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附加题基础梳理复习课 含答案.docx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附加题基础梳理复习课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附加题基础梳理复习课 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附加题基础梳理复习课含答案
附加题
第一课时 附加题基础梳理(复习课)
“饽饽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
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
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
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
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
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
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
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
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
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侃李蟠: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
仪容如绛勃,刀笔似萧何。
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
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自此,李蟠“饽饽状元”的雅号便传遍士林。
(1)探花作的那一首调侃诗,介绍了李蟠哪些情况或性格特征?
(2)李蟠中了状元,本来可能引起非议,但由于是康熙钦点,非议又不得而起。
你对此有何评价?
答案
(1)介绍了李蟠的声望高、仪容俊、文笔好、坚忍苦学等情况或性格特征。
(2)看法一:
康熙选拔人才,不仅看殿试成绩,还兼顾人的意志品格,值得肯定。
看法二:
李蟠考试拖延时间,使考试产生了不公平的现象,他不应该获得状元。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4题。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
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
又_琰_之_流_离_必_在_父_死_之_后_董_卓_既_诛_伯_喈_乃_遇_祸。
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
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
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断句。
“琰”“董卓”“伯喈”是三个人名,做主语,应在“董卓”“伯喈”前边断开,又根据句意,在“流离”后断开。
答案 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参考译文】
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
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
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诛之后,蔡伯喈才遇祸(被害)。
现在这两首诗中竟然说被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它们不是真的了。
大概是拟作的作者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诗记载在蔡琰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
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________。
(限填城市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这一试题,首先需要对一些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蔡琰生活在宋代之前,而在这个时期,“东京”一般是相对“西京”长安而言的,因此,“东京”指的应是“洛阳”。
答案 洛阳
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 )
A.《史记》B.《汉书》
C.《后汉书》D.《宋史》
解析 根据下文中的“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知是《后汉书》。
答案 C
4.苏轼从哪几个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
请简要要概括。
(不超过2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①“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说明这两首诗有其时代特点,诗风明白感慨。
②“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说明蔡琰受其父影响,不会尽情发泄。
③“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说明创作时间是在其父死后。
答案 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二、名著阅读题
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徐蔗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大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哈姆雷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记忆情况。
A项,徐庶母亲为了让徐庶坚定信心,自杀身亡,以一死坚定徐庶不降操的决心,成就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佳话。
C项,“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错,小说的结局是凄美的。
答案 AC
6.简答题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
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
接着,“我”又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要了解小说的情节,深入理解小说中一些哲理性的语句。
答案
(1)“葬花魂”的依据:
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
“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2)关系:
后者否定前者。
心态:
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
依我看则大可不必。
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
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
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
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
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
这只是“无我”的一解。
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
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
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
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
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
不败求败》,有删改)
7.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找出选文中评论段誉和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句子,放在一起,去异存同,列出二者的相同点即可。
答案 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8.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
根据画线句子“讲”和“不讲”的内容都是“道理”。
根据上下文明确金庸的作品里讲了哪些道理,没讲哪些道理。
答案 “不讲”是指:
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
“讲”是指:
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9.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概括作者对金庸的评价时要依次进行,要通读全文,归纳分条,组织语言。
作者对金庸的评价有三个方面:
①史学、佛学的修为;②武侠小说的成就;③把史学、佛学融进小说,别出心裁。
概括综合这三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教你思维
第1题:
画线的部分,哪些词语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请找出2~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必”“之后”“既诛”。
第2题:
请举出4~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南京 西安 曲阜 洛阳 开封
第3题:
从文段中可知,蔡琰与董卓同处哪一个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东汉末年
第4题:
文段共有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段有四层意思。
第一个层次写了蔡琰所处的时代,第二个层次写了她的诗歌风格,第三个层次则从家庭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第四个层次则对诗歌创作时间进行了分析。
第5题:
(1)你知道“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徐庶
(2)《边城》这部作品的基调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凄美 伤感
第6题:
(1)《红楼梦》中“葬花魂”和“葬诗魂”分别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葬花魂”表明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
“葬诗魂”表明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2)鲁迅怀着一种什么思想完成了《故乡》这部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救国救民的思想。
第7题:
金庸小说中的段誉和石破天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不会武功,一个呆头呆脑;一个能以愚胜智,以弱胜强。
第8题:
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不讲而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讲说的是表达见解的方式和角度,讲说的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
第9题:
文段中有一些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请找出几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可不必”“超人一等”“超凡入圣”等。
考点一 文言简答与断句
[先做 后讲]
(201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3题。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答案 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命题分析
江苏附加题第一大题——文言短文阅读的选文材料涉及各种文体,记叙、议论、抒情等不一而足。
选文字数在300字左右,短小精悍,难度适中,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言断句的能力。
2.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 世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史知识,由文段材料引出,可能联系到教材。
是一种识记能力考查,旨在检测学生的文史知识面。
需要大家平时多多注意积累文史知识,扩大知识面,进行必要的拓展阅读。
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作出分析概括。
要解答此题,读懂原文是前提和基础。
中间的断句材料部分,没有标点,增加读懂的难度。
所以还必须以正确断句为前提。
概括要点可先分析层次,然后归纳。
分析原因要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和动因。
【参考译文】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谋划,通过对物价贵贱的控制,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借小小的齐国,显赫地成就了霸主的名声。
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的国君。
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
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他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
延续到秦,最终使海内统一。
思维建模
文言断句需要借助两个法宝——语感和技巧。
依靠语感来断句,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考试时,依靠语感断句应该是主要手段。
其次,掌握文言句的一般规律,运用文言断句的一般技巧来断句,则是操作性较强的断句方法。
下面是一些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读懂原文是关键的第一步
有些考生习惯上一边读原文,一边断句,原文读完了,断句也完成了。
结果原文没有读懂,断句也错了。
这种方法不可取。
必须先集中思想尽一切力量读懂原文,然后再来断句。
2.寻找主干定句读(找名词、代词)
识别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它们内部不能断开,如“兵部主事常允恭”。
人名或其他称谓以及代词常用作主语,如“其贤不及孔子”“子何恃而往”;也常用作宾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类词语是断句的标志词,分清主干进行断句。
3.寻找虚词定句读
有些虚词常置于句首,如“夫、盖、凡、故(是故)、然则、于是”等发语词,“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词,往往成为句首的标志。
有些虚词常置于句末,如“也、矣、欤、邪(耶)、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成为句末的标志。
叹词如“嗟夫、呜呼”等能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4.寻找对话的起止点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词,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这类词,考生很容易便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他们所说的内容;同时对话中的部分谦敬辞,如“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也常常出现在句首,也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另外,借助对称结构的句式和固定句式,都对断句极为有利。
六、对于附加题中的文言简答题,首先要在断句正确的基础上来做,断句一旦错误,就会造成误解,简答就难免发生错误。
其次要全面读懂全文。
其三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仔细分析,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把握答案。
[即学 即练]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校,粗为区目。
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答案 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2.扬雄,________(朝代)辞赋家,著名辞赋作品有________。
答案 西汉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3.萧统因何认为读陶渊明的作品有助于“风教”?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使人遵循仁义之道,甚至舍弃名利追求。
【参考译文】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又仰慕他的品德,遗憾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粗略地分类编目(结了一个集子)。
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在他的《闲情赋》里却始终没有讽谏的意思,哪里值得写出来呢?
可惜啊!
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
我简陋地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名逐利的欲念就会排除,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去掉,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岂止仁义之道可以遵循,连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也不必远游西岳华山,去像老子一样成仙成道,那么,这个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二、阅读材料,完成4~6题。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
“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
“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选自《资治通鉴》)
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答案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5.《资治通鉴》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答案 北宋 司马光
6.诸葛亮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众人面前故作姿态。
考点二 名著阅读题
[先做 后讲]
(2013·江苏卷)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葛朗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箍桶匠,40岁时娶了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又从岳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了三笔遗产,于是成为州里“纳税最高”的人物。
B.《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于入川之时布下“八阵图”以拦截东吴大将,在南征时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在攻打天水郡的战役中收服了姜维。
C.《棠棣之花》中的聂荌和聂政姐弟二人是“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志士,作者借他们歌颂了我国古代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D.《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著名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E.《茶馆》共三幕,严格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以裕泰茶馆为中心,分别写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时代的旧中国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对错的判断能力。
A项,葛朗台成为州里“纳税最高”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葛朗台得到了三笔遗产,还有他善于投机的原因,比如放公债、买卖黄金、债券等。
E项,分别写了清末、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三个时期的生活。
答案 AE
命题分析
江苏附加题“名著阅读”的选择题各选项的陈述都带有明显的分析性和概括性,五个备选项一般每项涉及一部作品,绝不重复,且古今搭配,中外交错,小说、诗歌、戏剧兼容并举。
具体内容涉及原著的重要情节、著名事件、精彩场面、关键细节、人物形象、人物关系、重要语句、主题思想、标题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
2.简答题。
(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
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
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城》中,二老说:
“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
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
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
“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惜春 迎春。
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
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2)“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
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
命题分析
文学名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