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426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docx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讲解

园林树木的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技术

园林树木的土、肥、水管理的任务是为了树木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树木生长发育对水、肥、气、热的要求,以快速、持久、充分地发挥树木在园林中的功能。

园林绿地土、肥、水、管理的关键是从土壤改良入手,通过实施各种措施改良土壤,并同时进行松土除草、地面覆盖、施肥、灌水与排水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等,以满足树木生长发育的需要。

第一节园林树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

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地,是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库和储存库,也是许多微生物活动的场所。

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树木生长的状况,树木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植物景观效果,所以分析了解园林树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及其管理措施,是从事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工作者主要任务之一。

一、树木对土壤的要求

1.树木对土壤的要求是有选择的,在生产实践中,有的是因树种选择土壤,有的是因土壤选择树种。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应该是不同的树种栽植在相适应的土壤上,如喜酸性的植物则栽在酸性土壤上;而耐盐碱的植物种在含盐碱高的地段;耐水湿的树木栽在湖边、河边或低湿地;在高山和干旱地则种耐干旱的植物。

总体来说,就是做到适地适树。

2.一般来说,植物都喜欢保水保肥和通气良好的土壤,而树木也不例外。

粘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好,但通气和排水能力差;而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但通气能力好。

无论哪种土壤,其腐殖质含量直接影响水分和肥分的保持,以及物理性状的优劣,因此对土壤施有机肥很重要。

3.树木生长地下层土壤排水的好坏对其生长有直接的影响,水分过多或积水(耐水湿的除外)往往会引起烂根,故树木生长地的下层土壤应该排水良好不能积水;同时地下水位也不能过高,过高造成土层薄,湿度大,透气性差,使树木生长不良。

同时树木生长也要一定的土层厚度,从调查得知,小灌木、大灌木、浅根性乔木、深根性乔木等要求土层厚度分别为45cm、60cm、90cm、150cm。

4.栽植地的土壤要求充分风化,如果土壤没有充分风化则孔隙度低,通气不良,微生物活动弱或无,致使肥力极低,树木生长不好。

在实践中,常常遇到填方地段或新堆的土山,如做好地形后立即栽植植物,因土壤没有很好的风化,会使树木生长不良。

深翻和耕地(尤其是秋耕)是促进其风化的最好措施。

二、园林树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及应采用的技术措施

“见缝插绿”是园林绿化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能够绿化的地区和地段都应种树、种花、种草。

由于园林绿化的特殊性,所涉及的土壤条件及其范围、面积是很复杂的,既有各种自然土壤,又有人为干预过的各类型的土,偶尔还会遇到田园肥土,而面积有大有小。

从用途、性质、通气和肥力特征以及干扰等情况来看,园林绿地的土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高密度人口和特殊的城候条件的干扰,又受地域性和植被及各种污染物的影响。

其特点:

土壤层次紊乱;土壤中外来侵入体多而且分布较深;市政广场、管道等设施多;土壤物理性质差(特别是通气、透水不良);土壤中缺少有机质;由于污水的影响,土壤pH偏高等等。

总之园林绿地土壤条件是很复杂的。

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田园肥土:

最适合树木的生长,实际中遇到的不多。

2.荒山荒地:

其土壤未很好的风化,孔隙度低,肥力差。

需要采用深翻熟化和施有机肥的措施。

3.水边低湿地:

土壤一般的都很紧实,通气不良,多带盐碱。

在水边应该种植耐水湿的植物;低湿地可以通过填土和施有机肥或松土晒干等措施处理,还可以深挖成为湖。

4.煤灰土或建筑垃圾:

煤灰土是人们生活及活动残留的废弃物,如煤灰、树叶、莱叶、菜根和动物的骨头等,其对树木的生长有利无害。

可以作为盐碱地客土栽植的隔离层。

大量的生活垃圾以掺人一定量的好土作为绿化用地。

建筑垃圾是建筑后的残留物,通常有砖头、瓦砾、石块、木块、木屑、水泥、石灰等。

少量的砖头、瓦砾、木块、木屑等存留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对树木生长无害。

而水泥和石灰及其灰渣则有害于树木的生长,必须清除。

5.市政工程的场地:

城市的市政工程是很多的,如市内的水系改造、人防工程、广场的修筑、道路的铺装等等。

土壤多经过人为的翻动或填挖而成,结果将未熟化的心土翻到表层,使土壤结均不良,透气不好,肥力降低。

加之,机械施工碾压土地,土壤紧实度增加。

如过去首都体育馆两侧种植的油松因施工时用压路机碾压过地基,栽植时只将种植坑内土壤翻松,结果树穴内外紧实度不相同。

油松的根系只能在坑内生长,不能延伸到树穴的外面,本来油松的根可在20㎡左右的面积自由分布,实际根系只能在1.8㎡左右的树穴内生长。

结果油松栽植时间不长就很快衰老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深翻栽植地的土壤或扩大种植穴和施有机肥。

同时还要注意老城区的影响,因为老城区大多经过多次的翻修,造成老路面、旧地基与建筑垃圾及用材等的遗留,致使土壤侵入体多。

老路面与旧地基的残存,会影响栽植其上树木的生长,使该地段透水和透气不良.同时还会阻碍树木根系往深处伸展。

6.污水的影响:

生产、实验和人们生活排除的废水,多数对树木的生长不利,应将其排走或处理。

可设置排污水的管道或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

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国家的规定:

“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物不回收,不准予开工”。

7.、建筑的影响:

建筑对树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建筑用地因修建地基时用机械碾压或夯轧过,土壤很紧实,通气不良,树木在其上不能生长。

因此,在建筑周围栽植树木前应进行深翻土壤或相应地扩大种植穴。

另外在寒冷的地区,建筑的南北面土壤解冻的时间不同,如在哈尔滨建筑的北面比南面土壤解冻晚一周,所以,在该地区栽树时,建筑的南北面最好不同期施工,以节省劳力。

8.人工地基:

人工修造的代替天然地基的构筑物,如屋顶花园、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贮水池等的上面均为人工地基。

人工地基一般是筑在小跨度的结构上面,与自然土壤之间有一层结构隔开,没有任何的连续性,即使在人工地基上堆积土壤,也没有地下毛细水的上升作用。

由于建筑负荷的限制,土层的厚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天然地基由于土层厚、热容量大,所以地温受气温的影响变化小,土层越厚,变化幅度越小,达到一定深度后,地温就几乎恒定不变。

人工地基则有所不同,因土层薄其温度既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而且又受下面结构物传来的热量影响,所以土温的变化幅度较大,土壤容易干燥,湿度小,微生物的活动弱,腐殖质形成的速度较慢。

由于种种原因,人工地基的土壤选择非常重要,特别是屋顶花园,要选择保水保肥强的土壤,同时应施入充分腐熟的肥料。

如果保水保肥能力差,灌水后水分和养分很易流失,致使植物生长不良。

为了减轻建筑的负荷,节省经费开支,选用的植物材料体量要小、重量要轻;同时土壤基质也要轻,应混合保水保肥和通气性强的各种多孔性的材料,如蛭石、珍珠岩、煤灰土、泥炭、陶粒等。

土壤最好使用田园土,没有时可用壤土加堆肥,土与轻量材料的体积混合比约为3:

l。

土壤厚度如有30cm以上时,一般可不要经常浇水。

9.人流的践踏和车辆的碾压:

致使土壤密实度增加,容重可达1.5—1.8g/m3,土壤板结孔隙度小、含氧量低,树木会烂根以至死亡。

受压后孔隙度的变化与土壤的机械组成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的土壤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孔隙度变化不同,粒径越小受压后孔隙度减少的越多,粒径大的砾石受压后几乎不变化。

沙性强的土壤受压后孔隙度变化小;孔隙度变化较大的是黏土,需要采用深翻和松土或掺沙、多施有机肥等措施来改变。

10.海边盐碱地:

沿海地区的土壤非常复杂,形成的原因很多,有的是闪地,有的是填筑地。

不管是闪地和填筑地均多带盐碱,如为沙性土,其内的盐分经过一定时间的雨水淋溶能够排除。

如果为黏性土,因排水性差,会长期残留。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分,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必须经过土壤改良(见盐碱地改良)方可栽植。

另外,海边的海潮风很大,空气中的水汽含有大量的盐分,会腐蚀植物叶片,所以应选用耐海潮风的树种。

如海岸松、柽柳、银杏、杜松、圆柏、糙叶树、木瓜、女贞、木槿、黑松、珊瑚树、无花果、罗汉松等。

11.酸性红壤:

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常常遇到红壤。

红壤呈酸性反应,土粒细,土壤结构不良,水分过多时,土粒吸水成糊状;干旱时水分容易蒸发散失,土块变紧实坚硬,又常缺乏氮、磷、钾等元素,许多植物不能适应这种土壤,因此需要改良。

可增施有机肥、磷肥、石灰等或扩大种植面,并将种植面与排水沟相连或在种植面下层设置排水层。

江西的经验,在冬季种植干旱的肥田萝卜、豌豆等为宜;待土壤肥力初步改善后,种植紫云英、苕子、黄花苜蓿等豆科绿肥;.夏季可种猪屎豆作绿肥;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可种胡枝子、紫穗槐等;热带瘠薄地可种毛蔓豆、蝴蝶豆、葛藤等多年生绿肥。

PH低于4时,应增施化肥,如碳酸钙、生石灰、硝石灰等,矫正土壤酸性反应,施用量应事先采取土样,实验性的加石灰,求出达到需要的pH左右的石灰需要量,实际上;因为石灰的混合很难全部均匀,有时也要流失,故施用量应比实验数值要多一些。

12.工矿污染地:

是指受来自矿山和工厂的有害成分污染过的土地。

这种地段往往不能种植植物,如果需要绿化必须换好土,别无他法。

除上述以外,园林树木的栽植有可能遇到盐碱很强的地段,还有重黏土或沙砾土等,如遇到这些情况,通常进行客土栽植。

第二节城市土壤

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表现得最为显著,因此城市形成其特有的生态环境,城市的气候、土壤、水分、大气和生物的条件与园林树木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城市气候特点与树木生长

城市气候主要表现为:

平均气温升高,热岛效应明显;风速减小,相对湿度降低;有云天气增多,雨量增加;太阳辐射降低,晴天减少。

1.城市的气温特点与热岛效应

全世界范围的有关资料表明,城市气温一直在增高,这一现象除了可能因为温室效应外(温室效应导致每10年平均增温0.3℃),主要是城市热岛效应的结果。

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其成因在于人类对原自然下垫面的改造,改变了地表的热交换及大气动力学特性,使城市具有一种特殊的水平和垂直的温度结构。

从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来说,市中心区温度最高,向市外逐渐减低,农村的温度最低。

用闭合等温线表示城市气温的分布,其形状似小岛,故被称作热岛。

2.城市湿度特点

城市大气湿度明显不同于乡村。

这主要是因为,城区大面积的铺装表面使得降水大多以地表径流流失,而仅有少量的植被使得蒸腾作用大大减小。

其特点表现为城市日平均绝对湿度要比郊区低,而在夜间城市的绝对湿度反而比郊区高而形成“湿岛”。

3.城市辐射特点

总的说来,城市接收的总太阳辐射少于乡村,这是因为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增加,降低了大气的透明度而使太阳直接辐射明显减少。

虽说城市接受的总辐射量减少,但因为城市环境中铺装表面的比例大,导致下垫面的反射率小而减少了反射辐射,因此即使城市环境的短波辐射减少了10%左右,但反射率的差异使城市接受的净辐射却并不因为总辐射降低而减少,实际上与周围农村相差并不明显。

城市环境中太阳辐射的波长结构发生的变化较大,集中表现在短波辐射的衰减程度大,而长波辐射变化不明显,辐射能组成中的紫外辐射部分减少。

4.城市的风

城市风速平均要比郊区低10%~20%。

另外,城市的风速随地区的不同差异明显,高的建筑物会使风在其迎风面产生强烈的旋涡,而当盛行风和高大建筑物间的街道走向一致时,会因狭管效应而增加风速15%~30%,如果风向与街道成一定的角度则受阻而风速减小。

二、城市的土壤特点

城市土壤是城市或城郊地区的一种非农业土壤,通过回填、混合、压实等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形成表面层大于50cm的土壤。

因此城市土壤不同于自然土壤,是极大程度地改变自然土壤的结构所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

(一)城市土壤类型

城市绿地土壤和农田土壤、自然土壤不同,其形成和发育与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建设关系密切。

由于绿地所处的区域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两类不同的城市绿地土壤类型。

1.城市扰动土主要指街道绿地、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的土壤。

由于受城市环境的影响,其土体受到大量的人为扰动,没有自然发育层次,一般含有大量侵入物;土壤表层紧实,透气性差;土壤容重偏大,土体固相偏高,孔隙度小,这些都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性。

就其养分含量来看,高低相差显著,分布极不均匀。

按侵人物的种类约可分为3种:

(1)以城市建设垃圾污染物为主。

混有砖瓦、水泥块、沥青、石灰等建筑材料,侵人物量少可人工拣出,量大则无法种植。

因土体有碱性物质的侵入,土壤pH呈碱眭,但一般无毒。

(2)以生活垃圾污染物为主。

在旧城的老居民区中,土体中混有大量的炉灰、煤渣等,有时几乎全部由煤灰堆埋而成,土壤pH高,呈碱性,一般也无毒。

但肥效极低,影响种植。

(3)以工业污染物为主。

因工业污染源不同,土体的理化性状变化不定,同时还常含有毒物质,情况复杂,故应调查、化验后方可种植。

2.城市原土(指未扰动的土壤)位于城郊的公园、苗圃、花圃地以及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前预留的绿化地段,或就苗圃地改建的城区大型公园。

这类土壤除盐碱土、飞沙地等有严重障碍层的类型外,一般都适绿化植树。

(二)城市土壤的特点

(一)城市土壤结构凌乱

城市土壤土层变异性大,呈现岩性不连续特性,这导致不同土层的结构、质地、有机质含量、pH、容重及与其有关的通气性、排水性、持水量和肥力状况的显著差异。

城市土壤土层变异性大,土层排列凌乱,许多土层之间没有发生学上的联系。

腐殖质层被剥离或者被埋藏,其它土层破碎且没有统一的出现规律,土层深浅变异较大。

大多数城市土壤缺少发生学的A层和B层,土壤剖面中包含不同颜色和厚度的人造层次,层次之间过渡明显。

此外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常产生一些废物,如建筑和家庭废弃物、碎砖块和玻璃、沥青碎块、木炭、煤渣、钢渣、混凝土块、金属铁钉、陶瓷、骨头等,需要进行处理。

其中填埋是处理废物常用方法。

把一些废物填埋于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和自然土壤发生层的土壤碎块混合在一起,有些层次完全由固体废弃物组成,改变了土层次序和土壤组成,也影响了土壤的渗透性和生物化学功能。

(二)城市土壤紧实度大、通透性差

紧实度大是城市土壤的重要特征。

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大,人流量大,人踩车压,以及各种机械的频繁使用,土壤坚硬,密度逐渐增大,特别是公园、道路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土壤容重很高,土壤的孔隙度很低,在一些紧实的心上或底土层中,孔隙度可降至20%~30%,有的甚至小于l0%。

压实导致土壤结构体破坏、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紧实度增加,持水量减少。

如在我国哈尔滨市,城市绿化用地20~40cm土壤容重分别比森林土壤和农业土壤提高17.7%~43.7%和35.4%~93.9%,总孔隙度降低1.9%~13%和34.1%~52.4%,土壤饱和持水量分别降低16.6%~39.5%和60%。

土壤“上虚下实”有利于土壤的水分人渗,而城市土壤则经常是“上实下虚”。

此外,土壤紧实度大还会对溶质移动过程和生物活动等产生影响,从而对城市的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

如城市公园游人较多,地面受到践踏,土壤板结,密实度高,透气性降低,有的树干周围铺装面积过大,仅留下很小的树盘,影响了地上与地下气体交换,使植物生长环境恶化。

城市土壤容重大、硬度高、透气性差,在这样的土壤中根系生长严重受阻,经调查,油松、白皮松、银杏在土壤硬度1~5kg/cm2时,根系多;5~8kg/cm2时,根系较多;15kg/cm2时,根系少;大于15kg/cm2时,无根系。

根系发育不良甚至死亡,使园林植物地上部分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长期下去,必然出现枯梢和焦叶,树木长势一年不如一年,甚至枯死。

城市地面硬化造成城市土壤与外界水分、气体的交换受到阻碍,使土壤的通透性下降,大大减少了水分的积蓄,造成土壤中有机制分解减慢,加剧土壤的贫瘠化;根系处于透气、营养及水分极差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园林植物生长衰弱,抗逆性降低甚至会导致其死亡。

如冯万忠等对保定市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城市表层土壤(0~20cm)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的利用方式对城市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与自然土壤相比,城市土壤普遍存在压实现象,pH值呈中性和微碱性,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偏低,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

土壤肥力由高及低为:

农田>林地>交通区>居住区>建筑区>商业区。

(三)城市土壤pH值偏高

城市土壤向碱性的方向演变,pH值比周围的自然土壤高,这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明显,如广州市pH值明显升高,以中性和碱性所占比例较大。

土壤反应多呈中性到弱碱性,弱碱性土不仅降低了土壤中铁、磷等元素的有效性,也抑制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及对其它养分的分解。

城市土壤pH值升高的原因比较多,如融化道路积雪的氯化钙、氯化钠等盐类溶解后进入土壤、土壤中的建筑垃圾等使城市土壤的pH值发生改变,通常为偏碱性,由于pH值升高,土壤中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性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

如河南太昊陵内由于土壤中含有石灰及香灰等侵入物,许多古柏根部土壤pH值在8.5左右,古柏长势衰弱,亟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生长环境,促进古树健壮生长。

而某些工业区附近可出现土壤的强酸性反应。

(四)高盐基饱和度和次生盐渍化

高盐基饱和度是大多数城市土壤的典型特征。

城市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以交换性Ca2+、Mg2+为主,位于道路旁的草坪土壤交换性Na+、K+为主,其中交换性Na+可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5%~10%。

此外,城市土壤还经常面临次生盐渍化的问题。

目前许多城市用污水灌溉园林绿地,而城市污水中含盐量较高,长期使用会引起土壤盐渍化。

城市土壤盐分的积累会造成土壤水势低于根系水势,阻碍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对植物生长造成威胁。

(五)城市土壤固体入侵物多,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元素缺乏

由于城市土壤很多是建筑垃圾土,建筑土壤中含有大量建筑后留下的砖瓦和块、砂石、煤屑、碎木、灰渣和灰槽等建筑垃圾,在形成单一坚硬夹杂物层的地方,常会使根无法穿越而限制其分布深度和广度。

土壤中固体类夹杂物含量适当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尤其是粘重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促进根系生长;但含量过多,会使土壤持水能力下降,缺少有机质。

同时,渣砾本身占有一定体积,使土壤相对减少,进而降低土壤水分的绝对含量,常使城市植物的水分逆境加剧,尤其早春供水不足。

城市土壤中有的是市政工程施工后的场地,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将未熟化的心土翻到表层,土壤缺少有机质,而且由于城市清洁活动园林植物的枯枝落叶又被及时清理,土壤矿质元素缺乏,肥力下降。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供应枝、叶、干生长,同时又将枯枝落叶残留物归还地表,通过微生物分解还原进入土壤,而这些物质再次被植物利用,养分运输周而复始,形成养分元素的生物循环。

然而由于城市清洁活动,造成土壤养分元素自然循环受到破坏。

再加上目前园林绿化管理粗放、施肥无针对性,致使土壤养分失衡。

同时园林植物特别是开花植物每年要从土壤有限的营养中定向吸取养分,造成土壤某些养分缺乏,土壤养分收支失去平衡,产生病毒及各种有害细菌,导致城市土壤愈来愈贫瘠,植物生长不良。

如卓文珊等对广州市7个功能区绿地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城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偏低,磷含量则略高,土壤肥力以新居住区为最好,其次为公园,其后依次为老工业区,新开发区,老居住区,交通区,商业区[5]。

(六)城市土壤生物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原有自然生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沥青、混凝土地面和建筑物等人工景观。

城市土壤表面的硬化、生物栖息地的孤立、人为干扰与土壤污染的加重等,造成城市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多样性水平降低,生物的种类、数量远比农业土壤、自然土壤少,且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生物的侵染。

(七)城市土壤污染严重

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人们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水泥、石灰、炉渣等废物残渣,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理化性质变坏,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土壤的组分和性质。

城市污染物主要有污水、污泥和固体废物等。

污水成分复杂,它的悬浮物、有机物、可溶性盐类、合成洗涤剂、有机毒物、无机毒物、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等成分,进入土壤后可以改变土壤水的性质或成为土壤的组分,影响土壤水分功能的发挥,抑制生物种群数量和生物活性及物质循环功能。

固体废弃物大都含有重金属,甚至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经过长期暴露,被雨水冲洗和淋溶后,溶入水中,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

长期以来导致城市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城市环境中对树木康危害较大而又常常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的土壤污染。

由于有害物质沉淀堆积,以及病原微生物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当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引起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土壤微生物活力受抑制或破坏,肥力渐降或盐碱化,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树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同时土壤污染物又向环境输出转化,使大气、水体等进一步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非常严重,应该予以重视。

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及某些有毒物质,如砷、镉、过量的铜和锌等,能直接影响树体生长和发育或在体内积累。

高浓度的铅(800ml·L—1)胁迫,在短时间内足以引起树木叶片的急性生理伤害,其表现是植物细胞内的活性氧反应加剧,活性氧含量增加,类囊体膜和质膜破坏,叶绿素含量下降,质膜透性加大;“酸雨”使土壤酸化,使氮不能转化为供树体吸收的硝酸盐或铵盐,使磷酸盐变成难溶性的沉淀,使铁转化为不溶性的铁盐,从而影响植株生长。

碱性粉尘(如:

水泥粉尘)能使土壤碱化,使树木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变得困难,并引起缺素症。

土壤污染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持续性,如某些农药在土中自然分解需几十年,故难以采取大规模的消除措施。

第三节城市土壤改良

一、园林树木的土壤管理

土壤是园林树木生长的基础,它不仅支持、固定树木,而且还是园林树木生长发育所需生活条件的主要供给地。

园林树木土壤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多种综合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保证园林树木健康生长所需养分、水分、空气的不断有效供给,因此,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园林树木的生长好坏;同时,结合园林工程的地形地貌改造利用,土壤管理也有利于增强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并能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与尘土飞扬的发生。

(一)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

园林树木生长的土壤条件十分复杂,既有平原肥土,更有大量的荒山荒地、建筑废弃地、水边低湿地、人工土层、工矿污染地、盐碱地等,这些土壤大多需要经过适当调整改造,才适合园林树木生长。

不同的园林树木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但良好的土壤是要能协调土壤的水、热、气、肥。

一般说来,高度肥沃的土壤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土壤养分均衡:

肥沃土壤的养分状况应该是缓效养分、速效养分,大量、中量和微量养分比例适宜,养分配比相对均衡。

一般而言,比例适宜的肥沃土壤,树木根系生长的土层中应养分储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应在1.5%--2%以上,肥效长,心土层、底土层也应有较高的养分含量。

2.土体构造适宜:

与其它土壤类型比较,园林树木生长的土壤大多经过人工改造,因而没有明显完好的垂直结构。

有利于园林树木生长的土体构造应该是,在1----1.5米深度范围内,土体为上松下实结构,特别是在40----60厘米,树木大多数吸收根分布区内,土层要疏松,质地较轻;心土层较坚实,质地较重。

这样,既有利于通气、透水、增温,又有利于保水保肥。

3.物理性质良好:

物理性质主要指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及其比例,它们是土壤通气性、保水性、热性状、养分含量高低等各种性质发生和变化的物质基础。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园林树木要求土壤质地适中,耕性好,有较多的水稳性和临时性的团聚体,适宜的三相比例为,固相物质40---57%,液相物质20---40%,气相物质15---37%,土壤容重为1—1.3克/立方厘米。

二、土壤改良的方法

(一)土壤耕作改良

合理的土壤耕作可改善土壤的水分和通气条件,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快土壤的熟化进程,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由于大多数园林树木都是深根性植物,根系活动旺盛分布深广,通过土壤耕作为根系提供更广的伸展空间,以保证树木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水、肥、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