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331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4 大小:75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4页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4页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4页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4页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2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docx

小学生心理学教案概要

《小学生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有两千五百多门学科,其中,心理学居于中心位置。

在众多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心理学是最显要的一门。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写出了《心灵论》一书。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孟轲及荀子等人,对人的心理现象也有不少的论述。

但是,心理学真正成为

一门独立的科学,则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

一、什么是心理学一个正常的人,不管是在清醒状态,还是处于睡梦之中,不管是从事社会实践,还是自发的本能活动,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现象。

应该说,心理现象是人们最熟悉、体验最多的现象。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灵魂”(psyche)和学问(logos)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之学”。

“灵魂”是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

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对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应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供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辨的方式,而逐步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拔的科学依据,心理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而心理学则是本世纪的带头科学。

可见,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因此,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的研究对象,心理学也是这样,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现象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像等过程。

我们看到一种颜色,听到一种声音,尝到一种味道,闻到一种气味,摸到事物表面的光滑程度或温度等,都是属于最简单的认识过程——感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我们能够辨认出这是盛开的牡丹花,那是歌唱的百灵鸟;这是鲜红的苹果,那是崭新的书桌等,就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可以统称为感知觉。

感知过的事物能够以经验的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认或回忆起它的形象和特征。

例如,人们游览了杭州西湖,其美丽的景色就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叫做记忆。

人不仅能直接地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还能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

例如,医生根据病人的脉搏、体温、舌苔等的变化,可以推断其体内的疾患;教师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和言行,可以了解其内心思想变化,这些都是思维。

人在头脑中不仅能够再现过去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

例如,文学艺术家塑造典型形象,我们在头脑中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情景的勾画等,这类心理活动的过程叫做想像。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像都是属于人的认识过程。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是呆板的、冷漠的,而总是对它表现出鲜明的态度体验,渗透着一种感情色彩。

例如,我们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为取得的成绩而喜悦等,这些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态度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过程。

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对它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够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

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人总是主动地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并树立信心,坚持不懈地去战胜。

困难和挫折,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人凭借意志的力量,支持、保护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反对,摒弃自己所厌恶的事物,积极主动地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所以,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一般说来,认识过程是情感、意志过程的基础。

没有认识,人的情感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只有在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人才能自觉地进行意志行动。

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

一个对教育事业有深厚感情,并具有坚强意志力的教师,必然会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刻认识教育和教学规律,从而出色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的共性,但心理过程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时,由于社会生活环境教育、先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又会表现出特殊性、差异性,并逐步形成人的心理的个性。

性是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

包括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个性倾向性的成分中,需要是基础,它对其他成分起调节、支配作用;信念、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

总之,个性倾向性作为个性的潜在力量,使人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这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具体表现。

个性心理特征体现着人的心理的鲜明的差异性。

例如,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有的擅长绘画,有的人有音乐天赋,这些都是能力方面的差异。

有的人外向、有的内向;有的人性情暴躁,有的人则安静沉着,这是气质方面的差异。

有的人踏实勤恳,有的人敷衍懒惰;有的人自私虚伪,有的人大方真诚,这是性格方面的差异。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非常紧密。

首先,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时,总具有个人的特点,也就是说,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

其次,个性心理要通过人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并制约着心理过程的发展。

正是因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融会,相互制约,才形成一个人完整的心理面貌。

需要指出,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叫做注意,它不属于某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属性。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方面,其具体结构参见下列图式: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情感过程注意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后,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应用也十分广泛。

今天,在普通心理学这个主干的基础上,已经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分支,例如: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形成了一个分支繁茂的心理科学结构体系。

三、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

而学生要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品德,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像、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才可能实现。

心理学研究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规律,研究情感、意志的特点和培养规律,研究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这些对教师确定教育、教学的原则和内容,选择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形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学知识是教育理论的科学基础。

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富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才能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出色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这已被中外教育的历史经验所证明。

因此,师范生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学。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它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问题涉及最根本的哲学观点和科学观点。

科学心理学认为: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究竟是什么?

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清楚的。

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所以,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如同肺是呼吸的器官,呼吸是肺的机能一样。

(一)人脑的结构从结构上看,人脑并不是简单的一整块,而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是由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的。

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大脑。

大脑由左右两半球构成。

其表现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半球皮质,简称皮层。

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的管理者和调节者。

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很像核桃仁,它是由150亿个脑细胞分6层组成,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互相交错在一起。

灰质下面是白质,白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

这些纤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以利于传递信息。

大脑半球皮质可分为4个部分:

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其中额叶是进化过程中最新发展起来的部位。

人脑的额叶得到充分的发展,占皮层表面的29%。

(类人猿只占16%,狗占7%)大脑半球皮质是高级神经中枢,它所进行的神经活动称为高级神经活动。

大脑半球皮质以下的其他部位是低级神经中枢。

二者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发出大量的神经,与身体内外的感觉器官、效应器官相联系。

(二)人脑的机能1、大脑的机能。

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

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况又会报告给大脑,以便进一步调节。

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不对称的。

它们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反的那一半,即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边。

皮层上的4个叶在机能上也有所分工,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与肤觉有关,此外,还与身体运动有关;额叶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额叶损伤(如疾病、受伤等)不仅引起智力低下,还会引起个性方面的障碍。

皮层各部位既分工又合作,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协调一致。

新近关于人脑研究的成果表明,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它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2、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按起源分为两类: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如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就是属于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

例如,在学校中,铃声与许多活动相结合,如起床、上课、吃饭、休息等,于是,铃声对我们产生了信号的意义,变成了条件刺激物,什么样的铃声便会引起什么样的行动,这就是条件反射。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一类是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系统),包括物理环境中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刺激物,例如视觉的“望梅止渴”。

另一类是抽象信号(第二信号系统),即人类的语词,例如“谈梅生津”。

抽象信号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

按照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有关人脑中心理的东西与神经生理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科学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但大脑不能凭空和单独产生心理活动,只有一定的对象作用于人脑时,心理活动才可能产生。

这一对象就是客观现实。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客观现实是指在人的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它们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们通常将这些环境划分为物理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如天体宇宙、山脉河流、四季变更、飞禽走兽,也包括人造的环境,如城市,乡村、住宅、交通等。

客观现实还包括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同伴、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显而易见,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人脑加以反映的对象,没有这些对象也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

客观现实无论是物理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类心理的源泉,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需要、兴趣、信念、价值观、道德观、自我意识、能力以及性格,最终乃至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我们以儿童掌握社会规范为例来说明。

大家知道,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如道德、纪律、法规等。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学会掌握遵守这些规范,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起初,对于儿童来讲,社会规范作为一种外部规范而存在。

年幼儿童的外部规范主要来自家长。

年长儿童的外部规范主要来自同伴,在学校中还有教师的作用。

家长、同伴、教师以及其他所有直接参与儿童生活的人,通过各种具体的方式,将社会规范教给儿童。

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将社会规范等外部因素逐渐过渡到心理内部,并在行动中重新表现出来,变成一个自觉的规范行为。

儿童的这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是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

没有社会规范的存在,没有社会交往的存在,没有社会活动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儿童的规范行为的出现。

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而且,客观现实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二)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反映”,就像一面镜子。

当你站在一面镜子前,镜子里便出现你的镜像,这就是一种反映。

但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最直接的和被动的反映。

心理则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例如,同一教师上课,全班同学的理解和评价决不会全都一样。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身心状态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有差别。

比如,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看见孩子就格外顺眼;而当不顺心的时候,则可能拿孩子出气。

由此可见,心理反映的内容尽管是客观的,但反映的性质却带有主观性。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需要相联系,具有一定的动机。

在行动之前,人总是对行动是否可行进行探索,对行为方式作出抉择。

而且,人的每一行动都要受到大脑的评价和修正,即反馈。

心理的这一能动性,使人的行为程序前后一致,保证了内部动机与外部行为结果之间的统一。

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可见,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客观条件是否起作用以及起什么样的作用,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客观条件,而是取决于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

心理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

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关键在于活动。

(三)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实践活动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劳动、学习、交往等。

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与周围的客观现实发生联系,从而认识周围世界。

因此,心理产生于实践活动之中,也表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人的活动的必要条件。

无论是儿童游戏,学生学习,工人做工,科学家做实验,各种活动都有感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的参加,否则,活动就无法表现出来。

同时,人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活动中发生、形成的。

小学生只有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他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只有不断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不断交往,他的道德水平才能提高,也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

人脑对现实的反映是否正确,也可在实践活动中经受检验和校正。

当你看到桌子上有一只苹果并想取它时,你必须走近桌子,伸手去拿;手伸偏了就拿不到,这时你势必要调整动作,直到拿到为止,从而说明你的反映是正确的。

因此,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客观现实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实现主客观对立统一的中介。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在于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心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的。

关于心理的实质,不仅是心理学,也是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实质的认识还会不断深化。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尤其是研究教育或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广大教师的职责。

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一般随研究课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采用各种方法时,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恩格斯说过: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7页。

毛泽东同志也曾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64年版,第801页。

这就是说,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心理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的产生与活动的外部及内部的条件密切有关,它的历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以,研究人的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依据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严格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根据主观愿望或猜测来分析人的心理。

(二)发展性的原则

心理现象和其他的物质现象一样,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任何心理现象都有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即使是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由于长时间各种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发展的原则。

我们不仅要看到心理的现时的特征,而且要看到其发展的前景,要在发展中考察各种心理现象。

(三)系统性原则

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生活在具有不同质的多系列系统之中。

一方面,人作为生物实体,处在生物进化的系统之中,处在外部的物理系统、生物系统之中。

人作为一个生物的实体,内部又有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许多亚系统。

人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系统,上千亿神经细胞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实体,处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之中。

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又不能不把它放在社会系统中去加以考察。

对于人这样多层次、多因素的极其复杂的系统的心理现象作系统的分析时,必须做到:

①要在各个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去认识整体;②要从心理所涉及的不同水平(从无意识到意识的水平)去加以考察;③要对心理进行多侧面(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心理)的分析;④要对心理作发展层次的分析;⑤要考虑到心理特性的多序列性;⑥要考虑到心理的决定关系的复杂性。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因此,通过对人的言行、表情等外部表现的观察,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手段。

观察法可按不同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长期观察指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地进行系统观察,积累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学期或几年之内对某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生活、劳动等各种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从而了解其个性心理的特点。

定期观察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每周一次)持续观察,到一定阶段予以总结;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被观察者的多种心理现象同时观察的方法。

如对学生进行个性鉴定,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重点观察法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只对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如对学生上课时注意特点进行观察;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群体观察指研究者的观察对象是一群体,记录这一群体中发生的各种活动。

个体观察又称个案法。

是对某一个体作专门观察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

个案法具有启蒙和试点的作用,也适用于特殊个体(如天才儿童、精神病患者等)的研究。

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专家如德国的普莱尔、英国的达尔文、中国的陈鹤琴都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

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技术。

要想成功地应用观察法来研究人的心理,观察者必须做到:

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②在客观的(自然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③对被试的外部条件、身体变化、表情动作做详细的记录。

④正确地说明和理解被试的各种外显行为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做出确切的、科学的解释。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研究者(主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是一种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1.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里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

它可以提供精确的实验结果。

常用于对感知、记忆、思维、动作和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2.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在被试者的原有环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

例如,教室里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条件下,研究教师的语调对小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在运动场上研究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互相行为等。

(三)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1.谈话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研究对象的看法、态度;或让他们作一个简单演示,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中分析心理的特点。

2.问卷法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问题,让被试(被研究的对象)回答。

问卷法要求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清晰、易懂,不能模棱两可,也不应有暗示;要求被试者回答问题实事求是,严肃认真,表述正确。

问卷法不仅可以研究个体心理,也可以研究群体心理;不仅可以当场进行,也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问卷法能够比较迅速地获得大量资料,便于定量分析。

但不便对被试者的态度进行控制,获得的材料也不够详尽。

3.测验法用编制好的心理测验作为工具测量被试者的某一种行为,然后将测得的数值与心理测验提供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可以看出被试者的个别差异。

在心理学中,常用来测量智力和个性特征。

4、产品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人的作业、作品、日记、手工制作、考卷等的分析,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特点,如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或兴趣、能力、性格等特点的一种方法。

5个案法

这是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方法,是对某一(或某些)个体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方法。

它是对人的心理纵向地、连续地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超常儿童、犯罪青少年等具有特殊情况的个体的心理研究。

6教育经验总结法

它是研究者有目的地整理总结教育实践中的那些行之有效经验,并从中提炼出所包含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总之,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在研究一个心理学课题时,不应该只使用一种方法,而应该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这样它们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真正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四节心理学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