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2779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4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

《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docx

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

一、物质的量_气体摩尔体积

考点一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符号为:

n,单位为:

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基准(NA):

以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A,其近似值为6.02×1023mol-1

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1mol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g12C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mol12C的质量为12g。

同理可推出1mol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

n=

;n=

[例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1mol食盐含有6.02×1023个分子B.Mg的摩尔质量为24

C.1mol水中含有2mol氢和1mol氧D.1molNe含有6.02×1024个电子

[解析]NaCl为离子化合物,其结构中无分子,且食盐为宏观物质,不可用mol来描述,故A不正确;Mg的摩尔质量为24g/mol,单位不对,故B不正确;C中对1mol水的组成的描述不正确,应为:

1mol水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故答案为D。

[答案]D

特别提醒:

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如1mol麦粒、1mol电荷、1mol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mol水(不正确)和1molH2O(正确);1mol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

3.语言过于绝对。

如6.02×1023mol-1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等。

考点二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表示符号:

Vm

3.单位:

L/mol(或L·mol-1)

4.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5.数学表达式:

气体的摩尔体积=

,即

[例2](2009·广州七区联考)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解析]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有:

①微粒数的多少②微粒本身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其中微粒数的多少是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

对于气体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其体积的大小主要由分子数的多少来决定,故A不正确,B正确;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体积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分子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是无法确定的,故C不正确;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其大小是不确定的,会随着温度、压强的变化而变化,22.4L/mol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故D不正确。

[答案]B

特别提醒:

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就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0)。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等于22.4L。

在理解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时,不能简单地认为“22.4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因为这个22.4L是有特定条件的。

这些条件就是:

①标准状况,即0℃和101.325kPa,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气体的体积才约是22.4L。

因此,22.4L是1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②这里所说的标准状况指的是气体本身所处的状况,而不指其他外界条件的状况。

例如,“1molH2O(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标准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得到气态水的。

③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若为22.4L,它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是标准状况。

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影响规律知,温度升高一倍或压强降低一半,分子间距将增大一倍;温度降低一半或压强增大一倍,分子间距将减小一半。

由此可知,1mol任何气体在0℃、101kPa条件下的体积与273℃、202kPa条件下的体积应相等,都约为22.4L。

考点三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

T1=T2;P1=P2;V1=V2 

 n1=n2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1)三正比: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V1/V2=n1/n2

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p1/p2=n1/n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M1/M2=ρ1/ρ2

(2)二反比:

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V1/V2=M2/M1同温同体积时,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压强与它们的摩尔质量的反比.p1/p2=M2/M1。

(3)一连比: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

m1/m2=M1/M2=ρ1/ρ2

(注:

以上用到的符号:

ρ为密度,p为压强,n为物质的量,M为摩尔质量,m为质量,V为体积,T为温度;上述定律及其推论仅适用于气体,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

[例3](全国理综

)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p(Ne)>p(H2)>p(O2)B.p(O2)>p(Ne)>p(H2)

C.p(H2)>p(O2)>p(Ne)D.p(H2)>p(Ne)>p(O2)

[解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相同时,摩尔质量与压强成反比,摩尔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H2<Ne<O2

[答案]D

考点四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1.已知混合物质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M(混)=

2.已知混合物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在混合体系内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M(混)=M1×n1%+M2×n2%+……=M1×V1%+M2×V2%+……

3.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

M(混)=22.4ρ(混)

4.已知同温同压下与单一气体A的相对密度:

[例4](2009·山东泰安)已知NH4HCO3

NH3+H2O+CO2↑,则150℃时NH4HCO3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A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倍。

A.26.3B.13.2C.19.8D.无法计算

[解析]假设NH4HCO3为1mol,则其质量为79g,完全分解产生的气体为3mol,故有:

M混合气体=79g/3mol=26.3g/mol;又由“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其摩尔质量比”,故混合气体A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26.3/2=13.2倍。

[答案]B

二、物质的量浓度

考点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以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

cB;单位为:

mol﹒L-1

2.表达式:

cB=

(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例1](2008·黄冈中学)用1000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其单位是mol/kg。

5mol/kg的硫酸的密度是1.2894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A.3.56mol/LB.5.23mol/LC.4.33mol/LD.5.00mol/L

[解析]设溶剂的质量为1kg,则硫酸的体积为(5mol×98g·mol–1+1000g)÷1.2894g/cm3×10–3L·mL–1≈1.155L,故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5mol/1.155L≈4.33mol/L

[答案]C

特别提醒: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

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4

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c=ρg·mL-1×1000mL·L-1×ω/Mg·mol-1。

考点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

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

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

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

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

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

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

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

根据c=n/V=m/MV来判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变化。

[例2](2008·广州七区联考)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2)甲学生:

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_______。

③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④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

用100mL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mL刻度线,再搅拌均匀。

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解析]

(1)假设取用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有:

V×18mol/L=100mL3.6mol/LV=20.0mL

(2)①②③见答案,④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如不慎损失了溶质或最后定容时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都是无法补救的,得重新配制。

(3)见答案。

[答案]

(1)20.0mL

(2)①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②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③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④D;

(3)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特别提醒:

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

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

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B=n(mol)/V(L)=[m(g)/

M(g·mol–1)]/V(L)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

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c=[ρg·mL-1×V’(mL)×ω/Mg·mol-1]/V(mL)来求V’(mL)。

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

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

如:

实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1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g,而不是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mL量程的容量瓶。

故只能先配制500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

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

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三、原子结构与性质

考点1原子结构

决定原子种类

1、原子的构成

中子N(不带电荷)同位素(核素)

原子核→质量数(A=N+Z)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元素→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决定

电子云(比喻)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电子层数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2、三个基本关系

(1)数量关系: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

①原子中: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阳离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特别提醒]

对于公式: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无论原子还是离子,该公式均适应。

原子可用

表示,质量数A写在原子的右上角,质子数Z写在原子的左下角,上下两数值的差值即为中子数。

原子周围右上角以及右下角或上面均可出现标注,注意不同位置标注的含义,右上角为离子的电性和电荷数,写作n

;右下角为微粒中所含X原子的个数,上面标注的是化合价,写作

n形式,注意与电荷的标注进行正确区分,如由氧的一种同位素形成的过氧根离子,可写作

[例1](2008·茂名一模)一定量的锎(98252Cf)是有用的中子源,1mg(98252Cf)每秒约放出2.34xl99个中子,在医学上常用作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子源。

下列有关锎的说法错误的是()

A.98252Cf原子中,中子数为154B.98252Cf原子中,质子数为98

C.98252Cf原子中,电子数为98D.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2

[解析]98252Cf原子核外有98个电子,核内有98个质子,154个中子,质量数为252。

[答案]D

[规律总结]抓住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可迅速解决原子和离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考点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

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即:

电子层序号1234567

代表符号KLMNOPQ

最多电子数281832507298

2

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

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4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满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然后才由里往外,依次排在能量较高,离核较远的电子层。

注意

事项

1.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必须同时满足各项要求。

2.上述乃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只能解释1~18号元素的结构问题,若要解释更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其它规律。

[特别提醒]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特性:

①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

11H。

②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

H、Li、Na。

③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

Be、Mg、He。

④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

Be、Ar。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C;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

O;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

Ne。

⑥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

H、Be、Al。

⑦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Be。

⑧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Si。

⑨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Li、P。

[例2](2008·广州二模·理基)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可能是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B.X可能是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

C.Y可能与X同主族D.Y一定是金属元素

[解析]根据题意,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故X可能为Li或Si,又“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故若X为Li,则Y为H;若X为Si,则Y为Li。

[答案]C

考点3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

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

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

一个氯原子的m(35Cl)=5.81×10-26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

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诸量如35Cl为34.969,37Cl为36.966。

原子比较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质量核素的质量数相等。

如:

35Cl为35,37Cl为3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如:

Ar(Cl)=Ar(35Cl)×a%+Ar(37Cl)×b%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百分比的乘积之和。

注意①、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

[例4](2008·汕头二模)某元素一种同位素的原子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原子量

B.这种元素的原子量为(m+n)

C.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解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所以A正确,B不正确。

由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若设该核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x,并且我们用该核素的质量数代替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时,方有

,即x=

,C不正确。

在原子核内,一个中子的质量比一个质子的质量略大,但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无法确定,因此D不正确。

[答案]A

[规律总结]分清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的有关概念,切不可用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4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和10电子、18电子微粒

1.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1.电子层数相同时(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例:

Na>Mg>Al>Si>P>S>Cl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同主族元素),随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增大。

例:

Li<Na<K<Rb<Cs

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

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

例:

Cl―>Cl,Fe>Fe2+>Fe3+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例:

O2―>F―>Na+>Mg2+>Al3+

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同主族元素的离子),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例:

Li+<Na+<K+<Rb+<Cs+;O2―<S2―<Se2―

4.带电荷、电子层均不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子参照比较。

例:

比较K+与Mg2+可选Na+或Ca2+为参照可知K+>Na+(或Ca2+)>Mg2+

2.10电子的微粒:

(1)分子:

Ne、CH4、NH3、H2O、HF;

(2)离子:

Na+、Mg2+、Al3+、NH4+、NH2-、H3O+、OH-、O2-、F-。

3.18电子的微粒:

2.

(1)

(1)分子:

Ar、SiH4、PH3、H2S、HCl、CH3CH3、N2H4、H2O2、F2、CH3OH、CH3F等;

(2)离子:

S2-、Cl-、K+、Ca2+、HS-。

[特别提醒]:

记忆10电子微粒的方法:

首先找出10电子的原子(单原子分子)Ne,然后向前寻找非金属元素对应的氢化物:

CH4~HF,向后寻找金属形成的阳离子:

Na+~Al3+。

在氢化物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H+,可构成一系列的离子。

记忆18电子的微粒方法:

首先找出18电子的原子(单原子分子)Ar,然后向前寻找非金属元素对应的氢化物:

SiH4~HCl,向后寻找金属形成的阳离子:

K+~Ca2+。

在氢化物的基础上减少H+,可构成一系列的离子。

还有部分18电子的分子可通过10电子的氢化物分析得到,10电子的氢化物分子去掉一个H得到9电子的基团:

—CH3、—NH2、—OH、—F,这些基团两两结合可形成18电子的分子。

[例5]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A.LiIB.NaBrC.KClD.CsF

[解析]离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卤族离子中,I-的电子层最多,故半径最大,而碱金属中,Li+半径最小。

[答案]A

 四、化学键

考点1化学键类型

1.化学键的类型

化学键

类型

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概念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成键性质

静电作用

共用电子对

电性作用

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

金属内部

实例

NaCl、MgO

HCl、H2SO4

Fe、Mg

特别提醒: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