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922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docx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生产技术:

第五章矿山安全生产技术

 

第二节矿山主要危害及安全技术措施

 

  一、矿井通风

 

  

(一)矿井通风的目的

 

  供给矿井新鲜风量,冲淡并排出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保证井下风流质量和数量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防止各种伤害和爆炸事故;保障井下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

 

 

  (三)矿井供风标准

 

  矿井所需风量按下列要求分别计算并选取其中最大值:

  

(1)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乘以单位时间内每人所需风量;

  

(2)井下采煤、掘进、硐室和其他地点需风量的总和。

 

  (四)矿井反风

 

  为防止灾害扩大和抢救人员的需要而采取的迅速倒转风流方向的措施。

  1.矿井反风方式

  

(1)全矿性反风。

井下各主要风道的风流全部反向的反风。

  在矿井进风井、井底车场、主要进风大巷或中央石门发生火灾时常采用全矿性反风,避免火灾烟流进入人员密集的采掘工作面。

  

(2)局部反风。

在采区内部发生灾害时,维持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主要进风风道风向不变,利用风门开启或关闭造成采区内部风流反向的反风。

  2.矿井反风注意事项

  

(1)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对于矿井反风设施、主要通风机管理必须满足风流方向改变时间(10min)、反风后主要风机供风量(不少于正常供风量40%)、反风设施检查(至少每季度1次)和反风演习(每年1次)的规定。

  

(2)反风演习应注意井下各区域的供风量变化、瓦斯浓度以及对火区和采空区气体的影响。

  (3)注意反风后影响区域人员的通讯联系和撤退。

  (4)平常对井下人员进行反风知识的教育。

 

  (五)矿井风流呈现压力及测定仪表

 

  1.静压

  单位体积空气具有的对外做功的机械能所呈现的压力,是风流质点热运动撞压器壁面而呈现的压力。

  绝对静压:

单位体积空气的压能,以真空零压力为计量基准的静压值。

常用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或精密气压计等仪器测定。

  相对静压:

井巷某点的绝对静压与该点同标高大气压力之差。

常用皮托管和压差计配合测定。

  2.位压

  单位体积内空气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相对于某一基准面产生的重力位能所呈现的压力。

水平巷道的风流流动无位压差,在非水平巷道,风流的位压差就是该区段垂直空气柱的重力压强。

  3.动压

  单位体积空气风流定向流动具有的动能所呈现的压力,又称为速压。

风流动压通常用皮托管配合压差计测定。

  4.全压

  单位体积风流具有的(静)压能与动能所呈现的压力之和。

  5.总机械能(总压力)

  矿井风流在井巷某断面具有的总机械能等于其具有的(静)压能、位能和动能的总和。

  6.风流总能量

  矿井风流在井巷某断面具有的流动能量为其总机械能及内能之和。

 

  (六)矿井通风阻力

 

  矿井风流流动过程中,在各种阻滞力作用下,风流的部分机械能不可逆地转换为热能而引起的机械能损失。

  1.摩擦阻力(沿程阻力)

  矿井风流沿程流动过程中因与井巷壁面摩擦及风流内摩擦而产生的能量损失。

  2.局部阻力

  因井巷边壁条件变化,风流的均匀流动在局部地区因阻碍物(巷道断面突变、巷道弯曲、风流分合、断面阻塞等)的影响而被破坏,风流流速大小、方向或分布发生变化,产生涡流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3.通风阻力定律

  表示井巷通风阻力与风阻、风量之间的关系,其阻力与风量的平方成正比。

  4.降低通风阻力的措施

  扩大巷道断面、开掘关联风路、减少风路长度、使矿井总进风早分开和总回风晚汇合,选用摩擦阻力系数小的支护方式,尽量避免巷道急拐弯和风道断面突然变化、主要风道内禁止堆放木材等障碍物,等等。

 

  (七)矿井风阻

 

  描述矿井或井巷通风难易程度的指标,包括摩擦风阻和局部风阻。

  

(1)井巷风阻:

描述由一条或多条构成的通风网络的通风难易程度的指标。

  

(2)矿井总风阻:

描述一个矿井通风难易程度的指标,其值取决于通风网络结构和各风路的风阻值。

  (3)风阻特性曲线:

表示矿井或井巷的通风阻力和风量关系特征的曲线,又称为阻力特性曲线。

 

 

  (九)局部通风

 

  1.局部通风的技术管理和主要安全措施

  

(1)保证工作面有足够的新鲜风量。

不准随意停风和减少风量;提高有效风量。

  

(2)保证局部通风机安全运转。

  2.局部风量调节

  在采区内,采区之间和生产水平之间的风量调节称为局部风量调节。

  3.风筒(导风筒)

  引导风流沿一定方向流动的管道。

 

  (十)矿井漏风

 

  

(1)漏风及产生原因。

矿井通风中漏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减少漏风是通风管理部门的基本任务,产生漏风的主要原因是有裂隙通道并有风压差的存在。

  

(2)漏风对矿井通风的不利影响。

大量漏风会造成动力的额外消耗;使矿井、采区和工作面的有效风量(送达用风地点的风量)减少,造成瓦斯积聚、气温升高等,影响生产和工人身体健康;大量的漏风会使通风系统稳定性降低,风流易紊乱,调风困难,易发生瓦斯事故;会使采空区、被压碎的煤柱和封闭区内的煤炭及可燃物发生氧化自燃,易发生火灾;当地表有塌陷区时,采空区裂隙的漏风会将采空区的有害气体带入井下,使井下环境条件恶化而威胁安全生产。

  (3)漏风风流的流动状态。

漏风风流的流动状态有层流和紊流两种,与漏风介质的孔隙率有关,孔隙率小呈层流状态,孔隙率大呈紊流状态。

 

  二、煤矿瓦斯

 

  

(一)瓦斯的基本概念

 

  1.矿井气体的组成

  国内外对煤层瓦斯组分的大量测定表明,其中可能含有约20种气体:

甲烷及其同系烃类气体(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等)、二氧化碳、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

但最主要的成分为甲烷,按体积比例可达70%~99%,平均在90%以上;其次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平均含量分别为3%~4%,而其他气体成分的含量通常都是非常低的。

  2.煤层瓦斯赋存状态

  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状态:

游离状态(也称自由状态)、吸附状态。

 

  

(二)煤层瓦斯含量及压力

 

  1.煤层瓦斯含量

  煤层瓦斯含量是指单位质量煤体中所含瓦斯的体积,一般用m3/t表示,煤层瓦斯含量是确定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基础数据,是矿井通风及瓦斯抽放设计的重要参数。

煤层在天然条件下,未受采动影响时的瓦斯含量称原始含量;受采动影响,已有部分瓦斯排出后而剩余在煤层中的瓦斯量,称残存瓦斯含量。

  影响煤层原始瓦斯含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煤化程度、煤层赋存条件、围岩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

  2.瓦斯含量的测定方法

  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目前主要有地勘钻孔测定法,实验室间接测定法和井下快速直接测定法3种。

  3.煤层瓦斯压力及测定方法

  

(1)煤层瓦斯压力存在于煤层孔隙中的游离瓦斯分子热运动对煤壁所表现的作用力。

煤层瓦斯压力是用间接法计算瓦斯含量的基础参数,也是衡量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2)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压法。

 

  (三)矿井瓦斯涌出量

 

  1.矿井瓦斯涌出的形式

  煤层被开采时,煤体受到破坏或采动影响,贮存在煤体内的部分瓦斯就会离开煤体而涌入采掘空间,这种现象称为瓦斯涌出。

矿井瓦斯涌出形式可分普通涌出和特殊涌出两种。

  2.影响瓦斯涌出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因素主要有煤层瓦斯含量、开采规模、开采程序、采煤方法与顶板管理方法、生产工序、地面大气压力的变化、通风方式、采空区管理方法。

  3.矿井瓦斯涌出量的表示方法

  矿井瓦斯涌出量是指开采过程中正常涌入采掘空间的瓦斯数量,通常用单位时间或单位质量的煤所放出的瓦斯数量来表示,瓦斯涌出量的表示与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绝对瓦斯涌出量、相对瓦斯涌出量。

  4.矿井瓦斯涌出量的测定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一个矿井中只要有一个煤(岩)层发现瓦斯,该矿井即为瓦斯矿井,瓦斯矿井必须依照矿井瓦斯等级进行管理。

矿井瓦斯等级,根据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瓦斯涌出形式划分为:

低瓦斯矿井、高瓦斯矿井、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

每年必须对矿井进行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工作。

  5.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新矿井、新水平和新采区投产前,都应进行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现有的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一是矿山统计预测法,二是根据煤层瓦斯含量进行预测的分源预测法。

 

  (四)瓦斯燃烧与爆炸

 

  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为0.714kg/m3,与空气的密度比为0.554,比空气轻,容易积聚在空气上层。

瓦斯无毒,但当浓度很高时,会引起窒息。

矿井瓦斯不助燃,但它与空气混合达一定浓度后,遇火能燃烧、爆炸。

矿井瓦斯爆炸往往引起煤尘爆炸,瓦斯爆炸和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是恶性事故。

 

  (五)矿井瓦斯的喷出

 

  矿井瓦斯喷出与突出是煤矿瓦斯特殊涌出的两种主要形式,都是由于瓦斯和地压所引起的一种动力现象,特别是突出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威胁最为严重。

  瓦斯喷出的预兆:

矿压活动显现激烈,煤壁片帮严重、底板突然鼓起、支架承载离加大甚至破坏,煤层变软、潮湿等。

  预防瓦斯喷出的措施:

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摸清采掘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在可能发生喷出的地区掘进巷道时,应打钻孔预先探放高压瓦斯气源;掌握喷出的预兆,及时撤离工作人员;掌握矿压规律,避免矿压集中,及时处理顶板,促使其随采随冒及时充填采空区。

 

  (六)煤与瓦斯突出

 

  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采掘过程中,大量瓦斯和煤炭(岩石)在短时间内(几秒或几分钟)突然从煤层(岩层)中冲出的现象。

它具有突发性、极大破坏性和瞬间携带大量瓦斯和煤(岩)冲出等特点。

  1.煤与瓦斯突出的一般规律

  

(1)突出危险性随采掘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2)突出危险性随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软分层厚度;

  (3)石门揭煤工作面平均突出强度最大,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次数最多,放炮作业最易引发突出,采煤工作面突出防治技术难度最大;

  (4)突出多数发生在构造带、煤层遭受严重破坏的地带、煤层产状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带、煤层硬度系数小于0.5的软煤层中;

  (5)突出发生前通常有地层微破坏、瓦斯涌出变化、煤层层理紊乱、钻孔卡钻夹钻、煤壁温度降低、散发煤油气味、煤层产状发生变化等预兆;

  (6)突出按动力源作用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

突出、压出和倾出;按突出物分类可分为四种类型:

煤与瓦斯突出、煤与二氧化碳突出、岩石与瓦斯突出、岩石与二氧化碳突出。

  2.煤与瓦斯突出机理

  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有许多种假设,但基本公认的是综合假说,即煤与瓦斯突出是由地应力、瓦斯和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3.煤与瓦斯突出预测

  矿井在采掘生产过程中,只要发生过一次煤与瓦斯突出,该矿井即确定为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煤层即定位突出危险煤层。

  突出危险区域预测通常采用瓦斯地质统计法、物探法、综合指标法。

  工作面突出预测主要通过向采掘工作面前方煤体中施工钻孔,利用钻孔测定与地应力、瓦斯、煤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关的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判断采掘工作面前方是否具有突出危险性。

  4.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

  

(1)“四位一体”综合防治突出措施。

所谓“四位一体”综合防治突出措施,就是说首先应对开采煤层及其对开采煤层构成影响的邻近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

对确认的突出危险区域,应采取区域性防治突出技术措施,对确认的突出危险工作面,必须采取防治突出技术措施。

在采取防治突出技术措施后,必须对防治突出技术措施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效果进行检验。

如果检验有效,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采掘作业;如果检验无效,必须补充防治突出技术措施,直至再次检验为有效时方可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前提下进行采掘作业。

否则,必须继续补充技术措施。

  

(2)防治突出的技术措施。

防治突出的技术措施主要分为区域性措施和局部性措施两大类。

区域性措施是针对大面积范围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措施,局部性措施主要在采掘工作面执行。

针对采掘工作面前方煤岩体一定范围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措施,目前区域性措施主要有3种:

开采保护层、大面积瓦斯预抽放、控制预裂爆破;局部性措施有许多种,如卸压排放钻孔、深孔或浅孔松动爆破、卸压槽、固化剂、水力冲孔、金属骨架等。

  (3)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防护措施是控制突出危害程度的措施,也就是说即使发生突出,也要使突出强度降低,对现场人员进行保护以免危及人身安全。

如震动性放炮、远距离放炮、反向防突风门、压风自救器、个体自救器等。

 

  (七)矿井瓦斯抽放

 

  1.瓦斯抽放方法

  瓦斯抽放系统主要由瓦斯抽放泵、瓦斯抽放管路(带阀门)、瓦斯抽放钻孔或巷道、钻孔或巷道密封等组成。

根据抽放瓦斯的来源,瓦斯抽放可以分为:

本煤层瓦斯预抽、邻近层瓦斯抽放、采空区瓦斯抽放、几种方法的综合抽放。

 

  三、矿山粉尘

 

  

(一)煤矿粉尘的基本概念

 

  1.煤矿粉尘的概念

  煤矿生产过程中随着煤、岩石被破碎而产生的煤、岩石和其他物质的细微颗粒总称为煤矿粉尘。

有的情况下也被称为生产性粉尘或矿尘。

  按其组成成分,煤矿粉尘主要分为煤尘和岩尘。

  2.粉尘防治的主要概念

  

(1)全尘:

也被称为总粉尘,是指用一般敞口采样器采集到一定时间内悬浮在空气中的全部固体微粒。

  

(2)呼吸性粉尘:

能被吸入人体肺部并滞留于肺泡区的浮游粉尘。

其空气动力直径小于7.07mm的极细微粉尘,是引起尘肺病的主要粉尘。

  (3)浮游粉尘:

能在矿井空气中悬浮的粉尘,也称浮尘。

  (4)沉积粉尘:

矿井内,因自重而降落,沉积在巷道顶、帮、底板和物体上的粉尘。

也称为落尘或积尘。

  (5)粉尘浓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mg/m3)或颗粒数(粒/cm3)。

  (6)粉尘粒度分布:

又称为粉尘分散度。

在含尘空气中,各种不同粒径粉尘的质量或颗粒数占粉尘总质量或总颗粒数的百分比。

  (7)游离二氧化硅:

岩石或矿物中没有同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结合的二氧化硅。

  (8)尘肺病:

由于长期吸入大量细微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职业病。

  (9)矽肺病:

也称为硅肺病,由于长期吸人大量含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

  (10)煤肺病:

由于长期吸人煤尘所引起的尘肺病。

  (11)煤矿肺病:

也称为煤硅肺病,由于长期吸入煤尘及含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

  (12)气溶胶:

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分散于空气中的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

煤矿粉尘分散在矿井空气中即所谓的含尘空气就构成为一个分散体系,空气是分散介质,粉尘是分散相。

  (13)煤尘爆炸:

悬浮在空气中的煤尘,在一定条件下,遇高温热源而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高温和压力上升、对周围环境产生巨大破坏的现象。

  (14)煤矿防尘:

降低煤矿内粉尘浓度及防止煤尘爆炸的技术。

 

  

(二)煤矿粉尘的产生及基本性质

 

  1.煤矿粉尘的产生

  煤矿生产的主要环节如采煤、掘进、运输、提升的几乎所有作业工序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粉尘。

  2.影响粉尘产生的因素

  采掘机械化和开采强度、采煤方法和截割参数、作业地点的通风状况、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条件。

  3.煤矿粉尘的基本性质

  

(1)粉尘分散度。

粉尘颗粒的大小的组成情况可以用分散度(即粒度分布)来表示。

生产环境中空气动力直径小于7.1μm的尘粒,尤其是小于2μm的尘粒是引起尘肺病的主要有害粉尘。

  

(2)粉尘的吸附性。

粉尘的吸附能力与粉尘颗粒的表面积有密切关系,分散度越大,表面积也越大,其吸附能力也增强。

主要指标有吸湿性、吸毒性。

  (3)粉尘的荷电性。

粉尘粒子可以带有电荷,其来源是煤岩在粉碎中因摩擦而带电,或与空气中的离子碰撞而带电,尘粒的电荷量取决于尘粒的大小并与温、湿度有关,温度升高时荷电量增多,湿度增高时荷电量降低。

  (4)粉尘的密度。

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称为粉尘的密度,这里指的粉尘体积,不包括尘粒之间的空隙,该密度称为粉尘的真密度。

  (5)粉尘的安息角。

粉尘的安息角是评价粉尘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6)煤尘的爆炸性。

煤被破碎成细小的煤尘后,比表面积大大增加,系统的自由表面能也相应增加,提高了煤尘的化学活性,特别是提高了氧化发热的能力。

  4.煤尘爆炸的条件

  煤尘自身具有爆炸性、着火源、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是煤尘爆炸的三个条件。

煤尘爆炸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空气中氧气浓度是决定该反应能否进行的先决条件。

 

  (三)煤矿粉尘防治技术

 

  1.采煤工作面防尘

  

(1)煤层注水防尘技术;

  

(2)合理选择采煤机截割机构;

  (3)喷雾降尘。

  2.炮掘工作面防尘

  风动凿岩机或电煤钻打眼是炮掘工作面持续时间长,产尘量高的工序,一般干打眼工序的产尘量占炮掘工作面总产尘量的80%~90%,湿式打眼时占40%~60%。

所以,打眼防尘是炮掘工作面防尘的重点。

  1)打眼防尘

  

(1)风钻湿式凿岩。

这是国内外岩巷掘进行之有效的基本防尘方法。

  

(2)干式凿岩捕尘。

在无法实施湿式凿岩作业时,如岩石遇水会膨胀、岩石裂隙发育、实施湿式防尘效果差等情况下,可用干式孔口捕尘器等干式孔口除尘技术。

  (3)煤电钻湿式打眼。

在煤巷、半煤巷炮掘中,采用煤电钻湿式打眼能获得良好的降尘效果,降尘率可达75%~90%。

  2)爆破防尘

  爆破是炮掘工作面产尘最大的工序,采取的防尘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水炮泥。

这是降低爆破时产尘量最有效的措施。

  

(2)爆破喷雾。

这是简单有效的降尘措施,在爆破时进行喷雾可以降低粉尘浓度和炮烟。

  3.机掘工作面通风除尘

  机掘工作面虽然采掘机械本身已有了相应的防尘措施,但一些细微的粉尘仍然是悬浮于空气中,尤其是掘进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尘强度剧增,机掘工作面的产尘强度就大大高于炮掘工作面,用一般的防尘措施难于控制粉尘。

因此国内外研究了通风除尘技术,以便有效地控制高浓度尘源。

  

(1)通风除尘系统。

合理的通风除尘系统是控制工作面悬浮粉尘运动和扩散的必要条件,主要有3种通风系统在国内外使用:

长压短抽通风除尘系统、长抽通风除尘系统、长抽短压通风除尘系统。

  

(2)通风除尘设备。

湿式除尘风机、湿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以及配套的抽出式伸缩风筒、附壁风筒等是主要的通风除尘设备。

  (3)通风工艺的要求。

压、抽风筒口相互位置的关系、压抽风量的匹配、局部通风机安装位置;抽出式局部通风机与除尘局部通风机的串联要求是除尘对通风工艺的要求。

  4.锚喷支护防尘。

  锚喷支护技术发展很快,它也是煤矿的主要产尘源之一。

锚喷支护的粉尘主要来自打锚杆眼、混合料转运、拌料和上料、喷射混凝土以及喷射机自身等生产工序和设备。

  针对这些产尘源,主要采取以下防尘措施:

  

(1)打锚杆眼的防尘措施。

打锚杆眼防尘的重点是解决打垂直顶板锚杆眼和倾斜角较大的锚杆眼时打眼过程的产尘。

  

(2)喷射混凝土支护作业的防尘措施。

改干喷为潮喷是降低喷射混凝土工序粉尘浓度最有效的措施。

  5.运输、转载防尘

  

(1)机械控制自动喷雾降尘装置。

该类装置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使用和维护方便而且降尘效果好。

  

(2)电器控制自动喷雾降尘装置。

该装置适用于煤矿转载运输系统中不同的尘源,它是靠电器控制实现自动喷雾。

有光控、声控、触控、磁控等多种形式。

 

  (四)煤尘爆炸防治技术

 

  1.煤尘爆炸性评价方法

  

(1)煤尘爆炸指数。

这一指标可用可燃挥发分含量进行初步判定。

在煤矿设计时,可燃挥发分含量可作为判定煤尘爆炸危险的指标。

  

(2)煤尘爆炸性鉴定。

虽然用煤尘爆炸指数可以判定其爆炸性,但鉴于煤种和煤质的复杂性,爆炸指数只是一个初步判断。

还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进行煤尘爆炸性鉴定试验。

我国标准中规定,采用大管状煤尘爆炸鉴定装置进行试验,并由国家授权单位承担鉴定试验。

  2.防止煤尘爆炸的技术措施

  如前所述,煤尘爆炸必须在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可能发生,如果不让这些条件同时存在,或者破坏已经形成的这些条件在,就可以防止煤尘爆炸的发生和发展。

这是制定各种防止煤尘爆炸措施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1)防止煤积聚的措施。

一般情况下,生产场所的浮游煤尘浓度是远低于煤尘爆炸下限浓度的。

但是,因空气震荡(爆破的冲击波)等原因使沉积煤尘重新飞扬起来,这时的煤尘浓度大大超过爆炸下限浓度。

据估算4m2断面的小巷道的周边上,只要沉积0.04mm厚的一层煤尘,当它全部飞扬起来,就达到了爆炸下限。

实际上,井下的沉积煤尘都超过了这个厚度,所以,减少巷道内的沉积煤尘量并清除出井,是最简有效的防爆措施。

  各生产环节采用有效的防尘、降尘措施,减少了煤尘的产生,降低了空气中的煤尘浓度,也就降低了沉积煤尘量。

因此,综合防尘措施既是减少粉尘危害工人健康的措施。

也是防止煤尘爆炸的治本措施。

  

(2)杜绝着火源。

井下能引起煤尘爆炸的着火源有电气火花、摩擦火花、摩擦热,煤自燃而形成的高温点、爆破作出现的爆燃以及瓦斯爆炸所产生的高温产物等。

消除这类着火源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保持矿用电气设备完好的防爆性能,加强管理防止出现电器设备失爆现象,选用非着火性轻合金材料避免产生危险的摩擦火花,输送带、风筒、电缆等常用的非金属材料必须具有阻燃、抗静电性能,采用阻化剂、凝胶或氮气防止煤柱、采空区残留煤发生自燃。

除采取上述技术措施外,同时还要加强瓦斯管理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由于煤矿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发生煤尘爆炸的随机性很大,除了上述一般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外,针对煤尘爆炸的特点,各国还研究了防止煤尘爆炸的专门技术。

其中使用历史最长、应用面广、简单易行的防止煤尘爆炸技术措施是撒布岩粉法。

  (3)撒布岩粉法。

这种方法是定期向巷道周边撒布惰性岩粉,用它覆盖沉积在巷道周边上的沉积煤尘。

岩粉层在巷道风速很低时,它的粘滞性起到了阻碍沉积煤尘重新飞扬的作用。

  当发生瓦斯爆炸等异常情况时,巨大的空气震荡风流把岩粉和沉积煤尘都吹扬起来形成岩粉一煤尘混合尘云。

当爆炸火场进入混合尘云区域时,岩粉吸收火焰的热量使系统冷却,同时岩粉粒子还会起到屏蔽作用,阻止火焰或燃烧的煤粒向未烧着的煤尘粒子传递热量,最终达到阻止煤尘着火的目的。

这一方法在英、美、俄等主要产煤国家大量应用,而且效果显著。

  3.防止煤尘爆炸传播技术

  防止煤尘爆炸传播技术也称为隔绝煤尘爆炸传播技术(以下简称隔爆技术),是指把已经发生的爆炸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扑灭以防止爆炸向外传播的技术措施。

该技术不仅适于对煤尘爆炸的控制,也适用于对瓦斯爆炸、瓦斯煤尘爆炸的控制。

该技术分为两大类:

被动式隔爆技术和自动式隔爆技术。

  

(1)被动式隔爆技术(也称隔爆措施)。

发生爆炸的初期,爆炸火焰峰面是超前于爆炸压力波向前传播的,随着爆炸反应的继续和加强,压力波逐渐赶上并超前于火焰峰面传播,两者之间有一时间差。

被动式隔爆技术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利用压力波的能量使隔爆措施动作,在巷道内形成扑灭火焰的消焰抑制剂尘云,后续到达到的火焰进入抑制剂尘云时被扑灭,阻止了爆炸继续向前传播。

被动式隔爆技术主要有:

岩粉棚、水槽棚和水袋棚,统称为被动式隔爆棚。

  被动式隔爆棚的设置方式有3种形式:

集中式布置、分散式布置和集中分散式混合布置。

根据隔爆棚在井巷系统中限制煤尘爆炸的作用和保护范围,可将它们分为主要隔爆棚(重型棚)和辅助隔爆棚(轻型棚)。

重型棚的作用是保护全矿性的安全,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