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2199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4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2014—201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导学案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内容】:

负数P2—3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难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体验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预习案

(1)游戏感知负数:

同桌两人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赢者得到5分,输者减5分,平局计0分。

将每次的分数计在计分表上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2)听信息,独立思考,选择喜欢的方式,把听到信息准确、简介旳表示出来

①甲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②学校四年级转來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18名同学。

③小明爸爸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汇报:

你是怎样记录的?

指明学生汇报并展示其记录。

 

探究案

1、相反意义的量

思考:

刚才老师所说旳信息中的量都具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具有相反意义旳量旳特征:

(1)有两个量

(2)有相反的意义)

思考:

实际生活中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设计意图:

应用学生已有旳生活经验,明确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即相反意义的两种量)

2、正数和负数

思考:

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

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出示学生记录信息的方法,交流统一意见:

用“+”表示正数,用“-”表示负数。

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内容,认识负数,明确负数的读写。

3、进一步了解负数

思考:

生活中那些地方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探究:

温度计上显示:

零下16℃用____表示。

零上16℃用___表示。

质疑:

0摄氏度是不是表示什么温度都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

存入2000可以表示为:

____.支出500可以表示为:

____.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展示: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负数的读写(先交流再由学生展示)

(1)读出下面各数:

2+3-9-206-2.18+12

(2)写出下面各数:

负八____.负二点六____.正七分之一____.负四点六____.

5、小结:

(1)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___表示。

(2)要特别注意0既不是____也不是___。

测评案

1、表示海拔的高度。

(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

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

2、表示温度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

3、下面的说法对吗?

A、0摄氏度表示没有温度()

B、上升一定用正数表示,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导学案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内容】:

负数P5页例3,做一做1、2,

【学习目标】:

1、通过身边的事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

2、了解数轴,并在数轴上正确标注0、正数、负数。

3、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了解数轴,并在数轴上正确标注0、正数、负数。

【使用说明】:

小组合作完成预习案要求,再由小组讨论解决探索案提出的问题。

预习案

1、指出那些是正数,那些是负数?

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并读出来。

-85.6-4.6+3.72.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______.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

探究案

1、学生自学例3。

2、小组合作讨论:

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___.

如果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运动的情况则:

起点为0,直线上右边的数是正数,左边的数是___.这样的直线叫数轴。

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

-1、4、-2、3、-3、-1.5

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1.5,如果你想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

测评案

1、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0分,+9分表示比平均成绩(),-18分表示(),比平均成绩少2分,记作()。

2、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边。

3、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第一单元导学案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内容】:

负数课本P6例4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难点:

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预习案

1、读出下面各数。

-3-1.5+3.2-16+7

2、比较大小。

8○93○20○1

3、试比较下列各数。

-9○0-1○2-2○-3

比较完后,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探究案

(一)探究例4:

1、自学例4

2、写出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一条数轴,并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小组讨论:

-8和-6,-4和2哪个大?

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5、小结: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6、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而正数都比0﹙﹚,负数都比正数﹙﹚。

测评案

1、比较大小。

-7○-51.5○520○-2.4-3.1○3.1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5-12-3435-5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导学案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内容:

税率与利率。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纳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能够利用百分数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纳税、储蓄有关的问题。

学习难点:

理解税率、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预习案

1、通过课前的调查,你对银行存款利率及纳税有什么认识?

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

2、什么是纳税?

什么叫税率?

按规定,我们应按营业额的多少纳税?

3、什么叫本金?

什么是利息?

什么是利率?

探究案

1、完成课本10页、11页。

合探:

如果通过自学你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与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2、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2012年8月,王奶奶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如果年利率为3.75%那么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呢?

4、2012年8月,张爷爷把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5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

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测评案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课堂测试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的比值叫做();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

3、利息=()×()×()1000元存入银行3年,到期取出1045元,则取出的1045元是()。

李平九月份收入2300元,如按规定,超过2000元,但超出的部分并没超过500元的,要上缴个人所得税5%。

李平九月份应缴税款为()。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导学案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我能明确折扣的含义,成数的意义。

也能熟练地把折扣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

 2、我能正确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的实际问题。

 3、我能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会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的实际问题。

2、难点是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预习案

春节将至,各商家一般都搞哪些促销活动?

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打折”?

举例说说

探究案

 1、自学课本第8页:

(1)理解什么是“打折”?

 

(2)几折表示什么?

(3)例1中“八五折”,“九折”表示什么?

(4)写出几个折数,并把它化成相应的分数和百分数。

友情小提示: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2、阅读P8例1,理解题意,补充完整。

(有困难可以交流讨论)友情小提示分析题意:

打八五折怎么理解?

是以谁为单位“1”?

 

3、尝试练习:

P8“做一做”

 4、阅读P9“什么是‘成数’?

“成数”与“折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5、尝试练习P9“做一做”

6、思考:

一件商品先打九折出售后,再涨价10%,现在的价格与原价一样吗?

测评案

独立完成,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判断:

①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②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③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

3、做一做练习二的1、2、3、4题。

 

四、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

课题:

圆柱的认识第

(1)课时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预习案

学生自行看课本:

1、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

 

2、圆柱有几个底面?

几个侧面?

几条高?

 

3、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吗?

 

4、长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会形成不同的圆柱体,不妨自己一试。

探究案

一、找一个圆柱型物体:

1.感触一下圆柱的面。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2.明确: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二、小组共同互说:

1、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

2、圆柱有何特征?

详细说一下。

测评案

一、教材P20练习三1、3

二、教材P18做一做;P19做一做。

教学反思: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第

(2)课时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公式计算简单题目。

 

预习案

(一)计算下列各题。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二)动手操作:

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三)想一想:

沿高剪开,展开后得到(    )或(     ),斜着剪开,展开后得到()。

     

探究案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剪一剪,想想: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有什么关系?

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侧面包括哪些部分?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应怎样算?

测评案

一、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教材P21做一做,教材P22做一做2.

教学反思:

课题:

圆柱的体积第(3)课时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习重难点:

1.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2.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预习案

想一想:

1.什么叫体积?

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试一试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探究案

一、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自学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4.圆柱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测评案

1、判断: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1).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它的体积一定是6立方厘米.(  )

(2).所有圆的直径都相等.(  )

(3).求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是求水桶的体积。

()

(4).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

3、教材P25做一做;

4、教材P26做一做。

教学反思:

课题:

圆锥的认识第(4)课时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圆锥体的特征及高的特点。

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预习案

1、圆柱有(    )个(    )形的底面,(  )个侧面是(  )面,沿高剪开是一个(   )。

 

2、(   )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有(       )条高,都(      )。

3、自学课本31页内容:

书上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2)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是圆锥的物体?

探究案

1、自学课本32页的例1,回答: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      ),侧面是一个(      )。

(2)猜想:

圆锥的侧面展开是(       )形。

(3)从圆锥的(       )到底面(       )的(       )是圆锥的高。

而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吗?

圆锥只有(      )条高,想一想,为什么?

2、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3、动手做:

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沿一条直角边贴在木棒上(如课本32页下所示),快速转动,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细心观察是(        )

4、比较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测评案

1、填空:

圆锥有(   )个底面,是一个(    ),侧面是一个(  )。

(        )叫圆锥的高,圆锥有(     )条高。

圆锥的侧面展开是(       )。

2、完成课本32页做一做。

教学反思:

 

课题:

圆锥的体积第(5)课时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通过参与实践,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难点:

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案

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1、仔细观察:

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

 

测评案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

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教材P34页做一做。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比例

课题:

比例的意义(教材40页)第

(1)课时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预习案

1、说说什么是比,回忆比各部分的名称。

2、回忆比的基本性质及化简比的方法。

3、求比值:

0.9:

3.6

:

9:

27

探究案

【自主学习】

1、自学教科书40页。

求出学校三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

2、观察所求出的比值,看看有什么发现?

3、独立归纳出比例的意义。

4、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

和8:

616:

4和72:

18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讨论:

书上40页三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并写出两组以上的比例。

3、1、2、3、6可组成多少个比例?

4、小结: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

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测评案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

10和9:

15

(2)20:

5和1:

4

2、用3、6、2、9四个数组成不同比例。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比例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41页例1)第

(2)课时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预习案

1、说说什么是比例?

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7∶4和5∶380∶2和200∶5

探究案

【自主学习】

1、自学教科书41页的内容。

2、求出例1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看看有什么发现。

3、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4、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用2、4、8和16组成不同的比例。

(有多少写多少)

测评案

1、填空

(1)12:

9比值是(),

的比值是(),把这两个比写成比例为()

(2)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

则两个外项的积是()

(3)根据1.2×4=0.6×8,可以写成比例

=

(4)

a=

b,则b:

a=():

()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0.9:

1.2和8:

6

(2)

:

和6:

5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比例

课题:

解比例(42页例2、例3)第(3)课时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学习重难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案

1、解方程

χ=

×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6∶10和9∶155∶1和6∶2

探究案

【自主学习】

1、自学第42页例2。

(1)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

(2)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3)列式解答。

2、独立完成例3.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完成。

=

=

测评案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项的比例也是方程. ()

(2)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

(3)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  )

2、解比例

0.8:

x=

:

0.25

=

:

=

:

x

=2:

5

3、根据4×15=5×12填一填。

=

=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比例

课题:

正比例(45页—46页例1)第(4)课时

主备教师:

复备: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正比例的图像。

预习案

1、根据要求写出下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4)已知圆周长和直径,怎样求圆周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