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文章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435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评文章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时评文章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时评文章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时评文章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时评文章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评文章下.docx

《时评文章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评文章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评文章下.docx

时评文章下

变味的吉尼斯纪录,洗洗睡吧

“吉尼斯纪录”,曾经的标杆,在中国正在逐渐被娱乐化,有些甚至成为笑柄。

吉尼斯纪录不该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和纪录,如今已偏离初衷,不如早早抛弃为好。

题记

一些人,一些地方总想着弄点噱头,搞个“大新闻”。

那些以“最高级”出现的事件,往往容易抓取人们的眼球,起得轰动效果。

于是乎,“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了普遍热捧的法子。

这不,近日扬州市就举办了一场旨在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份炒饭”挑战赛,引得媒体报道。

可这份重达4192公斤、耗费约14万元的“扬州炒饭”,随即被曝出剩余的炒饭被当作厨余垃圾送去喂猪。

事件反转之后,真的成了一件搅动舆论的“大新闻”,主办方怎么想的不得而知。

不过,但凡有点理性的人都会为这种浪费式的“世界之最”感到无语。

虽然说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已宣布本次挑战纪录无效,及时纠正了不当做法。

但今天这项活动真的还有存在意义吗?

且不说它屡屡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商家炒作的手段,就拿那些个人挑战的世界性纪录而言,很多是极其损害健康的,就更不值得提倡了。

前者国外表现稍微会少点,后者却在世界范围内概莫能外。

吉尼斯纪录不该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和纪录,它原本是一种知识、乐趣的分享,如今已偏离初衷,不如早早抛弃为好。

吉尼斯纪录的前世今生

“吉尼斯”起先是一种啤酒的商标。

1795年,一位吉尼斯的爱尔兰人在都柏林开办了一家啤酒作坊,生产的啤酒名为吉尼斯啤酒。

当时人们在饮酒时,常常一边喝酒,一边争论世界上什么最大、最小、最重、最轻等问题。

为了能销售更多的啤酒,后来啤酒商就聘请麦沃夫兄弟收集资料,于1954年编写出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以供谈资。

可见,吉尼斯纪录诞生之初记录的是世界中的奇特现象,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它是一本丰富、生动的资讯集子,拓展了当时人们对这个千奇百怪、五彩斑斓世界的认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科技信息的发展,公众对关于物体、气象、自然景观等等没有人为因素的“之最”已大为认知,人们的好奇心也难以被勾起。

不过由于《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在全球的发行成功,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为了保持图书的销量,转而设立了认证部,给那些创造的纪录人们颁发证书,至于是什么样的纪录则门类繁多、五花八门。

在我看来,“吉尼斯”仅仅充当大自然的记录角色非常好。

可后来成了记载那些怪异荒诞的“人为”世界纪录,变成只迎合西方口味的读物,总感觉不那么纯粹了。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累计销量已逾1亿册,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版权图书之一。

背后最终受益的是谁,似乎并不难理解。

变味的世界纪录值得吗?

正是由于《吉尼斯纪录大全》出版上的极大影响力,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创造各种奇葩、超凡、极限的纪录,以求“留名青史”。

因为在挑战者们看来,能在某个“领域”称雄世界是件令人自豪的事情。

以绝食为例。

在2003年10月19日,美国魔术师大卫·布莱思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的一间玻璃房中成功地完成一项绝食44天的世界纪录。

他的这一行为在我国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映:

先是四川中医陈建民公开宣布,他要挑战布莱思的西方神话,从而刷新世界吉尼斯的绝食纪录,接着是北京的吴兴刚在山东断食55天,然后又是广州的彭艺勇开始了他断食实验。

前些年,吉尼斯官方虽然取消对绝食或者暴饮暴食的世界纪录,也表示不再登载其他那些毫无意义或危险的项目中创造的纪录。

可事实并非如此,后来在吃喝的方面还是出现的各种富有“创意”的形式,不仅有食用超分量辣椒的、还有吃昆虫、蝎、热金属等等,这些在平常看来怎么也不能食用的东西依然被纳入吉尼斯纪录。

此外,亲吻眼镜蛇、与毒蝎一起生活、让数以万计的蜂蜜歇满全身、冰水冲立、走火炭、横渡海峡……更是让人咋舌。

较之早期的世界吉尼斯关于自然、人或人体本身的记录,这些非比寻常的项目显然具有危险性。

有些人为此落下病根,也不乏有人丧失了生命,这些不得不归咎于吉尼斯纪录活动本身的误导性。

不少人会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自由和选择权利,创造吉尼斯纪录体现了人类的挑战价值。

诚然,挑战自我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但是这种所谓的“新奇、大胆、刺激”的挑,一旦陷入狂热走向极端,甚至罔顾生命、健康,这样的世界纪录不知道有何意义?

如果任其保持流传下去,又岂不是在贻误后人?

别了,“钱海”里的纪录

上世纪八十年代吉尼斯纪录传入中国之时,就在全国引发了热潮。

三十多年过去了,国人的“吉尼斯情结”不但没减,反而越结越深。

除了个体虚荣心作祟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推波助澜。

吉尼斯纪录除了荒诞猎奇特点外,那些求多、求大的结果同样能够申请,并容易获得。

如果以舍得投入财力、人力去破那些没有意义的世界纪录,这点国外恐怕难以匹敌。

“最大份扬州炒饭”火了之后,媒体早已把那些年我们创造的类似纪录梳理了一番。

诸如以“钱海”打造的“超级剁椒鱼头”、“最大南瓜饼”、“最大月饼”……又如以“人海”创下的“千人古筝合奏”、“万人齐刷牙”、“最多人打太极拳”、“最多人同时洗脚”、“最多人练瑜伽”等等。

为什么会方兴未艾,乐此不彼?

无外乎富商的投资、炒作,更不乏官员的凑趣和力推。

商家出钱,官员用权,看起来结果是企业达到了营销炒作效果,地方政府赢得了政绩,一片其乐融融,但何曾想过被浪费的食物以及被当做道具一样利用的民众?

久而久之,最终伤害的是企业自身名誉和政府的公信力。

不可否认,吉尼斯诞生之初具有“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意味,但就现在来看,无论中外所申报的吉尼斯纪录,有不少是无聊之极的项目,似乎是为了破纪录而破纪录。

如果单纯的娱乐消遣无可非议,但这项活动在当下已确确实实变了味,出现了这么多借世界纪录之名行劳财伤民之实的事例还不够?

这个事儿上,真没必要提倡什么“国际接轨”了,变味的吉尼斯纪录,洗洗睡吧。

别把爱国青年演成古惑仔

义气没有错,爱国更没有错。

问题在于,不能因为这种情感的正确性,就认为出于这种情感的任何行为都是必须支持的,都是可以原谅的。

否则,我们判断是非曲直不再以法律为准绳,而变成“诛心之论”。

题记

群殴还是约架?

相关部门舆论暗战

一个年轻人被打,竟成了持续关注的热点事件。

在这个新闻速食的时代,如果是普通的街头打架原本吸引不了公众的注意力,但被打的侯某说,自己是因为发表爱国言论才被网络暴民群殴。

爱国青年被打?

那这事大了。

山东共青团官微马上发布微博声援:

“【关注!

爱国青年被网络暴民群殴】……爱国,竟成了被阴暗力量迫害的理由?

施暴者必须受到法律惩处。

侯聚森,你不孤单,我们都在你的身旁!

”这条微博被多个官方微博转载,包括共青团中央官微也予以关注。

也不知道这些有关部门是在第一现场,还是有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反正他们仅凭当事人的一家之言,就断定了事实的真相,立场坚定地站在侯某一边。

也许是为了尽快平息纷争,当地警方公布处理结果:

侯某某与打人者在网上发生言论纠纷引发矛盾,在“理论”中,双方共6人参与斗殴,最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安拘留处罚(侯某是未成年人初次违反治安管理法,所以没有执行拘留)。

群殴变“约架”,即使把案件定性了,有关部门仍兴致勃勃。

浙江团省委继续发力,推出一篇名为《可记得“甲午之殇”?

》的长微博。

文章称,“侯聚森们是新兵,他们或许不知战斗之险恶,不解战斗之法门,不成熟的表现实在告知我们去引导好给他们,与他们心连心、肩并肩,一起在枪林弹雨中茁壮成长……”文中还对此次事件的起因进行了大胆推断,“前些天,日本安倍政权强行通过‘战争法案’,与‘722’事件及其引发的乱象仅仅是巧合吗?

”最后,作者还痛心疾首地表示:

“如我们还任由不良账号在网络横行,若干年后多个‘甲午之殇’绝不是危言耸听。

舆论重压之下,同样是政府部门的警方都撑不住了。

威海警方在线一脸委屈,发了一连串“我们为这个国家……”的排比句并@了共青团中央,那意思好比是:

自己人,别开枪!

爱国者or古惑仔?

爱国岂能挂钩暴力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

——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鲁迅先生的话言犹在耳,文登约架事件背后的舆论撕逼,似乎仍在印证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原来不管事实如何,“我爱国,我暴力,我有理”,谁要不服,我们就抱团灭他。

这不禁让我想起《古惑仔》里浩南哥混迹江湖的秘诀:

“我出来混那么久全靠三样东西:

够狠,义气,兄弟多!

事实上,爱国与暴力行为挂钩,这并不是第一次了。

不过两三年前,在西安,长沙、深圳、青岛、广州等地的保钓或反日游行中,都出现了打砸抢烧的情况,据媒体报道,仅西安一地被砸车就有300多辆,还有车主被打成重伤。

围观的群众,甚至没有人敢上前劝阻。

想想一群少年郎,手持铁棍砖头,成群结队,砸车打人,气势汹汹。

这不像古惑仔,难道还像少先队员做课间操?

选择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途经,这只是某些“爱国青年”和古惑仔共同点之一。

看过《古惑仔》的人大概都有印象,洪兴帮派也罢,浩南哥、山鸡哥等主角也罢,核心价值观就是“义气”。

只要是拉起“义气”这面大旗,就可以不管是非曲直,法律规范,兄弟有难,拔刀相助;只要讲义气,就可以不学习不生产,不为社会创造价值,照样能一呼百应,扬名立万。

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甚至现实生活中,“爱国”也正成为某些人的大旗。

或出于无知,或出于有意,他们将爱国变成宣泄对现实不满的出口,将网络作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主阵地,有人在网友的推崇关注中获得了满足感,有人在虚拟的唇枪舌剑中感觉到了英雄般的悲壮。

总之,在他们看来,别谈什么理性的沟通、平等的对话,爱国不是请客吃饭,就得对骂,就得暴力。

劝告下这些朋友,爱国并不需要树立“假想敌”斗个你死我活,更不用一言不合就上纲上线,只要不违法就该允许不同声音表达。

有时间还是学习下老革命家习仲勋的话,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

“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保护不同意见。

从党的历史看,不同意见惹起的灾祸太大了!

‘反党联盟’、‘反革命集团’、‘右倾投降’、‘左倾投机’等等……(我们)对领导人的主张,对党的方针、政策,不是不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因此,我想,是否可以制定一个《不同意见保护法》,规定什么情况下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即使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应该受处罚。

网骂护国与行动报国?

谁是真正爱国者

有人在网上污言秽语、诋毁国家,你坚持举报直到对方被封,我敬你有始有终;有人人肉你或者你家人,组团要打你,你存证报警找媒体,搞到他赔礼道歉甚至进监狱,我敬你有勇有谋。

有人唱空中国,你在校好好学习,出去认真工作,拿着卖白菜的钱,干着造导弹的活,一身本事报效祖国,我敬你是纯爷们、真汉子。

而在网上和人打嘴仗,动辄“X你妈”、“杀全家”,约了架又不去,去了被打又要拿爱国说事。

这哪里是爱国青年,分明是古惑仔,还是不怎么讲道上规矩的古惑仔。

至于那些还不了解事实真相就敢在第一时间站队、警方调查结果出来还能义正言辞地质问“可记得‘甲午之殇’”的某些部门,我只能抱拳称赞:

“浩南哥,你够义气!

其实,义气没有错,爱国更没有错。

在任何时代,爱国都是朴素而伟大的情感,它既根植于个人的内心,又显现于集体的行为;它既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又在现实层面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爱国都是必须提倡的精神。

问题在于,不能因为这种情感的正确性,就认为出于这种情感的任何行为都是必须支持的,都是可以原谅的。

否则,我们判断是非曲直不再以法律为准绳,而变成“诛心之论”。

这和“讲义气”就能打打杀杀又有什么本质不同。

更可怕的是,一旦由某个团体掌握了爱国的定义权,任何人都可能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轻则如当地警方被网络舆论淹没,重则打成“反革命”、“帝国主义的走狗”也是分分钟的事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至于现在有网友担心,这是境外势力有组织的对于爱国人士进行“狙杀”,我劝您还是洗洗睡吧。

反动势力有精力、有本事,不去绑架科学家、工程师等国家栋梁,不去偷窃军事情报、盗取国家机密,偏偏两眼紧盯键盘侠,这岂非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拍黄瓜?

真以为大反派都像电影里那么没智商?

拜托,别搞笑了。

何炅事件:

明星如何走出舆论困局(邹振东)

谢谢乔木老师和何炅当事人的理性,给这个舆论事件一个趋向完满的结局:

让道理更加明白,让情感更加真挚!

让人们知道,情感对的事情,道理未必对。

让人们明白,回归道理后,仍别忘追求情感。

题记

如果没有北外乔木老师横空出世的一篇文章,何炅老师是顺着他德艺双馨的演艺事业,按着惯性走下去的。

我给研究生开了一门“舆论学方法论”课,其中一讲讨论“舆论的激聚术”,激聚是我生造的一个词,指的是舆论的激发与聚集。

为此,我提出一个“石头理论”,即如何丢一块石头,让平静的湖面泛起舆论的涟漪;或者如何放一块石头,让按照惯性流淌的河流,激起舆论的浪花。

显然,这一次,何炅老师是一条按着惯性流淌的河流,而乔木老师就是那块石头。

何炅老师是我欣赏的主持人,乔木老师是我尊敬的同行。

我和他们都没有利益瓜葛,也没有个人恩怨,甚至没有见过面,所以我可以比较平和地讨论这个案例。

事件刚发生时,我就给研究生们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各位同学,何炅吃空饷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明星舆论困局。

假如你们是何炅的舆论顾问,请思考,如何帮他应对这场舆论战。

下下堂课,我们将在‘舆论的降解法’这一讲中,讨论这个案例。

虽然我还没有教你们‘舆论的降解法’相关分析工具和解释工具,但是你们可以通过之前我教过的其它舆论工具,先进行推导。

老师当然也准备了一套方案,到时候一起比稿。

舆论有激聚,也就需要降解,有良心的舆论传播者都应该希望河流碰到石头不要出现漩涡,而是激起漂亮的浪花,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舆论传播者是我不耻的对象,所以我对我的研究生特别强调伦理底线,因为舆论是工具,也是武器,可以帮人,也可以杀人,掌握舆论利器的人尤其要谦卑和悲悯,追求善意传播。

我在中国微信500强等朋友圈里提及这个模拟教学,各地很多朋友表示了好奇,希望可以旁听这堂课。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关心这个事件,而且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这样那样的舆论困局,教人“舆论脱困”比教人“舆论攻击”更适合公开传播,今天就把我的思考和想法向大家说出来,就算是“舆论学方法论”课程的一次公开教学。

乔木、何炅,都有善意

乔木老师,虽然是舆论的挑起者,但看他一系列的言论,都控制着底线,基本上属于就事论事,他坚称自己的行为不是举报,而是陈述事实,他较真的是何炅老师占编制、拿薪水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对其他老师不公平,他并不想对何炅老师进行人身攻击,而且他也用“德艺双馨”来描述何炅老师,没有妖魔化何炅老师的恶意,就这一点,我期望何炅老师的粉丝不要和乔木老师过不去。

何炅老师,虽然是舆论的受伤者,但这一次也因祸得福,验证了他平时的好人缘。

首先,他的母校对他不离不弃,始终维护他的形象,说明何炅老师做人过关,如果他是一个只求索取不肯付出的人,不可能北外几任领导都对他青睐有加。

我特别观察了北外的学生跟帖,绝大多数对何炅老师正面评价,如果何炅真的做人不厚道,早就在学校内部捅开蚂蜂窝了。

而何炅老师的粉丝,更是患难见真情,可见,何炅老师平时对粉丝真诚相待。

并不是所有的明星都懂得善待粉丝,何炅做到了。

乔木放的石头,针对的是钱。

根据我的“石头理论”,首先就要分析乔木老师这块石头是怎么放的。

因为庆安事件揭出某官员亲戚吃空饷,乔木老师联想起何炅老师也长期占编制不上班,调查后提出一个公共话题:

何炅是否也涉嫌吃空饷?

乔木老师的这块石头属于流星雨,随机击中了何炅这个大明星。

乔木老师和何炅没有个人恩怨,不是蓄谋已久,没有致人死地的动机,也没有死缠烂打的倾向,这就为舆论的脱困,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虽然乔木老师放石头纯属偶然,但目标性却很强,瞄准的就是何炅,不是机关枪扫射,撂倒一堆人,而且石头放位很准,就是针对空饷,没有涉及其余。

显然,只要解决了吃空饷问题,没有节外生枝的话,就可以平息舆论。

再来看看何炅老师这条河流,运行平稳,波澜不惊,没有历史污点和历史包袱,不会出现瀑布式的跳跃和三峡式的惊险。

现在分析何炅的第一回应,全文如下:

“从07年调整岗位开始我的工资都是返还学校的,没有再拿过一分钱,也从没有以北外教师名义在外谋取私利。

原本希望北外以我为荣,如果我留下让学校受争议我可以离开。

不在编也会为母校继续尽心尽责,我永远是北外人!

何炅的回应,我给打80分。

何炅的辞职与真情告白,赢得了好评,安抚了舆论,这是打80分的基础,但何炅辞职,只是中止了舆论进一步发酵,属于止血,吃空饷这个伤口还暴露在外。

乔木老师放的这块石头针对的是空饷,空饷就是钱,钱的问题必须用钱来回应,否则舆论仍然有期待。

钱这块石头:

绕过去还是站上去?

如何用钱来回应钱,何炅面临两难的困局:

第一种,坚持不退钱,认为自己没错,那么就要负举证责任,证明自己的确为北外做了很多事,而且这些事符合教师身份与职责,符合国家与学校管理规定。

第二种,退钱了事,这些钱相对于何炅的收入来看,零头都不到,所以,数额不是问题。

但一旦退钱,就承认了对方的指控,坐实了自己的不清白。

这两种方式都不足取。

第一种,有些事可以做,却不可以说,说出来,不仅对自己不利,对学校不利,甚至会伤害第三方。

就好比夫妻吵架,当一方历数自己对另一方做了什么什么时,都不会有好结果,甚至造成新的伤害。

第二种,当然更不能做,退钱就是认错,就是缴械,就是自己否定自己。

于是,何炅寻找第三条路来摆脱困境,他的方法就是绕过钱这块石头来模糊处理危机。

情急之下,他的一句“原本希望北外以我为荣”,却被人抓住了bug。

实事求是地说,这句话没错,何炅的确值得北外以他为荣,北外可以为培养了优秀的外交官为荣,也可以为培养了优秀的主持人为荣。

但舆论的法则告诉我们:

自己说自己好,是非常容易起反效果的,哪怕它是事实。

何炅试图用爱母校绕过钱这块石头,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可是绕过了石头,石头仍然在那里。

而且凭空而起的舆论制高点,没有石头为基础,显得极为空虚。

千言万语,何炅老师这条河首先必须站在钱这块石头上,才能越过去。

要站上钱这块石头,不能回避钱。

而用钱来回应钱,并非只有前述两个选择。

我们知道,一个系统可能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到另一个系统就可能迎刃而解。

但要记住,换系统不是换问题,不是在这个系统谈钱解决不了,就换一个系统不谈钱,这样仍然没有解决钱这块石头。

陷何炅老师于两难困局的一直是道理这个系统,道理系统要分清是非,但何炅老师与北外的契约却属于灰色地带,合情未必合理。

在道理这个系统谈钱,对何炅老师来说永远是死胡同,因为道理这个系统永远只有是非。

何炅老师舆论脱困的唯一路径就是就是把道理系统切换到情感系统,但切换的目的,不是回避钱,而恰恰是直面钱。

而一旦切换到情感这个系统谈钱,钱这块石头就不再是让何炅老师左右为难的拦路虎,而是他抢占舆论制高点的最好基座,原因就一个:

情感系统的舆论标准不是是非,而是强弱。

为何炅设计的声明:

我愿做北外永远的义工

早在何炅事件刚发生,我就模拟何炅的身份写了一个应对声明,全文附下,供大家批评:

“也许是因为挚爱,也许是因为纠结,也许是因为模糊,也许是因为误解……也许是因为一切的也许,我的一个小小的身份,引发了母校的困扰和社会的争议,巨大的不安让我意识到,争论只会加剧对立和伤害。

目前,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辞去北外的教师身份,尽管我对这个身份有自己的理解和一万个不舍。

辞去教职解决了以后的问题,但仍然留下了对过去的困惑。

因此,我决定把毕业以后所有从北外领到的工资连同利息全部捐给母校——打住,‘捐’这个字眼,是我个人的理解,未必是所有人的认同,那就把它改成‘还’吧,我愿意把毕业后所有从北外领到的工资连同利息全部‘还给’母校。

无论如何,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总有某些人是你一定会欠她的,比如母亲,比如母校,你永远还不清她的债,过去,我一直在还,现在,请允许我继续还吧。

此外,我愿意将上述工资连同利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再捐同样的钱给母校,为所有需要帮助的北外学生提供奖学金——现在可以放心地说‘捐’了吧!

其实。

这一部分钱,仍然是‘还’,作为曾经的北外教师,我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来陪同学们,是我欠他们的,尽管金钱买不了时间,但总可以帮助他们一点点吧。

我真诚地感谢乔木老师,感谢所有的批评者,感谢粉丝,感谢你们善意地提醒我:

模糊的事情尽量少做,正确的事情尽快去做。

现在就开始,永远去努力!

我原来以为,人生最值得骄傲的身份是当母校的员工。

现在我明白了,人生最美好的身份是做母校的义工,我愿意做母校永远的义工……”

也许有人会认为,你这些设计,是不是鼓励虚情假意,我的答案是否。

从目前掌握的各种信息来看,上述的话,如果不是何炅的本意,也符合何炅的初心。

后来从何炅和北外声明得知,炅在2007年开始,就再没有拿北外一分钱,这说明何炅和北外其实一直在试图对此事进行调整,他们的所作所为,超出了我原来的预期。

所以,上述应对的设计,只要加一个时间定语,仍然可以成立——在“把毕业以后所有从北外领到的工资连同利息”改为:

“把毕业后到2007年前从北外领到的工资连同利息”。

也许还有人认为,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模糊了是非,鼓励了虚伪。

我也不敢苟同。

这起舆论事件,已经有大团圆结局的可能。

对于乔木老师,由于他放了一块石头,舆论的结局是秩序得到尊重,人心不再难平;对于北外,她得到一笔捐助,虽然少了一个员工,却得到一个义工;对于社会,挤压了灰色地带、张扬了反哺情结,都是正能量。

今天这个社会,戾气太重,为什么不鼓励善意的传播呢?

特别是现在明星的负面新闻不断,给社会很不好的示范作用。

如果,一个明星愿意向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为什么不乐见其成呢?

善意传播:

让道理更加明白,让情感更加真挚!

写此稿时,刚好看到何炅又贴出了新的微博:

“今天回学校,站在校园里感慨万千。

想起92年走进北外求学的时候,真没想到之后自己能成为一个主持人,没有北外在语言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就没有主持人何炅。

我想在北外启动‘何炅奖学金’,鼓励奖励那些在外语和中文演讲、主持、辩论方面有才华和突出表现的北外学子,为他们争取更多展示的舞台…”

可以看到,何炅已经向舆论海拔的更高峰出发了。

谢谢乔木老师和何炅当事人的理性,给这个舆论事件一个趋向完满的结局:

让道理更加明白,让情感更加真挚!

让人们知道,情感对的事情,道理未必对。

让人们明白,回归道理后,仍别忘追求情感。

愿乔木老师正义依旧,愿何炅老师德义更高!

向讲坛上的老师即颂教祺,祝荧屏里的老师收视长虹!

李云迪不成钢琴大师,又有何不可

有的人觉得他出现失误是在损害自己的艺术生涯,觉得他太分心捞过界,我却觉得包容他的个人选择是社会进步。

说不定,他玩着钢琴和娱乐圈,成为超级文化符号,远远超过他的钢琴成就呢?

题记

近日,中国钢琴家李云迪在首尔艺术中心出现演奏失误,继而引发退票狂潮。

事件发生后,“李云迪风波”、“李云迪道歉”、“李云迪古典演奏”等词条迅速串升到微博的热搜榜。

说真的,如果不是李云迪,古典音乐的话题很难这么火。

小众古典音乐界的钢琴家李云迪,在微博上有1821万粉丝。

总是被拉在一起说的朗朗,有1100万粉丝,但是两个人的话题热度,明显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光是李云迪跟王力宏一起春晚演奏那次,就给娱乐圈留下了长盛不衰的八卦。

高雅音乐本就是日常生活实用品

在高大上的小众圈子人心里,高雅艺术大众爱听不听。

那是天才和精英的世界,引领人类文明上升,大众只管被引领就是了。

但是艺术说穿了就是一种表达形式。

技艺越精湛,越能表达人们共有的情感和认知。

获得各种国际大奖,更加是通往牛逼的通行证。

李云迪韩国演出出错了,还错得如此众目睽睽。

玩高雅艺术出现失误,的确是一件有损逼格的事。

然而在我看来,大众享用高雅音乐的需求之外,也有和艺术家相互娱乐的需求嘛。

其实古典音乐本来就是生活实用品。

我们看的电影电视纪录片,还有广告等等,充满了古典音乐。

乃至网络上各种搞笑视频的配乐,也常常用到古典音乐。

阳春白雪并没有那么阳春白雪,只不过没单独拎出来装腔作势罢了。

《肖申克的救赎》用了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七宗罪》里用了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如盐化水,音乐艺术本来就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别对现代音乐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