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08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

《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docx

龙尾沟重组地质报告初稿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目的任务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2008]23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西沟龙尾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9月委托大同市煤田地质勘探队编制《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西沟龙尾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其目的是为整合矿井设计和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第9号文件《关于〈大同市市直和左云县、大同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确定左云县西沟村龙尾沟二号井煤矿与左云县岩泰矿业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兼并重组。

重组后矿井名称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西沟龙尾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开采侏罗系7、8、11、14号煤层,井田面积3.9363km2,生产规模为45万t/年。

原左云县西沟村龙尾沟二号井煤矿,开采侏罗系7、8、11、12号煤层,井田面积1.2773km2,生产能力为30万t/年。

原左云县岩泰矿业有限公司,开采侏罗系7、8、11、12号煤层,井田面积0.9398km2,生产能力为15万t/年。

本次重组后新增井田面积2.659km2,能力不变。

本次编制地质报告的主要任务有:

1、确定井田地质层序,详细划分含煤地层;

2、详细查明井田内地质构造形态及主要构造类型,评述其发育程度及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

3、详细查明井田内可采煤层的层位、厚度,确定煤层的连续性,控制煤层可采范围;

4、详细查明各可采煤层的煤类、化学性质、工艺性能以及煤质特征,评价工业利用方向;

5、详细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矿井充水因素,预算矿井涌水量;详细研究主要开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确定矿井瓦斯等级,评价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倾向性等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6、详细调查井田内及周边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和开采情况,划出其采空范围,查明采空区积水及火区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7、基本查明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

8、估算各可采煤层的资源/储量。

本次编制地质报告的主要地质依据是:

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

3、《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MT/T1044—2007)。

4、《矿井地质规程》(煤炭工业部1984年颁发)。

5、《煤矿防治水规程》(国家安监总局2009年12月颁发)。

6、2007年4月大同市煤田地质勘探队编制的《大同市左云县西沟村龙尾沟二号井煤矿资源整合地质报告》。

7、2006年8月大同市煤田地质勘探队编制的《大同市左云县岩泰矿业有限公司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8、原龙尾沟二号井煤矿、岩泰矿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各煤层采掘现状图纸及相关资料。

我队组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矿区进行野外调查,收集了建矿以来大量的井巷编录、采掘实际资料、以及近期的水文、环保等资料。

经过室内系统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

按照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规发[2008]第218号文附件《山西省煤矿建设项目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和大同市煤炭工业局同煤规字[2009]135号文《关于对参与矿井地质报告、初步设计编制与审查单位及个人的工作要求》,参照山西省煤炭工业厅2009年9月《山西省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要求编制完成本报告。

第二节位置及交通

一、井田位置与范围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西沟龙尾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左云县店湾镇西沟村,行政隶属大同市左云县店湾镇管辖。

井田的地理坐标为:

东径112°49′23″~112°51′24″

北纬39°56′07″~39°57′03″

井田范围由以下拐点坐标连线圈定(北京54坐标6°带):

7、8号层

点号

纬距(m)X

经距(m)Y

点号

纬距(m)X

经距(m)Y

1

4425741

19655792

2

4424561

19655812

3

4423042

19655838

4

4423060

19656938

5

4423335

19656933

6

4423348

19657733

7

4424623

19657712

8

4425059

19656834

9

4425750

19656322

11、14号层

点号

纬距(m)X

经距(m)Y

点号

纬距(m)X

经距(m)Y

1

4425741

19655792

2

4424561

19655812

3

4423042

19655838

4

4423060

19656938

5

4423335

19656933

6

4423348

19657733

61

4423673

19657727

62

4423865

19657224

63

4424116

19657220

64

4424073

19657720

7

4424623

19657712

8

4425059

19656834

9

4425750

19656322

井田形状呈多边形,东西宽平均为1.9km,南北长平均为2.1km,面积为3.9363km2。

二、交通条件

矿区东距大同市约63km,西距左云县城13km。

北距东周窑煤炭集运站9km,东距大同-乔村运煤专线8km。

矿区内有云店公路北至云西与109国道相通,南经尖口山与大运公路相接,交通十分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

一、地貌地形

本矿区属黄土高原平缓丘陵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其特征。

地表大面积被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势较为平坦,黄土冲沟发育。

主沟位于矿区中部,支沟多为树枝状,沟谷切割深度一般介于3-20m之间,断面形态为“V”字形,沟底宽5-10m,纵向坡度较小,两侧边坡坡度较大,多介于20-60°之间。

区内地形总体上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南部,海拔标高为1720.3m,最低点位于东北部西沟村,海拔标高为1534.8m,最大相对高差为185.5m。

二、水系

本区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北岸支系。

区内无大的河流,仅有少量冲沟,平时干涸无水,在雨季有短暂流水汇入十里河支流七磨河,向北流入十里河,再向东汇入桑干河。

三、气候

本井田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风沙大,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气候干燥,风沙严重。

现将大同气象台近几年的气象资料分述如下:

1、气温

一般较低,年平均气温为5.2℃,极端最高气温为39℃,极端最低气温为-35.7℃,年度最高最低温差可达60℃。

日温差一般在20℃左右。

2、降雨量

主要集中在7—9月间。

年最大降水量为682.3mm,年最小降水量为259.3mm,年平均降雨量为448.7mm左右。

3、蒸发量

年平均蒸发量一般为降雨量的3-4倍,在1644~2105mm之间。

其中5-7月蒸发量最大,约占全年蒸发量的50-60%。

4、风

大同地区向来风沙大,西北风几乎贯穿全年。

每年有风时间占全年时间70%,多集中于冬春季节。

年平均风速为3.2m/s,最大风速可达20m/s。

大风日数15-65天,一般为20天左右。

5、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4%。

6、冻土

冻结期从十一月至翌年四月中旬,最大冻土深度1.53m。

四、地震

根据1:

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划分,本井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近年来大同地区主要地震情况如下:

1、1962年6月5日左云发生地震,震中位置北纬40.4度,东经112.6度,震级4.5级。

2、1977年2月2日右玉地震,烈度为7度。

3、1989年10月18日,大阳地震,震级6.1级。

五、经济状况

大同市是全国著名的煤炭生产基地,有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被誉为“煤都”,采矿业极为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有全国著名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生产规模大,装备水平高,开采技术先进,随着近年来各种技术交流活动的增多,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地方煤矿的技术水平。

大同旅游业也较为发达,有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纵观大同地区的经济是以能源、重化工等产业为主。

本矿区位于大同市左云县境内,左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采矿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

本地区除大同煤田内各乡镇以煤炭能源为经济主导外,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马铃薯、莜麦、豌豆、谷子、胡麻及蔬菜等。

由于煤炭资源丰富,采矿业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效益较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第四节周边矿井及小窑

本井田周边小煤窑较多,北东有宝合矿业公司(已关闭),批采7、8、11、12号煤层,生产规模15万t/年;东有富山矿业公司(已关闭),批采7、8号煤层,生产规模万9万t/年;南有羊尾巴煤矿,批采7、8、11、14号煤层,现采14号煤层,生产规模15万t/年;西北有张家场乡城道沟煤矿,批采7、8、11、12号煤层,现采12号煤层,生产规模15万t/年;西部有兴隆沟联营煤矿,批采7、8、11、12、14号煤层,现采14号煤层,生产规模21万t/年。

井田内各煤层未发现古窑开采。

矿井四邻关系如图1-4-1所示。

图1-4-1矿井四邻关系

第五节地质勘探及矿井地质工作

一、以往勘查地质工作

大同煤田开采历史悠久,基础地质工作开展较早,地质研究程度较高。

大同煤田最早的地质工作有王竹泉先生于1917年进行过的地质调查,并著有《山西大同、左云、怀仁、右玉煤田地质》(1921年10月)。

勘探工作始于1938年,以日本人森田日次子为首的调查组,在大同煤田进行了地质调查工作,先后施工10个钻孔,测绘了1:

5万地形图,并进行了地质填图。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交通情况,将大同煤田划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并编著有《大同煤田研究》,对大同煤田有了初步认识与评价。

解放后,大同矿务局地质处和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15队对大同煤田进行了全面的地质勘探工作,完成了普查~~详查~~精查~~生产矿井等各阶段地质报告和科研成果。

为大同煤田的合理开采,远景规划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本井田接近北部的东周窑精查勘探区和同煤集团王村矿。

东周窑精查勘探区:

勘探区面积62.5km2(包括井儿沟、刘家窑等)由山西省地质勘探二二八队钻探施工,完成钻孔65个,进尺39079m,利用原有钻孔48个,进尺13127.16m,总计利用钻孔113个,总进尺52206.16m,1982年12月提交《山西省大同煤田云岗矿区东周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1984年8月经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决议书第8403号)批准为合格报告。

同煤集团王村矿,开采年代较长,各类资料齐全,可为本报告提供定性依据。

西沟龙尾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勘探工作程度示意图

 

第二章矿井地质

第一节区域地质简况

一、区域地质

1、区域地层

区域内除震旦界、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沉积缺失外,其太古界、古生界、新生界均有不同厚度的沉积,总厚约3143m左右。

大同煤田地层见《大同煤田地层分布示意图》和《大同煤田区域地层表》。

2、区域构造

大同煤田位于天山—阴山东西向构造带的南侧,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中段的北端,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东翼,六棱山反射弧之间,西邻吕梁经向构造的西石山脉,东隔口泉山脉与新华夏系晚期的新生代大同断陷盆地接壤,南以洪涛山背斜与宁武煤矿田相隔,东北为来自燕山运动的侧压力而形成的青磁窑逆断层,构成煤田东北部的天然边界。

大同煤田基本为一向斜构造,向斜轴由云冈东北方夏家庄起,呈南北向,在云冈石佛寺东略向南,延至兴旺庄则大弯曲,其方向为N40°~50°E,至常流水附近,略示N30°~40°E,而后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至中部煤田则变为N40°~50°E,至南部煤田则大转变,再变为南北方向,向斜轴偏于东为不对称之向斜。

总体上为一个北-北东向的向斜构造。

大同煤田主要构造形迹有:

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形成的大同向斜及东南缘逆断层、逆掩断层和喜山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口泉山前断裂。

(见大同煤田地质构造纲要图)

 

二、区域含煤特征

大同煤田侏罗系含煤地层为大同组。

由灰、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煤层等组成。

岩系中水平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属中侏罗世早期沉积,为一套陆相含煤建造。

全组可分为三个大的沉积旋回,由底界(K11)至11号煤层顶为第一旋回,以河流相、河漫滩相的细、粉砂岩和泥沼相的含煤沉积为主,本区含11、12、14号煤组,为大同组最佳聚煤期;自11号煤层顶至7号煤层顶为第二旋回,以湖泊相的粉砂岩、粉细砂岩最为发育,河流相砂岩和泥沼相含煤沉积稍次,本旋回成煤条件较差,煤厚一般不大,本区含煤2层,7、8号煤层达到可采厚度;7号煤层以上煤层为第三旋回,以滨湖三角洲相砂岩、湖泊相粉砂岩及泥沼相含煤沉积为主,成煤条件尚好,2、3号煤层为可采煤层。

植物化石有:

ConiopterisTatungensis大同锥叶蕨

Phoenicopsis拟刺葵

Neocalamites新芦木等

动物化石有:

TutuellaCrasa图土蚌

Eolota蜗牛

Estheria叶肢介等

孢粉有:

Cyathiditesminor小桫椤孢

Lycopodiumsporites石松孢等

第二节矿井地质

一、地层

根据地质勘探和井筒揭露情况,将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奥陶系下统冶里组(O1y)

一般厚6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岩性以厚层状结晶白云质灰岩为主,夹薄层状泥灰岩和黄绿色泥岩。

与下伏寒武系地层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

1、中统本溪组(C2b)

上部为灰黑色、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细砂岩;中部多含1-2层灰岩,其中下层灰岩稳定(K1),厚1.90~3.70m,平均3.18m;下部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砂岩;底部为铝土质泥岩(G层)和铁质泥岩或鸡窝状铁矿。

含化石:

纺锤蜓、珊瑚等。

本组厚9.0~38.0m,平均22.4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组(C3t)

井田含煤地层,主要由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海相泥岩、粉砂岩、灰白色砂岩及煤层组成,含煤3、5、8、10等4层,煤层中夹有薄层高岭岩、炭质泥岩。

底部为一中粗石英砂岩(K2),层位稳定,厚1.80~3.50m,平均2.48m。

本组含化石:

首要达科树、猫眼鲮木等。

地层厚46.1~89.5m,平均68.7m,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三)二叠系

1、下统山西组(P1s)

井田含煤地层,以灰色砂岩、砂砾岩、砂质泥岩、泥岩及薄煤层组成。

上部多含一层灰色铝土质泥岩,中下部以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为主,夹不稳定煤层,山4号煤层局部达到可采厚度,底部为灰白色中-粗石英砂岩(K3),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本组厚度20.7—40.8m,平均35.75m。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顶部为紫红色斑块状含铝土泥岩,即所谓“桃花泥岩”。

上部为灰、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灰色铝土质泥岩,中有一层灰白色粗砂岩,含石英成分较高,下部为灰、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白色砂岩夹不稳定薄煤层。

底部为灰白色中粗砂岩(K4),胶结坚硬。

本组厚34.34~51.00m,平均43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四)侏罗系

1、下统永定庄组(J1y)

岩性为灰紫色、紫红、灰褐、灰黄色中粗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白色中粗粒砂岩,底部为K8灰白色含砾中粗砂岩,本组地层厚度为平均为40.0m。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中统大同组(J2d)

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以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互层为主,夹少量灰白色中-粗砂岩。

含煤10层之多。

底部以灰白色含砾粗砂岩(K11)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本组厚度为174.8~207.8m,平均为191.3m。

⑶ 中统云冈组(J2y)

分为石窟段和青磁窑段,本井田仅赋存青磁窑段。

岩性以灰白、灰黄色中粗砂岩、砂砾岩为主,其中砾石磨圆度好,一般呈椭球状,分选性差,大小不匀,岩石中交错层理发育,底部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粗砂岩(K21)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地层厚度为16.0~25.0m,平均30.0m。

(五)白垩系下统左云组(K1z)

岩性以杂色砾岩、紫红、暗紫色砂质泥岩、粗砂岩组成,砾石成分为片麻岩、石灰岩、砂岩、石英、燧石等,上部胶结疏松,下部坚硬,由南向北逐渐加厚,本井田西部发育,厚度为20~80m,平均45m。

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六)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上部为浅黄色及黄褐色松散状黄土,下部为棕红色亚砂土及亚粘土,多含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分布广泛。

厚度平均为10mm,井田内分布广泛。

二、构造

本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向斜西部边缘地带。

区内一个以NW走向为主,倾斜NE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为2°左右。

在井田南部揭露2条正断层,落差15-26m,其余地段揭露6条小断层,落差1-5m。

(见井田断层一览表)

 

井田断层一览表

煤层

编号

走向

倾向

倾角

落差(m)

性质

位置

F1

NW47°

SW

80

3.0

井田中部

F2

NW40°

SW

80

5.0

井田中部

F3

NW47°

SW

80

2.0

井田中部

F4

NW67°

NE

75

1.7

井田东南

F5

NW67°

NE

80

1.0

井田东部

F6

NE3°

NW

78

26

井田西南

F7

NE13°

SE

76

15

井田南部

F8

NW67°

NE

75

3.0

井田南部

三、岩浆岩

根据现有资料和矿井开采情况,井田内中部发现1条宽度为2.0m的辉绿岩墙侵入体,走向NE45°,倾向北NW,倾角80°,延伸长度约80m。

对煤层采掘影响不大。

第三章煤层、煤质及有益矿产

第一节煤层

一、含煤性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大同组,地层平均厚度191.3m。

井田内共含煤9层,分别为2、3、7、8、9、11、12、14-1、14-2号煤层。

其中可采煤层2、3、7、14-1、14-2号煤层,局部可采煤层8、11、12号煤层。

煤层总厚度为14.34m,含煤系数为9.01%。

二、可采煤层

井田内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9层,现自上而下叙述如下:

2号煤层:

其上为云冈组K21标志层。

结构简单,井田内大部赋存可采。

厚0~2.30m,平均1.80m。

顶板为含砾粗砂岩K21,底板为细砂岩。

3号煤层:

位于大同组上部,上距2号煤层一般为22m。

煤层厚0-3.00m,平均2.00m。

全井田赋存,稳定可采。

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7号煤层:

位于大同组中上部,上距3号煤层一般为36m。

煤层厚度1.60-2.10m,平均1.77m。

结构简单,全井田赋存可采。

顶板为粉细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8号煤层:

位于大同组中上部,上距7号煤层一般为15m。

井田内仅在龙尾沟二号井东南局部赋存可采。

11号煤层:

位于大同组下部,上距8号煤层平均为39.5m;煤层厚度为0.40-1.50m,平均0.9m,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夹矸1层。

井田内仅在龙尾沟二号井东南局部赋存可采。

顶底板多为细砂岩。

12号煤层:

位于大同组下部,上距11-1煤层平均7m。

煤层厚度0.55-2.20m,平均1.18m。

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14-1号煤层:

位于大同组下部,上距11-2煤层平均为15.0m。

煤层厚度1.10-1.80m,平均1.70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为稳定煤层,全区可采。

顶底板均为粉砂岩。

14-2号煤层:

上距12-2号煤层11.85m。

煤层厚度1.60-2.90m,平均2.40m。

含夹矸1-2层,为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岩性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局部为炭质泥岩或中砂岩。

各可采煤层的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下表:

 

三、煤层对比

  1、对比方法

  ⑴ 确定煤系与非煤系的标志

大同组顶部为云岗组基底砾岩(K21),特征明显,砾石浑园,成分单一,容易识别。

大同组基底(K11),以下为永定庄组灰紫、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

特征明显,也易识别。

 

⑵ 煤系内部的对比

主要采用煤层厚度、结构特征、层间距、顶底板岩性特征等方法。

2、对比可靠性

采用上述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对比,正确可靠。

第二节煤质

一、物理性质

井田内各煤层颜色均为黑色,条痕为褐色,弱玻璃-沥青光泽,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平坦-贝壳状断口,硬度中等,普氏硬度系数一般为2~3。

宏观煤岩特征相近,一般为半亮型,中~细条带状结构,内生裂隙较发育。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中镜质组(V)22.95—48.40%,丝质组(I)为44.25—71.50%,稳定组(E)为0.85—2.60%。

镜质组最大平均反射率Rmax:

0.543—0.591%。

从岩相组分分析结果可知,本区域煤层主要为中等镜质组煤,丝炭化组分含量较多,煤层容易自燃。

煤的镜质组反射率Rmax一般在0.543—0.591%之间,煤层处于Ⅰ变质阶段。

二、化学性质、工艺性能

1、化学性质

根据东周窑勘探区地质报告煤芯煤样化验成果及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2002年提供的14号煤层(原煤)煤样检验报告,结果如下:

 

煤样化验成果表

煤层号

分析水

Mad%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全硫

Std%

焦渣特征

CRC

7

5.88

12.48

34.64

0.34

2.1

8

5.07

13.84

33.95

0.41

1

11

5.41

12.43

29.76

0.42

2

12

5.12

11.83

31.67

0.41

1-2

14-1

6.23

11.06

30.07

0.69

1-2

14-2

7.04

5.24

32.31

0.28

2

2、工艺性能

据煤样测试资料,各煤层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30MJ/kg以上,属特高热值煤。

焦渣特征一般1-2,粘性指数G<5,X值一般32-44毫米,胶质层Y值一般为0,说明煤层粘结性与结焦性很差。

煤灰熔融性ST>1250°C,为高熔灰煤。

焦油产率一般7%左右,属含油煤。

以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划分煤类,各煤层为不粘结煤。

三、可选性

井田内主要煤层精煤两极值96.9-77.8%,平均87.7%,等级为优等;中煤含量两极值14-1.0%,平均6%,均为易选型。

四、煤的风化和氧化

井田内现采各煤层,埋藏深度均大于50m,地表无露头,不存在风化和氧化。

五、煤质及工业用途评价

根据化验资料证实,各煤层为为低灰、低硫、特高热值煤,均可做动力和民用煤。

第三节有益矿产

据《东周窑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资料煤芯化验结果,锗、镓的含量较低,均未达到工业品位要求。

第四章水文地质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大同煤田位于大同盆地之西,介于口泉山脉,西石山、牛心山之间。

大同煤田四周为强烈上升的中高山地形,煤田内部呈低山丘陵,沟谷发育,相对高差200-300m,依据自然地理与地质因素,将水文地质技术条件叙述如下:

煤田内部地表侵蚀切割作用强烈,沟壑发育,加之降水量少,又无植被覆盖,使地表水及降雨泄流。

煤田内碎屑岩沉积厚达数百米,从地表第四系至煤田基底,均为泥质岩和碎屑岩相间成层,岩石胶结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