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904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

《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 古诗词鉴赏.docx

北京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3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望岳

[2020·东城区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共5分)

【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望岳

杜甫

西岳①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③入谷无归路,箭栝④通天有一门⑤。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注:

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②[崚嶒(língcéng)]形容山势高峻。

③[车箱]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

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

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

8.这两首《望岳》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写出了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①。

与甲诗表现出的诗人②的人生态度相比,乙诗则更多地表现出诗人的失意与彷徨,这一点从乙诗中③等词语可以感受到。

(3分)

8.示例:

①高大巍峨②昂扬向上③无归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主旨的理解。

乙诗大意为: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再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崚嶒”分别表现了泰山和华山的山势高俊,高大巍峨的特点。

甲诗写于杜甫青年时期,诗歌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乙诗写于杜甫中年时期,流露出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车箱入谷无归路”一句更是写出了杜甫中年时期的失意与彷徨。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齐鲁青未了”一句,从近观的视角描绘了苍翠山色,表现了岱宗的地理特点和诗人的独特体验。

B.甲诗最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他的心胸和气魄。

C.乙诗首联紧扣诗题,把西岳主峰比喻为站列的儿孙,生动地描写了西岳的外观,也切合仰望西岳之意。

D.乙诗颈联以“车箱”“箭栝”等地名巧妙入诗,突出了西岳之“险”与攀登之“难”,也暗示了诗人人生的坎坷。

9.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

A.“从近观的视角”有误,此句意为“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是从远处来写,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的真实感受”有误,“会当”是“终当,终要”的意思,可知诗人并未登临泰山,而是在远处观望泰山时写下终有一天一定要登顶的雄心与气概;C.“把西岳主峰比喻成站列的儿孙”有误,原诗句为“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主峰高耸,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环绕在主峰周围像他的儿孙。

[2020·石景山区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

(共6分)

延迟开学期间,我区开展了“25天抄诗训练营”活动,每天发布一首古诗词供同学们抄录、欣赏。

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7.下面是第7天发布的诗歌,【赏析】横线处是有待斟酌的内容,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2分)

石景山区初三语文25天抄诗训练营

2020年2月23日 25天抄诗·第7天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本诗写于开元盛世,当时诗人25岁,在齐鲁漫游,望东岳泰山而作此诗。

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的①         景象,流露出②      的豪情壮志。

7.①雄奇壮观 ②傲视一切(誓欲大展宏图)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

前三联写景,首联是远望泰山之景,“齐鲁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颔联从近处写景,“造化钟神秀”一句意为“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颈联从细节上描写景物,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对神奇缥缈景观的喜爱。

综上所述,《望岳》一诗赞美了泰山雄伟奇特、壮观美丽的景象。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8.第15天提供的诗歌是《春望》,诗后的【探究】中提出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此问题的想法。

(4分)

石景山区初三语文25天抄诗训练营

2020年3月2日 25天抄诗·第15天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探究】我们之前抄写过作者的另一首诗《望岳》,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望”字,你能说说同一个“望”字之下的不同境况和心情吗?

8.示例:

《望岳》之“望”为极目远眺,流露出太平盛世中青年人的踌躇满志。

《春望》之“望”则是战乱中对国都满目疮痍的伤心凝望,饱含亡国之悲和离散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括和中心的理解。

《望岳》写于诗人25岁时,当时诗人路过泰山,远望泰山之雄伟壮观,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豪迈诗句,表达了诗人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为叛军所俘,被困长安,看到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子,表达了诗人伤时忧国的痛苦和思念家人的怨愁。

[2020·丰台区一模]阅读《望岳》,完成8-10题。

(共6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前六句无一个“望”字,但都写诗人向岳而“望”,由远及近,从朝到暮。

B.开头两句用设问写出了泰山横跨在齐鲁两地之间,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第五、六两句写出细望所见:

山间白云涌现,变幻无穷;归鸟翱翔,投林还巢。

D.结尾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登山感受,这一次登顶让年轻诗人信心大增、豪情满怀。

8.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的精神,是虚写。

“这一次登顶”的表述有误。

9.诗中加点字“割”字能否换成“隔”?

请说说你的理由。

(2分)

9.不能。

“隔”只有分开的意思,而“割”有从高处断开的意思,动态性更强,能够表现泰山的高峻和雄伟的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10.登山,往往会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壮志豪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借登山抒发壮怀的诗句。

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        ,        ”。

(除《望岳》外,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

10.示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20·门头沟一模]阅读《望岳》,完成10-11题。

(共5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

杜甫由设问起笔,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用“①”点明泰山的位置特点和它的雄伟阔大;又用泰山可以分割日月,表现泰山的②。

面对山中云气,诗人襟怀荡漾,借登顶泰山之愿,表达了③的人生态度。

(3分)

10.答案要点:

①齐鲁青未了②高大巍峨③不怕困难(乐观自信、积极向上)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填写前两空,必须要读懂诗,对诗歌的大意进行了解。

本诗描写的对象是泰山,前两空是考查对泰山特点的了解。

总体来看,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

答案思考的区域应是前四句,“齐鲁青未了”意思是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写出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绵延雄阔的特点。

题干中“泰山可以分割日月”对应“阴阳割昏晓”;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可见这一句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古诗,借对泰山的歌咏寄寓作者的情感。

把握作者的情感既要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又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本诗写于作者青年漫游时期,作者是积极入世的,作者笔下的泰山有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1.“望”字可以解释为:

①向远处看;②有名望的、受敬仰的。

请结合古诗内容及作者情感,说说诗题《望岳》中的“望”字,你更认可哪种解释。

(2分)

11.示例:

我认可“向远处看”这一解释。

因为全诗围绕“望”字,由“青未了”这一颜色写到“割昏晓”的山峰,再写到入山林的归鸟,都是作者立足一点来写“向远处看”的内容。

字里行间,尤其最后一句,均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以及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考查对文学作品标题含义的理解。

分析文章标题含义一般情况下要指出标题的表层意思以及深层含义。

前者指的是标题的字面含义,与文章的写作对象、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相关;后者指的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意义等。

本题中,只要分析题目中“望”的表层意思即可。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首联是远望泰山之辽阔,颔联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是写细望泰山的感受,尾联是在想象中俯瞰泰山,全诗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由此可见题目中的“望”是“向远处看”的意思。

[2020·房山区二模]阅读《望岳》,完成第10—11题。

(共5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望岳》一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首联以“①”写出了泰山雄伟的气势;颔联在表现其巍峨的同时,也写出了它②的特点;尾联中展现出③的雄心与气概,至今仍鼓舞着我们。

(3分)

10.示例:

①“齐鲁青未了”“青未了”②神奇秀丽③不惧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与主旨的理解。

《望岳》一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

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齐鲁青未了”意思是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写出了泰山的雄伟

气势。

颔联,前半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

后半句运用了夸张、比喻,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之高大。

尾联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1.“会”是唐人的口语,有“一定要”“终将”之意。

它既可以表现一种美好的愿望,也可以展现一种坚定的信念。

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一句含有“会”字的诗句,并分析它所蕴含的情感。

(2分)

11.示例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写出作者相信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

示例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积累及拓展迁移的能力。

“会挽雕弓如满月”这里的“会”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里的“会”展现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等句子中含有“会”字,结合句子分析含义即可。

登飞来峰

[2020·朝阳区二模]阅读《登飞来峰》,完成11-13题。

(共6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可以作为这首诗插图的是。

(2分)

11.甲[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从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可以看出甲图符合其意境。

甲图是诗人站在高处,浮云在下方。

而乙图是诗人站在低处,山在高处,与“身在最高层”的语意不符。

12.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本诗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达了诗人的自信。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表达这种自信的。

(2分)

12.示例:

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等词表现了诗人的自信;王安石登上飞来峰顶,不怕浮云遮挡自己的视野。

“不畏”“最高层”表现了其无畏的精神,自信的气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

要抓住题干中“如何表达”这一点去回答。

两处语句均是表达了登高望小的理想与抱负,但又有所不同。

分析杜甫的诗句可从“会当”和“凌”入手,分析其自信;分析王安石的诗句,可以从“不畏”“最高层”入手,分析其自信。

杜甫是自信可以登高而小天下,王安石是身在高处,不怕其他力量阻止自己。

13.“仁者乐山。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山”字或写山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和“②”。

(本试卷中的诗句除外。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

13.示例:

①山气日夕佳②横看成岭侧成峰

[解析]本题考查相关诗句的列举能力。

从题干要求来看,含“山”字的或是写山的诗句均可,要注意本诗卷中出现的不能再列举,且尽量列举比较熟悉的诗句,以免出现错别字而丢分。

如:

阴阳割昏晓、悠然见南山、山重水复疑无路、两岸青山相对出等。

游山西村

[2020·丰台区二模]阅读《游山西村》,完成9-11题。

(共6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写的是诗人游村的见闻和感受,整首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题。

B.诗歌前两句渲染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景象,也道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

C.诗歌五、六句生动地描摹了一幅春社之后宁静而古朴的乡村生活画卷。

D.诗歌结尾两句写诗人游兴未尽,表达诗人对乡村生活喜爱与向往之情。

9.C[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和赏析。

“春社之后宁静而古朴的乡村生活画卷”表述有误。

这两句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描摹了南宋初年衣冠简朴的农家在春社即将到来之前打鼓吹笙欢乐的场面,具有浓郁的风俗色彩。

10.诗中极具哲理的画线句也富有画面感,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2分)

10.示例:

沿着汩汩流淌的曲折的溪水,漫步在青翠的山间。

山回路转,不知穿过了几个村子。

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眼前豁然开朗,山花明媚,柳树成荫,其间隐隐几间茅舍。

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解答时,应发挥想象联想,紧扣画面,抓住形象,采用恰当的描写,抓住诗中景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形容词、修辞手法加以描述。

“山重水复”意思是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

解题时,应掌握诗人的游踪,重点对这两个词语所描绘的画面加以描述;此外,还应将诗人穿行于画面之中的情感表述出来。

11.下列诗句蕴含的情感与“从今若许闲乘月”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11.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从今若许闲乘月”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不舍的感情。

A.抒发的是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B.抒发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起任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的情感。

C.诗句表达对国事的忧虑之情;D.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020·门头沟区二模]阅读《游山西村》,完成10—11题。

(共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这是一首纪游诗,“①”显示了村民待客的真诚与热情;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山水景色之美,又蕴含②的道理,表现出作者面对困难③的精神。

(3分)

10.要点:

丰年留客足鸡豚;困难终会过去,光明终会来临;积极乐观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所以第一个空写“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山重水复”比喻生活中的困难,“柳暗花明”比喻希望出现,光明到来,所以第二个空填写“困难终会过去,光明终会来临”,在困境中能看到希望、光明,这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表现,所以第三个空填写“积极乐观”。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陶渊明在《饮酒》中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陆游笔下的乡村生活与陶渊明描绘的田园,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加以分析。

(2分)

11.示例:

陆游描写乡村景物之美的同时,还记述了简朴的乡村生活。

村民们古朴纯真,他们热情待客,保留着古朴的民间习俗,衣着也质朴简单,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百姓的赞美。

而陶渊明则更多描写了田园山间的自然风光,以及归林飞鸟、秀丽山光的景色,描绘了与世无争、平淡自然的归隐生活。

[解析]此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诗人描绘的田园生活侧重点的不同。

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来看,陶渊更多描写了田园山间的自然风光,以及归林飞鸟、秀丽山光的景色,描绘了与世无争、平淡自然的归隐生活。

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来看,陆游描写乡村景物之美的同时,还记述了简朴的乡村生活。

村民们古朴纯真,他们热情待客,保留着古朴的民间习俗,衣着也质朴简单,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百姓的赞美。

[2020·密云区二模]阅读《游山西村》,完成9—11题。

(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寓含着怎样的哲理?

是怎样的自然景色触发了诗人的哲思?

(2分)

9.(示例)哲理: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万物是消长变化的。

自然景色: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感觉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解析]本题考查哲理句的理解与赏析。

题目要求理解写景中寓含的哲理,需理解这句诗表面的意思,再说出它的富有哲理的地方。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明的小山村。

山环水绕,诗人无路可走,表明诗人陷入了困境;这时,诗人又突然发现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心情是何等的愉悦!

不难理解在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人生哲理。

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具体景物,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氛围,合理想象,描绘景物和画面。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2分)

10.示例:

对农村风光的赞美,对淳朴民风的赞赏,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欣喜,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农村生活(家乡)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首联“农家腊酒浑”“足鸡豚”写出了农人的热情,间接地写出了诗人对农人淳朴热情的赞美之情。

颔联抓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景色,从“疑无路”到“又一村”,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颈联写“春社近”和“古风存”是传统节日风俗使诗人流连忘返。

尾联,“闲乘月”“夜叩门”写出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11.下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被后人反复引用,衍生出新义的诗句是(1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C[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对比鉴赏。

题目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衍生出的哲理是: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万物是消长变化的。

选项中的A、B、D项中的诗句侧重于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C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了比喻手法,作者借“落花”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这句诗被后人反复引用,赞美一种奉献精神。

与给出的诗句有相似点。

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

[2020·朝阳区一模]阅读《黄鹤楼》,完成7-9题。

(共5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7.诗歌前两联,从神话传说落笔,通过写       、白云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1分)

7.鹤去楼空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前两联的诗意为“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所写意象有“黄鹤”“黄鹤楼”“白云”。

题干中已经写出了“白云悠悠”,可知横线处应填写“黄鹤”“黄鹤楼”,我们根据诗意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鹤去楼空”。

8.画线句描绘了诗人登楼所望之明丽景象。

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分)

8.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隔江相望的汉阳平野中葱郁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势茂盛。

[解析]本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

要先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诗句意思,“晴川”意为“晴日里的原野”;“历历”意为“分明的样子”,“萋萋”是易错理解词语,意为“草木茂盛的样子”,颈联两句意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作答此题时不应直接叙述诗意,而要展开想象,把景物描述得优美一些。

9.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一项是(2分)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A[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意为“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这两句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A.选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为“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与题干中两句诗表达的感情一致。

B.选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意为“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悲凉之情。

C.选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借助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