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697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5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

《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docx

综合练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同步教辅

 

高职语文第四册

练习册

主编 李建华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

1.选出有错别字的一组()。

A.虔诚蹂躏夔门撷英

B.游弋整饬翎毛悲创

C.氤氲诠释彷徨奇葩

D.罅隙遒劲竹篙铩羽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是()。

A.振聋发聩(guì):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B.剽(biāo)悍:

敏捷而勇猛。

C.筚(bì)路褴褛:

筚路,柴车;褴褛,破衣服。

这里形容一路上艰难困苦。

D.摧山坼(chì)地:

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3.下列句子中标点全部正确的是()。

A.“是呀,”年轻诗人目光变得深沉,口气庄重:

“拉萨不再悲怆,雪域不再荒芜,草原不再孤独!

B.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

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C.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闲赋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叼。

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

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D.宝玉以他独特的反抗方式,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认为可以“规引入正”继承人,已是悬崖上撒了手,世家大族真正是:

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显示着后继无人之虞。

4.对以下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错误的是()。

A.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研究红学,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锲而不舍,毕一生之功。

(对偶)

B.“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反问)

C.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排比)

D.柳丝儿拂着少女的笑靥,绿影儿吻着楼房的眉额。

(拟人)

5.对课文的理解,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把栏杆拍遍》是一篇人物散文,作者用辛弃疾的八首词串起了他出身行伍,以武起事,以文为业的坎坷人生和“拍遍栏杆”也无法排解的一腔哀愁愤怨。

B.《祝福拉萨》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作者重游拉萨的所见所闻,热情讴歌了圣城拉萨及其与时俱进的西藏人民,抒发了作者对拉萨炽热的情感和深深的祝福。

C.《过万重山漫想》是语文教育家刘征先生所写的一篇充盈着神思遐想的散文。

乍看是记游,细看主要是抒怀。

“漫想”是其主要内容。

D.《中国文化的结晶·世界文化的瑰宝—〈红楼撷英〉自序》着重阐述了被誊为雅俗共赏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之所以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在国内外的影响都广泛而深刻的原因。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选文,回答后面各题。

(12分)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惟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1.选文所选两首辛词,主题、风格已有较大差异,请简要分析。

(4分)

2.“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和“西风塞马”、“剑指三秦”出自辛弃疾的哪两首词()。

(2分)

A.《水调歌头》《水龙吟》B.《破阵子》《木兰花慢》

C.《水调歌头》《木兰花慢》D.《水龙吟》《破阵子》

3.本段内容主要是写辛弃疾词的第一大特点,请简要概括。

(2分)

4.对“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惟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作者因仰慕而“寻找”,因“未得”而失望、叹息。

B.虽“人去楼毁”,但词人的千古长叹永载史册。

C.以景衬情,传达出作者对词人的景仰与同情。

D.“悠悠江水”喻“词人的长叹”,其相似点是“不息”。

5.根据词的特点及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正确的句子填入空格处。

()(2分)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泪融残粉花钿重D.潇潇微雨闻孤馆

(一)细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各题。

(17分)

正是高原最美的时节。

去冬告别这片土地时是遍野白雪茫茫,山寒水瘦,而今满目绿茵,草浪漾漾,如云的牛羊,悠然游弋,不时有咿咿罗罗的牧歌,驮着片片阳光,裹着大草原的芬芳,袅袅传来。

才几多时日呀,又一条新筑的公路煌煌然亮在眼前,刚铺上的沥青,还闪烁着油汪汪的羞涩;轧路机仍在隆隆吼叫,追赶着去碾平一叠枯皱的昨天。

路旁的树林里,嫩叶在夜雨里悄然诞生,野花在晨露中默然绽放。

脚下的拉萨河依然荡漾碧蓝的波涛,头顶上的天空依然深邃、明丽,犹如少女般的纯贞。

遥望巍峨的布达拉宫,祥云缭绕,法相端严,浮荡着一片佛光瑞霭……

啊,拉萨!

漫步拉萨街头,更令人心畅目明。

满眼青杨绿柳。

胡杨萧萧,柽柳冉冉。

绿荫匝地,翠意惹人。

柳丝儿拂着少女的笑靥,绿影儿吻着楼房的眉额。

来来往往的行人走得热热闹闹,花花绿绿的经幡舞得快快活活。

从雪域高原吹来的风凉沁沁的。

虽然盛夏,绿荫送我一抹抚慰,凉风染我一袖清新。

街两旁花圃里,美人蕉,野蔷薇,邦锦花,格桑花,红黄绿白,绽放着浪漫,盛开着诗意,也氤氲着芬芳温馨的氛围。

路面平平的,踏上去悠悠然,谁曾想,这平平的路下还掩埋着昨天的坎坷,历史的悲怆,岁月的苍凉?

毕竟是佛风荡漾的宗教圣地。

那些头盘红绳,身着藏袍的,那些身披袈裟、手捻佛珠的,还有手持转经筒、口念六字真言的,他们从康巴山沟,从雅鲁藏布江的峡谷,从寂天寞地的那曲草原,从雪山冰川的阿里高原,风尘仆仆,餐风宿霜,筚路褴褛,来到圣地拉萨,倾泻满腔的真诚。

一片片经幡,一条条哈达,一声声祈祷,一阵阵长跪叩头,手屐着地的吧嗒声,节奏沉缓,肃穆庄严。

那色彩,那构图,那光影,那声音,都在渲染着圣城古老永恒的主题。

1.下列有关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胡杨萧萧,柽柳冉冉。

(对偶)

B.柳丝儿拂着少女的笑靥,绿影儿吻着楼房的眉额。

(拟人)

C.街两旁花圃里,美人蕉,野蔷薇,邦锦花,格桑花,红黄绿白,绽放着浪漫,盛开着诗意,也氤氲着芬芳温馨的氛围。

(排比)

D.路面平平的,踏上去悠悠然,谁曾想,这平平的路下还掩埋着昨天的坎坷,历史的悲怆,岁月的苍凉?

(设问)

2.选择正确的一组词,填入最后一段的空白处()。

(2分)

A.牧人喇嘛圣徒B.喇嘛圣徒牧人

C.圣徒牧人喇嘛D.牧人圣徒喇嘛

3.选段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6分)

4.概括第一、三、四段的内容,并简析它们的内在联系。

(7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

和平年代的奉献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

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到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

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好象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

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

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

他曾以为自己成功了因为女学生已决定留下来。

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个海市蜃楼,因为女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土地上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后,教授特意带女学生去了自己的家。

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

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小孩子。

她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炼过的。

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写诗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磨难消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唯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呆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已成年的孩子,很明显因为自小没良好的教育条件,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

儿子买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

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人无异。

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如刚来到这里时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

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和平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然无痕。

谁又会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

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点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

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回到出生地的沿海城市,坐进现代化的写字楼。

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1.文中说老教授年轻时“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说女大学生“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迷住”和“诱惑”这两个词的区别在哪里?

(4分)

2.“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为什么?

(5分)

3.简要分析老教授这一人物形象。

(5分)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老教授扎根荒凉的土地,研究成果卓著,而那些来去匆匆的人,大地对他们守口如瓶,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全身心投入,来不得半点花巧。

B.“女大学生被老教授迷住了”,是被他的学识和成就所迷,进而对他产生了爱情,要做他的接班人;后来看到他有妻子儿女,于是清醒了。

C.本文歌颂了和平年代为了祖国各项事业贡献青春、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千千万万无名英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D.本文构思巧妙,通过各种形式的对比衬托,把老教授在和平年代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写得震人心魄,感人至深。

三、作文(40分)

杜甫诗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是了望的视点,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

窗,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因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请以“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要求:

主题鲜明,材料充实,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

1.指出下列拼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A.振聋发聩(kuì)憧(chōng)憬欹(qī)侧

B.夙(sù)兴夜寐笑靥(yè)摧山坼(chì)地

C.玉簪(zān)螺髻 剽(biāo)悍

D.放荡不羁(jī) 睃(qün)巡

2.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句子是(  )。

A.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叼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东施效颦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巴。

B.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队”,铁甲烈马,大义凛然,雄镇江南。

C.对于贾宝玉的评价,虽然莫衷一是,但我们应该承认他是一个具有一定判逆思想的贵公子,他的理想追求,生活道路,思维方式,都闪耀着民主主义思想的新的光彩。

D.一批疲惫劳累的勇士撤下去。

一群生龙活虎的猛将顶上来。

3.对下列句子的排序,正确的是(  )。

(1)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2)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

(3)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

(4)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说:

“这个人,没有说谎。

(5)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6)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

A.3—2—1—4—5—6 B.1—2—6—5—4-3

C.3-1-2-5-6-4 D.1-2-3-5-4-6

4.选出最恰当的一句话,填在空格处,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   )

我从海湾那边返回。

__________不由想起那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和她手里的摇篮。

A.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B.皓月当空,风平浪静。

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C.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D.皓月当空,风平浪静。

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一生坎坷,满腔哀愁愤怨化成一首首动人的词,成为婉约派的代表。

B.《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了最高峰。

C.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万重山”即《过万重山漫想》中的“万重山”。

D.当代作家郭保林的代表作有《自己的太阳》、《青春的橄榄树》等。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选文,回答后面各题。

(15分)

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

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

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

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

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

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

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

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1.选段中直接体现作者思绪飞扬、思路发展的语句是

(2分)

2.你如何理解“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一句。

(3分)

3.对于“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2分)

A.三峡是历史的见证,过三峡,如读历史。

B.人类历史本很空泛,由第一个过三峡者引发出的关于“第一”的联想,让它显得具体了、清晰了。

C.人类历史如飞鸟一样,一般人是无法参透的。

D.这种感觉上的巨大转变,表现出作者的“顿悟”。

4.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向前”的原因是什么?

(3分)

5.最后一段中提到的“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指哪些人?

(3分)

6.“历史的脊梁”指哪些人()。

(2分)

A.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B.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C.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D.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E.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二)细读选文,回答后面各题。

(17分)

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以他特有的风采站在世界文学不朽形象的最前列,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共名,在他身上融进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经过了艺术的概括而形成不朽的典型。

对于贾宝玉的评价,确实众说纷纭,但我们应该承认他是一个具有一定叛逆思想的贵公子,他的理想追求、生活道路、思维方式,都闪耀着民主主义思想的新的光彩。

他虽然不是杀赃官、除恶霸,以拳脚打出江山来的英雄好汉,但他的叛逆思想却是十分令人换新眼目的。

封建社会读书出仕、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显赫道路,对他来说都丧失了吸引力,他在繁华丰厚之中,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把叛逆性格发展到一个贵族公子所能达到的最大强度,这是因为在他的生活中涌起了一道狂澜——碰到了绝代悲剧典型林黛玉。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与黛玉的相遇相爱,愈发地促使他朝着叛逆的道路走下去,他和黛玉在思想感情上、人生理想上是互相吸引,非常契合的。

他们的爱情始终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淫威下,痛苦地、曲折地发展着,几乎是用辛酸的眼泪去浇灌那爱的花蕾,虽然这种爱情是有一定的缺陷的,但它毕竟代表了那一时代迫切而又广泛的历史要求,对封建礼教及婚姻制度等都产生着深刻的批判作用。

这一爱情故事对当时及以后的青年来说,犹如五彩朝霞灿然于天边,以一种理想的光芒,催促看人权的觉醒,预示着将来的希望。

但是,严酷的现实对宝玉的性格来讲,无异是一副催化剂,他终于“仰面大笑”地走出了荣国府这座樊笼,以遁入空门表示对封建主义的决裂。

宝玉以他独特的反抗方式,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认为可以“规引入正”的继承人,已是悬崖上撒了手,世家大族真正是“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