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6362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九上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

灵宝市第一低级中学王瑞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一:

布置预习作业:

 1.查工具书识记下列词句的音义

谪守百废具兴胜状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

大观南极潇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霪雨霏霏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去国怀乡沙鸥翔集 皓月千里

宠辱偕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朗诵全文, 

3.口译课文。

二:

利用早读时间,解决下列问题:

 1.指导朗读,同时解决词句。

 ①节奏

 读骈句,四句皆两字一顿,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按意义划分节奏,如:

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

 ②感情基调(语调)

   写作内容决定了语调是明快还是低沉。

如:

第三自然段语调应是低沉的,第四自然段语调应该是明快的。

 ③读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

 ①划出关键句:

如范仲淹简介、全文主旨。

 ②简介背景:

  ③思考:

范仲淹被贬邓州,心情如何?

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教学目标

1、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2、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工于对仗、协和音律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一、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二、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人说:

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的确如此。

而要观赏洞庭湖的无穷风光,最佳位置莫过于站在湖边的岳阳楼上。

登上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水一览无余,登上岳阳楼,也便置身于洞庭湖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当中。

我请你来假想一下:

面对如此浩瀚无际、转变无穷的水域,你又会产生多少感慨呢?

北宋时期,我国的一个大文人范仲淹也登上了岳阳楼,面对起起落落、长流不息的洞庭水不由思绪万千……自此,一篇《岳阳楼》千古传唱。

今天,咱们就踏着前人的足迹领略一下岳阳楼的无穷风光,感受范老的万千思绪。

一、知道一点常识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此刻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身后谥号文正。

他身世贫寒,幼年丧父,对基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增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办法,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怀被千古传唱。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此刻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3.有关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不屈不挠,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

勤政爱民,有政声。

常自诵日: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二、读通课文

1、听课文朗诵注意字音、断句。

2、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字词。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霏(fēi) 樯(qiā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三、疏通文意

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讲义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 

1 )重点文句

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 政通人和(顺利) 增其旧制(规模)

春和景明(日光) 浊浪排空(冲向)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去国怀乡(离开) 

登斯楼也(这,此) 沙鸥翔集(栖止)  岸芷汀兰(小洲) 郁郁青青(草木茂盛) 

宠辱偕忘(得宠、光荣;一路) 把酒临风(端、持、执;当着) 是进亦忧(这) 

朝晖夕阴(阳光) 忧谗畏讥(诽谤) 樯倾楫摧(桅:

桨)

2)重点理解的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

“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文:

“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3。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

“沙鸥或齐飞,或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洁白的月色笼罩千里。

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犹如沉浸的白玉。

”若是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

“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切他的百姓。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四、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再自读课文一遍,并思考用自己的话回答: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

那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作者写了哪些景?

请在文中标出。

(2)你以为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简介作者和他的老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念书并怀有大志。

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

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

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勇于直言,实行有必然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受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

《岳阳楼记》即是他在邓州任上应老友滕子京所请而作。

作者一生的诗文搜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忧他惹出祸来,想找机缘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由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文章的可分为几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自然段)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的京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

 

第三部份(第5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理想。

分析课文内容

讲析第1段。

一、 指名学生朗诵、翻译第1段。

 

2、 讨论:

这一段写了什么?

 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3、 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全班讨论。

(1)在作者眼中岳阳楼上的景色如何?

作者笔下天下著名的岳阳楼可谓是气象宏伟,你以为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引导要点:

作者擅长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如:

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嘹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增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转变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另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1、请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4自然段。

同时思考这两段写了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分别写了洞庭湖上阴冷、晴暖两种景象。

二、这种景象各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如何表现出了这些特点?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阴天时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画:

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

夜间却是常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加倍浓重了。

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

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情感,是照顾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

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

“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

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草,生机勃勃,有色有香。

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

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

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

(1)想一想:

作者以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情感不同在哪里?

 提出:

迁客骚人的思想情感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转变;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情感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即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

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无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材会快乐。

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尽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

这就是作者所以为的“古仁人之心”。

 

五、学习写法:

1、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

课文开头两段,用归纳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

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述。

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观点,点明中心,这是议论。

这几部份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

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包含着情感,富有感性色彩的描述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

2、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

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势磅�R的自然表现或是隐约的比喻。

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景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

3、语言特色。

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

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

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适合。

更主要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语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六、提出疑惑

一、文中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