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33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8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式教案全册

课题

数一数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教学情境,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小正体教具:

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正方体教具。

师小结:

以前我们学过,一排是10个,一层是10排,有100个,一个大正方体有10层,有1000个。

学生借助教具数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数一数

(一)

 

数一数

(二)

教师和学生一起数一数,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拨一拨。

在用计数器拨的过程中,在万位拨到九时,再拨一万时,让学生说说接下来如何拨,加深对“满十进一”的印象。

教师引导。

 

指名学生读数,并让学生上板写数。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学生观察书本的图,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2、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个数,并说一说这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意义。

让学生思考如何去数这个图形,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

然后和同桌交流,并集体交流其方法。

三、说一说。

教师引导:

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万以内的数,你们见过比万大的数吗?

谁来举例说说。

学生试举例说明。

四、情境感受

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逐一回答。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

学生小结。

作业设置

教科书第4页1、2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字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数一数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教学情境,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难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计数器、课件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总数

第2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认识百万。

在计数器上,在十万上一个一个拨,当拨到九时,让学生思考,再拨一个怎么办?

引出“百万”

2、认识千万。

 

3、认识亿。

当学生在千万位上数的时候,当数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教师再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4、认识其他更大的计算单位。

教师在计数器上边拨数边讲解。

板书:

读作:

一百万写作:

1000000。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一百万一百万的数,十个一百万就是一千万。

教师引导。

 

教师继续出示其他的计数单位。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让认识千万。

 

学生试命名新的计数单位“亿”。

二、组织探索,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刚刚学的几个新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

10个100000是1000000读作:

一百万

10个1000000是10000000读作:

一千万

10个10000000是100000000读作:

一亿

2、填一填、写一写。

教师板书。

学生试述刚学的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倍数关系。

三、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

四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

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

万级

亿、十亿、百亿、千亿:

亿级

注:

在书写的时候,为了更快地读出此数,在级与级之间稍微空一点点。

教师媒体出示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观察这张数位顺序表,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2、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记这张表,有什么决窍?

四、巩固练习。

教师逐一出示教科书2-5题。

学生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作业设置

教科书第5页6、7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字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人口普查

(一)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这些大数的意义。

2.学生能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难点:

能正确读写每级中间或末尾有零的多位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讲解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3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引言。

2、多媒体出示相关数据。

3、师:

你能读出图中全国、北京和天津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实际人数吗?

试一试,

4、师:

你能读出哪个城市的人口数?

请你读一读。

会读的同学能不能把你们的小窍门教给大家。

5、师借助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读数的方法并提问你能用我们总结的方法再读一读这些数吗?

学生聆听。

学生观察。

同桌互相读一读。

 

掌握好的学生试读并汇报自己读数的小窍门。

 

学生先同桌练习,然后在班上练习试读。

二、试一试。

1、说一说这些国家各有多少人。

 

2、写出下列画线的数。

 

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当地有关人口的数据,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学生能体会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同样也可以收集其他的一些大数据。

媒体出示

结合一些较大的数,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与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的。

 

学生练习。

 

学生尝试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3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分级,然后让学生分级读出各数。

教师读题后学生自己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学生回忆并小结。

作业设置

课时优化作业第1、3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字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人口普查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这些大数的意义。

2.学生能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数据进行国情教育。

重点难点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能正确读写每级中间或末尾有零的多位数。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总数

第4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

45023030017600350609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八百五十六千八百五十万,要求学生尝试写这两个数。

 

3、反馈交流结果。

对应数位顺序表,呈现写数内容。

试一试,请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八百四十二万五千八百万九千零五十万三十五万七千四百零五万六千七百万二千零三十

教师板书练习题。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数的写法,想想,有什么发现。

 

教师课件出示题目。

要求学生先分级,再与同桌相互读一读,最后集体交流。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写数的方法、过程。

学生练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同样的方法教学亿上数的写法。

先让学生说说在写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然后练习。

2、先读一读,再用线连接起来。

967200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6080070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1200000080四十万零九百

12000000080

60800070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400900一百二十亿零八千

4000900

(1)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

(2)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学会观察,寻找对应的数。

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能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同时可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教师出示题目。

教师可做适当点拨。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学生先练习读数,然后用线连接。

三、课间活动。

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作业设置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3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字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国土面积

教学目的

1.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重点难点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多个数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

课前准备

课件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讲解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5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2.比较下面几个数的大小,在O里添上“>”或“<”

2.出示中国地图。

 

3、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教师谈话引入。

教师板书。

7865O78569999O10000

提问:

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师: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请说一说。

 

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

9600000平方千米。

 

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探究新知。

1、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探究改写方法。

使学生理解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9600000=960万

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

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

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3、比较大小。

提问:

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师:

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

师:

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

 

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三、课堂活动

教科书“试一试”第一题。

课件出示。

了解数据的意义。

同桌相互提问。

排列数据。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教师提问。

学生小结。

作业设置

完成课堂优化作业设计。

教学札记

检查签字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近似数

教学目的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提前准备资料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6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量书本的长。

小结:

如果我们不需要量地非常精确,可以认为教科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

2、引出近似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上面的情况,一些事物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用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叫近似数。

请大家用尺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是多少?

 

教师引导谈话。

学生测量后回答。

 

学生理解什么是近似数。

二、生活中近似数。

(1)华光小学约有2200名学生,全国小学生人数约有一亿三千万。

(2)北京市人口约1400万,全国人口约13亿。

师: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数,你注意过吗?

学生看教科书。

 

三、学习“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1、出示数据:

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2、你能说出148264的近似数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师:

今天我们将学习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重点让学生体会取近似值到某一位时,只要看它后一位数字用四舍五入即可,前面的都不必看。

(3)师生共同观察书本上的练习。

四舍五入到十位:

约148260

四舍五入到百位:

约148300

四舍五入到十位,省去的是哪几位?

如果四舍五入到位,那么省去的是哪几位?

教师利用媒体出示。

 

教师讲解四舍五入的含义。

 

师:

请你观察,你发现四舍五入是怎么做的?

学生思考:

什么叫四舍五入,从这几个字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两题。

四、试一试。

1、把下面统计表中数据四舍五入到万位。

2、看图填空。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

3、按要求填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

教师鼓励学生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进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作业设置

教科书“做一做”1-3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字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数学阅读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介绍记数的演变过程。

2.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

重点难点

让学生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介绍记数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读懂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介绍记数的演变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情景教学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7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记数的演变过程“从结绳记数”说起。

2、看到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

二、学习新知。

1、请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有关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

(1)在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计数或结绳记数。

是一一对应的。

(2)十个手指都用完了,什么办法来表示羊的只数呢?

一个十、二个十、三个十地进行记数,按群记数。

3、符号表示数。

(1)古埃及象形数字;

(2)玛雅数字;

(3)中国算筹数码。

(4)现在使用的0、1……9这10个数表示任意一个数字,这种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

4、了解有关石子计数、结绳计数的方法。

(1)课件显示一些壁画图片素材,直接向学生展示最古老的计数法,让学生感受体会。

(2)亲身体验。

5、介绍有关古埃及象形数字和玛雅数字。

6、介绍有关中国算筹数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师提问。

 

教师课件出示。

 

教师利用课件讲解。

 

教师介绍。

 

学生阅读后交流。

学生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体会。

 

学生亲身体验。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作业设置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札记

检查签字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练习一

(一)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体会“位置值”的思想,熟练大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正确的读数、写数的能力。

大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小黑板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练习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8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1、让学生补充数位顺序表。

2、思考回答。

A、从个位起第几位是百位?

第几位是万位?

第几位是亿位?

B、和万位相邻的数位是那两个?

C、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哪一位?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逐一出示以下问题。

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回答。

一.大数的读写。

1.出示书本上的图片。

2.先读出或写出下面画线的各数,再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几位数和最高位是什么位?

媒体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

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二、大数的改写。

1、出示太阳第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读出表中的数,并改写以“万”为单位的数。

2、看到这些数据,你还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人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3、问题:

哪个行星离太阳最近?

哪个行星离太阳最远?

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4、水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其中两个5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说一说?

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回答。

教师提问。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解决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回答。

三、我读你写,我写你读。

增加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

活动可以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

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个可以交换角色。

第二步:

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

在同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行组间的比赛。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练习,

 

各组代表在班上练习。

四、说一说。

教师鼓励学生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从图像上直观理解各数的范围。

教师出示数轴。

学生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

作业设置

练一练中未完成的题目。

教学札记

检查签字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练习一

(二)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体会“位置值”的思想,熟练大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重点难点

大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大数的读写、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卡片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练习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总数

第9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巩固——填空。

1、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它们的之间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2、51455301是()位数,最高位是()位,这位上的计数单位是()。

3在()位上,其中的三个5分别表示()、()、()。

3、325054由()个十万、()个万、()个千、()个百、()个十、()个一组成,读做()

 

教师小黑板出示后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回答。

 

学生默读后指名回答。

二、用下面八个数字做组数游戏。

00005555

1、写出一个零也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2、写出只读一个零的八位数

3、写出最大的八位数

4、写出最小的八位数。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练习,看谁写的多。

三、括号里填几。

36()386≈37万

3()2313642≈3亿

9()5000≈100万

2()98000022≈23亿

653030>6()9090

3()5万<340万

教师指导,提醒学生答案可能不唯一。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然后集体订正。

四、改写。

用4个3和4个0组成八位数。

⑴一个零都不读;

(2)只读一个零。

(3)要读两个0(4)要读三个零。

教师引导。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选拔题。

1、三亿有()

A、30个一万B、30个一千万C、30个一百

2、下面各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A、64399B、743390C、74909

3、近似数是10万的最大整数是()

A、109999B、99999C、104999

教师小黑板出示题目。

学生练习。

六、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

学习小结。

作业设置

完成配套练习。

教学札记

检查签字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题

线的认识

教学目的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和射线。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总数。

重点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是否使用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选择

讲解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备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