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73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十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含答案

考点十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名片

考点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查形式

①唐宋诗词为考查重点;②体裁上以律诗,篇幅适中的双调词(分上下片)为主;③侧重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④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两个小题,共11分。

趋势分析

①侧重考查形象、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北京卷有选择题,四选一题型,课标卷为五选二。

③作品相对浅易,理解难度适中。

题组1形象

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题目。

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

黄芦岸白

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着力塑造了白鹭沙鸥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形象。

E.诗人通过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情怀。

答案 CD

解析 C项,对“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准确理解应是:

渔父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

D项,着力塑造白鹭沙鸥的形象不准确,着力塑造的是像白鹭沙鸥那样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父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

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

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

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

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

答案 BC

解析 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C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宦游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他一直高踞城楼,俯视大江,凭栏回望,远眺通向乡关之路。

一声角鸣,使他不由得蓦然惊醒,这才知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于水天之际。

解析 通读诗歌,我们可以想到一个一直高踞城楼,俯视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的抒情主人公。

从中可看出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食笋

曾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①曾几:

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②戢戢(jíjí):

牛羊角的样子。

③下番:

下一轮。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纹。

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解析 “怎样的景象”需要先找出诗中所描写的具体意象,然后对景象加以描述。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

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其间。

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微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到来后词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能力。

分析词的上片不难找出所写景物。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寄寓情感,深化中心。

具体到本首词来看,上片的景物主要是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的。

6.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③落照间。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①孙承宗在天启初年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

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②关关:

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

③虚弦:

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

以此比喻打了败仗、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

解析 诗中的“孽鸟”是与塞鸿对照来写的,塞鸿“有胆”,孽鸟惊弓,其形象可以想见。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描写了“丹枫”“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把握诗歌的意象,是概括氛围特点的前提。

这是一首表现游子思乡的诗。

思乡的情感主要是借助对景物的描绘来体现的,时令为晚秋,景象萧瑟,这由诗中“丹枫”“雁”“霜月”“寒渚”等意象便可推知。

另外,“丹”“霜”“寒”等修饰语和“夜船”“孤城”等意象更显凄凉与孤寂之境。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寻春

王阳明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意到:

估计(我)到近旁。

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象特征:

活泼可爱与顽皮,充满情趣。

(答“对人有疑虑”,也可)

作用:

写出了景物(环境)的生动特征,衬托出诗人欲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

解析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往往带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但有时也会借这种形象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悟。

要想准确理解艺术形象的特征:

一要分析透形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二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对诗歌中形象的鉴赏,不要停留在其外形特点上,要挖掘事物内在的神韵、品格、精神。

这首诗中的“江鸥”活动的背景是含“十里湖光”与“雨气”“草香”的日暮,环境温馨和谐,满是情趣,动作“忽飞去”满是调皮,体现了诗人的情趣。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徙倚阑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

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求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

②累:

无罪被迫而死。

③杜若:

一种芳草。

上片写了怎样的景色?

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

解析 可抓住上片中“湖海”“日落”“君山云气”“草木”“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色。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扶头酒:

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

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的能力。

描写的意象从词中不难找到,关键是要找全,不遗漏,否则容易失分。

由“微风”“夏木”“黄鹂”“白鹭”等可以看出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夏日图景。

题组2语言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龚鼎孳(1615~1673):

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

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

你认为呢?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是“寒”。

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作者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解析 首先明确诗眼,然后结合意象及诗人情感作答。

诗眼一般能揭示整首诗的主旨,因此确定诗眼应从把握诗歌主旨入手。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其“诗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 飞鸣声念群

解析 根据题干说明,结合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可得出答案。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雁引愁心去”更妙。

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与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

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

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但“引愁心”用拟人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调笑令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愁绝”一词为全词之“眼”,请简要分析词中包含了哪些“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愁。

词中描绘“千里万里”的明月,既写出了戍卒离家之遥远,又寄予了戍卒的思乡怀人之情。

②士兵长期戍边的孤独寂寞之愁。

词中以边草枯萎来比喻戍卒之老,不仅写出了戍卒守边时间之长,也道尽了其人生的凄凉。

解析 本词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士兵的命运如同边草一样悲惨。

士兵征战边关,年复一年,归期渺茫。

他们看着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

在这僻远广袤的边地,浓重的乡思涌上了心头。

接下来词人的视角由边草转到白雪、明月。

雪晴、月明的宁静景象,让人联想到征人伫立在苍茫的雪中的形象以及那排解不尽的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有人以为,尾联毁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

你赞同哪一种意见?

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剖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赞同后一种意见。

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一联点出农村的穷苦,内心的沉重。

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

解析 本题中“你赞同哪一种意见”好像是个开放型的题目(注意现今高考中的伪探究题),其实读懂诗歌就明白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明确的——感叹民生疾苦。

所以只能按后一种意见回答。

“以乐写哀”的手法有点难度。

1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

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

请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

“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在无谓地啼鸣。

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出宁静幽深的境界。

解析 解答本题主要考虑这两首诗的主旨。

《台城》一诗主要是怀古伤今,《鹿柴》一诗则要表现的是一种恬淡、自然、幽静的境界。

因此,两首诗中“空”字是不同的。

1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

是溪桥吗?

并请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忽见”的是“旧时茅店”。

“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

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解析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个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

此处“忽见”的是“旧时茅店”。

题组3表达技巧

1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化虚为实。

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春色,形象感人。

(回答“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

解析 “惟有相思似春色”一句中,作者把心中的相思感情比作自然界的春色,相思无形,春色可感,化虚为实,具体可感。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丁都护歌

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首诗主要写纤夫之苦,为什么还要写“两岸饶商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把纤夫的生活放在两岸商贾云集、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下,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纤夫们的夏日拖船之苦。

解析 “两岸饶商贾”表现了两岸商贾云集的繁华、热闹场面,这一场面恰恰与纤夫们辛苦拖船的画面形成对比。

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诗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

后诗借大雁未等天亮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哀怨。

解析 诗歌中景物描写往往具有烘托、反衬诗人情感的作用。

答题时,从这几个角度,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即可。

2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