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242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我给江主席献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

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文分段。

  3、过程方法:

  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学会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

  教学难点:

  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教学准备:

  文配套录音带、有关“香港回归”的录像带,投影仪、录音机、明胶片若干张、生字卡等。

  教学时间:

共两时

  第一时:

自学质疑,初步体会

  第二时:

自主探究,体情悟道

  第一时

  教学内容:

  自学质疑,初步体会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文。

  2、学会本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文分段。

  4、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文,初步感知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质疑问难

  、我们曾学过一篇文《“东方之珠”》,同学们知道“东方之珠”指哪儿吗?

(香港)

  2、你知道有关香港的知识吗?

  学生介绍:

香港的风景、历史、回归日

  3、你知道香港现任行政长官是谁?

学习生字“董”记住“董建华”

  4、1997年6月30日,江主席等中央领导来到香港和英方政府举行交接仪式,在香港的启德机场,中央代表团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香港的一位少先队员姜咪咪(板书:

姜咪咪)代表香港青少年给江主席献花(板书:

给江主席献花),事后姜咪咪写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作文《我给江主席献花》。

(板书:

我)

  、读题,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读文,扫清障碍

  、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教师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

  

(2)学会本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请你按照“冒雨等待”、“激动献花”、“幸福忘不了”给文分段。

  2、学生自学,教师置身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3、全班交流。

各组发表意见,主要说说小组内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想解决吗。

  4、继续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三、再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愿选择文片断读,其他同学说说听了全文有什么感想。

  2、学生发言。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毯、频、董”

  五、布置作业

  、继续朗读文,争取做到有感情朗读。

  2、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第二时

  教学内容:

  自主探究,体情悟道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文。

  2、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

  3、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学会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

  教学难点:

  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观看录像

  、读题

  2、通过上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人们特别是姜咪咪的心情?

(板书:

激动万分、无比兴奋、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幸福)

  3、观看录象,展现香港回归的过程。

  教师语言导入:

189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香港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

今天,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多么激动,让我们和香港人民一起来体会。

  4、观看后,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自学文,感知文内容。

  、自学文,体会激动、高兴的心情。

把能表现香港人民激动兴奋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进行总结。

  三、师生对话,深入体会香港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等待”一部分。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1)师生交流:

  秩序井然兴奋激动竟

  

(2)理解:

我捧着准备献给江主席的鲜花,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

  a、谁来把“我”的心情读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想一想,此时“我”的心情为什么这样高兴、激动?

  、人们仅仅是今天在等待吗?

  d、过渡:

长久等待了一个世纪,来了,来了,中央代表团的专机出现了,人们的心情更加激动,谁来读。

  2、学习“献花”部分

  过渡:

人们站在红地毯两侧,心情是一样的,他们都在兴奋而激动地等待着江主席的到来,竟顾不得擦去脸上的雨水。

盼着,盼着,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1)说说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的激动的心情?

  

(2)理解“沸腾起来了”:

你仿佛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3)理解“欢迎!

欢迎!

热烈欢迎!

……”

  a、如果你是香港的百姓,你会怎样说?

(展现情景)

  b、将自己的感情宣泄表达出来,再有感情地朗读。

  、让我们看看当时欢迎的场面。

(中间可以插入录象)

  d、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4)理解“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受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如狂、激动万分呢?

  a、请看这些资料:

  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

  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

  86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以南。

  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租期99年。

  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b、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触?

  、指导朗读

  d、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百年耻辱、自己国家的、怎能)

  e、指导朗读。

读出自豪的心情。

  3、学习“忘不了”部分

  

(1)“我”代表二百万青少年献花,心情更加激动,从哪里可以看出?

  

(2)理解“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a、体会我的心情:

“失散多年”原指什么?

现在指什么?

“母亲”指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

  、仅仅是“我”感到幸福吗?

  读:

我、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香港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

  d、看录象,体会香港人民的喜悦的心情。

  (3)此情此景,我代表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我……多么幸福啊!

  4、总结:

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

(我激动香港回归祖国)

  、延伸:

十六大(图片)、澳门、台湾等。

  四、总结文,布置作业

  、总结文。

  2、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文;

  围绕“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出一期手抄报,或开一个主题班会。

  6、天安门广场

  教学目标:

  、学会本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生字,不仅要注意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还必须书写正确、工整。

  2、读懂每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意思。

  3、认真阅读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第4—6段。

  教学重、难点:

  、认真读懂每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意思。

  2、认真阅读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法:

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经验

  自由表达

  学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资料

  2、

  3、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时间:

3时

  第一时

  教学内容:

初读文

  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2、提问:

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那个广场吗?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呢?

  3、板书题,简介“天安门”。

  二、初读文

  、要求自读文:

根据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部分容易读错的生字词,指名读,并且正音,强调“矗、曙、政”等字的读音。

  ⑵进行重点字词的记忆训练:

默写,反馈指导。

  “碑”的关键笔画“ノ”,“袖”的偏旁是“衣字旁”,“沸”字右半边的正确笔顺。

  ⑶轮读有关生字词,要求读正确;教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描红。

  ⑷指名读文,引导读顺长句,教给停顿方法。

  三、默读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轻声再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文,不添字,不漏字,读得比较流畅,有一定的速度。

  2、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组长指名分小节读文,组员评议,打分。

  3、大组汇报:

教师抽读,大家评议,给小组打分。

  四、默读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默读文,要求:

有一定的速度,并且思考:

天安门广场有什么特点?

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天安门广场的?

  2、小结:

①广场上的景物②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③广场清晨升旗和节日的壮观景象

  3、再读文思考,仍要求有一定的速度:

由此可见,文可以分为哪几个段落?

怎样分?

  4、小结:

(1)二(2-3)三(4)四(-6)

  五、讲读第一段

  、指名读,其余思考:

这段讲了什么?

  2、讨论:

①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②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两个词语是什么?

为什么最重要?

  3、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初读了文,你对于天安门广场有着怎样的印象?

  2、布置作业:

  ①熟读文。

  ②听写生词。

  ③完成习字帖,注意间架结构。

  ④请以“宽广”、或者“壮观”为主题搜集资料,给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第二时

  教学内容:

讲读文第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领袖

  宣告

  纪念碑

  雕梁画栋

  政府

  沸腾

  博物馆

  尽收眼底

  2、同桌交流反馈,进一步强调“袖、博、沸、碑”的正确书写。

  3、提问:

天安门广场是一座什么样的广场?

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天安门广场的?

你愿意就哪一个特点来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

  二、讲读文2、3自然段

  、指名读2、3段,思考:

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

(讨论后回答,理清方位)

  2、完成后第四题:

出示挂图,指名介绍各个景点的位置。

重点理解并且用好文中的方位词“北端、前、两旁、中央、南端”,思考:

观察点有变化吗?

  3、小声读文的2自然段,思考:

你从哪儿看出天安门的雄伟壮丽?

把你认为写出天安门雄伟壮观的语句勾画下来,在你觉得写的好的地方加上着重号。

  (重点理解“雕梁画栋、蟠龙花纹、挺拔”等词,同时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天安门的壮丽。

)在此基础上朗读。

  4、自由朗读第3段,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壮观?

勾画有关语句。

  ⑵广场上有哪些建筑物,他们有什么特点?

  (抓住“眺望、矗立、高大、金光闪闪、巍峨壮丽”等词,读中评析。

  、看图完成练习:

  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

  )的人民大会堂

  ★(

  )的毛主席纪念堂

  ★(

  )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

  )的五星红旗

  ★(

  )的天安门

  6、指导朗读:

让我们尝试读出来吧。

  三、讲读文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2、抓住重点词指导理解:

  ⑴“向往”是什么意思?

  ⑵看图激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告?

训练朗读。

  ⑶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3、齐读第4自然段。

  四、讲读、6自然段

  、小声读,思考:

这两段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

理清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日之时。

  2、再读第自然段,思考:

升旗仪式怎样进行的?

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

  3、出示句子:

“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提问:

你对于这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

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受来?

  4、小声读第6自然段,想像文描写的画面。

思考: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把你喜欢的词语、句子勾画下来,向大家介绍你的阅读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想像来谈。

  (通过朗读评析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在读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等词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

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朗读交流:

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评议朗读:

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

  6、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你能用上它们也描述一段类似的景象吗?

  7、出示填空题,指导背诵第六自然段。

  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

  ),(

  )。

无数盆鲜花组成(

  ),把广场装点得犹如(

  )。

入夜,(

  ),(

  ),天安门广场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

  ),。

鲜花与彩灯(

  ),礼花伴歌声(

  ),天安门广场。

  五、总结全文,堂练习

  、小结:

通过学习,你对天安门广场有了怎样的认识?

你想去吗?

为什么?

  2、出示图片,要求仿照文第二小节的写法描述图画上的景象,注意方位的顺序,用上我们学过的成语。

  第三时

  教学内容:

进行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听写后词语★

  

(二)按要求写词语:

  、先用下列生字组词,然后给它换个偏旁,并且组词:

★★

  栋:

  )(

  )(

  )(

  )(

  )

  博:

  )(

  )(

  )(

  )(

  )

  袖:

  )(

  )(

  )(

  )(

  )

  政:

  )(

  )(

  )(

  )(

  )

  沸:

  )(

  )(

  )(

  )(

  )

  犹:

  )(

  )(

  )(

  )(

  )

  眺:

  )(

  )(

  )(

  )(

  )

  2、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

  án寒

  ()热

  格

  (

  )水

  zhuàng观

  形(

  )奖(

  )强(

  )

  zu?

  )法(

  )位

  以身(

  )则(

  )用

  3、近义词:

★★

  壮观(

  )

  眺望(

  )

  庄严(

  )

  宣告

  4、写出描写节日热闹景象和建筑物的成语:

(至少各4个)★★★

  (三)选词填空:

★★★

  矗立

  挺立

  直立

  耸立

  、看,青松(

  )在这一片茫茫风雪中,是那么坚强无畏!

  2、路两边那两排高高(

  )的白杨,可是绿洲人民心目中的“守护神”呢!

  3、一进雨花台烈士陵园大门,一座栩栩如生的烈士群雕(

  )在眼前。

  4、巍峨的雪山(

  )在远远的地平线上,就像一位静默沉思千年的智者,吸引着我们。

  (四)请你为一位没有见过天安门广场的亲戚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上的景物,注意语句通顺,简洁,用好方位词。

(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组织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五)默写本中你最喜欢的一小节。

★★★★

  板书设计:

  

  天安门

  

  广场上的景象

  广场四周的景点

  6、天安门广场

  (宽广、壮观)

  广场的象征意义

  

  升旗和节日的广场

  7、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目标:

  、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学习给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文。

  教学重、难点: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文。

  教法:

情境式

  启发式

  读悟式

  学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徐悲鸿的图片及介绍

  2、

  3、要求同学们了解徐悲鸿的资料,要求至少能比较详细地介绍一幅他地作品

  教学时间:

3时

  第一时

  教学内容:

初读文,理清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

  、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提问:

这是一幅国宝级作品。

谁见过,并且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它?

  2、谈话:

它的作者就是——(板书题)

  3、简介徐悲鸿。

提问:

还有谁有补充?

  4、组织解题:

  ⑴“励志”是什么意思?

通常什么时候需要“励志”?

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经过预习解决了哪些?

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二、初读文

  、轻声自读文,要求:

  ⑴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⑵在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⑶将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⑴正音:

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⑵词语释义:

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指导写生字:

  ⑴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音。

  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⑶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三、再读文,理清段落

  、自由读,要求比较熟练,有一定速度,读完后思考:

徐悲鸿的“志”是什么?

他是怎么“励志”的?

结果怎样?

尝试连起来用一两句连贯、通顺的话说说。

  2、默读文,要求按刚才的归纳将文分为三部分。

  3、小结:

一(1-3)

  二(4-7)

  三(8)

  四、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现在,你能说说这篇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布置作业:

  ①熟读文。

  ②听写词语。

  ③用一两句连贯通顺的话概括文的主要意思。

  ④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当时中国的世界上地位。

  第二时

  教学内容:

细读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生字词。

  2、组织反馈。

  3、提问:

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二、细读文

  、小声读1-3自然段,思考:

徐悲鸿留学时发生了什么事?

为此,他立下了什么志向?

  2、那位外国学生说了什么?

默读外国学生的话,思考:

  ⑴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⑵哪一句话最使徐悲鸿和我们气愤?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讨论: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3、提问:

那么,这个外国学生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谁能结合资料谈谈。

  4、提问:

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

  、徐悲鸿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提问:

①“激怒”是什么意思?

“激怒”的人会怎么做?

  ②徐悲鸿被激怒了,说明了什么?

  ③激怒的徐悲鸿是怎样的?

他为什么会这样?

  ④你支持他这么想吗?

为什么?

  ⑤“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⑥他打算用什么样的“事实”来让那些瞧不起中国人的人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6、谈话:

是呀,徐悲鸿也是这样想的。

我想每一个真正有骨气,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都会这么想,这么做的。

  7、指导朗读:

现在,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吧。

  8、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

讨论:

  ⑴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与文中原句比较体会。

  提问:

①这两个句子,你觉得那个句子更能反映出“被激怒的徐悲鸿”的样子?

  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你喜欢它们吗?

为什么?

  ⑵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这几个词语。

理解它们的意思,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默读文、6小节,思考:

哪些地方的描写突出了徐悲鸿的“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分别勾画下来,在边上写出自己的体会。

  0、组织交流。

  1、结果呢?

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

  提问:

①这儿的“功夫”指什么?

这个词语还有什么意思?

  ②徐悲鸿花了怎样的“功夫”?

默读、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③联系徐悲鸿想一想,“有心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这话还可以用来形容谁?

为什么?

  2、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

默读第8小节,思考:

徐悲鸿取得了哪些成就?

  3、讨论归纳出:

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

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4、出示这次外国学生说的话。

  提问:

⑴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

  ⑵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这句话通常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⑶外国学生这么说,说明了什么?

  ⑷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⑸现在,徐悲鸿此时内心可能有什么想法呢?

  、谈话:

是呀,只有用事实才能让他们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三、总结文,布置作业

  、小结:

学习这篇文,你有什么想法?

  2、布置作业:

  

(1)熟读文。

  

(2)完成后练习3、4题。

  (3)为“真正的中国人”主体班会搜集资料。

  第三时

  教学内容:

进行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听写:

  二、辨析,组词:

★★

  努(

  )列(

  )栋(

  )试(

  )

  怒(

  )烈(

  )练(

  )式(

  )

  租(

  )倦(

  )陈(

  )负(

  )

  祖(

  )港(

  )阵(

  )付(

  )

  三、写出文的主要内容,尽量用上这些词句:

★★★

  嫉

  妒

  激

  怒

  励

  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