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413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x

文学概论完整版

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

⏹导论: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属性

⏹1.文艺学及其由来

⏹概念

⏹文学的发展史以及诗学的发展史

⏹2.文学研究的划分法

⏹沃伦、韦勒克的三分法

⏹当代五分法的意义:

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

⏹五分法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文艺学包括这些方面,我们本书对象是侠义文艺学,也就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二、文学理论是研究什么的?

⏹重点:

文学实践过程中的四要素,难点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质

⏹艾布拉姆斯的看法:

⏹文学实践活动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活动的所有内容,也是本书的章节结构。

⏹延伸与拓展:

⏹生态文学反对将文学看作高于世界的东西,而是认为文学作品和世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反对文学当中所反映的对自然、社会征服的内容。

而崇尚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每个声音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合法位置。

⏹三、文学理论的品质

(一)实践性特征

⏹文学理论来自于文学实践活动,是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的总结;文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文学实践活动,至少对文学活动进行批评和评价。

⏹文学理论对文学成就或文学现象及时进行总结或者命名,最为重要的是对文学创作进行针砭。

⏹我国文革之后30年的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比如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朦胧诗、先锋文学、新历史主义小说等等的肯定、批判。

⏹其中涉及到了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文学真实性、文学修辞学、文学与人文精神、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人性与人道主义。

以及其他的纪实文学、历史题材文学等等的写法。

⏹现象延伸分析,当下文学现象以及对其的评价

⏹由于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也由于自我发展的自由性和多样性,文学呈现出一种繁荣景象。

⏹草根文学(大众文学或平民文学)、网络文学、地摊文学的出现,极大拓展了文学生长的空间,但也良莠不齐。

手机短信文学

⏹70后,80后创作

⏹诗歌领域的口语、民间立场,梨花体,第三代

⏹红色经典的改变改版,恶搞文学,戏仿文学

⏹文学研究领域:

⏹批评的方法发生改变,批评理论也随之改变,影响着文学理论。

比如生态批评,电脑朋克批评,性别批评等等。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评价文学现象或文学活动的立场,吸收不同理论合理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原则。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的依据(每个形态的含义是理解的难点)

⏹一个是关注文学创造活动的具体过程,按照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个过程,文学理论形态有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把文学当作一门知识。

⏹一个是从文学的外在联系、外在价值研究文学,这样的理论形态关注文学在社会存在中的作用及其价值,把它当作一种伦理的、实践的活动来看待。

按照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的线索,形成文学价值学、文学社会学、文学文化学等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

⏹1、文学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

⏹文学和其它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样,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过程。

⏹2、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活动。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3、在资本主义社会或市场经济下,文学像其它商品的生产活动一样,是一种生产过程。

艺术沦为商品,艺术为市场(消费者)而生产。

⏹4、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后面讲)

⏹5、文学是用来交流交往的一种活动。

⏹作家与世界的对话、作家与读者的对话、作家与作家之间的交流。

⏹第二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

⏹第二编内容简介

⏹题解:

本编研究文学的本质,第三章文学活动的的意义、构成、起源与发展。

本章重点文学活动的构成,难点文学起源论。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本质,理解文学含义。

重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解,难点亦如此。

⏹第五章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现状。

本章为了解性内容。

⏹第一节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

⏹所谓文学活动是指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的活动,总之围绕文学的活动。

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活动是生活活动的一部分。

⏹1、人类活动的性质

⏹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生活活动是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所进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人们不仅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自身。

⏹2、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1)人在生活活动中,与对象形成多重关系,其中,只有人能与对象形成审美关系,也就是诗意的情感关系。

只有人能够以具有诗意情感的文学艺术方式去感受事物,创造一种第二世界。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不仅生产物质产品,也能够自如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产精神产品。

⏹(3)生活活动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文学活动同样也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3、小结文学活动在人类整个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文学活动作为精神活动,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一方面取决于物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又对物质实践活动进行超越。

就是说,既受物质实践活动的支配,同时反过来影响物质实践活动。

⏹文学活动有别于其它的精神生产活动。

其它的精神活动如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

其中文学艺术是以形象为主要方式的精神活动,是审美性质的、具有美的效果的精神活动。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包括客观世界:

自然、社会、历史与现实

主观世界:

人的思想感情、主观感受,宗教世界。

总之,世界是与人有关的世界,都可以纳入文学创作的视野。

模仿论强调作者对客观世界模仿的逼真性,表现论强调表现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现实主义作品和浪漫主义作品的一个区别。

写实文学、叙事文学模仿世界为主,抒情文学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

其实都是对世界的反映。

西方的戏剧,史诗,重在于故事情节,就是对生活中发生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模仿,中国的抒情诗,散文是对人的感受、人对世界的看法的表现。

⏹二、作者

⏹重视表现主观世界的这个文学流派,在研究文学时,着重于研究作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

《尚书·尧典》-《毛诗序》。

也有一类文学观点强调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诗言志”往往跟诗反映社会生活共存。

因为诗歌的感情来自于对社会生活的感慨或感悟,而文学作品又主要通过抒情来反映生活。

⏹西方文论:

强调作者独一无二作用的是浪漫主义诗人。

首先,浪漫主义在文学本质本质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认为作者是文学的源泉: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其次,文学批评时,表现论强调作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主要考察作者的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再者,表现论高扬天才论,认为作家的天赋是其成为诗人的决定性因素。

⏹三、作品

⏹文学活动最后的结晶必然要以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离开作品一切都是空谈。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加工和改造,不同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当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看法与立场。

⏹在文学理论中,有一些理论家撇开世界与作者的要素,专注于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的做法出现20世纪初。

这些理论感兴趣的是作品的形式因素。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主要以诗歌为对象,专门讨论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问题。

认为诗歌语言的特殊之处就是对日常语言进行陌生化或“扭曲”、“变形”。

扭曲的手段就是比喻、象征之类的修辞手法。

要重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所谓文学性就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要素。

⏹苗恒黄河

以前没见过黄河

特别想看看黄河

后来终于见到了黄河

黄河很黄是唯一的感觉

在黄河大堤上走了半晌

我头也不回的离开了黄河

苗恒母牛

母牛每年都要生产一次

今年产下的是一头小母牛

母牛产仔后奶水很多

舐犊情深是母牛的温柔

小母牛就很快会长成大牛

许多年后会产下很多小牛

⏹英美新批评,出现于二战前,代表人物是瑞恰兹和艾略特,四五十年代在美国发展,代表人物是兰色姆。

主张在研究文学作品时要对文本进行“细读”,细读的目的在于关注作品的形式因素,比如重视音韵、格律、文体和修辞-联想、反讽、比喻等等。

⏹结构主义文论家(罗兰·巴特)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二元结构,认为作品一般有双层结构,表层与深层,研究时,要透过表层追踪深层。

⏹总之,形式主义文论家割断了文学跟作者的联系,也割断了文学跟世界的联系,势必走向一个极端。

但形式主义或新批评重视文学作品、诗歌语言自身特征的做法也彰显了文学自身的价值。

⏹四、读者

⏹读者不仅使文学这个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而且也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中国汉代以后有“我注六经”,西方有“释经学”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说明了文学作品在世代的传诵中,读者不断赋予作品新的意义,新的价值。

⏹重视读者的作用是上世界60年代以来接受美学的观点。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联邦德国的伊瑟尔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并没有万事大吉,相反,它留有很多空白,需待读者去完善去填补。

作品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召唤读者去阅读。

⏹马克思认为,文学作为一种商品,它要在读者的消费中去实现其价值,生产为消费提供产品,消费取向也影响着作品的再生产。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的现状看,读者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者也不应因为这样而一味投其所好,而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欣赏水平。

⏹文学活动是四个因素之间的交流活动。

其中,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础,也是读者和作者生存的环境,作品是交流的媒介。

四个要素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过程。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起源

⏹一、

⏹1、巫术说。

巫术是人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

英国人类学弗雷泽在他关于土著社会的研究著作《金枝》中提出了巫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

⏹巫术活动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事件,可以看作戏剧故事的雏形。

巫术活动中的面具、壁画、雕刻均与相应的绘画艺术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巫术说不是直接说文学艺术来源于巫术,而是说巫术跟文学艺术之间有着某种渊源,巫术活动对艺术有着某种启发。

实际上,巫术的本来意义主要具有实用的目的。

⏹2、宗教说

⏹巫术认为通过仪式可以控制自然力,但宗教认为这种做法不行,宗教是向超自然的神灵祈求帮助。

宗教活动晚于巫术,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事情。

⏹宗教与文学、绘画、雕刻、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在欧洲中世纪,各种艺术题材几乎全部来自于宗教。

文学题材来自于宗教故事,壁画、雕塑描绘上帝、基督、圣母,音乐也在教堂中得到发展。

西方自中世纪以后的历史尽管没有像中世纪那样单一,但文学艺术受到的宗教影响却是源远流长的。

⏹当然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只是说明了一部分文学艺术,并不能说明全部文学艺术活动。

因此,也具有片面性。

⏹巫术说与宗教说并不表明巫术或宗教是文学的起源,它产生或生产了文学,而是说文学与巫术、宗教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主要是讲巫术或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巫术的思维方式与文学相似,巫术礼仪成为文学的素材等等。

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在西方文学或西方文化中更为密切些。

宗教与诗歌,宗教与悲剧、宗教与音乐等,另外它的幻想性,对彼岸世界的渴望跟文学具有相似性。

⏹3、游戏说

⏹游戏说由康德提出,在席勒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

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活动像游戏那样,是人的“过剩精力”得以宣泄的方式。

另外,游戏活动和文学艺术活动都需要想象。

因此,从动力和方式上看文学艺术的产生就相当于是一种游戏活动。

⏹4、劳动说

⏹劳动说是我们关于文学艺术产生的正确说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首先,劳动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和条件。

人在劳动进化了四肢和大脑。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为了交流信息,减缓疲劳,需要语言、节奏、动作来表示,这慢慢促成了文学艺术的产生。

⏹再次,劳动为文学艺术活动提供了素材和描写内容。

⏹另外,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早期的文学是口头文学,劳动中的语言、节奏、动作成为诗歌、音乐、舞蹈的前身。

⏹二、文学活动发展当中与经济基础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文学随劳动生产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并不总是同经济发展同步。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于人类历史的相对低下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文学艺术与物质生产并不是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繁荣昌盛。

⏹不平衡的原因在于:

⏹经济基础虽然是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影响,而是要通过很多上层建筑领域的中介环节起作用,这些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产生影响。

因此,经济基础是根本原因,终极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

第四章文学的本质属性

⏹本章线索,由对文学含义的广义与狭义的认识,切入到对文学统一的性质的认识:

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中西文学含义的演变历史

⏹中西文化史上,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并没有将文学从文化当中区别开来,也没有将文学从其它艺术种类中区分开来。

文学与文化的纠葛,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二、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审美的语言艺术

⏹审美一词将文学从文化中分离出来,与科学区别开来,也与社会科学的历史、政治、宗教、伦理、社会学等学科区别开来。

⏹语言一词将文学同其它艺术种类区别开来。

⏹三、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相对性,文学的标准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总之,具有一定的想象性/形象性/特殊韵味的语言艺术可以看作是文学.

⏹对口语写作、先锋文学作为文学的特点

⏹风沙吹过                       赵丽华

⏹        风沙吹过草原        

⏹               风沙吹过草原的时候

⏹              几乎没有阻挡

        所有的草都太低了

        它们一一伏下身子

        用草根抓住沙地

 

        风沙吹进城市

        风沙终于吹进城市

        在城市的街道上

        它们飞奔

        步伐比行人还快

        它们遇到混凝土建筑

        遇到玻璃幕墙

        它们一路地往上吹

        带着情绪往上吹

        在最高的楼层

        呜咽的最厉害

 

        风沙吹过我居住的城市

        向南一路吹去

        风沙还将吹过我

        吹过我时

        就渐渐弱了下来

⏹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中的语言

他们决定遇见的

第一块岩石的。

回忆。

送给它音乐。

其余的岩石

有福了。

他们分享回忆。

等候音乐来拯救他们进入消沉。

这是1959年之前的一个片断。

沉思默想的英雄们表演牺牲。

在河流与山脉之间。

一些凄苦的植物。

被画入风景。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从社会结构来看,文学属于上层建筑,而且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但将文学跟其它意识形态相比,文学又属于特殊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由经济基础决定,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往往通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或宗教、道德、伦理发生作用。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与其它一般意识形态的差异

⏹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是指艺术的领域,审美表现的领域。

⏹它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

⏹它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中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及其它意识形态的因素,是指在用审美方式表达社会生活时又与其它上层建筑内的各个因素具有密切关系的意识形态。

⏹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对文学性质的探讨。

⏹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那来自于苏联阿·布罗夫,80年代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用“审美”一词区别文学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差异。

此后、钱中文、王元骧、王向峰等人对这一问题予以进一步讨论。

⏹三、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几个表现

⏹文学是无功利性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与功利性、理性、认识性辩证统一的结合体。

⏹1、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既是无功利的,但无功利本身又隐含着功利目的

⏹所谓无功利是指在直接意义上它不是用有用无用衡量的。

在创作的时候,要“虚静”,“淡薄名利”。

在阅读时也要在自由的状态下阅读,把它当作美的对象去欣赏。

⏹所谓功利性首先是指文学用自己的话语掌握了世界,文学审美地掌握了世界,把握了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从文学的社会功用看,文学反映社会,干预社会、改造社会。

⏹2、文学既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

⏹文学是感性的存在方式,作家创作时,读者阅读时都能透过语言想象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

但文学不仅是形象的存在,又蕴涵着深层的理性思考。

在创作时,作者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对素材、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的处理都是理智思考的结果。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蕴涵着思想性。

读者阅读时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理性的思考结果。

⏹3、文学既是抒发感情,饱含情感的,又是对社会生活的理智认识。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特点

⏹一、文学是一种话语蕴藉形态。

话语的五个要素:

⏹说话者、受话者、沟通、文本、语境。

⏹二、文学语言蕴藉的两个特点:

⏹含蓄、含混。

⏹至此,关于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六章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前面讲文学活动的起源、文学活动的发展时已经讲过,只不过把它当作活动,当作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来谈论。

⏹所谓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创造活动

⏹所谓精神生产是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

⏹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有一部分人可以专门从事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直接和权力有关系,一部分成为统治阶级,一部分依旧是被统治阶级。

⏹人类社会的历史经历四种基本形态,精神生产也随之经历了四种形态。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进行创造

⏹人们以符号来思维,并通过符号展现思维的成果。

⏹精神生产以符号来思维,但依然要借助物质手段来完成。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精神生产是个体的、独特的、受限制较少的生产活动。

⏹三、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1、文学生产跟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科学活动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客观真理和规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以便于人们按此合理地生存生活。

⏹文学活动是主观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个体性。

文学也包含科学、客观认识的因素,但将它情感化、形象化了。

⏹文学无论是描写社会生活、历史还是宗教世界,它的目的都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不是对现实的否定而是对现实的肯定。

宗教虽然有文学性,但宗教的目的是对现实的否定。

⏹2、文学是特殊的生产

⏹文学的手段是语言,运用中的叫“言语”。

⏹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第二节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客体与主体

⏹一、文学创作的对象或者客体

(一)文学理论史上的观点

⏹1、客体即“自然”说,即文学写什么的问题

⏹朴素唯物主义的文学观。

自然一个是自然界、后泛指社会生活。

⏹古希腊的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的模仿论与柏拉图唯心主义的模仿论,一个模仿自然,历史,社会生活,一个模仿理式、理念。

⏹中世纪宗教学意义上的模仿论:

艺术模仿上帝

⏹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模仿论

⏹文字的起源来自于自然,文化文本《易经》的起源也来自于自然。

后来的文学理论

⏹2、客体即“情感”说

⏹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客体即人的心灵。

人的思想、理性,人的意志、抱负,无意识

⏹柏拉图:

诗歌模仿了人的情欲。

⏹文学模仿情感,表现情感,盛行于18世纪启蒙运动、感伤主义(消极浪漫主义)、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兴起之后。

⏹20世纪苏珊·朗格认为文学是一种情感符号。

⏹中国文学“主情说”参见前边文学要素的内容。

⏹西方文论中单纯将文学看作是情感的表现,并且割断了情感与现实的联系,这是片面的。

(二)正确而辩证的说法: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指人生活于现实世界中所形成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自然界。

无论是侧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还是对心灵世界的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怎样理解神话、童话、神魔小说、科幻、玄幻、灵异等小说跟现实生活的关系?

⏹2、进入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改造的社会生活。

生活当中一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成为文学的素材是必然的。

但丑的东西经过作家的批判也就具有了审美价值,同样能够成为文学反映的对象。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体验可以是直接体验,也可以是间接体验,总之,熟悉或者较为熟悉的生活。

体验饱含着情感、思考、认识、判断。

⏹上述三个方面是对于文学创作对象特殊性的界定。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对于文学主体的种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柏拉图认为会模仿说明不了什么,作为艺术的模仿者和一般的技术工人的差别不大,都是匠。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者的模仿是出于天性。

诗人对生活的模仿不是被动的模仿,也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实事求是地记录现实。

⏹艺术的模仿不仅是对生活的原样模仿,也需要作者通过想象、虚构对生活加以改造。

⏹2、主体是“旁观者”或“移情者”

⏹“旁观者”的意思是指创作主体与社会生活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与对象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

道家的“虚静无为”

⏹“移情者”是指创作主体在对对象进行观照时,自己内化到对象之中,达到“物我两忘”、“与物同化”的地步。

⏹这两种说法在说明创作现象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最恰当的说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作的主体是自由自觉地从事艺术生产活动的人,是精神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文学创作者生活体验、生活感受,对生活评价,并且把这种评价体现在作品中,文学主体更是创造者。

⏹3.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具体的人。

人具有差异性,作品同样具有差异性。

⏹第三节文学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二、文学创作活动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七章文学创作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疎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板桥《题画·竹》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一、材料的准备-眼中之竹

⏹获取材料的途径

⏹从专注程度:

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

⏹从渠道:

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