁来说说运河的样子。

7.孩子们,运河实现了人们“陆地行舟”的梦想,它是我们东部的母亲河灌溉农田让南水北调,它繁荣了两岸的经济,促进了人们的交流。

我们江苏的苏州、扬州和淮安等城市都在运河边上,它们在历史上的崛起和发展,运河是他们吸允的乳汁,运河是它们得以成长的血液。

8.听了我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把你的想法带入课文中,一边读一边想,好吗?

就是这么一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就是这么一条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就是这么一条美丽的大运河,它今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得感谢——

9.指导朗诵。

10.我们的祖先不只为我们创造了长城和运河这两大奇迹,在我们中华大地之上,有许许多多伟大的创造,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双手、用血泪、用汗水修筑而成的。

你还知道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吗?

四、检测完善

1.续写。

提醒注意比喻的贴切。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谱写了_______诗篇。

是谁创造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2.观察长城插图,用“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3.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1长城   和    运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东起山海关   北起首都北京

西到嘉峪关   南到天堂杭州

教学反思:

 

三下第四单元课题黄山奇松第1教时总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小学施高英设计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潇、徐、悬、臂、屹”等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陡、崖、观、屏、宾、赏、舍、状”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

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

准备

先学提纲、挂图、生字卡片

学情

分析

本文的教学应以的朗读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松树的雄伟美丽。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直入课题。

1.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今天,我们也要去黄山观光。

教师板书:

黄山。

2.简要介绍黄山。

正因为黄山有四绝,所以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山”,但今天这节课,我们既不看怪石,也不看温泉云海,只赏奇松。

教师板书:

奇松(齐读课题)

3.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黄山松奇在哪里?

4.徐霞客曾说过: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山,触摸奇松,感受黄山奇松的无穷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

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

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

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节:

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节:

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记忆字形,检查自学。

1.第一遍,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不会读的字可通过生字卡片上的拼音来解决。

2.第二遍,要求边读边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黄山奇松,用横线画出来。

3.课件出示认识字“潇、徐、悬、臂、屹”,让学生认读。

生:

“潇”和“啸”是形近字,应读一声。

生:

“徐”不要只的右边。

生:

“悬”不要读成“xiàn”,应读“xuán”.

生:

“臂”应读“bì”不要读成“pì”。

生:

“屹”应读“yì”不要读成“qǐ”。

4.找一找这些生字在文中组成了什么词语。

即:

潇洒徐霞客悬崖手臂屹立

5.课件出示以上词语,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课文。

7.指导写字。

(1)观察“陡、崖、观、屏、宾、赏、舍、状”8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

生:

“陡、观、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

生:

“崖、宾、赏、舍”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宾、赏、舍”上面偏旁要盖住下面。

(3)师范写生字,请学生认真观看。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写好后组织学生评议、参观。

四、走进文本,品悟奇松。

1.是啊,有了千姿百态那么多(板书:

多)黄山松装点,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怪不得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人们钟情黄山松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

生:

情有独钟:

特别喜欢,格外喜欢

“山顶上……”山顶上、陡崖边都是非常险恶的地方,一般的树木根本无法立足,而黄山松却生存了下来!

多么顽强的松树啊,他们傲然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文中哪两个词?

生:

潇洒、挺秀。

3.你有什么感情油然而生?

生:

爱慕、仰慕……

指导朗读:

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

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4.自由读,齐读。

5.小结。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屹立(yìchī)潇洒(xiāoxāo)悬崖(xuánquán)手臂(bìpì)

2.看拼音,写词语。

dǒuyáguānguāngyùpínglóu

bīnkèxīnshǎngxíngzhuàng

3.照样子写词语。

例:

郁郁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依依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千姿百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三下第四单元课题黄山奇松第2教时总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小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

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

准备

先学提纲、挂图、生字卡片

学情

分析

本文的教学应以的朗读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松树的雄伟美丽。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图片)闻名于世。

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

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教师板书: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

它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课件出示:

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

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

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

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

生:

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

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

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课件出示:

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

能读好吗?

(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

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

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

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6.陪客松“奇”在哪里呢?

课件出示句子。

指名读。

  7.为什么说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呢?

  (课件出示:

陪客松图)这是--旁边是--为什么称它是绿色的巨人呢?

说说你的体会--二生读,男生读。

  8.送客松“奇”在何处呢?

  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课件出示:

送客松图)结合图,出示卡片蟠曲(枝干弯弯曲曲,这就是蟠曲),天然盆景(没经人工修饰,天然形成的,正因为它的枝干蟠曲,所以人们把它们比作天然盆景),手臂(A、主人的手臂,不加引号;B、这里指枝干,看图,所以加引号)。

女生读。

  9.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形态奇美,神韵非凡。

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组读。

10.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

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

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

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

教师板书:

千姿百态(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

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

(齐读)

四、布置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

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为了让黄山美景永留人间,我们应该怎么做?

(保护环境)请你为黄山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组词。

陡()观()赏()崖()

徒()现()裳()涯()  

(二)选词填空

屹立挺立矗立耸立

1.中华民族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世界的东方。

2.昔日的小渔村,如今()起一座座高楼大厦。

3.商贸中心的摩天大楼()在街旁。

4.操场四周()着一棵棵白杨树。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分开。

(      )

2.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      )

3.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      )

(四)动动脑筋,按要求改句子。

1.缩句:

送客松向山下伸出了长长的“手臂”。

2.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

改为反问句:

改为感叹句:

改为双重否定句: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千姿百态

   送客松

教学反思:

 

三下第四单元课题古诗两首第1教时总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小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屐、扉”等2个生字。

2.理解古诗,能说出古诗大意。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理解古诗,能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

难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先学提纲、挂图、生字卡片

学情

分析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以诗会友,进入主题。

1.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满头花白的老翁,谁都会吟诵韵味十足的古诗。

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

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生:

处处闻啼鸟。

“日出江花红似火”——生:

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生: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知细叶谁裁出”——生:

二月春风似剪刀。

2.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

春天。

今天,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再次去领略诱人的春景。

教师板书:

游园不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中的美丽春色正等着你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齐读)

2.谁来评一评刚才的朗读?

3.老师请来了一位朗读高手,我们来“三听其声”,听听她怎样读的?

(播放朗读资源)第一遍听字音(可让学生小声跟读)第二遍听节奏(注意哪里该停顿,可用笔在本上划下来)第三遍听味道(注意哪个词读得短促,哪个词拖音稍长)

4.再次放声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再评价。

6.认读“屐、扉”两个生字。

“屐”应读“jī”不要读成“zhī”。

“扉”应读“fēi”不要读成“fěi”。

三、品读古诗,感知诗意。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2.自由朗读全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有节奏。

3.值的意思是逢、遇到的意思。

不值:

没有遇到。

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

生:

游园不值:

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二)抓字眼,明诗意

策略:

1.借助词意,和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把学习成果和大家分享,大家认真倾听,可补充,也可提出自己的疑惑。

交流:

1.前两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1)生汇报:

应:

应该。

怜:

爱惜。

屐齿:

古人喜欢穿的一种皮面木底鞋,底下有二齿支撑,即两头突出部分。

印:

本意指痕迹,本诗作动词用,踏坏。

苍苔:

绿色的苔藓,丛生于人迹罕到的潮湿处。

小扣:

轻轻地敲,缓缓地敲。

柴扉:

柴门。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是什么意思?

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这青苔。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可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

(2)师补充:

A.屐齿:

古人喜欢穿的皮面木底鞋叫木屐,是中国汉服的一种,后来传入日本。

见过吗?

底下有二齿支撑,叫屐齿。

(出示图)雨天便于在泥上行走,以防滑倒。

潮湿阴雨的南方,把木屐当雨鞋穿。

明末清初,成为生活中的便鞋。

叶绍翁穿着这样的鞋来游园,说明很悠闲呀!

B.苍苔:

绿色的苔藓。

(出示图)空气潮湿的时候会长出来,春雨过后也会贴着地面长出来。

如背着太阳的台阶上,茂密的树丛中,潮湿的小河边,是一种生命力很旺盛的小植物。

C.柴扉:

(出示图)用柴和木棍编成的门,很简陋,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