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49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社科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

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江,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

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确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他答曰: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与维护。

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

在《涉江》中,他表示: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而被天帝处死呢?

《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

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

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

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最后投身汨罗江,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父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共15分)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

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

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

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

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

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他的菜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莱用有机肥料施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

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

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

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

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

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

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

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

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

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坊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

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

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

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

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

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

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慨和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5.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

“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递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固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玉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

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

乱的道理。

B.《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诗中含有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C.绌,有不足、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黜”,指罢免、革除。

D.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员,其执掌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1-12题(共9分)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寒灯”“断雁”“归梦”“家书”这些意象都可表明本诗是一首描写羁旅行役的诗。

B.首联“无良伴”“自悄然”表现了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了作者无眠的愁苦。

C.“远梦归侵晓”写自己常常于破晓时梦见回到家乡,但现实中故乡依然遥远相对比,表现了思家的浓烈。

D.“家书到隔年”和杜甫的“家书抵万金”都以“家书”这个意象活化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切。

12.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歌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共6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述说自己从早到晚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执着追求理想,即使失去生命也心甘情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送”的主题,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四、语言运用(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1题。

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不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而且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________,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

这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

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

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

这样一来,(  )。

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

类似的例子________。

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

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________,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________。

这需要学界同仁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不仅我们可以从中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而且还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B.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而且还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C.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而且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

D.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不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而且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B.评点也就存在于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

C.就使很多明清时期的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D.就使评点也存在于很多明清时期的别集之中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擢发难数 俯拾即是 熟视无睹 坐井观天

B.浩如烟海 俯拾即是 视而不见 盲人摸象

C.浩如烟海 比比皆是 熟视无睹 坐井观天

D.擢发难数 比比皆是 视而不见 盲人摸象

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    愆:

拖延。

B.以我贿迁贿:

财物。

C.渐车帏裳渐:

逐步。

D.夙兴夜寐兴:

起,指起身。

18.下面选项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A.①⑤B.②⑥C.②③D.④⑥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这一年来多少在外务工人员辛苦奔波,夙兴夜寐。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他们终于可以放下这一年中的苦与累,踏上归乡的路程。

B.去年为首尔FC队队员的德扬也信誓旦旦,要用本场比赛向恒大复仇。

因为首尔FC在去年亚冠决赛中输给了恒大。

C.苏有朋首先分享了做导演的感受,称不仅要事必躬亲,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且为了电影,还推掉了今年所有的商演。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找到那个售货员,大呼:

“退货!

退货!

20.中学生李阳写了篇论文,想向慕名已久的王编辑请教,恰巧王编辑不在家,他就给王编辑写了个便条。

便条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0分)

王编辑:

您好!

我到寒舍拜访您,但不幸您不在家。

我把拙文《〈诗经〉情思》放在您家,望拜读。

本人一向有写作雅趣,学习之余,偶有所得,自觉错处颇多,但苦于自己不能斧正,您是本市研究《诗经》的大家,望工作之暇不吝赐教,给予修改。

此致

编安!

xx市第一中学高三

(2)班李阳

20xx年12月9日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③。

5.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知名主持人乐嘉带年仅4岁半的女儿参加沙漠徒步活动,孩子跟大人一样徒步4天走完近76公里。

一路上,孩子的两条大腿上密密麻麻生出大块的红疹,脚上也起满了水泡,晚上睡不好……乐嘉说:

“我会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学会独立和坚持。

”也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在折磨孩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

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1.A解析:

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2.C解析:

C项,“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

3.C解析:

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

4.B[B项,“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错误,是因为顾客认为菜大爷卖的菜都是绿色环保的。

]

5.[答案]①对比:

用老李头的菜与菜大爷的菜作对比,揭示菜大爷菜好卖的原因。

②推动情节:

老李头生病,引出菜大爷替老李头卖菜的情节,将故事引向高潮。

同时,凸显菜大爷乐于助人的品质。

③深化主题:

文章结尾通过写老李头的疑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菜大爷的理解及敬意,深化小说重视清名的主题。

6.[答案]①情节结构上:

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形成照应,使情节衔接更加合理。

②人物形象上:

突出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或突出菜大爷因自感有负诚信做人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情感表达上:

借老李头的疑惑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表达对菜大爷的敬意。

④艺术效果上:

菜大爷替人做了好事反而愧疚地搬家,这种情节的陡转产生了戏剧化效果,耐人寻味。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D【解析】此题应抓住句中的人物“靳尚”“怀王”“郑袖”“张仪”,把握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用事者”是“臣靳尚”的定语,两者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C两项。

“复释去张仪”的主语应是“怀王”,前面的“郑袖”应是“听”的宾语,据此可排除B项。

故选D。

8.B【解析】“现实主义精神”说法错误,应为“浪漫主义精神”,平常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

故选B。

9.B【解析】“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结合“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分析,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故选B。

10.

(1)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

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恨而生发出来的吧。

(2)(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

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11.C

12.尾联描绘了一幅出沧江烟霭明灭,渔船闲系的美景,意境清闲自在、宁静祥和。

(2分)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表达诗人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2分)以景结情,寓情于景,使情感抒发更加曲折,含蓄委婉。

(2分)

13.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4.B[原句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

一是关联词“不仅”的位置不当,两句主语相同,“不仅”应该放在“我们”后面;一是递进不当,应该遵循着由轻到重的原则,两个“可以”后的内容互换。

]

15.A[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

B、D项不符合要求。

C项语序不当。

]

16.B[“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难以数清。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熟视无睹”指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有看见一样。

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视而不见”指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

指不注意或不重视。

17.C,渐:

溅湿、浸湿。

18.B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说”通“脱”;⑤“匪”通“非”。

19.D解析:

屡试不爽:

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不合语境。

A项,夙兴夜寐:

形容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