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2839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8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1讲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考纲点击: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按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区

①形成原因: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聚。

③发展变化

a.住宅区分化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b.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形成特殊的商业区,即中心商务区。

c.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会形成其他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形成因素

因素

影响

经济因素

(主要因素)

各活动支付土地租金的高低

交通便捷程度影响地租高低

距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高低

社会因素

收入的不同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知名度

吸引更多住宅和商场进入

种族或宗教

形成种族聚居地

历史因素

古建筑和街道

对现代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4)发展变化

①混杂布置阶段

早期城市地域范围狭小,市中心主要为工业用地。

②工业外迁阶段

③分区形成阶段:

市中心出现商业区。

1.某城市示意图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__。

(2)除考虑风向外,从图中分析该市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有哪些?

(3)F、G所示的两区域中,表示商业中心的是____区域。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1)在同一位置比较付租能力强弱

①O位置是________。

②O处付租能力最强的活动是________,甲功能区是________。

③O处付租能力最弱的活动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距离变化比较付租能力变化

①随距O处距离增大,付租能力下降最快的是________。

②P-Q范围付租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乙功能区是________。

③Q-R范围付租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丙功能区是________。

答案:

1.

(1)偏南风

(2)靠近铁路和公路,运输方便;靠近河流,用水方便;和居住区之间有河流作为隔离带,减少污染。

(3)G

(4)A 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

2.

(1)①市中心 ②A 商业区 ③C 占用土地多,租金成本过高

(2)①A(商业) ②B 住宅区 ③C 工业区

经济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及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师生共研要点)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差异和各项功能活动付租能力的不同是促使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经济因素,图解分析如下:

(1)距市中心远近→地租差异→功能区的划分

(2)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差异→功能区的划分

2.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原则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

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或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3.地租曲线图的判读方法

在判读地租曲线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影响,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分析。

(1)坐标图

主要体现的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地租的影响,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又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往往在距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地区形成地租值高峰。

(2)等值线图

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是一种特殊的等值线图,地租数值由里向外减小,该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判读时要注意三“读”:

一读极值:

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

二读密度:

等地租线的疏密变化。

三读凹凸:

等地租线的弯曲变化及形成原因。

(2016·日照模拟)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为加强新区建设,将新建居住地、公路线各一处。

有居住地B1、B2、B3和公路L2、L3作为选址方案。

读图完成1~2题。

1.新建住宅区和公路线的最佳组合是(  )

A.B1、L2B.B3、L2

C.B2、L3D.B3、L3

2.关于该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

B.为改善城市环境设置了基本农田

C.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下风向

D.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交通线的影响

解析:

1.D 2.A 第1题,图中B1占用耕地,不合适;B2距城区较远,两面被铁路包围,受噪声污染;B3位于工业区的上风向,邻山、湖,环境较好,最适宜建住宅区。

L2占用耕地,从市内穿过,易造成市内交通拥堵;L3不占用耕地,且从城市外缘经过,不影响市内交通,同时又连接规划的居民点B3,故最适宜修建公路线。

第2题,该地北部、东部为丘陵地形,城区布局空间较小,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若工业区集中布局,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将会加大环境压力,故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图中显示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东北部,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该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和河流影响较大。

(2016·河南六市联考)图1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2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图1            图2

3.据图1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4.据图2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

A.中心商务区B.住宅区

C.工业区D.文化区

解析:

3.A 4.B 第3题,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

图中甲地有多条地铁线相交,在四地中交通条件最好,故可能是中心商务区。

第4题,从该地铁站6~21时进出站人数可看出,6~9时为刷卡进站高峰,说明该时间段有大量人员离开此地,在18~21时为刷卡出站高峰,说明有大量人员进入该地,与住宅区情况一致。

(2016·岳阳模拟)下图表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读图回答5~6题。

5.造成局部地租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条件B.行政干预

C.人口分布D.交通运输

6.若要在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超市,最好选在(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5.D 6.B 第5题,城市地租一般由市中心向外递减,图中局部地租等值线向外凸出,表明该处地租高于两侧,结合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可判断交通运输是使其凸出的主要原因。

第6题,大型超市应建在交通便捷、地租相对较低的区域,图中②位置最好,接近两个商务中心、沿高速公路分布、地租相对较低。

(2016·太原四校联考)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

下图为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8.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解析:

7.C 8.B 第7题,中心商务区地租很高,但由于该功能区的人口日流量大而导致地租指数较低。

第8题,高级住宅区地价较高,其地租指数要高于低级住宅区。

由图可知,高级住宅区应分布在该城市的西南方向。

城市体系示意图

(1)城市等级不同,城市数量不同

①A等级城市数量最少,说明其等级________。

②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等级的城市。

(2)城市等级不同,城间距离不同

①B等级城市间的距离比C等级城市间距离________。

②城市间距离最小的是________等级城市。

(3)城市等级不同,服务范围不同

服务范围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等级城市。

(4)城市等级不同,服务功能不同

①服务功能最强的是________等级城市。

②B等级城市可被________等级城市服务覆盖。

答案:

(1)①最高 ②C

(2)①大 ②C

(3)A C

(4)①A ②A

 城市区位因素的判断与评价(师生共研要点)

 一个城市在形成初期的选址,到中后期的发展,受不同区位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选址

2.社会经济因素促进或限制城市发展

在影响城市的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而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如从交通条件考虑,城市优先选择在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如湖南株洲因铁路而兴起;有时也会减缓城市的发展,如京杭大运河带动了济宁的发展,但随着京杭大运河地位的减弱,济宁的发展也逐渐衰退。

(2016·无锡模拟)下图为我国夜景卫星图片,图中亮光可反映城市的分布和密度,读图回答1~2题。

1.从城市的起源角度看,鞍山、攀枝花、大庆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疗养城市B.河流干支流汇合处

C.矿业城市D.政治中心

2.图中显示我国的大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不属于其主要成因的是(  )

A.位于沿海、河流的沿岸,对外交通方便

B.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C.平原地区交通和住宅建设的成本低

D.其中许多城市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

解析:

1.C 2.D 第1题,鞍山和攀枝花为铁矿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大庆为石油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因此共同之处都是矿业城市。

第2题,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地形、气候、交通、对外联系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与宗教关系不大。

 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及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名师点拨要点)

1.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条件好,腹地广阔,利于城市发展,能够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2)资源条件

资源丰富的地区,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可促进城市规模扩大,其等级和服务范围都随之提高。

(3)交通条件

交通便利,城市发展快,城市等级提高,服务功能和范围扩展。

(4)人口条件

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人口稀少地区要小,所以人口稠密地区城市密度比人口稀少地区大。

2.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在同一个城市体系内,不同等级城市间存在“嵌套”形式的关系,即等级高的城市在功能和服务上会覆盖等级低的城市,等级低的城市的居民所需的一些服务需要到等级高的城市中得到。

(2016·浙江六校模拟)下图是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沿黄城市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水源B.交通

C.地形D.能源

2.图示区域城镇的特征是(  )

A.该区域包含10个城市等级

B.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多

C.银川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D.青铜峡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吴忠市的服务范围

3.提升沿黄城市带的辐射带动能力,应优先发展(  )

A.高新技术产业B.重化工业

C.旅游休闲业D.交通等基础设施

解析:

1.A 2.C 3.D 第1题,沿黄城市带所在的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发展基础较好,促进了沿黄城市带的形成。

第2题,该区域包含首府、地级市、县3个城市等级,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高一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一级的城市服务范围。

第3题,经济发展程度和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城市辐射范围的主要因素。

(2016·潍坊模拟)读欧洲西部某城市地域结构图,完成4~5题。

4.关于该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河流

B.甲区域为高级住宅区

C.交通是乙、丁两区共同的区位因素

D.火车站与汽车站不宜集中布局

5.该市高速公路的开通,最先影响其(  )

A.城市等级

B.服务范围

C.产业结构

D.行政范围

解析:

4.D 5.B 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有河流从该城区流过,说明该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河流;甲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应为高级住宅区;丁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乙位于铁路和高速公路交会处,交通便利,因此交通是乙、丁两区共同的区位因素;火车站与汽车站宜集中布局,方便人们出行。

第5题,该市高速公路开通后,与外地的交通变得更加便捷,服务范围扩大。

本讲课堂小结

[知识构建]

[关键点拨]

1.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4大主要因素:

经济、社会、历史、行政。

2.城市中影响地租高低的2大因素:

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远近。

3.城市3大主要功能分区: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4.一般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其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5年全国·2年地方

考向一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区位

(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第1题。

1.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解析:

选B 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所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

(2015·江苏高考)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

读图回答2~3题。

2.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3.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解析:

2.D 3.A 第2题,读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有河流(汴河)流经,大小船只穿梭于河流中,水运便利,加之陆路交通发达,形成商业繁荣发达的东京城。

第3题,东京作为当时的北宋都城,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行政功能。

(2015·四川高考)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

00时和10:

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

读图回答4~5题。

4.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B.商务区

C.住宅区D.工业区

5.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D.沟谷地区

解析:

4.C 5.B 第4题,甲地带0:

00时人口密度较大,10:

00时人口密度较小,符合住宅区的人口变化特点。

第5题,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属于团块状,道路呈网格状分布,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延展,可判断为平原地区的城市。

(2014·山东高考)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读图完成6~7题。

6.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7.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

6.B 7.A 第6题,该城市城区布局属于组团式,四片城区分布于城市林地之间,各片城区接近自然,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但这种布局模式会延长居民出行距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利于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第7题,物流园区需要布局在交通便捷且地价较低的地方,图中①处位于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和城市公路沿线,交通便捷,同时位于城市外缘,地价相对较低;化工园区需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以及交通线附近,图中③处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及公路沿线,适宜布局化工园区。

8.(2015·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____分布。

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

(2)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地价的空间分布趋势总体上是南高北低。

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大体沿长江、铁路线分布。

苏州与南通距离上海近,其地价受上海的影响明显。

(2)题,地价的高低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多少有关。

低地价区因地价低,容易吸引产业进入,承接产业转移;对高地价区产业的影响主要是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

(1)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沪宁线、宁启线(任答一点) 长江 上海

(2)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考向二 城市等级体系

9.(2014·广东高考)下图为某年许昌与周边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图,根据流量大小分为五个等级。

下列城市与许昌之间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处于同一等级的是(  )

A.平顶山和新乡

B.焦作和漯河

C.济源和开封

D.郑州和洛阳

解析:

选C 首先阅读图例,然后对照各城市与许昌之间的日均流量进行判断。

读图可知,许昌与郑州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最高,与平顶山、漯河、洛阳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依次降低,与济源、焦作、开封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最低。

许昌与平顶山、新乡之间,与焦作、漯河之间,与郑州、洛阳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都不相同;许昌与济源、开封之间的日均流量属于同一等级。

 

第2讲 城市化

考纲点击: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化

(1)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3)城市化水平:

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带来了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一般表现: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①看城市人口比重确定城市化进程的阶段

A初期阶段,B加速阶段,C后期阶段。

②看城市化进程曲线分析变化特点

a.B阶段到C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减慢。

b.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处于B阶段。

(3)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期或加速阶段。

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差异(名师点拨要点)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二者比较如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人

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市化表

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016·衡水模拟)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2.由图可知(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解析:

1.D 2.B 第1题,据图可知,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最大;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速度慢;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尚不到60%,而届时发达国家已接近90%;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仅达到50%左右,仅接近发达地区1950年水平。

第2题,由图可知,全世界城市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例下降,但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依然上升;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市人口数量欠发达地区多于发达地区。

(2016·西安模拟)读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1995~2015年间(  )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

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

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

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

4.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

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该图只是表示人口比例的变化,并没有说明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但该城市人口总数仍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数量不一定减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所以其郊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

第4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上升较快,而远郊区、县区人口比重下降较快,应该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气温变化示意图

(1)由现象判断问题

①市中心气温________,向郊区气温________。

②该问题是________,其成因主要与市区________排放多有关,来源主要有人口密集、居民生活、________生产和交通工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