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040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0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docx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备课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学期备课

课题:

第一单元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2、过程与方法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从多种角度看待、分析某个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应放在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的危害。

难点是分析战后新格局形成及演变的深刻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为主,对一些难解的问题加以讲解。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开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地图导入

利用教材上的图1-1,首先在地图上指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位置,然后简要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消长,帮助学生树立起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整体印象,由此导入新课。

1.“冷战”政策形成

准备一幅苏联解体前的《欧洲政区图》,在图上指出丘吉尔所说的“铁幕”的位置,让学生大致了解“铁幕演说”中提到的城市,再结合图1-1,勾画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

联系前面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结合课文,说说杜鲁门演说的核心内容。

(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即实行“冷战”政策。

【活动答案】

杜鲁门认为,国情咨文“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必须进行干涉。

苏联几天后即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1947年9月,苏联和其他8个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在宣言中明确指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

“杜鲁门主义”实际上宣布:

苏联是美国的敌人,美国的对外政策是“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

因此,“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

2.“北约”“华约”建立

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活动答案】

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

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和南斯拉夫。

3.“冷战”和美苏争霸

在图1-3至图1-6中,反映冷战的图片有哪些?

反映美苏争霸的图片有哪些?

(冷战:

东柏林建起柏林墙,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美国侵越战争;美苏争霸:

双方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的疯狂军备竞赛,以及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没有导致战争爆发?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当时确实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

但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互相威慑,彼此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苏联军事实力稍逊于美国,赫鲁晓夫只好妥协,最终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美国侵越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说明了什么?

(由于侵越战争时间长、损失大,美国越战越惨。

随着美国不断把战争升级,国内民众的反对越来越强烈。

这反映出人民不想再遭受战争之苦,祈盼和平的愿望。

民众的呼声和反战行动最终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小结]

展示课件,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对要点问题进行提问。

[布置作业]

新教材新学案1----3页。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跨度大、内容头许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该将探究和讲授相结合。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应该以讲解为主。

另外,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比较陌生,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

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

另外,安排课时再多一点时间,有点匆忙,学生理解较慢。

 

课题:

第一单元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有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2、过程与方法;分析各种案例,分析一些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能够对历史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各国的现代化追求难点:

战后亚非国家的崛起。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对于简单易懂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提问:

“非洲既有“富饶的大陆”之称,又被叫做“黑非洲”或“苦难的大洲”,你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吗?

”引导学生回忆七、八年级学过的有关非洲的自然环境、资源与历史发展的知识,从而导入新课。

1.非洲大陆独立进程

首先,利用图1-7,让学生找出1956年前非洲政治版图中的独立国家。

(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和埃及4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

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约有90%的地区仍为殖民地。

然后,可分三个阶段剖析图1-7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①战后初期,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阶段;

②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有3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全面展开阶段,特别是1960年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

③70~80年代,有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

到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欧洲殖民者入侵、奴役非洲的历史彻底结束,非洲人民取得最终胜利。

为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苏伊士运河战争,可适当扩展一些知识,也可给学生展示纳赛尔在1956年发表演说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当时埃及人民胜利的喜悦。

然后提问:

埃及纳赛尔政府收归苏伊士运河说明了什么?

(埃及虽然在1952年获得独立,但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埃及收回了运河所有权,捍卫了民族主权,是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化。

【活动答案】

历史上,非洲曾遭受过英、法、德、意等国的殖民统治。

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

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

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

2.亚非会议

这部分内容在历史分科教学中属于中国现代史中新中国外交成就的重点内容。

但在本课程中,将之放在当代世界大的发展环境下,与当时国际社会局势的变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后世界“冷战”与民族独立并存的特点。

直接提问:

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

(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

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在此基础上,可播放纪录片《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片段,使学生了解会议的宗旨,即促进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讨论共同面对的问题,维护民族主权和废除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问题。

联系上一主题内容,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议期间会出现反对共产主义、影射攻击中国的情况?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虽然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但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活动,它们极力进行挑拨,致使少数国家代表提出反共言论,会议一度出现混乱。

中国代表团又是怎样应对的?

(周恩来总理发挥外交才能,识破了帝国主义的破坏行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认为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与团结。

这一原则的提出打破了会议的僵局,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支持,促进了亚非的团结与合作。

3.中东“石油危机”

提出以下问题。

1973年的“石油危机”有哪些表现?

(油价上涨、油源减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经济下滑。

“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

(中东几大产油国石油储量仍很丰富,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禁运和油价上涨而导致的。

透过石油危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阿拉伯国家不甘心继续做帝国主义廉价的原油输出国,而决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源优势,使阿拉伯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后亚非国家的崛起,请大家回顾学过的关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例。

通过提问复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教材中的内容感觉很少,所以讲课是加了一些内容,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有些偏难。

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另外,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介绍较少,应该加以适当补充。

学生课外知识贫乏,多让学生查找资料,丰富课外知识。

 

课题: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第一课时《巩固新生政权》

教学导入:

教师在课前收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图(内含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图片)并制成幻灯,在上课导入新课时播放,并问学生:

这是什么事件?

(抗美援朝)这又是谁?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

新课教学:

1.对抗美援朝原因的教学建议

教师用幻灯出示材料和反映当时亚洲形势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并引起学生对中国赴朝作战原因的思考。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

材料二、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

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

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

(注:

此材料和书本第12页开头内容相同)

○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请联系材料说出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抗美援朝?

(教师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呈现观点,师生互动完成。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②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

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的气焰势必更嚣张。

2、对抗美援朝经过和结果的教学

教师呈现抗美援朝经过的大事年表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0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第一、二次战役,收复平壤,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

1950年1月至4月,志愿军又发动第四次战役,“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由李奇微接任。

1950年4月至6月,志愿军又取得第五次战役的胜利。

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

1952年4月,李奇微下台,克拉克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在此之前双方谈谈打打。

1952年10月10日发动了上甘岭战役。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

○教师出示大事年表后应让学生结合书本地图,明确前三次战役的大致位置,并说一说这一、二次战役和第三次战役的意义。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上甘岭战役的了解情况,并说出其意义。

(意义:

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正在板门店举行的停战谈判。

○学生讨论:

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胜利的主要原因。

○完成书本13页活动题(具体内容略)

3、巩固新生政权的其它举措:

肃清国民党残余、和平解放西藏、土地改革。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第二课时进入社会主义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阐述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之后,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背景。

从1953年到1957年,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教材通过专题探究“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大量真实丰富的背景材料,图文并茂,再现当年轰轰烈烈的激情岁月,以及创下激荡人心的成就和在此程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人物。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会收集反映历史特征的素材,提高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展示、回顾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优秀人物为祖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崇敬之情,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感悟“搞好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体会在和平的年代里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4.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历史资料的再现和感受去了解历史,并且可以在课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拜访家长和长辈,有条件的可以收集一些反映关于本课时相关内容的资料,可以是语言录音、书籍、报纸及访问记录等等)。

结合课件制作的准备和及时调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采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或者发表个人观点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感觉“历史就在身边,生活就是历史”的观点,也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导学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图片、表格框架、板书设计)。

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拜访家长或者长辈、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有关反映在“一五”经济计划期间的资料(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者对于历史的感受)。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上节课,我们认识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在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原因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

新中国有能力改造、保护好自己,有实力建设好家园,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中国!

那么,在这一时期里,祖国大地上又在发生了哪些重要事情呢?

我们有很多家长或长辈可能就成长于这个年代,他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是如何描述和回忆的?

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一起来感受那个年代。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要求各小组派代表阐述交流讨论的感受。

【承转】从同学们了解收集的资料和交流来看,究竟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祖国大地上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课件展示】“新一汽研发自主产权的红旗轿车有望2006年上市”的资料展示,链接到中国第一辆红旗轿车诞生的影像资料。

【提问】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的问世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略)

【总结】对,意味着我们新中国在重工业、汽车制造业上有了质的飞跃。

那么,汽车的生产离不开什么原材料?

(钢铁)好,让我们去看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的情况。

【课件展示】

材料一:

鞍钢的历史影像资料以及图片展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后鞍山钢铁公司的情况对比)。

材料二: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提问】看完了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一五”计划之后,毛泽东对于当年的感慨是否有了新的希望?

(“一五”计划前重工业落后,重工业发展的基础薄弱;“一五”计划后我们的钢铁制造业开始恢复,为重工业发展奠定基础等,有了新的希望。

【叙述】是的,正是鞍钢的恢复发展,为我国的钢铁原材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契机,我们去看看,在“一五”计划里重工业领域中取得的其他成就。

【课件展示】

1956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图片或影像资料)。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功生产第一批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的“解放”牌载重汽车。

1958年,试制成功“红旗”轿车。

1959年,装配出军用“越野”车。

【归纳】这些都体现了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钢铁、汽车制造业上的可喜成绩。

另外,还在哪些领域里捷报频传呢?

同学们结合教材图1\|19,探讨“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归纳】对,不仅在重工业领域中钢铁、汽车制造业在恢复和起步,在交通运输等其他方面也取得骄人的成绩。

【课件展示】点击链接其他领域的重大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等图片展示)。

【承转】我们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大地上,东北、西南、东南等地区都在不同领域里取得这些令人鼓舞和骄傲的成绩,接着让我们再次回到我们的父辈、祖辈当年的历史岁月里,去了解一下又是谁创造了这一个个奇迹。

【课件展示】劳动模范孟泰的资料,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爱国民族资本家在纺织行业里救国图强的画面,农民们采用新农具利用新科技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情景。

【叙述】正是这些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人们投身于这样激情燃烧的岁月,把自己的爱国情怀投入到积极的劳动工作或开发研究中来,才使得我们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承转】刚才在看到上海信大祥公私合营热闹场景的资料时,感受这无私的爱国情怀之后,不免疑虑:

在“一五”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活动】角色扮演:

学生可扮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改造的资本家等不同角色,通过对话或内心的独白表达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踊跃参加国家建设的无限激情,也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创设一些矛盾冲突情节,比如演绎资本家在企业的公私合营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教师应及时点评和肯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感知能力。

【总结】同学们的表演很精彩,把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所能遇到的困难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但是,我们国家克服困难,结合实际,顺利地完成了“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合作社成立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总结】到1956年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党中央的号召,根据自愿原则,发挥各行各业的热情,用和平而有效的方式完成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基础,让一代人的百年梦想变为现实。

三、教学反思:

围绕“一五”时期的建设成就展开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并且感受人们在那个时代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激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绪和激发报国的激情,充分感悟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深刻道理,也深刻领悟经济建设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拓展延伸,结合当今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说说和平稳定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第三课时《失误与挫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遭受的重大失误与挫折;反思“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环境、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认识新中国成长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总结历史的沉痛教训;尝试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初步学会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在教学中设计情景模拟和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凭主观愿望。

充分利用18页-19页的插图,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有主见地正视新中国在成长中经历的曲折,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并感悟新中国成长中的曲折。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教学方法:

利用直观的图片、音像资料以及学生的自然常识,将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水稻是我们这儿主要的农作物,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现在我国一亩水稻田的产量大约是多少?

【展示】新闻报道:

我国水稻亩产量一般在670公斤左右。

而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教师补充: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新课教学)

【展示】新闻图片报道:

然而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却出现了早稻田亩产三万六千九多斤。

难道是现在的产量降低了吗?

【展示】图片(左)

水稻亩产如果要达到亩产一万八千多公斤,田间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小姑娘都可以直接坐在田里的水稻上了。

你觉得这可行吗?

【展示】20世纪50年代的一组宣传画:

肥猪赛大象(书本P18页图1-21),玉米比人大。

 

 【思考】看了宣传画,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

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凭主观愿望。

上述情况我们

无法断定将来不会出现,但在当时却只是美好的愿望、虚假的记录。

【承转】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胜利的情况下,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播放】影片百年中国——《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或者展示一系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图片。

【提问】“大跃进”时期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做法?

学生根据影片,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工业上的钢产量翻番;农业上的粮食产量“放卫星”;瞎指挥──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浮夸风──说假话;共产风─一一切归公社所有,大办公共食堂等。

【提问】在“大跃进”时代,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