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889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奇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奇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奇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奇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奇书.docx

《奇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奇书.docx

奇书

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因势之不同而权变使用的结果,实际上是一而五、五而一的不同说法、解释罢了。

道者,人之所蹈(蹈犹走路也),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

【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

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之间)。

大而八纮之表,小而芒(纤)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故知道鲜矣!

王氏曰:

‘天有昼夜,岁分四时。

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

容纳百川,不择净秽。

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

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释评:

我们终生奔波,日夜忙碌,人人离不开运用世间万物以成就大大小小的繁杂事务。

然而,并不知晓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道体的本有功用(包括我们人自身在内)而已。

如果我们以空灵虚静之心去体味时空之奥妙,似乎恍兮惚兮地能感觉到一些个中之真味,可是一旦忙乱起尘世琐事时,就又变成〝摸象的盲人〞了。

其实,道体对宇宙万物的包融太广阔、太伟大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动静休止,言谈仪表,大到无边际的宇宙,小到纤细的草籽内核,哪里没有道体的存在呢!

用‘仁’或‘智’这类字眼来表述它,那只不过是崇尚‘仁’或‘智’的人强加给它的名称罢了。

至于老百姓,虽然时时刻刻离不开它,事事处处都在运用它,但是却不知晓它到底是什么。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

【有求之谓欲。

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

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

求(至)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

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

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

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者)也。

王氏曰:

‘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

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

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

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释评:

对于什么是‘德’,《易经》的解释是‘赞助天地之化育’,佛教解释是‘慈悲喜舍’,儒家则认为是‘博施济众’。

可是所谓的‘德’,其本意是舍己为人,是效法‘天道’以成就世人,恩泽天下,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材。

也就是古贤所理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境界。

德之功用,对别人来说是使之得其所欲;在自己来说,则体现为一种崇高伟大的道德品质。

上面张商英从满足万物之欲求的角度解释了‘德’的内函。

他说:

世间万物有所求就有欲望,假如其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道德,欲望终将落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会各尽其责,各得其位;鱼虫草木才能各各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要遵从这样的法则,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宇宙万物也将充满无限生机。

近到个人的生命,远到万事万物,只要顺天道而行,以天下为怀,从政也好、经商也好、处世也好,没有不成功的,而且谋钍越高,功德越大。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

【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

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

非(有心以)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

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

《书》曰:

“鸟、兽、鱼、鳖咸若。

”《诗》曰: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若行恩惠,人自相亲。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

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

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释评: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伦理关系,这从‘仁’字的结构—二人为‘仁’—也可看出古人所赋予仁的至深至广的伦理内涵,天道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只有人方能最生动的弘扬,体现天道。

如若相亲相爱,就必须具有仁慈乐施的恻隐之心,常存利人利物的奉献之念,胸怀使天下人民、世间万物各遂其愿的伟大志向。

由此看来,仁的本质如天、如海、如雨露,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滋养。

慈惠恻隐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真正具有仁德的人,虽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但是天下人民无不自觉自愿的亲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的恩惠,种种生灵在他的庇护下都得以安乐生存。

正如《尚书》中所说的:

‘大禹施行德政,在位其间,连鸟兽鱼鳖也不受侵扰地愉快生存;《诗经、行苇》借芦苇温柔相依地生长在一起来比喻兄弟亲人之间的体贴关怀。

这都是充满仁慈友爱之情的生动表现啊!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注曰:

【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

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曰:

‘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

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释评:

如果说‘仁’是指人与人的亲和关系,那么‘义’则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事适宜,符合标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事要公正。

只要衡量办事是否公正,社会的目光自然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当权者的身上,而有职有权的人公正与否,突出表现是否赏罚分明,是否使有功有过的各得其宜。

只有赏罚得宜,才会发挥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使大家争相建功立业,使事业兴旺发达。

理和义是统一的。

只有按照真理去判断、处理事务,才会体现为仁义。

赏善罚恶,是正义的基本原则;能否建功立业,则是检验正义是否得到落寔的标准。

礼者,人之所履(履者,言人之举动不出乎规矩),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注曰︰【礼,履也。

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

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曰:

‘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

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释评:

‘礼’是规范全社会的道德行为之规仪和准则,无论在家在国,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涉及到它。

大到国家、社团的集体活动,小到个人的饮食起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这样,社会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一个国家,如果朝野上下,从国家的领导人,到基层的人民群众,动静视听,进退休止,都能按照人伦道德规范去做,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产生放荡怪癖、邪恶腐败的不良现象。

道、德、仁、义、礼,是构成我国古代社会全部上层建筑的五大要素。

古代的所有思想家,当然不可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原理,而一致认为伦理道德、礼仪法规是‘天道’的演化。

古代思想家虽然有其不应苛求的认识局限性,但源远流长的人类要敬畏大自然(天道),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却包蕴着极其深邃伟大的智慧。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曰:

【老子曰:

“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者,散也。

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

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

老子言其体,故曰: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黄石公言其用,故曰:

“不可无一焉。

”】

王氏曰:

‘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释评:

人人都知道孔子讲过‘三十而立’,但立什么?

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所谓立,是指立身、立言、立德’。

一个成人,首先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独立生活,这就是‘立身’。

立身不可不修德,否则立身不稳;处事不可不讲权谋,否则难以成功。

以道德为基石,以权谋为手段,人生在世,二者缺一不可。

只讲权谋,不讲道德,终规要失败,终归要被人唾弃;只讲道德,不讲权谋,也会到处碰壁,寸步难行。

老子所说的由于道、德、仁、义依次丧失,人们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等级、法规性的礼教来规范社会,其本意是指因时适势地运用道体的不同功用而已。

老子强调的是天道的本体,黄石公强调的是天道的功用。

实际上,‘体’‘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注曰:

【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王氏曰:

‘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

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

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

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贤能,其国难理。

见可治,则就其国,竭立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

有见识贤人,要省理、乱道理、去、就动静。

释评:

大凡以高尚道德立身处世的伟大人物,在其走上社会,施展抱负之际,就已经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既能预测未来的趋势,又能洞悉兴亡成败、治乱去留的玄机了。

由于对主观和客观的规律,时事变幻的奥秘洞若观火,所以天下的兴亡仿佛就掌握在他的手中一样。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曰:

【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

‘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

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尚父阿衡帝师王佐);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曰:

【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曰:

‘君臣相遇,各有其时。

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

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

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

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

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释评:

伟大人物的成功在于自身的才德皆备,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乘势而行,待时而动。

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

历史上的成功者都不会违背时势、率意妄动。

倘若时机不成熟,便甘于寂寞,静观其变,如姜太公钓闲于渭水,诸葛亮抱膝于隆中;一旦风云际会,时运骤至,就会奋然而起,当仁不让,改变历史,造福于民,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先法制人,诛杀长兄建成;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这就是儒家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

孟子说: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所以有大智者不与天争,不与势抗。

因为他们明白,真理有如舟船,时运有如江河。

没有可达彼岸的浩瀚之水,真理只不过是一个如如不动的客观规律。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

【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

‘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释评:

人生有限,时空无涯;势有不至,运有穷通。

所以历史上不乏才德超群而终生怀才不遇的高士,如孔子厄于陈、蔡,发出‘吾道非耶?

吾为何如此?

’的浩叹;陈搏高卧华山,只赢得一个‘睡仙’的雅名。

但其道愈高,其德愈远,其行愈清,其英名也愈为后世所重。

所以,只要道德高尚,无论穷与通,都会千古流芳,彪柄史册。

正道章第二

注曰:

【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曰:

‘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

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释评:

天道之体用,既已心领神会,那么为人处事就要顺天道而行。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德君子如有凌云之志,就应当德、才、学皆备。

信义才智,胸襟气度,缺一不可。

如此者,便是人中龙凤,世间俊杰。

这才是做人的正道。

德足以怀远。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

‘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

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已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

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曰:

【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

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

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

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

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

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巳;喜乐共用,患难相恤。

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

【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

‘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

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

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

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

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

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

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知人者。

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

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

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

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释评:

崇高品德的精神力量就在于他能使远方的人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

武力征服只能使人暂时屈从,道德感化却使人永久心服。

我泽如春,人应如草。

道德的力量,有如春风春雨,万物无不受其恩泽。

凡事讲信誉,可以消除猜忌,使万众一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办事公道,勇于负责,就会给部属带来一种满足感、信任感,这样的领导,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拥戴。

博学多才,可以洞古彻今,通情达理,在寔践中善于以古今中外为人处事的成败得失为借鉴,这样的人,自然会无往而不胜。

明察秋毫而又人情练达,才能做到既知善任,又宽厚容人。

在这样的领导人面前,坏人坏事无法藏奸,难以避免的失误又能得到谅解。

这样,手下的人才会充分发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成绩。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办事公正,博学多才,明智通达——具备这五种品质的,就是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注曰:

【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

王氏曰:

‘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

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

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贪爱。

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释评:

行为能够被人奉为楷模,起到表率作用;在功名利禄、是非恩怨的复杂矛盾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大智慧判断,处理这些很容易使人身败名裂的问题;说一不二,一诺千金,一旦首肯,即便吃亏受损,决不反悔;重义轻财,一心为公,能与下属有福同享,同甘共苦。

具备这些品质的,就是人中之‘豪’。

虽然美色、功利、私情......都有可能使人丧失理智,然而,真正的智慧是不会为其惑乱的,而且,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在这些引诱面前可做出冷静、正确的抉择。

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

注曰:

【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

(临难毋苟免)】

王氏曰:

‘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

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办。

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避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

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

故曰:

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临患难效力尽忠,遇危险心无二志,身荣名显。

快活时分,同共受用;事急、国危,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君子贤人不肯背义忘恩。

如李密与唐兵阵败,伤身坠马倒于涧下,将士皆散,唯王伯当一人在侧,唐将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

伯当曰:

忠臣不侍二主,吾宁死不受降。

恐矢射所伤其主,伏身于李密之上,后被唐兵乱射,君臣叠尸,死于涧中。

忠臣义士,患难相同;临危遇难,而不苟免。

王伯当忠义之名,自唐传于今世。

见嫌而不苟免。

注曰:

【周公不嫌于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

孔子不嫌于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

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

【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

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

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

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

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王氏曰:

‘名显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荣于家,得之不义者,必损其身。

事虽利己,理上不顺,勿得强行。

财虽荣身,违碍法度,不可贪爱。

贤善君子,顺理行义,仗义俦财,必不肯贪爱小利也。

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杰也。

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

武侯处三分偏安、敌强君庸,危难疑嫌莫过如此。

梁公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

为武侯难,为梁公更难,谓之人杰,真人杰也。

释评: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富于敬业奉献的精神;面对义与利、生与死的冲突,能够毅然决然地舍生取义,挺身赴难,决无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令智昏之类,丧失人格、气节的卑劣行径。

功名利禄摆在面前,可以自由攫取。

然而,首先要问一问是不是理应所得?

孔子年青的时候为了挣钱糊口,也曾给人家管过仓库,放过牛羊。

处在容易被人误解、猜疑的是非之地,但为了整体的利益,仍然犯嫌涉难,只因自信心底无私,背‘黑锅’也不怕,譬如周公为了江山社稷,被召公猜忌、诽谤,依然忠心辅佐成王;孔子不得已去见南子,引得子路不高兴,孔子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不是明达之至的俊杰,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具备上述品质的就是人中之‘杰’。

要而言之,凡是可称之为英雄豪杰的,必须具备德、才、学三种素质。

德才难全,古今盖同。

有大才能的人,长处是勇于进取,但往往华而不实,好高鹜远;有大德行的人,优点是善于守业图成,但往往失于优柔寡断,贻误良机。

有德有才的人克服自己不足之处的唯一途径是好学广知,鉴古通今,善于把人类精神财富的全部精华变成自己建功立业的武器。

只有这样,才能进则匡时济世,名垂青史;退则安身立命,超凡入圣。

求人之志章第三

注曰:

【志不可以妄求。

王氏曰:

‘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

此章之内,谓明贤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释评:

志之于人,犹如信仰之于人生。

人的一生随时在自觉不自觉的调整、加强着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建设。

对古今风云际会、人生浮沉荣辱给予高度建设般的哲学蒸馏后,这里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对如何安身立命、经国济世的语重心长的告诫,而且一正一反,既有危难时的慈航指迷,也有得志时的暮鼓晨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曰:

【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

‘远声色,无患于巳;纵骄奢,必伤其身。

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

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巳;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释评:

人生在世,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独酒色财气最为普遍。

这四样东西,实为伤身、败德、破家、亡国之物。

要说完全禁绝这些欲求,也不是现实的,连孔圣人都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然而,清心寡欲总还是能做到的。

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

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

只是犯了一个‘贪’字,便演出无穷无尽的悲剧。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注曰:

【禳,犹祈禳而去之也。

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王氏曰:

‘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

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释评:

每个人日日夜夜直至一生都在进行着思想斗争。

最强大的人不是打败别人的人,而是能战胜自己的人。

如果我们都能像曾子那样:

‘吾日三省吾身。

’摒弃邪恶不良的念头,培养真善美的情思,达到使错误的、丑恶的思想渐至于无的境界,那么,任何灾祸不用去祈祷,都将自行消失。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

‘酒能乱性,色能败身。

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

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释评:

《金瓶梅词话》开篇有诗:

【酒】:

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

疏亲慢友多由你,背义忘恩尽是他。

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寔无差,

失却万事皆因此,今后逢宾只待茶。

【色】:

休爱绿仿着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

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

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

从今罢却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

自来酒以乱性误事,色以败德伤身;嗜欲对人的损伤,莫过于‘酒色’二字。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曰︰【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

‘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

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释评:

成语有云:

‘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

’日常行止尚且如此,更何况办大事呢?

所以要在行动上避嫌,在用心时去疑,一是为了不节外生枝,干扰谋事;二是为了远祸消灾,避免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冤枉。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王氏曰:

‘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

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释评:

广学多闻,不耻下问,是提高一个人素养的基本途径。

现代人喊得最响亮的一句话就是‘提高知名度’。

如何提高?

宣传可凑一时功效,真才寔学、货真价寔才是最坚实的根基。

即使是天生具有圣贤质地的人,如不勤奋好学,他的名声也不会传之四海,流芳千古。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

‘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

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

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

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释评:

老子说: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高尚其行为,谦虚其言论,这是加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

另本作:

‘高言危行,所以修身。

’意思是说,身处乱世,言论一定要高尚,行为一定要谨慎,亦通。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曰︰【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曰:

‘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

恭、俭、谨、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

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远虑,必无祸患。

人若深谋远虑,所以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释评:

古人有诗云:

‘我有一言君记取,天地人神都喜谦。

’勤俭是立身持家的根本,谦虚是品德才智的标志。

另本作:

‘恭敬廉约,所以自保。

真正大智慧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

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然后再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退则自保,进则立功。

管仲的政治谋钍虽然可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但因道德的根基不深不广,故尔缺乏一统天下的大志,使孔子惋惜不已。

至于商鞅和汉武帝时的桑弘羊,谋钍有余,仁义不足’,二人都死于非命,不能自保,所以还算不上真正的谋钍之士。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注曰︰【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

‘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

有仁义、德行贤人,常要亲近正直、忠诚,多行敬爱;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结交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释评:

朋友关系是人伦之一,一个人品德志向往往可以通过他的择友、交友反映出来。

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