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39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

《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复习指南.docx

中学教育复习指南

1第一章

一:

物种起源论:

1法国的利托尔诺2英国的沛.西能。

二心里起源论:

美国的孟禄。

3劳动起源论:

恩格斯。

4交往起源论中国的叶澜《教育概论》,郑金洲。

二:

教育的发展

奴隶社会的教育:

中国“庠序校”欧洲“斯巴达,雅典”教育。

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科举制”欧洲“骑士,教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2教劳分离3形式呆板棍棒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普及以及义务教育的年限的加长,2教劳相结合3形式多样化,4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手段现代化\网络化、和国际化。

三:

教育的定义:

广义上说: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说:

是指学校教育其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本质:

是一种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出自:

《孟子,尽上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四:

教育的功能:

政治功能1维系社会稳定2促进政治变革。

经济功能:

1紧急发展2科技进步

五:

教育的特点:

受遗传,教育,环境,个人。

四因素的制约。

六: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2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实践规范3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4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

第二章

一:

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

卢梭,康德,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

定义:

重视个人的价值,个性的发展急需要,把个人的发展及需要视为教育的价值之所在。

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

涂尔干。

定义:

教育的目的是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人物篇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15岁之前小学教育15之后大学教育。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

乐正可:

《学记》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视为第一本研究教育学的书籍。

培根:

1623年提出教育学的独立

康德:

1776年第一个在大学讲述教育学的客座教授

赫尔巴特:

1806年《普通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洛克:

《教育漫话》

卢梭:

《爱弥尔》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裴斯泰洛奇:

《林哈德与。

冯特:

心理学的创始人-------其学生:

梅尹漫,拉尹

梅尹漫:

实验教育学。

拉尹:

《实验教育学》完成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杜威:

美国学者《民主与教育》教育既生活,教育既生长,教育既改造。

并提出;儿童中心论,经验中心论,活动中心论。

布鲁纳:

美国学者1963《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的思想。

布卢姆:

1956《教育目标与分类》将教育氛围:

认知,情感,动作。

建立"教育目标与评价"

其将教育目标按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分为三个领域:

1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3情感领域。

根。

舍因:

范例式教学。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理论。

凯洛夫:

1939《教育学》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其影响我国教育界达40左右

杨贤江:

1930《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的著作。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普及和推广是在1903《揆卯学制》以后1901年清废除科举制,采取西式教学制度,以及班级授课制度。

1951年颁布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

问题;

一: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思想:

1完整的教育体系2泛智教育3班级授课制4直观性教育原则。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教劳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最后我国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影响教育目的的功能发挥的原因:

当教育活动偏离教育所规定的方向时。

2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教育目的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58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劳结合,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1978人大《宪法》: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劳结合,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最权威的表述。

第三章

一: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平衡性2阶段性3顺序性4稳定性和可变性5个别差异性

二: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2教育3环境4主观能动性

三:

遗传素质对个人发展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四:

环境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自然环境。

带来一定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给我一打婴儿。

)2社会环境。

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可以明确其培养的目标,规定个体发展的方向2通过教师的培养活动对个体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不断加强。

(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1儿童发展时期的任务:

发展基本阅读,书写及计算技能,发展注意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发展社会性的情感,发展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2少年。

记忆能力,逻辑思维,创造精神,兴趣爱好,自我调控能力建立基本的社会和同伴关系,自我教育能力3青年。

辩证思维能力,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社会的角色以及学会对待友谊和爱情。

六:

学习的实质:

广义上说,学习室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体验的过程。

狭义上说:

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室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七:

现代学习的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

八:

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2决定探究方向3组织探究4搜集并整理材料5得出结论6采取社会行动。

第四章

一: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5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个体性和集体性。

1复杂性有1教师劳动的对象时千差万别的学生要因材施教2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3影响学生的因素是复杂的4教师必须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二:

教师的职业角色:

1教师是教育者2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3教师是研究者

三:

教师的专业道德:

1忠于事业,甘于奉献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3团结合作互勉共进4严于律己积极进取。

四:

教师的教学技巧:

1导入技巧2强化技巧3变化刺激的技巧4发问技巧5教学媒体运用技巧6沟通与表达的技巧7结束技巧8补救教学的技巧。

五:

教师的教学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2交往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课程开发与创新能力5自我调控能力6自我反思与教育能力。

六: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学习4以平价促发展5自主发展。

七:

师生关系的三种形态:

1专制型2放任型3民主型。

八:

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态度3发扬民主,倾听学生意见4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九:

教师的权力:

1进行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学习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以及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和寒暑假带薪休假。

5参加或进修其他培训6对教育工作作出建议和意见。

十:

教师的义务:

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2贯彻教育方针,遵守教育制度,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6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教学业务水平。

十一:

1学生的学习条件权:

1教育条件建设请求权2教育条件利用权3获得教育自助权

2学业成功权:

1公正评价权2获得学业证书学位证书权

十二:

学生的义务:

1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准则,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3学生有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义务4学生有尊受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第五章

一:

课程的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

课外活动等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母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二: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三:

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要2科技革新3学生发展

(综上所述:

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科技革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组织。

四:

我国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

五:

课程资源:

广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六:

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2间接性3具体性4多质性。

七:

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1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2从师资条件3从学校特色4从社会的需要。

第六章

教学的本质:

是人们对教育现象的根本认识,是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

全面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

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

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

3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以及科学的世界观4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

教学原理体系:

1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2教学原理具体规定3教学原则

四:

教学原理:

1科学性原理2发展性原理3主体性原理4育人性原理5反馈性原理

科学性原理:

1直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理:

1量力而行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主体性原则4育人性原则5反馈性原则

主体性原理: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交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育人性原理:

及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在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2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3注重教学艺术和言传身教。

反馈性原理:

1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各种反馈信息2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对教学活动作出适当调节3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五: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教育作用

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2不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4不利于因材施教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六:

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1分层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3小班教学

七:

小组合作学习包括:

1科学分组和分工2精心设计和讨论3适时引导和调控,4及时反馈和评价等方面。

第七章

一:

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

二: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2上课3课后的教学活动

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媒体。

三:

一堂好课的要求:

1目标明确,完成任务2内容正确,充实,抓重点,难点和关键3结构合理,充满机智4媒体有效,方法适当,善“启”善“导”5语言科学而艺术6板书有序,科学合理

四:

对学生课后的指导工作:

1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2开外辅导

五:

教学策略具有:

指示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六:

板书设计策略:

1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综合使用2提炼准确3形象使用4形式美观。

七: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策略:

1化虚幻为现实,化抽象为直观,使情景教学成为可能2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3具有交互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

八:

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九:

直观感知的方法:

1演示法2参观法

十: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

十一: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1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2道德行为的欣赏3理智的欣赏

十二:

发现发的基本过程是:

1创设问题情境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十三:

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其作用不只是鉴选拔,而在于改进或形成功能。

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创造适合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

作用有:

1教学评价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2.。

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3.。

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

十四:

加涅五类学习结果: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态度。

十五:

考试工作的基本阶段1测试目标的确定2科学的命题3考试方式的确定4严格地组织考试5客观公正地评阅试卷。

十六:

考试的总结分析:

1试题质量分析2学生学业质量分析。

第八章

一:

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的教育家:

伊拉斯谟

二:

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

1整分和理论,2人本管理理论,3实践锻炼理论4调节控制理论5整体育人理论

三:

整分和理论包括:

1整体把握2科学分解3组织综合

四:

人本管理理论包括:

1人是班级的核心要素2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五:

实践锻炼理论包括:

1实践锻炼是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2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同学间的交往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主要形式

六:

调节控制理论:

1班级系统的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实施有效地控制2信息反馈是班级系统的保证。

七:

整体育人理论:

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2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纷繁复杂

八:

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

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2指导班级建设

九: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要做以下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核心力量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十:

班级管理制度的基本环节有以下几方面:

1拟定实施细则2宣传,教育3监督,评比4总结,奖惩

十一:

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

1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十二:

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包括以下:

1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2以班长为骨干力量,以班级干部为辅助力量3以各学习小组长为中心。

十三:

班级活动的特点:

1在组织上具有自愿性和选择性2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和伸缩性3在方式上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十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1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2班主任是班级情绪氛围的调控者3班主任是生命发展的促动者。

十五:

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1情感陶冶法2实际锻炼法3说理教育法4奖惩激励法5目标管理法6因势利导7心理疏导法

十六:

当代班主任应有的学生观:

十七:

班主任是:

1组织者2教育者3指导者4评价者5监督者6管理者

第九章

一:

德育的内涵:

广义,凡任何对人的品德产生影响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德育,狭义,主要局限于学校范围,有名学校德育。

到目前为止德育的内容包括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教育,5法制教育,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

二:

学校德育原理包括:

1学生品德的形成2学生品德的构成3学生品德的发展

三:

学生品德的形成:

1学生品德在主体有选择地接受外部环境中形成和发展2德育活动是促进外界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四:

学生品德的构成:

1知,情,意,行的内涵2德育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培养

五: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2学校德育常用方法3学校德育新方法

六:

教育部门对学校德育的途径做了些要求:

1对当前德育课程建设,一要加强,二要改革。

2必须把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3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工作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即树立“全员德育”意识。

4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5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公益劳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七:

学校德育新方法有以下:

1利益调解法2冲突引导法3情感激励法4无意识教育法5登门槛技术法

八:

冲突引导法要做到:

1引导学生正视道德冲突现象的存在2指导学生理性地面对到的冲突3引导学生灵活地化解道德冲突

九:

情感激励法:

1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2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十:

无意识教育法需要做到:

1精心组织活动2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3各科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楷模。

十一:

德育发展的趋势1德育目标的层次化,综合化。

2网络化和实践化3方法的多样化4科学化。

十二:

国内学校的与改革的思路:

1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2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方互动德育转变3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4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第十章

一:

教师教育研究的内涵和特征:

1主动性2反思性3日常性4实践性

二:

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特征1主动性2反思性3日常性4实践性

意义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可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3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4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6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

一个完整的教育科学研究通常需要五个步骤:

1选择课题2制定计划3实施研究4整理分析5表述成果。

四:

教师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经验总结法4教育实验法5教育统计法

五:

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法2直接观察法3参与观察法4综合观察法。

六:

教育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观察与分析相结合2掌握观察技巧,培养观察能力。

七:

教育调查法的类型:

1按调查范围分类2按调查对象分类3.。

手段分类。

八:

教育调查法的特点:

1具有时空因素的非限制性与间接性2调查内容的实验性与经验性3调查对象的非干预性与自燃性4调查手段的多样性预先进行5调查实施的灵活性与便捷性

九:

教育经验总结法的特点;1新颖性2普遍性3灵活性

十:

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1主动变革性2控制性3因果性

十一: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课题2制定计划3实施研究4真理分析5表述成果

十二:

教师教育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

十三:

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及意义:

十一: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和步骤:

1教育实验法的类型2教育实验的基本步骤

十四:

教师校本研究的特点:

1校本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2。

以校为基础和前提

.十五:

校本研究的类型:

1单个教师的研究2学校教师群体的研究3合作型研究。

十六:

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2课堂人种志研究3个案研究法。

十七:

校本研究的基本因素如何把握:

1自我反应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此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有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充分发挥系我烦死,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封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十八:

个案研究法的特征:

研究对象的单一性2方法的综合性3内容的深入性

十九:

校本研究的成果表述:

1教育调查报告2教育实验报告3学术论文4教育叙事5教育案例6教育课例

二十:

校本研究的基本因素:

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动3专业引领

二一:

反思的方法与策略:

1内省式反思2交流式反思3学习式反思4研究式反思

二二: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十三名词解释:

1教师教育研究:

是指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它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与和全身心体验,加强对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运作方式等的不断借读,选择和创造。

2教育观察法:

是指人们利用感官的通道及必要的辅助设备,对自然状态夏的教育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以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3教育调查法:

是指研究者在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变得分析和认识。

4教育经验总结法:

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宜居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高教育理论的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5教育实验法:

是指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和确认十五的因果联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6教育行动研究法:

是指为行动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

7课堂人种志研究:

又称为民族志研究,常人方法论与本土方法等。

试图以局内人的身份与观点用局内人的言语与意义体系来结实一切。

十一章

一:

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1促进人的个性与全面素质的发展2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二:

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1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马斯洛,罗杰斯)2建构主义教育理念3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的)。

三: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观点有:

1教育目的2教育目标3教学动力4教学内容5师生关系与教学过程

四: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五: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1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3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搞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

六:

我国的课程改革:

1第一次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2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年出版发行1957年对教材内容作了精简31960年十年制中小学教材1961年发行41963年颁布《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此教材并没全面实行5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计划试行草案》1978年秋开始面向全国发行,使用学制为十年61981《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计划试行草案》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恢复地理历史课,增设了劳动课,外语课71986年《义务教育法》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把课程表分为“六三制”和“五四制”

两种8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

七:

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个性化。

八:

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特点:

1重视学前教育,入学年龄提前2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3延长义务教育年限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发展方向。

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课程现代化2课程综合化3课程生活化4课程能力化

十: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态势:

1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2教学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3教学评价逐步确立了新观念与新方法4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日趋整合。

十一;名词解释:

1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思潮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动力,教学内容,师生关系与教学过程2多元智力理论:

强调智力是人的一种功能外显形式,是多元,发展的,并只能以人的活动予以确认。

3建构主义教育价值观:

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4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和培养,兴于20世纪60年代

5全民教育:

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6:

教育民主化:

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张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兴于20世纪60年代

教育信息化。

教育个性化。

后现代主义教育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