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722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

《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重点.docx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组织

指同一产业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2、哈佛学派

20世纪30年代,梅森开始在哈佛大学正式开设产业组织课程,哈佛大学人才济济,成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心。

他们被称为“哈佛学派”,主要贡献是建立了较为完整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

贝恩在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

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为此,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者也把哈佛学派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3、芝加哥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施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纳、麦吉、布罗曾等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对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批评,并逐渐形成了了一个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心,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1968年施蒂格勒在《产业组织》一书中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的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学派那样只重视是否阻碍了竞争。

布罗曾也指出高利润不一定是垄断定价的结果,而完全有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由于芝加哥学派几位注重效率标准,人们也称芝加哥学派为“效率学派”。

4、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行为。

包括一体化战略行为、价格行为等。

5、市场结构

指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因素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其决定因素包括:

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

6、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品种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市场绩效的主要衡量指标是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和分配效率、技术进步率等和销售费用率等。

7、规模经济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所导致的经济。

8、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相联系,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9、产业经济学

是一门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中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由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反垄断与管制理论组成。

10、第一次产业许多国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及其结构变动情况时,通常将全部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第一次产业的属性取自于自然,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

11、第二次产业

许多国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及其结构变动情况时,通常将全部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通常还包括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产业。

12、第三次产业许多国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及其结构变动情况时,通常将全部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被认为是创造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范围最为宏大,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等。

13、比较劳动生产率又称产业间相对国民收入,是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之比。

一般而言,第一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第二次

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大于1.

14、霍夫曼比例由霍夫曼提出,是工业化过程中消费材料工业的净产值和生产资料工业的资产值之比。

15、卡特尔指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价格和控制其产量。

它是一种正式的串谋行为,能使一个竞争性市场转变为垄断市场。

16、特许投标制指借助竞争的间接规制理论,强调在规制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争夺在某产业或业务中的特许经营权,并在一定的质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限价的企业获得特许经营权。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不能获得垄断利润。

17、产业集群

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18、独占区域主要是指生产商在零售商之间划分最终市场,使得在每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只有一个零售商独自拥有向消费者提供这种产品的权利。

19、主导产业

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此发展阶段形成国民经济的“龙头”,在产业结构中具有较大比重,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

20、数量规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对投资数量或是产品产品产量进行规制。

目的是为了避免因投资过多或过少而造成价格波动、资源浪费或是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正常满足。

主要内容体现为投资规制和产量规制。

21、规制失灵政府规制失灵是政府失灵在微观规制领域中的表现。

从质的规定性上看,指政府在推行规制政策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改善或规制实施后的效率低于实施前的效率等现象。

从量上看,规制失灵意味着规制成本超出了规制收益。

22、进入壁垒所谓进入是指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

进入壁垒是指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企业能够持续的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23、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将增加,揭示出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

这一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研究开创了产业结构研究的新局面。

24、纵向关系指具有纵向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设计或者制度安排。

建立怎样的纵向关系对一个产业的价值实现和发展起到举重轻重的作用。

25、纵向一体化又称垂直一体化,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指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联系。

它是企业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分为完全纵向一体化和部分纵向一体化。

26、纵向分拆

是纵向一体化的相反过程,指原来包括多个产业链的企业将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从企业中剥离出去,将企业内的经济活动转向市场进行。

27、纵向约束

指具有纵向关系的产业链中,一个企业利用所在市场的垄断势力或讨价还价能力,通过各种纵向约束或控制的方式,影响上游或下游的竞争状态,阻止或延伸垄断势力的目的。

28、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四大特征的战略性产业。

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产业。

二、简答

1、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以实证研究为主。

2)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产业经济学的静态研究是动态研究的基础,而动态研究是相对静态研究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动态研究包括静态研究,因此,对产业经济学的动态研究是更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4)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产业经济学要实现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研究。

5)其他研究方法。

包括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博弈论研究法等。

2、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982年,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合著并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标志着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

3、简述范围经济的一般来源。

1)生产技术和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具有通用性的生产技术设备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

因此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因为可以增加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的生产批量,取得因规模经济而引起的范围经济。

3)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

企业的一项开发技术的成果往往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大大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研究开发成本。

4)企业无形资产的利用。

对无形资产的利用不会增加多少额外费用,如企业良好的声誉能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

4、简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

1)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经济性。

分工和协作是规模经济的基础。

2)采用大型、高效的专用设备的经济性。

大型、高效的专用设备进行大批量运作的结果会降低平均成本。

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

标准化和简单化操作可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大批量订购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资料可以比多次小批量订货节省交易费用,还可以享受较大的批量折扣。

大规模的产品销售有利于提高广告等促销活动的经济效益。

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

大批量运输可以降低单位运输成本。

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企业规模的扩大,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专业化转换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使用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5、简述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方式

1)R&D行为。

大力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顾客需要。

2)地理行为。

企业产品的生产地和销售地的选择均以地理便利为基础,对企业节省成本、广揽顾客有着重要的作用。

3)促销行为。

企业应通过广告、销售宣传、包装吸引力以及公关活动给消费者留偏好和主观形象。

4)服务行为。

许多消费者不仅乐于接受优质服务,而且愿意为产品中包含的信息和训练支付费用。

6、简述三次产业分类法。

许多国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及其结构变动情况时,通常将全部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第一次产业的属性取自于自然,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

第二次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通常还包括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产业。

第三次产业被认为是创造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范围最为宏大,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等。

三次产业分类法在具体规定各类范围时尚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分歧。

7、简述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1)需求结构。

包括个人和消费结构、中间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2)投资结构。

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情况。

3)科学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决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影响供给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4)世界经济。

国际贸易和要素国际间流动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

5)不同时期的重大经济决策。

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制定和实行的重大经济决策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产业结构及其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以上所有因素不是孤立地影响产业结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致相

互抵触,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8、简述市场行为的主要类型。

1)企业的价格行为。

常见的有卡特尔、价格领导。

价格领导制包括支配型价格领导制、串谋型价格领导、晴雨表式价格领导。

2)企业产品行为。

包括产品差异化行为和企业在广告和各种销售活动方面的行

为。

3)企业排挤竞争对手行为。

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分为合理的排挤行为和不合理的排挤行为两类。

典型的不合理的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有以下三类:

掠夺性定价行为,价格压缩,排他性交易、相互购入和搭配销售。

9、简述市场绩效的主要内涵。

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费

用、利润、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品种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市场绩效的主要衡量指标是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和分配效率、技术进步率等和销售费用率等。

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

10、企业的价格策略性行为有哪些?

合作性的价格策略行为:

1)价格卡特尔。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为牟取超额利润,以合同、协议或其他形式,共同商定或服务价格,从而限制市场竞争的一种垄断联合。

如转售价格维持。

2)价格领导。

是不公开串谋定价的主要形式。

包括支配型价格领导制、串谋型价格领导制和晴雨表式价格领导制。

非合作价格策略行为:

1)掠夺性定价行为。

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

2)价格压榨。

例如,当原材料生产被一家大企业控制时,其他企业要生产同类产品,必须向其购买原材料,控制原材料的企业此时就可以高价出售原材料。

3)价格歧视。

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

12、简述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于1974年发表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即商品生产的社会阶段;后工业社会,即服务经济社会。

贝尔相应地将服务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社会的服务业以个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为主,工业社会以与商品生产有关的服务业如商业为主,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则以知识型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服务社会,社会结构从商品生产为基础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知识、科学、技术和人才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社会价值体系和控制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13、简述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

生产力发展是产业布局发生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的原动力。

2)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通过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生产经济效益高的产品。

3)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分散”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这是产业布局的一条客观规律。

4)地区专门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规律。

地区生产专门化是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生产方式,地区专门化水平越高,对多样化的需求也越高。

5)非均衡规律。

产业分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绝对的平衡是不可能达成的,只能是非均衡。

6)产业布局与“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对立统一的规律。

14、简述产业关联的类型。

产业关联是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环节上发生的技术经济联系。

按产业间供给与需求联系分:

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按产业间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分:

单向关联和多向循环关联。

按产业间的依赖程度分: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15、简述影响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因素。

最小有效规模和最大有效规模之间的规模区间,是企业的有效规模。

影响企业适度规模的主要因素有:

生产成本;产品的市场范围;生产技术。

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动,相对应的最小有效规模和最大有效规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

企业不存在某个一成不变的有效规模。

16、简述需求结构是如何影响产业结构的。

需求结构有三个层次,它们共同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

1)个人消费结构。

个人消费结构主要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构成。

2)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中间需求的结构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和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的比例关系。

3)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同资本资料产业比例的关系,并制约这两类产业部门的发展。

17、简述产业链整合的主要模式。

1)产业链的纵向整合。

产业链纵向整合的方式有纵向合并和纵向约束两种。

纵向合并是企业将产业链上存在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新的企业整体。

纵向约束是指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企业施加约束。

通过一定的行为实现纵向上产业链垄断利润的最大化。

2)产业链的横向整合。

产业链横向整合的方式主要有整合企业能力、建立衡量企业联盟及横向合并三种。

3)产业链的综合整合。

指产业链之间的相互整合,即产业链之间突破单一产业链的限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产业之间以及地理空间上的相互融合,形成产业网。

18、简述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1)全局原则。

产业布局首先要贯彻全国一盘棋的全局原则。

2)分工协作原则。

坚持地区生产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贯彻分工协作的原则,是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保障各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形式。

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在产业布局中既要反对过分集中,又要反对互不联系的过分分散两种倾向。

4)经济效益原则。

以最小的劳动消耗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衡量产业布局合理化是否的最基本标志。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只有贯彻此项原则,才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真正统一,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

以上五条原则每一条原则都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目的都在于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

19、简述产业生态化的内涵。

产业生态化是将产业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产业生态系统,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促进产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过程。

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学含义在于,它应用于生产活动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改善了经济效益,在技术条件允许的下以最大能力生产产品和利用人力、资本或原材料。

主要表现在:

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改善信息流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环境管制成本。

20、简述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结构选择和技术开发进行的预测、决策、规划、协调、推动、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产业技术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引进政策

2)研究和开发援助政策

3)技术结构政策

21、简述产业布局的机制。

产业布局机制可分为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两大类型。

1)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

主要特点:

布局的主体是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2)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主要特点:

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手段是行政命令。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各有长短,单纯依靠某一种机制都很难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

22、简述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的基准有很多,较常提到的有以下六类:

1)赫希曼基准。

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应依照工业部门后向联系系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2)罗斯托基准。

主要是依据产业部门间供给和需求的联系程度来确定主导产业部门。

3)筱原基准。

筱原基准包括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上升率基准两个方面。

4)环境和劳动内容基准。

1971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提出,在筱原基准之外,再增加“环境标准”和“劳动内容”两条基准。

5)比较优势基准。

此基准认为,作为地区主导产业的候选产业,比较优势系数数值必须大于1,否则,应不予考虑。

6)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基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部门处于协调状态时,就能使社会的产业在整体结构上产生1+1>2的效果。

23、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体现四大特征:

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动态性

遵循六大原则:

国家意志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技术自主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就业带动原则、资源环境原则。

三、论述(翻书无能,5、7、9没找着)

1、论述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主要分歧

派别

主要观点

哈佛学派

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高度集中对经济福利有不良的影响,强化通过政府干预反垄断;主张实行严格的兼变控制,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实行拆散政策

芝加哥学派

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垄断性的市场结构是获得垄断地位的企业高效运行的结果;

垄断与竞争是和谐同一的竞争会引起集中,集中必会引起垄断,但垄断并不一定导致效率和福利的减损;

竞争的目标是保证消费者福利的最大化。

垄断使得资源集中到部分具有生存能力、高效率的企业,是对那些管理不善、低效率的惩罚;

主要分歧在于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芝

加哥学派则认为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绩效无决定作用,过度集中及定价带来的高利润率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

2、请论述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见简答题第7题

3、以某一产业为例,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及优化策略。

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

1)内向型优化路径。

注重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开发国内高端市场和用户,依靠国内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外向型优化路径。

当国内需求并不旺盛,而企业有多余的供给能力时,

外向型优化路径就成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升产业结构的选择,是主动

将本国产业体系融入世界产业体系的过程。

优化策略:

1)产业空间转移

2)产品升级换代。

技术升级至品牌升级,最后是功能升级

3)产业链条位置升级。

从产业链低端到产业链高端。

4)“跨越式”链条升级。

从一条产业链转换到另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

来源于突破性创新。

4、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带来的影响,并据此分析未来我国产业布局的可能战略选择。

积极影响:

1)产业布局经历了从均衡到非均衡的转变后,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开的布局。

2)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

3)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增强,有效带动了周围区域经济的增长。

负面影响:

1)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区域经济摩擦,地区封锁日益强化。

3)产业布局非区位化,引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4)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倾斜。

未来我国的产业布局战略选择:

1)梯度转移战略。

主张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梯度,在地区经济分工的基础上,战略重点逐渐由东向西战略转移。

2)反梯度转移战略。

与上述战略相反,这种战略主张以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为梯度,分为东部突破战略和西部跃进战略。

3)点轴开发战略和增长极战略。

强调已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在产业布局中的作用。

4)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进行产业布局战略。

主体功能区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与自然和谐。

5、论述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6、论述我国《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反垄断法》于2007年8月30日颁布,2008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

共有8章57条。

核心内容体现在:

第2章禁止垄断协议,第3章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第4章经营者集中控制,第5章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7、有些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市场自组织形式的结果,政府政策不应有所作为。

请阐述你的观点。

8、论述我国规制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主要问题:

1.规制机构众多,缺乏对规制者的监督。

我国的规制机构繁多,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政府部门都具有一定的规制权利,导致经济效率低下。

我国规制的制定与实施的透明度较低,缺乏对规制者的规制,不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容易滋生腐败。

2.在经济性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企仍然不分。

在自然垄断行业,政企不分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

2)规制的定价机制不合理。

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定价采取的原则一般是保

证企业获得正常利润,因此企业缺乏动力来降低成本。

3)经济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

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因缺乏竞争,无心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严重缺乏。

4)缺乏透明和全面的法律框架。

当前对自然垄断进行规制的法律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家基础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