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211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

《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拓展课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docx

拓展课教案显微镜下的世界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1课时认识微生物——细菌

〖理论学习〗

一、细菌的概念

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二、细菌的发现

细菌最早是被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ievanLeeuwemhoek,1632-1723)在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牙垢上发现的,但那时的人们认为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直到后来,巴斯德用鹅颈瓶实验指出,细菌是由空气中已有细菌产生的,而不是自行产生,并发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后人誉为“微生物之父”。

三、细菌的基本形态

(1)球菌:

按其排列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2)杆菌:

细胞形态较复杂,有短杆状、棒杆状、梭状、月亮状、分枝状。

(3)螺旋状:

可分为弧菌(螺旋不满一环)和螺菌(螺旋满2~6环,小的坚硬的螺旋状细菌)。

此外,人们还发现星状和方形细菌。

 

四、细菌的结构

 

五、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利(细菌作用):

①人体内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细菌,如嗜酸乳杆菌、大肠杆菌。

②食品制造离不开细菌,如泡菜、酱油、醋。

③细菌能分解动物尸体,能高效分解垃圾。

④细菌用于生产药品,如基因重组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2、危害:

①食物变味发臭;②少数种类引起疾病,如肺结核、炭疽病、鼠疫、霍乱等。

〖动手实践〗

1、认识PPT图片中的细菌。

2、练习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的操作。

3、用显微镜高倍镜观察细菌永久装片。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2课时认识微生物——真菌

(1)

〖理论学习〗

一、真菌的概念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

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

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

真菌和其他三种生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又叫几丁质、甲壳素、壳多糖)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

二、酵母菌

1、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2、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3、繁殖方式:

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1)无性繁殖包括:

芽殖,裂殖,芽裂。

芽殖:

这是酵母菌进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

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

有多边出芽、两端出芽、和三边出芽。

裂殖:

少数种类的酵母菌与细菌一样,借细胞横分裂而繁殖。

芽裂:

母细胞总在一端出芽,并在芽基处形成隔膜,子细胞呈瓶状。

这种方式很少。

(2)有性繁殖方式: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在营养状况不好时,一些可进行有性生殖的酵母会形成孢子(一般来说是四个),在条件适合时再萌发。

一些酵母,如假丝酵母(或称念珠菌)不能进行有性繁殖。

 

〖动手实践〗

1、认识PPT图片中的酵母菌。

2、用显微镜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的永久装片。

3、说说酵母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3课时认识微生物——真菌

(2)

〖理论学习〗

一、霉菌的概念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二、霉菌菌落的特征:

A、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形状。

B、菌落和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常不一致。

C、霉菌的菌丝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而气生菌丝没有毛细管水,故它们的菌落必然与细菌或酵母菌的不同,较接近放线菌。

二、霉菌分类

 

三、霉菌的繁殖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虽然霉菌菌丝体上任一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发展成新个体,但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的无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丝的分化而形成,常见的有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孢子囊孢子:

生在孢子囊内的孢子,是一种内生孢子。

无隔菌丝的霉菌(如毛霉、根霉)主要形成孢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由菌丝顶端或分身孢子梗特化而成,是一种外生孢子。

有隔菌丝的霉菌(如青霉、曲霉)主要形成分身孢子。

节孢子:

由菌丝断裂而成(如白地霉)。

厚垣孢子:

通常菌丝中间细胞变大,原生质浓缩,壁变厚而成(如总状毛霉)。

〖动手实践〗

1、认识PPT图片中的霉菌。

2、观察霉菌永久装片

3、了解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4、尝试用面包、桔子等培养霉菌,以备下一节课用于观察。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4课时认识微生物——真菌(3)

〖理论学习〗

霉菌易引起食物腐烂,易引发疾病,目前已知有五种毒素可引起动物致癌,它们是典曲霉毒素、黄天精、环氯素、杂色曲霉素和展青霉素。

一、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影响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是很多的,与食品关系密切的有水份、温度、基质、通风等条件,为此,控制这些条件,可以对食品中霉菌分布及产毒造成很大的影响。

1.水份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份,一般来说,米麦类水份在14%以下,大豆类在11%以下,干菜和干果品在30%以下,微生物是较难生长的。

2.温度

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及产毒均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其最适温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如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6-8℃,最高繁殖温度是44~46℃,最适生长温度37℃左右。

3.食品基质

与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一样,不同的食品基质霉菌生长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营养丰富的食品其霉菌生长的可能性就大,天然基质比人工培养基产毒为好。

富于糖类的小麦、米为基质比油料为基质的黄曲霉毒素产毒量高。

二、对付霉菌

霉菌能够引发过敏性鼻炎,霉菌隐藏在潮湿的地方,如:

浴室、卫生间、橱柜、水池附近。

大量霉菌会引发支气管哮喘,为避免家中出现霉菌,要做到:

1.经常使用活性炭,以保持家中干燥。

2.清空家里的坛坛罐罐,防止发生霉变。

3.卫生间和浴室等封闭空间要经常通风。

4.检查水龙头、水管,防止漏水。

 

〖动手实践〗

1、用面包桔子上的霉菌制作临时装片。

2、练习使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并判断食物上的霉菌属于哪一种。

3、谈一谈霉菌在生活中的利和弊,生活中如何预防霉菌。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5课时认识微生物——真菌(4)

〖理论学习〗

一、食用菌的概念

食用菌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

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一类大型真菌。

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

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灵芝、虫草、松露、百灵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

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

二、典型品种及药用价值

在山区森林中生长的木生菌种类和数量较多,如香菇、木耳、银耳、猴头、松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

在田头、路边、草原和草堆上粪、草生菌,有草菇、口蘑等。

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

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有:

①抗癌作用:

食用菌的多糖体,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

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

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机硒,可作补硒食品,若长期食用,几乎可以防止一切癌变。

②抗菌、抗病毒作用。

③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

④健胃、助消化作用。

⑤止咳平喘、祛痰作用。

⑥利胆、保肝、解毒。

⑦降血糖。

⑧通便利尿。

⑨免疫调节。

 

〖动手实践〗

1、认识PPT图片中的食用菌。

2、观察食用菌菌丝体永久装片。

3、用蘑菇、金针菇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与永久装片进行比较。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6课时认识土壤生物

(1)

〖理论学习〗

一、土壤生物的概念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

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二、土壤生物的分类

土壤生物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两大类。

三、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5大类群。

大部分微生物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靠现成的有机物取得能量和营养成分。

 

〖动手实践〗

1、谈一谈对土壤生物的认识和了解。

2、观察放线菌等永久装片,了解土壤微生物。

3、取花坛中的土样少许,用放大镜观察,然后再取极少量土样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描述观察结果。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7课时认识土壤生物

(2)

〖理论学习〗

一、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同化各种有用物质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将其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境。

二、土壤动物的分类

土壤动物主要属无脊椎动物。

包括:

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蜈蚣、千足虫、蚂蚁、蜘蛛等)、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线形动物(线虫、钩虫、蛲虫等)、原生动物(阿米巴、变形虫、草履虫等)

 

三、土壤动物的作用

有些土壤动物与处在分解者地位的土壤微生物一起,对堆积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倒地的树木、动物尸体及粪便等进行分解。

一部分土壤动物是自然界"垃圾"的处理者;另一部分土壤动物是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捕食者。

蚯蚓能大量吐食土壤,分解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另一方面,一些土壤动物也危害农田,如鼹鼠。

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物种组成和生存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藉此可以利用土壤动物物种组成和生存密度的变化作为环境监测的手段,如蚯蚓便是放射性污的指示生物。

 

〖动手实践〗

1、谈一谈对土壤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2、观察蚯蚓模型,观察蚯蚓横切永久装片,了解蚯蚓的结构。

3、取花坛中的土样少许,用放大镜观察,然后再取极少量土样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描述观察结果。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8课时认识土壤生物(3)

〖理论学习〗

一、土壤动物的种类

土壤动物涉及的门类很广泛,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

如:

蚯蚓和蚂蟥(蛭),像芝麻粒大小的螨和跳虫是土壤中数量很多的类群,还有大型的蜈蚣、马陆、西瓜虫和甲虫,以及蜘蛛和昆虫等的幼虫。

 

二、土壤动物的功能

土壤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它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残体,改变着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大自然的生产与物质循环。

如果土壤缺少了它们,粮食、蔬菜不能生长,花草、树木枯萎死亡,我们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研究土壤动物是为了保护它们,让它们持续地、更好地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而永不停息地工作下去!

1、为人类活化土壤,长期提供免费的肥料,促进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诞生,众所周知是从大石块风化而成的,开始时是没有活性和肥力的“死土”,只有通过众多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粉碎和分解地表的枯枝落叶和动物尸体,而且由于土壤动物在土壤中不断地上下活动,起到了搅拌与耕耘的作用,把腐植质、动物粪便和泥土混合起来,才形成了有“活性”和“肥效”的熟化土壤,才能维持各类庄稼、花木的正常生长。

2.持续进行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亿万年来为人类创造吃、穿、用等财富。

自然界中营养物质循环,是土壤肥力调节的最基本过程之一,也就是把植物碎片中来自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经过腐败、分解,又释放出来到土壤中,再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全过程。

在此过程中,至少粉碎和消化、释放和再循环等是由土壤动物的活动来实现的。

如果土壤中能够长期保持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也就能使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永不休止。

我们人类也从而得到粮食、蔬菜、水果、棉花和木材,保证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3.帮助人类诊断土壤是否健康的指示生物。

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栖息着不同的土壤动物类群,所以某些土壤动物种类就可以作为土壤类型的一个指标,如蚯蚓通常在中性土壤中较多,而在酸性较强的土壤中就偏少。

三、采集土壤动物的方法

动身采集之前要准备几只布袋或塑料袋,带一只小铲子就可以了。

到了目的地,选择枯枝落叶丰厚的场所,用手扒除表面大型枝叶,然后把细碎的地表枯枝落叶和土壤(用小铲子挖)装进布袋中,带回学校。

土壤动物采集瓶如右图所示。

 

〖动手实践〗

1、谈一谈土壤动物的作用。

2、采集土壤动物,用放大镜观察,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描述观察结果。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9课时认识水中的生物

(1)

〖理论学习〗

一、水生生物

水生生物是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的总称。

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有各种微生物、藻类以及水生高等植物、各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其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漂浮、浮游、游泳、固着和穴居等。

有的适于淡水中生活,有的则适于海水中生活。

二、水生植物

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是出色的游泳运动员或潜水者。

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的形成为丝状,如金鱼藻。

丝状叶可以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叶子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水里很少能得到的光照,吸收水里溶解得很少的二氧化碳,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

三、水生植物分类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湿生植物。

挺水植物:

荷花、碗莲、芦苇、香蒲、菰、水葱、芦竹、水竹、菖蒲、蒲苇、黑三菱等。

浮叶植物:

泉生眼子菜、竹叶眼子菜、睡莲、萍蓬草、荇菜、菱角、芡实、王莲等。

湿生植物:

美人蕉、梭鱼草、千屈菜、再力花、水生鸢尾等适于水边生长的植物。

沉水植物:

水菜花、海菜花、海菖蒲、苦草、金鱼藻、水车前、穗花狐尾藻、黑藻等。

漂浮植物:

浮萍、紫背浮萍、凤眼蓝、大薸等植物。

 

〖动手实践〗

1、了解水生植物,读图PPT中的水生植物。

2、观察水生藻类的永久装片,如:

小球藻、水绵等。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10课时认识水中的生物

(2)

〖理论学习〗

一、水生植物形体特征

水生植物的细胞间隙特别发达,经常还发育有特殊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在植株的水下部分能有足够的氧气。

水生植物的通气组织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大类。

莲等植物的通气组织属于开放式的,空气从叶片的气孔进入后能通过茎和叶的通气组织,从而进入地下茎和根部的气室。

整个通气组织通过气孔直接与外界的空气进行交流。

金鱼藻等植物的通气组织是封闭式的,它不与外界大气连通,只贮存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呼吸作用之用,以及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之用。

水生植物的叶面积通常增大,表皮发育微弱或在有的情况下几乎没有表皮。

沉没在水中的叶片部分表皮上没有气孔,而浮在水面上的叶片表面气孔则常常增多。

此外,沉没在水中的叶子同化组织没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

水生植物叶子的这些特点都是适应水物种分布中弱光、缺氧的环境条件的结果。

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叶片还常常分裂成带状或丝状,以增加对光、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类的吸收面积。

同时这些非常薄、强烈分裂的叶片能充分吸收水体中丰富的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由于长期适应于水环境,生活在静水或流动很慢的水体中的植物茎内的机械组织几乎完全消失。

根系的发育非常微弱,在有的情况下几乎没有根,主要是水中的叶代替了根的吸收功能。

二、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

水葫芦是凤眼莲的俗称,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雨久花科、凤眼蓝属的一种漂浮性水生植物。

亦被称为凤眼蓝、浮水莲花、布袋莲。

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应性也很强,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

凤眼莲曾一度被很多国家引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亦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

凤眼莲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

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

叶色翠绿偏深。

叶全缘,光滑有质感。

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

在生长适宜区,常由于过度繁殖,阻塞水道,影响交通。

凤眼蓝对氮、磷、钾、钙等多种元机元素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其中对大量元素钾的富集作用尤为突出。

在现有凤眼莲资源化利用方式中,较为简易而普遍的是用其堆制有机肥及生产沼气,也可直接利用其干粉或将燃烧后的灰分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使用。

由于凤眼莲含有较高的粗蛋白、粗纤维及粗脂肪,可用作饲料。

 

〖动手实践〗

1、谈一谈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

2、观察水水葫芦的外形特征。

3、制作水葫芦的茎、叶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11课时认识水中的生物(3)

〖理论学习〗

一、藻类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

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

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

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维管束。

藻类的概念古今不同。

中国古书上说:

“薻,水草也,或作藻”。

可见在中国古代所说的藻类是对水生植物的总称。

在中国现代的植物学中,仍然将一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名称中贯以“藻”字(如金鱼藻、黑藻、茨藻、狐尾藻等),也可能来源于此。

与此相反,人们往往将一些水中或潮湿的地面和墙壁上个体较小,粘滑的绿色植物统称为青苔,实际上这也不是现在所说的苔类,而主要是藻类。

二、藻类的分类

藻类植物并不是一个纯一的类群,各分类系统对它的分门也不尽一致,一般分为蓝藻门、眼虫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等。

藻类的分类有其特殊性,由于它们均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所以它们的分类一般只能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细胞内所含色素、贮藏养料和生殖方式以及生活史等来进行。

三、单细胞藻类

单细胞藻类,简称单胞藻,因藻体微小,又称微藻。

单胞藻具有利用太阳光能效率高、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和容易培养等重要特性。

 

1、衣藻

亦称“单衣藻”。

绿藻门,衣藻科。

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

鞭毛基部有伸缩泡两个,有红色眼点一个。

载色体大型杯状,具淀粉核一枚。

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

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

2、小球藻

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绿藻纲,小球藻科。

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直径3~8微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出现在20多亿年前,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小球藻约10种,加上其变种可达数百种之多。

小球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淡水水域种类最多;易于培养,不仅能利用光能自养,还能在异养条件下利用有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并且生长繁殖速度快,是地球上动植物中唯一能在20h增长4倍的生物,所以其应用价值很高。

〖动手实践〗

1、了解藻类及分类,知道常见的单细胞藻。

2、观察衣藻的图片和模型。

3、观察单细胞藻的永久装片。

4、取环城河的水样,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寻找水中是否有小球藻、衣藻。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12课时认识水中的生物(4)

〖理论学习〗

一、多细胞藻

平时常见的海带、紫菜、马尾藻、红藻、麒麟菜这些都是多细胞藻类。

二、藻类的分类

水绵,多细胞植物,常见的真核生物,绿色,属绿藻门、接合藻纲、水绵科、水绵属植物;多生长在河流,小溪等处。

1、主要特点

藻体是由1列圆柱状细胞连成的不分枝的丝状体。

由于藻体表面有较多的果胶质,所以用手触摸时颇觉粘滑。

在显微镜下,可见每个细胞中有1至多条带状叶绿体,呈双螺旋筒状绕生于紧贴细胞壁内方的细胞质中,在叶绿体上有1列蛋白核。

细胞中央有1个大液泡。

1个细胞核位于液泡中央的一团细胞质中。

核周围的细胞质和四周紧贴细胞壁的细胞质之间,有多条呈放射状的胞质丝相连。

2、生殖方式

通常可见营养繁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类型。

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时,为丝状体受到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断裂成若干短丝,每段短丝又通过细胞分裂长成长的丝状体。

这种营养繁殖方式,也叫断裂生殖。

有性生殖:

水绵的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

其中又包括梯形接合、侧面和直接侧面接合3种类型,但以梯形接合为最常见。

3、作用

水绵全为淡水产,广布于池塘、沟渠、河流、湖泊和稻田,繁盛时大片生于水底,或成大团块漂浮水面。

水绵可作某些鱼类的饵料;水绵有大量叶绿体,有助于光合作用。

有的报道,在我国云南一些兄弟民族地区,将水绵晒干作为食物,并输出到缅甸。

水绵大量繁殖时,常常会造成一些工厂管道的堵塞,从而影响生产。

 

 

〖动手实践〗

1、知道常见的一些多细胞藻。

2、观察水绵的图片和模型。

3、取环城河的水样,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寻找是否能观察到水绵。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13课时认识水中的生物(5)

〖理论学习〗

一、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原生生物当中较接近动物的一类,简称原虫。

由单细胞所组成,异养生活,能够运动。

但是有些物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如眼虫,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又能运动,并像真正的动物那样进食。

动物中排除原生动物,剩下的多细胞动物被称为后生动物。

后生动物中有了组织分化的被称为真后生动物。

二、原生动物分类

1、分布范围

原生动物无所不在,从南极到北极的大部分土壤和水生栖地中都可发现其踪影。

大部分肉眼看不到。

许多种类与其他生物体共生,现存的原生动物中约1/3为寄生物。

原生动物分布广,生活于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不少种类营寄生生活。

2、基本种类

已经记录的原生动物约有50000种,其中约有20000种为化石种。

对于原生动物的分纲动物学家是有争论的,为方便起见,一般将其分为:

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Ciliata)。

三、原生动物代表生物

1、眼虫

是眼虫属生物的统称,在植物学中称裸藻,也称绿虫藻,是一类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是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生物。

淡水中习见的眼虫有:

绿眼虫,体纺锤形,前端钝圆,后端宽,末端尖呈尾状。

鞭毛与体等长,色素体1个,星状。

梭眼虫,长纺锤形,鞭毛短,色素体多个。

长眼虫,体圆柱形,狭长,鞭毛约为体长的1/3~1/2。

螺纹眼虫,体易变形,体表螺旋形带纹明显,鞭毛短。

扁眼虫,体呈宽卵圆形,背腹扁,后端尖刺状,鞭毛与身体等长。

 

〖动手实践〗

1、谈一谈你所知道的原生动物。

2、取环城河的水样,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寻找是否能观察到眼虫。

元培中学拓展课程: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14课时认识水中的生物(6)

〖理论学习〗

一、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原生生物当中较接近动物的一类,简称原虫。

由单细胞所组成,异养生活,能够运动。

但是有些物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如眼虫,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又能运动,并像真正的动物那样进食。

动物中排除原生动物,剩下的多细胞动物被称为后生动物。

后生动物中有了组织分化的被称为真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