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81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

A.分封制的巩固B.宗法制的影响C.宰相制的实行D.内朝制的推行

2.王国维说:

“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宋朝“二府三司”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二府三司”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

B.“二府三司”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C.“二府三司”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二府三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有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4.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

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

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

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望得荐举。

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

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C.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5.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B.郡守C.刺史D.知州

6.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

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

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B.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

C.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D.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

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8.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9.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是得到延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10.《宋史·职官志》记载: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1.唐代规定:

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

A.实行节度使制度B.创立三省六部制

C.任命文官做知州D.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13.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14.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材料意在说明(  )

A.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C.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D.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

15.史学大师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指出:

“封建制度,则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据其地,而食其赋入,而治理其人的办法。

一族的人分据各处,则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

这种精神,要算周代发挥得最为充足。

”对周代“这种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A.周代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B.周族的人是大宗,其他族为小宗

C.周代分封制内涵的本质体现D.周王对各诸侯国有很强的控制力

16.黑格尔说:

“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妇女B.外邦人C.全体公民D.奴隶

17.亚里士多德曾说:

“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地治理。

”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18.古代雅典政治的一个特点是“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

下列雅典的机构中,不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民众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

19.布洛斯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晚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一个贫困的雅典公民。

下列关于他的政治活动符合史实的是

A.他作为第四等级的公民无权担任任何公职B.在公民大会上抽签当上了将军的官职

C.通过选举成为四百人议事会的一员D.参加公民大会还能领取工资

2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

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流通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平等观念形成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21.

下表是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主要篇目,其内容侧重于

十一

十二

传唤

审判

求偿(债务赔偿)

家长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侵犯

他人)

前五表之补充

后五表之补充

——依据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编制

A.审判程序的公平公正B.处理私人权益纠纷

C.公共财产归属的判定D.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2.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

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

这反映出罗马法

A.莫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B.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维护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D.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23.古代罗马法规定:

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

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A.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B.强调天赋人权

C.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促进社会公平

24《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9条规定:

“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

如果近邻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收拾它的诉讼”,第10条规定“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以上材料说明十二铜表法

A.规定行使权利不得侵害他人利益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C.形式繁琐僵化缺乏灵活性D.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浸犯

25.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最后形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历程。

贯穿这一发展过程的主题是

A.法律维护人类公平正义B.法律适用主体逐渐扩大

C.罗马统治地位日益巩固D.法律的确定性不断加强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第28题22分,共50分)

26(共16分).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

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

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

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4分)

 

27.(12分)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1689—1755)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列举清时期一个典型史实,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观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雅典“政治自由化”的原因是什么?

(8分)

28.(22分)“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今日中国应用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各种不同的文明模式。

探究一中国的传统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

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

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探究二雅典模式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探究三英美模式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改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依据探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3分)

 

(2)依据探究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的特点。

(3分)

(3)“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

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8分)

(4)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什么?

为了克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

(8分)

高二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5BBDDC6---10BCDAC11-----15BCDCC16----20CDADD

21---25BACAD

26.

(1)职责: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

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

作用: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27.

(1)说明:

清朝设军机处

清朝中枢权力机关,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其总揽军政大权,实现绝对君权。

(2)过程:

君主政体一寡头政治一民主政治;

原因:

贸易的急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

28.材料题: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选拔官员;民本思想。

(2)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3)政治设计:

君主立宪政体。

如何控制:

①颁布《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②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③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

(4)指没有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

①针对在一个大国建立民主共和的需要,创立了联邦制国家。

②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中央政府的构建实行三权分立制。

③同时实行民选制度,扩大享有民主的范围等。

④总统和议员采用间接选举方式产生,体现民主性同时克服直接民主所带来的弊端

 

答案

1.B

材料中的“祭祖”等是受宗法制度的影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宰相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内朝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祭祖”,这体现的是宗法制的影响力。

2.B

材料表明,商代有嫡庶长幼之分,但王位的继承“兄终弟及”,说明宗法秩序已经初步确立,但还不够完善,故排除C选项,B选项正确。

商代已经是王位世袭制,兄终弟及也是血缘传承,所以A选项错误;“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是春秋战国才开始出现的现象,D选项错误。

3.D

由材料可知“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就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史识是分析史实得出科学结论。

A项表述了二府三司制的历史事实,因此该项不是“史识”。

故A项错误。

B项属于二府三司制的评价,是“史论”。

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

故C项错误。

D项是综合整个中国古代史分析,得出二府三司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以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属于“史识”。

故D项正确。

4.D

材料中介绍的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仕途,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选官用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但从材料“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

后经多方请托、行卷……三次上书宰相,也希望得荐举。

”可以看出科举制虽然实行,但是原有的门阀制度观念依旧影响选官用官。

故D.门第观念依然浓厚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制中的贪腐现象,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下门第观念依然浓厚,AC两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

故AC错误。

5.C

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故选C。

A项负责中央行政事务,B项为地方长官。

D项知州为宋代官职。

故ABD三项排除。

点睛:

刺史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重要内容。

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

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

6.B

A中的“决定”一词太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从材料“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

”可看出B与题干中的观点一致、相符,故选B;题干中的“风向和雨量”属于气象因素,黄仁宇的观点也是在解释自然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故C与题意不符,D中的“都”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

根据材料信息“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知黄仁宇指出的是农业和政治的关系,而B项中的“以农立国”与此呼应。

7.C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C正确;分封制后期诸侯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B错误;分封制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不是维护封建统治,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指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方面加以比较,据此即可排除错误选项,找出两者不同点。

8.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原先依据山川形变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原则,目的在于通过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打破原有依据有利地理区划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其作用而非目的,排除;BC两项说法均与行省设置意图无关,排除。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行省制

9.A

注意本题问的是皇帝不上朝但统治还能延续的原因。

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

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达到巅峰,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

但这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

因此选A选项。

B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C项与史实不符,内阁只是咨询顾问机构,并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10.C

试题分析:

A项“全部”说法错误。

B项说法错误,北宋时中书门下长官为当朝宰相。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宋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

D项无从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宋代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11.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的专制统治的制约。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

12.C

根据题干“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指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后来演变为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在北宋,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排除A,C项正确。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演变。

材料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唐朝地方管理体制不当,并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A、C项,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于是到北宋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

宋太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A项错误,C项正确。

BD属于中央官制,都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切入,结合唐宋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

13.D

A项说法错误,是君主专制导致军机处的出现;B项错误,军机处体现的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可能借鉴欧美民主制度;C项说法错误,军机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没有约束能力;D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政府加强专制的工具。

14.C

15.C

由“封建制度,则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据其地,而食其赋入,而治理其人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分封制,故题干中的这种精神是周代分封制的体现,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分封的对象;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本身错误,各诸侯国有世袭统治权,周王对各诸侯国不可能有很强的控制力。

点睛:

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封建制度,则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据其地,而食其赋入,而治理其人的办法”,结合所学的分封制做出选择。

16.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有关内容的识记。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在国王伯里克里当政时,全体男性成年公民都可参加国民大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是雅典公民,所以不享有这项权利。

故选C。

17.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是建立在适当的人口的基础上的,即应当是小国寡民,故答案为D。

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

18.A

试题分析:

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鼎盛。

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事件;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和检察机关;十将军委员会不仅统帅军队,还参与政治,十将军由民主选举产生。

因此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和决定国家大事,不能反映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特点。

考点:

本题考查古希腊政治。

点评:

古希腊政治具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等特点。

而其中最能体现人民主权这一特点的是公民大会的设置。

19.D

根据所学可知,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人开放,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而那时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关是“五百人会议”,所以根据这些史实,只有D项符合,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0.D

从“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

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可以看出流通中的平等,促进了现实中的自由和平等,体现出了商业上平等观念,影响到了当时的政治理念,D正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政治平等受到了商业平等的影响,但不是建立在商业平等的基础之上,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自由平等的交换原则对希腊社会政治的影响,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古希腊的海外贸易活动,排除C。

21.B

从表格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