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1729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区优质课获奖教案

23*月迹

文本分析:

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贾平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

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把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

在学生读顺读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作家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联系实际体会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悄、累、袅”等8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内容。

导语:

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

这节课上,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

“月迹”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追寻“月迹”来寄托种种思绪的。

紧紧抓住“月迹”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

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商州》《浮躁》《废都》等。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qiǎo悄没声儿léi累léi累niǎo袅niǎo袅chánɡ嫦é娥jí嫉dù妒cí瓷

(2)理解重点词语。

[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4.寻找月迹:

在文中找出有关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

预设:

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讨论,依据这些语句,学生就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2.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

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第2自然段)→院子里(第3自然段)→小河里(第21自然段)→眼睛里(第23自然段)。

镜中月:

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紧张→失望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面面相觑→羡慕→嫉妒→高兴

水中月:

银光、多兴奋

眼中月:

小小的、多满足

(2)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写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显得很乱呢?

为什么?

明确:

不乱。

本文记叙的是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作者巧妙地用奶奶的话作引领,使地点的转移显得很自然,不仅不显得杂乱,反而充满情.趣。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写月迹,为什么要写镜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

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化虚为实。

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

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痕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2)第2自然段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拟人。

符合儿童的心理,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3)“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这句话。

明确:

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

这句话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也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力量源泉。

这也正是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5)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

在本文中,“奶奶”这个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奶奶”的身影贯穿文章的始末。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来感悟“奶奶”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

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的人。

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4.总结全文。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明确:

文章的标题“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2)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明确: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

作者借此表达了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情.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

在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里有着数不清的美好事物,只要用心寻找、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美。

对美的追求,应该是永恒的,对于文中的孩子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

在学习这篇美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积极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

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朗读课文,还是在合作学习等方面,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小练笔:

用一段话描写出你观察到的夜景。

提示:

可以以一个景物(如月亮或星星)作为描写的主体,然后兼顾写其他景物。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朗读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师:

课文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在你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上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验,谈谈欣赏的原因。

师:

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

第3自然段中的“满满的”写月亮的满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的洁白,“粗粗的”写桂树的粗壮,“疏疏的”写枝叶的稀疏,“累累的”写花朵繁多。

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请同学们注意积累。

生:

第2自然段中“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写活了。

师:

这个想象也很奇特,把月亮的情态写得很有韵味。

生:

我补充一点。

这一段中“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一句还照应了前文。

师:

照应了前面的什么呢?

生:

照应了前面的“盼着月亮”。

师:

对。

生:

我品读的也是第2自然段。

我把“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改为“深情地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这就把月亮比作一个美女,她偷偷地溜到“我”的院里,拟人修辞手法很传神。

师:

这位同学的品析也很传神,有创意。

生:

第2自然段中的“爬”字把月亮拟人化;“失望”一词写出作者对月亮依恋的感情。

生:

我发现本文的对话很有特点。

如奶奶的一句“月亮进来了”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月亮上;课文第4~7自然段不仅起到过渡的作用,而且表现出了孩子们好奇的心情;第19自然段中奶奶的一句话结束了争执,也将孩子们引到更远处去寻月;文中,奶奶的话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全班热烈鼓掌。

师:

太妙了。

老师还没有发现这一点——奶奶的话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这位同学也是一位发现美的人。

生:

第24自然段是本文的寓意所在。

这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着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才属于我们。

(全班鼓掌。

师:

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

刚才这位同学实际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的确如此——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

师:

上面同学们对课文优美的词句品味细腻独特,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生:

因为月亮就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这个目标。

生:

作者想要记录月亮留给他们的美好的东西。

生:

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师:

是啊,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变化的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作者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赏析:

《月迹》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其精美之处体现在文章的语言中。

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品味文章语言的环节上做得很好,既有抛砖引玉的启发,又有精彩点评的肯定,还有深入总结的提升。

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品味细腻,思考独到,探究得当,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想必他们的收获也是颇多的。

本文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为了避免让学生读得支离破碎,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我就思考编者的意图,他们是想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的道理。

于是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

一节课下来,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

怎么办呢?

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课前也读给同学们听了。

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课题

月迹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

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

难点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

月迹

 

【设计意图:

用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

思考:

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

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

板书: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

美在何处?

镜中月:

“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你还喜欢哪儿的月?

为什么?

明确:

(1)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

“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再读,探月之喻

1.精读,深入思考:

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

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六、小练笔。

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板书

内容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月迹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

月的过程。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月亮无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处不在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横线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niǎojíhùdāo

袅嫉妒刃

xiāojìdùrèn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

2.没有边际。

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

3.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忌恨的心理。

()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

(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niǎojídùrèn

二1.面面相觑2.无边无际3.嫉妒

三、1.星星还在天上眨着眼呢。

2.净沙闪着银光。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

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希望下次改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描写了幼年时候,中秋节时从盼月到寻月再到议月的过程。

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告诉人们,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lěi()jǐ()gū()

累几骨

lèi()jī()gǔ()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的桂树()的骨朵儿()的感觉

()地爬高()地溜进来()地闪着银光

三、在括号里写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

2.(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时间)孩子们寻找月迹的过程,他们先后寻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足迹,表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让人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重点段落品析。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兴趣----()粗糙----()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月亮饱含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在每个人的心里。

B月亮不见了,奶奶让大家去寻找。

C天阴了,月亮才不见了。

3.通过阅读选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写出几句你喜欢的描写“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积累几个骨朵儿

很累几乎骨头

二、高高累累奇妙

渐渐悄没声儿灿烂

三、1.拟人2.拟人

四、中秋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

五、1.兴致粗劣

2.A

3.月亮无处不在,它在每个人的心里美好事物的追求

六、示例: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