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002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417《与妻书》教案3 粤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417《与妻书》教案3粤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17《与妻书》教案3粤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流畅地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蕴含真挚感情、内涵丰富的句子。

   3.反复朗读全文,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二)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借助课文注释及多媒体)

3.正音正字。

(1)教师范读课文。

(把握节奏,读准每一个字)

  

(2)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

如何理解其含义?

(多媒体显示)

    意映卿卿如晤(wù)     几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  嗟夫(jiē)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 使之肖吾(xiào)

    4.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的多义词,如: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          怀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自身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信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写

   ③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代词,他

    吾亦望其言是实          代词,那

   独善其身             代词,自己

汝其勿悲             副词,表示期望

   

(2)词类活用现象,如: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汝幸而偶我  

 ⑤当尽吾意为幸

  (3)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①吾尝语曰: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5.再次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感情。

6.展开质疑、讨论活动。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

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

“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悲”。

    

(2)作者是围绕什么来表达衷情的?

明确:

作者围绕“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实际上即“吾衷”二字来表达衷情的。

(3)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

全文以“忍悲为汝言”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思考:

①作者为什么要悲呢?

   ②为什么要诉“吾衷”?

 第二部分:

(第二至四自然段):

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

(第五至六自然段):

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

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4)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会感人至深?

   明确:

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

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至诚美好,令人感动;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

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7.写作技巧小结。

想一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

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如第四自然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通览全信可知,第一、五自然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自然段基本上是记叙,第二、四、六自然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

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8.作业。

(1)课堂完成课本P107页第四题。

(2)预习《逍遥游》。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17《宋词四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

2、了解宋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要代表作。

3、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

4、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5、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词的意境。

6、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一、导入新课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味它们的动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雨霖铃

1、知识简介

(1)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但屡试不第,就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尝有《鹤冲天》词云: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

“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

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喜爱。

(2)关于《雨霖铃》: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就是其中的一首。

《雨霖铃》是唐教坊名曲。

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

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

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

此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之作。

2、研习内容

(1)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示例: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片写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

由此可见全词是表现一种离愁别恨。

感情基调:

悲戚哀婉低沉。

长亭别离:

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虚实相济

羁旅长愁:

杨柳、晓风、残月(虚写)情景交融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这三句词人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

这三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是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凄凉的离愁(细心留意景物特点发现“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瑟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造成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3)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示例:

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

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凉情景。

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示例: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于此,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只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5)解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示例:

由自身推展开去,泛写此情此恨自古皆然。

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又恰恰在冷落凄清的秋天,就使人倍感忧伤,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比古人、他人更不幸。

(6)“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所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那么,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

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示例:

“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

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

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

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7)解读“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示例:

设想别后相思的景况。

此后将年复一年,孤处寡欢,心爱的人不在,纵有良辰美景,谁与为欢?

纵有千种风情,可以向谁倾诉?

由于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即使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其他平常日子,可想而知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设想细腻,出语心酸,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着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

3、总结

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

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念奴娇·赤壁怀古

1、知识简介

(1)关于苏轼: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了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在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关于《念奴娇》: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本词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抱负。

2、研习内容

(1)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示例:

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所见:

大江、赤壁、乱石、惊涛

所想:

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2)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

示例:

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所忆:

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所慨:

多情善感、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3)词的开头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他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曹操《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峨嵋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以上各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

示例:

开头两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

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

“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

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4)上片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周瑜,而转入描绘赤壁的景观。

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示例:

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

“乱石穿空”是从形态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的参差交错,写出了仰视中高山的陡峭。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暴烈,翻江倒海,真是一江怒涛,写出了俯视中大江的奔腾气势。

“卷起千堆雪”是从颜色的角度写的,写出了江面的壮观。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有江面到大江深处。

“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的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暗衬出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示例:

承上启下。

由状景到述人,由实写转虚写,自然巧妙。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孕育、塑造了风流人物。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6)苏轼为何仰慕周瑜?

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有何深刻含意?

示例: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

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深刻含意:

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

②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③小乔之姐大乔是孙权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这也能补证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

(7)下片后面几句就是抒发自己的失意感伤之情,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出来的情感?

示例:

这两句反映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生如梦”是词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

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爱国为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政治理想。

即便是在此时,他也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

“早生华发”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

“早生华发”的感慨是在词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的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

所以,这两句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这里寄寓着词人入世与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的反拨形式(正话反说)。

3、总结

本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伟奔放,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声声慢

1、知识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涉闺情相思,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

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

后期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

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倾注在她的作品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大了。

但由于她后期遭遇的不幸和女性的脆弱,词的情调显得过分低沉,风格低回婉曲,凄苦深邃。

2、研习内容

(1)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示例:

这首词写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上片着重写词人心情的悲伤。

寒暖不定的气候,寒气逼人的晚风,南飞的大雁,无不触发、增添词人的满怀愁绪。

下片进一步写词人的孤寂、愁苦。

她望见满地菊花已枯萎得不成样子,没什么可摘取的;独自守着窗儿,日长难以熬到天黑,加上滴落到梧桐叶上没完没了的雨声,更增添了她心中的烦闷和愁苦。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示例:

起首三句有组织、有层次地表现了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①写人的动作神态,像是失了什么,又像是在寻找什么,形容心神无主;②写环境的冷清寂寞,心境的空虚;③写无可奈何的凄惨心情。

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写出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

(3)“乍暖还寒”怎么理解?

示例:

词人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

“乍暖还寒”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词人心境变化的写照。

(4)诗人因何觉得酒“淡”?

示例:

表明词人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不是真的酒淡,而是词人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压不住心愁,故觉酒味淡了。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饱含着词人一种怎样的感慨?

示例:

有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满地黄花堆积”和“憔悴损”有何深层含义?

示例:

象征词人孤苦飘零的晚境(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菊花凋零,枯萎憔悴,还有谁会摘取呢?

词人以眼前景自喻,表现出一种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示例:

这两句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

雨点打在梧桐叶上,但在凄苦的词人听来却又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

“点点滴滴”给人一种“顿挫凄绝”之感。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现了什么内容?

示例: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上面所描绘的这些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

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怎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

3、总结

本词以抒情为主,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能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知识简介

(1)关于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远,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

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

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农村风光,赞美壮丽山河,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侂胄为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就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年)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首词是词人在镇江任上所作。

2、研习内容

(1)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示例:

词的上片从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到曾经活跃在这里的两个历史英雄人物:

孙权和刘裕。

词人歌颂和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实际上是感叹“时无英雄”,是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和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下片借谴责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词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2)解读孙权的典故。

示例: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都,词人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

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朝廷昏庸无能的讽刺。

(3)“舞榭歌台”有何象征意义?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词人一种怎样的情感?

示例: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倾,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

“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

这几句突出萧索、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4)解读刘裕的典故。

示例: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的小街巷,却讨伐桓玄,平定叛乱。

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慨叹了南宋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