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李老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496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敬礼李老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敬礼李老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敬礼李老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敬礼李老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敬礼李老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敬礼李老师.docx

《敬礼李老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敬礼李老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敬礼李老师.docx

敬礼李老师

敬礼,李老师!

  策划人:

萧 玲 忻 叶

  

  策划人语:

  时至今日,在江苏小学语文界,恐怕已少有人不知道李吉林。

  这个朴实无华的小学教师的名字,如今和诸多美丽的概念连在一起――儿童教育家,“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创始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次),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不仅如此,在她的名字之上,还附着着一大把头衔――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我不了解全国的情况,但在江苏,似乎还很少有人能像李吉林这样荣誉加身赞誉加身。

不仅如此,就在今年,她还出版了情境教育三步曲――《李吉林文集》8卷。

在这部文集中,她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完整地记录了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研究开发的过程,阐述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也记述了自己从教50年来无数生动感人的教学故事。

  一位小学教师,50年如一日,坚持在一所小学。

任教一门学科,已经是相当地难能可贵。

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懈探索,不断总结反思,进而最终形成并构建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可具体操作的规范,这样的小学教师,就应该是伟大了!

  教育家吕型伟说:

如果问什么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李吉林就是榜样。

如果问什么叫为人师表,李吉林当之无愧。

如果问什么叫专家型的教师,李吉林堪称范例。

如果问什么叫真正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验,李吉林的实践是最好的说明。

  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话,只能向李吉林致敬――为了她对小学教育作出的实践努力和理论贡献;为了她在68岁的黄金岁月完成了小学教师向儿童教育家的转身;为了她一路跋涉走进辉煌的从教50年!

  忽然想起十几年前的事。

十几年前,本人还在《江苏教育报》工作,当时的李吉林已经遐迩闻名。

为了了解、宣传和推广情境教育,我不知深浅,主动请缨采写李吉林,被当时的总编一口回绝:

“李吉林博大精深,你怎么写得了!

  十几年过去了。

视野中的李吉林一直没有停步,她一直在前进,因此也更加丰厚更加博大精深。

仔细翻阅《李吉林文集》,我的心被一次次地感动与震撼。

尽管一直怀着采写她的愿望,但我不得不承认,我仍然写不了她!

我写不了李吉林,因为她是高山,我不过是平地。

对于她,我只能仰视。

  为了庆贺李吉林从教50年,《江苏教育》决定策划一期专题。

因为,李吉林是《江苏教育》的老朋友,而《江苏教育》,也见证了李吉林从普通教师到儿童教育家成长的过程。

早在1960年代初期,就是《江苏教育》发表了李吉林的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给了一个羽毛未丰的年轻人永生难忘的支持。

而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中,《江苏教育》也从未停止对她的关注。

  策划怎么做?

这个问题几乎把我们难住。

首先是李吉林博大精深,一篇小的构思几乎无从着手:

其次是李吉林多年前就已声名赫赫,研究和报道的文章早已连篇累牍;还有最要命的就是:

随着采访和准备工作的深入,我们对李吉林的了解越来越多,了解越多。

对李吉林的学识人品和教育人生就愈加佩服,做起来就愈加缩手缩脚。

  没有办法,我们只能采用以“引”为主的策略――引用李吉林自己的著述,引用教育专家对李吉林的评说,而将我们自己的话语尽情压缩。

所以,您将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些片断,但从这些片段中,您可以窥见李吉林的教育人生。

看到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做到怎样的程度。

您还可以体味到――我们的敬畏之情。

  

  为小学教育而生――李吉林档案

  

  李吉林,女,1938年生,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家境贫寒,李吉林从三年级开始进慈善学校读书,因其聪慧活泼,深得老师喜爱。

初中又就读于免除伙食费的教会学校,仍然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毕业后还是因为家贫,李吉林报考了免费学习的师范,以22门课程门门满分的成绩毕业。

  1956年,师范毕业的李吉林为了养家,放弃了进大学读书的机会,走进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开始从教生涯。

这一年,李吉林18岁。

她很高兴,每月工资28块,可以养活母亲了!

  初为人师的日子很不好受。

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个圆圆脸大眼睛的小姑娘根本不服,全校李吉林的班级最乱,李吉林急得哭。

关键时刻,老校长缪镜心到班上听课,她发现了李吉林一个闪光点,说:

不要小看啊!

李吉林很聪明,课上得不错。

  1958年,李吉林到省里参加教材教参编修。

此后有段时间,她先被市里调去脱产半年打篮球,又被文化馆看中差点把档案拿走。

李吉林去找文教局长,边哭边说,我是学师范的,我必须当老师。

局长被她哭得没办法,从抽屉里捧出枣子:

小姑娘不哭了,吃枣子吃枣子。

李吉林又回到通师二附。

  1962年,李吉林参加全省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并发言,受到教育厅长吴天石赏识。

吴天石向南通市委书记、宣传部长打招呼:

“李吉林是个好苗子,要好好培养。

”同年,南通教育局组织工作组,开始了跟随李吉林整整两学期的听课、评课。

  就在这一年,李吉林第一篇论文在《江苏教育》发表,24岁的小老师锋芒初露――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中崭露头角。

  1978年,李吉林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这一年,她40岁。

评上特级教师,是天大的喜事,可李吉林却只感到压迫。

“这后半辈子没好日子过了。

”她想,“怎样做才能名副其实呢?

”她向校长要求调到一年级,从头开始语文教改的实验。

  这一年,受中学时代英语老师蒋兆英启发,李吉林开始将英语教学的“情景法”引进语文教学。

从此开始长达28年、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的实验与研究。

  今年,情境教育三步曲《李吉林文集》问世,标志着李吉林教育思想的成熟与终成体系。

  不久前,李吉林刚刚申报了“十一五”国家课题,中心是“情境教育影响儿童发展的机制问题”研究。

  

  链接:

对李吉林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

  母亲:

自立好强,性格倔强。

她告诫李吉林:

“人穷志不短。

”“牛栓在桩上也是老。

”这些话令李吉林受益终身。

  中学老师林弥励:

在李吉林初中毕业因欠费而面临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尴尬时。

不声不响为她垫付学费,使李吉林学会感恩,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特别关心家境贫寒的学生。

  通师二附老校长缪镜心(范曾先生的母亲)――伯乐:

在李吉林从教最困难的关头,肯定她的长处,给了她最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省教育厅老厅长吴天石――伯乐:

及时发现并指示南通市重点培养李吉林,把她引上教改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殿坤:

被李吉林尊为恩师,他提示李吉林,可以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入手,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

  

  诗情画意没有穷尽――李吉林从教50年心路

  

  回顾半个世纪走过的路,蓦然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

每日正是和这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孩子)生活在一起,自己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小花、小树浇水、施肥,让他们快快长大,诗情画意没有穷尽。

在儿童的世界里,不断地编织这美丽的童话和小诗。

你说它伟大,教的全是小孩;你说它渺小,它却影响一个人长大后的几十年。

生活在儿童世界里的幸福感,无与伦比。

  在儿童的世界里,我在爱孩子中,渐渐长大了。

我把这种爱,升华成自己的理念,又把它细化成自己的行为。

  虽然我仍像孩子那样容易动情,然而,我的情感深沉了。

在理性的支撑下,稳定了,执着了。

我看山看水小学最美,儿童最让我爱恋。

从此我像农民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

泥土般的气息,稻谷似的芳香,仿佛又有清粼粼的河水流淌,让我享受着田园诗人般的纯净与甜美。

  在儿童的世界里,在爱孩子中,我长大了。

我是一个播种者。

也是一个收获者:

思想的、情感的、事业的……我懂得了一个老师的责任。

我常常想,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除了自己外,还有许多人,懂得给他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

我深知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而又完全可以在孩子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

我深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人的教育”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样的语文教学,正是几十年来我一直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

只是昔日朦胧,今日清晰,以至急切罢了。

  小学语文把我带到一个美好的境界中,我也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把孩子带到了宽阔而多姿多彩的空间里,我的情感和课文作者共鸣,我的心与孩子相通。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倘若忘掉了孩子,那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

多少次多少回,我把孩子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语言在情境中有了形象,有了生命,有了汉语言文字最讲究的神韵。

我和孩子们常常沉浸其中,甚至忘我了,陶醉了。

  课间,我常常会久久地看着他们。

他们不停地奔跑着、叫喊着、欢笑着,脸上挂着汗珠,头上冒着腾腾的热气。

下雨天,他们故意在水潭里跑来跑去,我真担心泥水浸湿鞋袜,他们却若无其事地任水花溅湿裤管。

冬天,哪儿有冰凌,哪儿有积雪,哪儿就有小手在捧呀,捏呀,我看见冰雪从他们的手里挂下了水滴。

他们哈着气,冻得小手发红,但绝不舍得轻易扔下。

我知道,这就是孩子!

他们是校园里的主角。

因为有了他们,才有学校,校园里才有笑脸、笑声、笑语,才让你不断感受到不可遏制的勃勃的生命力,让你不断地聆听着最动听、最富生趣的交响乐,而蹦跳的音符就是儿童生命的火花。

智慧的火花。

  我的心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

情境教育的“缩短心理距离”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真实的感受中提升出来的。

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在《女神》中写的诗句:

我寻求到“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我虽然仍像孩子那样喜欢无拘无束,但是我却有了意志,能管住自己了。

我年轻时原本喜欢打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都喜欢!

甚至一个人拿着篮球在雨中投篮,也挺潇洒的。

“球,快乐的精灵!

”渐渐地,我忙起来了,要看的书多起来了。

因为我深知一个小学实际工作者的薄弱之处,便是缺少理论。

我懂得了一个小学老师应该自觉地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我想到了就去做。

我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做减法。

我几乎不打球了。

寒暑假,我婉言谢绝一次次的邀请和疗养,利用这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读书,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古代的,我总尽力去读。

我只恨自己读得少,我随时做些读书笔记,边读边想如何让书上的理论活起来,为我所用。

一以贯之的认真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感受、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这些成果后来在全国得了很多奖。

然而这都不是我的初衷,我觉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凌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刻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简单,除了“文革”前的10篇文章以外,后来发表的近300篇论文、随笔,出版的8本专著,都不是40岁以前写的,更多的是在50岁以后写的。

我作为女儿,作为妻子。

作为母亲,当然现在又是奶奶和外婆,家庭中的多种角色,加在一起的责任和负担是足够一个女人承受的,这时需要的就是意志。

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情感会产生信念,会转化成意志,并且有勇气拒绝当校长,推掉当小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我想我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

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

我觉得意志会使情感持续,稳定,强化。

我想心理学上可能并不这样写,情感与意志是人心理的两大区域,其实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

两者却是难以一分为二的,他们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

  眼下,我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

不要说是儿童,就是青年、中年,我都沾不上边了,岁月已经无情地把我推到了老人的行列。

但是,我感觉到我的心是仍然年轻的,真正领悟到什么叫“赤子之心”。

我总感到世界还是那样的美好。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仿佛第一次看到。

  我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

“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的丛书。

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结合的新论,有关课程的书、脑科学的书,我都想学。

连中国“神舟”号上天,四号、五号,什么时候载人,我都关心。

美国哥伦比亚号为什么会失事,俄罗斯太平号又怎能准确地在预定地点解体、降落……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如浪潮般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

但能抓一点芝麻。

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

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

停滞就萎缩。

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

敞开自己的心怀。

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

外出坐在车上从田边驶过看着田野里开着黄花的向日葵,看着同样开着的黄色的丝瓜花、南瓜花、黄瓜花,又想到麦子、稻子成熟了,都是金黄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多少回没有想出答案。

有一次似乎顿悟了:

啊,莫非它们都是太阳的孩子!

太阳用金色的阳光给人类和世界万物带来温暖和光明,又用它的金色哺育了瓜果谷黍,奉献给人类。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

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

我想说:

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

  我爱儿童,一辈子爱。

如今我已不是儿童,但喜似儿童,我只不过是个长大的儿童。

我多么喜欢自己永远像儿童!

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和朋友!

  

  小小的船――李吉林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

“弯弯的”表示很弯,弯得很可爱,谁能举个例子?

  生:

我知道,弯弯的小路。

  (神往地)还有弯弯的小河。

  (老师进一步启发)

  师:

那么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

  生:

这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

对。

“小船”,“小小的船”,比比看哪种小?

  生:

小小的船比小船更小。

就是很小很小的船。

  (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小船 很小的船

  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

  小朋友们读读比比。

  师:

说得很好。

很小的船,小小的船,意思一样。

但你觉得哪一种可爱?

  生:

我觉得“小小的船”可爱。

  师:

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懂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当中加上一个什么字,就可以把这句话联系起来?

  生:

加一个“像”字。

  生:

就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

对!

第一句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一起读一遍。

  (齐读)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师:

请哪个小朋友把一、二两句读一下?

  生: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师:

要读出月儿的可爱。

你们听(示范):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小船两头尖尖的,多有趣。

“尖”不能使劲,声音稍微提高一点,轻轻读,你们一起读读看――

  生:

(齐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师:

(顺着学生的思路启发)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像香蕉不像镰刀呢?

他想做什么?

  生:

老师,我知道了,香蕉只好吃,不好坐。

  生:

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

  师:

小朋友讲得真好,那你看看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

  生:

(神往地)想!

  师:

(描述)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

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

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你们听着琴声(弹《小小的船》曲子)。

  师:

你们可以眯上眼。

听着,看哪些小朋友想着好像飞向蓝天,坐在月亮上了。

  (“小小的船”乐曲在教室里回荡,听着李老师弹的乐曲,小朋友们都入了神,有的果真眯上了眼睛,显得十分甜美。

  师:

哪些小朋友觉得自己好像飞上了月亮?

  生:

我飞上去了。

  生:

我也飞上去了。

  生:

我好像身子变轻了。

  生:

我好像腿变长了。

我好像坐在弯弯月亮上了。

  (教室里气氛热烈。

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

老师也显得很兴奋。

把一个小朋友剪影放在月亮上。

  师:

(指着坐在月亮上的小朋友)好,现在你们已经飞上了蓝天,坐在了小船里。

你们睁大眼睛看看,在月亮上看到些什么?

让我们轻轻地唱起来。

  (乐曲伴随着小朋友们的歌声)

  师:

现在你已经坐在月亮上,你看见了什么?

  (出示一句式,凭借情境进行句子训练)

  我看见________

  

  链接:

李吉林信奉的格言:

  “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

”(毛泽东)

  “心憧憬着未来。

”(普希金)

  “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的。

”(高尔基)

  “女人切不可庸庸碌碌。

  “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奴隶。

  “榜样到处都有。

  “新的高度在前面!

  

  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单元综合思维训练课实录(节选)

  

  师:

哎,你真好,课文都记住了,你看“最爱想”看月亮想得对不对?

  生齐:

对。

  师:

他想到月亮的什么?

  生齐:

想到月亮的家乡。

  师:

又想起了谁?

  生齐:

想到了月亮的妈妈。

  师:

又想到妈妈,从地上想到和天上的月亮说起话来,又想到将来长大了帮月亮去找它的家乡,找它的妈妈。

想到这儿。

你一定会问:

这“最爱想”怎么这么会动脑筋,是不是?

  生齐:

是。

  师(描述):

好,李老师告诉你们,“最爱想”来到小鸟的王国,小鸟王国知道“最爱想”喜欢动脑筋,就借了一对神奇的翅膀,(在原先出示的“最爱想”小孩形象的肩上插上一对翅膀),张开了这对翅膀,他的思想就飞起来想得很远,想得很奇,他的脑袋呀就越想越聪明,你们想不想有这对神奇的翅膀?

  生齐:

(学生凝神地看着羡慕极了)想。

  师:

这小鸟的王国啊,只要你肯动脑筋,他就肯把这神奇的翅膀借给你,现在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把这神奇的翅膀借来,好不好?

  生齐:

(高兴地)好。

  师:

你们听着,我们到小鸟的王国去借了,我们出发了(放音乐),我们去借神奇的翅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听着音乐自由地做着动作)因为我们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所以我们也借到了。

(学生做展翅的动作)好了,现在我们就有了一对想象的翅膀。

现在看,哪些小朋友会动脑筋。

这神奇的翅膀,就是想象的翅膀。

“最爱想”他看白云,觉得白云像小白羊,你们也看过白云。

你们觉得白云像什么?

(出示蓝天白云图)(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语言的训练。

  (学生美美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生:

白云像仙女飞舞的彩带。

  师:

学着说说看,天上的白云像什么?

谁来说说这个句子。

(相机进行句子训练)

  生:

天上的白云像一只老鹰在追小鸟。

  生:

像一只大老虎,又像小兔。

  师:

谁再想想看,天上的白云像什么?

还可以联系到平时我们观察的,你觉得像什么?

  生:

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头大肥猪。

(笑声)

  生:

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头老黄牛。

(又是一阵笑声)

  生:

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好大好大的恐龙。

  师:

想到古远的年代去了,真好。

  生:

我觉得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大海龟在沙滩上玩耍。

  师:

好的,用“像XX一样”,(巧妙地提出了句子训练的新要求)具体地说下去,你说像一只大海龟,海龟怎么样呢?

在海滩上玩耍。

你说像头大肥猪,那你就把句子再说下去。

  生:

天上的白云像一头大肥猪正在睡觉。

  师:

还有呢,你说像老黄牛?

  生:

天上的老黄牛在田里耕田。

  师:

哦,在天上的田野里耕地,讲得好,还有吗?

  生:

天上的白云像圣诞老爷爷滑着雪撬给我们小朋友送礼来了。

  师:

想得真好,还有吗?

  生:

天上的白云像山洞,一列火车正在钻山洞。

  师:

哦,你觉得一列火车从山洞里钻出来了,好的,谁来往下说?

比方啊,“最爱想”从地上跟天上的小白羊说起话来了,现在哪些小朋友也能像“最爱想”一样,跟大肥猪啊,黄牛啊,大海龟啊,圣诞老人啊说话,还有别的都可以。

谁来试试看,你想跟老黄牛说什么?

(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

  生:

天上的白云像一头老黄牛,老黄牛在田里耕地,老黄牛啊下来吧,天上可没有你耕的地,地上才有你耕的地哪!

  师:

说得好,你说。

  生:

天上的白云像一只只雪白的小兔,小白兔啊你快下来吧,我跟你一起游玩,地上还有碧青碧青的小草。

  生:

天上的白云像一头大肥猪在天上睡觉,大肥猪啊下来吧,这儿还有猪娃娃等着你哪。

  师:

你说大肥猪怎么样,再说一遍。

  生:

大肥猪快下来吧,地上还有猪娃娃等着你下来喂奶哪。

(笑声)

  生:

天上的白云像一匹匹骏马奔驰而去,小白马啊下来吧,我想坐着你上天去。

  师:

坐在马上用什么词,谁说,叫什么?

(一个词也不放过)

  生:

骑。

  师:

你说说看,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生:

小白马,小白马呀下来吧,我要骑着你上天去。

  生:

海龟海龟你快下来吧,天上可没有你的朋友,大海里才有你的朋友哪。

  师:

你快回来吧,回到大海里去吧,呵,你们和“最爱想”想得差不多了,也想得很奇很远。

晚上你们也看到了月亮吧?

  生齐:

看到了。

  

  链接:

给青年教师的话:

  “语文教育,宜粗不宜细。

  “一个人的老师很重要。

我的老师,不仅影响我选择职业,还影响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

  “儿童是可以给你智慧的。

作为老师,你在他们中间,又在他们前面,但是不在他们上面。

  “小学老师就是小学老师,是儿童最亲密的朋友。

  “当班主任需要母爱,当小学老师需要童心。

  “人是懂得感恩,感恩,它也是一种力量。

  “教育必须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不是要‘我去影响他们’,那样教育的痕迹太重了。

教育就是一种影响。

  “教育不需要华丽,教育忌讳炒作。

  “老师要有本钱,要让人仰慕。

  “美美地想,乐乐地做,天天有收获。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学习李吉林感言

  

  编者说:

  在整理李吉林材料和采访李吉林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从李吉林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李吉林。

  我们学习李吉林,肯定不是都去当教育家。

对李吉林来说。

改革创新也好,做课题实验也好,都是为了教好语文,为了孩子们喜欢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其它的一切,譬如发表论文作品等等,都是自然的结果,是副产品。

成功并不是她追求的结果,她所追求的,是朝着教育理想、目不斜视地终身“行走”――“我就像个竞走运动员,脚跟不离地,一步紧跟一步,快快地、不停地走”。

就是她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一步一步从教学的日常慢慢地做起来,直至水到渠成。

  《易经》中有句话: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李吉林身上,不同的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

我的感觉,李吉林精神中最感人、最可学、最值得学、也最容易学到的,就是认真。

  “我是学师范的,就应该当老师。

”这是她的认真。

  评上特级教师,她反而发愁了:

“今后应该怎样做,我才能名副其实?

”这是她的认真。

  认真使她执着,认真使她完美;认真使她不断地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认真使她兢兢业业对待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每一个孩子。

  很少有人能像她那样,日复一日、持久地、既充满激情又无比沉静地从事一项项细小的工作。

谨以帮助孩子们学习观察为例:

  孩子们学了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我想应该让他们学习写一篇略含哲理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