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243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

《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理论总复习 2.docx

政治理论总复习2

政治理论总复习40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4)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P27-28)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5-8)

5.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34-35)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的中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P40)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时期,又有跟在官僚资产阶级后面反对革命的危险。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P43)

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它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8.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P44-46)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9-10)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56)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66-67)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1953年,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使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结果(11-12)

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78)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我国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86-89)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3-15)

1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P100)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比较(P97-9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却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起来的过渡时期。

15.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P109)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6-18)

16.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其意义(P113-114)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的意义是:

第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7.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P122)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8.中国梦的思想内涵(P123)

国家富强。

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民族振兴。

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民幸福。

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9-20)

19.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P131-132)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20.如何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P139)

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推开放,改革开放相互促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国内发展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行国内发展的手段。

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平等互利一直是中国制定对外开放战略和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重要准则。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21-30)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要点)(P145)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22.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P146-147)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3.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153-155)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4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55-15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离开了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无从谈起。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5.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任务和措施(P160)

目标任务: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五点措施: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26.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P162)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基层民主。

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

27.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65)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

28.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的战略部署(P168-16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9.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P170)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智力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30.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P173)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是:

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31-33)

3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P179-181)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P187)

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

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3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P188)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34-35)

34.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P201-202)

从国际来看,一是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二是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力因素增加,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四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从国内来看,一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牢固,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三是宏观调控不断完善,四是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35.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P204)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第11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36-37)

3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P214-217)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

37.为什么新时期爱国统一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P2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

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38-40)

38.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P243)

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

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39.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P243)

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这一方略,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改革领导制度,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

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40.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44-250)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它是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能力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