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969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docx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

情境2图根控制测量

训练2.1全站仪导线测量

2.2.1预做作业

1.导线测量布设的形式有、、

2.导线测量的外业包括哪些工作?

3.导线角度闭合差如何分配?

4.坐标方位角如何推算?

2.2.2训练目的

1.要求使用全站仪通过测距、测角方法施测一条四个点的闭合导线,幷采用近似平差方法计算各待定点坐标。

2.要求掌握导线测量数据处理的步骤及方法。

2.2.3仪器工具

每组全站仪1台、棱镜2套、温度计、气压计、测伞1把,记录板1个。

自备计算器。

2.2.4训练内容及要求

1.每组选定不少于4个点的闭合导线进行施测,导线起点坐标和起始边方位角由老师给定。

2.用全站仪完成导线测量的选点及外业施测工作,要求绘出导线草图,在草图上标出起算数据和观测结果。

3.要求对中误差<2mm,整平误差<1格。

4.测定每条导线的边长和转折角。

5.导线点号按逆时针编号,观测导线的内角,要求一个测回,半测回差≤±12″。

6.边长往测一个测回,一测回读数间较差≤20mm。

测站读记温度、气压并输入全站仪。

7.精度要求按图根级导线:

①导线内角和闭合差≤±40″

;②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4000。

2.2.5训练步骤

1.踏勘选点,建立标志

1)每个小组在指定区域内,选定4个闭合导线点。

选点要求如下:

(1)导线点应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便于保存点位,安置仪器。

(2)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处,便于控制和施测周围的地物和地貌。

(3)相邻导线点之间应互相通视,边长应满足相应等级导线的相关规定,同时相邻边长比应大于1:

3。

(4)导线点要均匀分布且数量要满足要求。

2)建立标志

导线点的位置选定后,要及时建立标志。

标志可以用木桩,并在桩顶钉一铁钉,或用油漆直接在硬化地面上进行标定。

2.测定边长和水平角

导线转折角采用测回法观测一个测回,半测回差≤±12″,对于闭合导线,若按逆时针方向编号,则观测的既是多边形的内角也是前进方向的左角。

采用全站仪进行距离测量时,均需观测气压与温度并记入手簿。

对于电磁波测距的图根级导线,边长往测一个测回(一测回指瞄准目标1次,读数4次),一测回读数间较差≤20mm。

3.精度检核

边长和角度施测完毕之后,计算角度闭合差,检验是否超限。

如果超限,应检查原因,并重测。

4.坐标计算

利用计算器进行闭合导线计算步骤:

(1)绘制导线略图,将测量的角度、边长数据,以及已知点坐标和已知方位角都标注在图上。

如图2.1所示。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分配

计算角度闭合差:

(2.1)

要求

,满足要求后,将角度闭合差进行分配,分配的方法是:

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的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转折角值中。

特别提示

在进行分配时,应注意:

1.改正数取整到秒值;2.改正数之和应与闭合差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即

(3)推算各边方位角

推算方法按公式:

\

(左角取+,右角取-)(2.2)

特别提示

在进行方位角推算时,应注意:

1.首先判断水平角时左角还是右角,避免推算错误;2.当推算回到起始边时,推算的起始边方位角应与起始边已知方位角相等。

 

(4)计算坐标增量及增量闭合差

首先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即

(2.3)

然后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即

,并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

(2.4)

最后计算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5)

当导线全长闭合差≤1/4000时,对坐标增量闭合差进行分配,分配原则是:

将坐标增量闭合差fx和fy分别以相反的符号,按与边长成正比例地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则各纵、横坐标增量的改正数νxi、νyi分别为:

(2.6)

(2.7)

由于凑整的原因,可能存在的微小不符值,应在适当的坐标增量上调整,以满足上式要求。

则改正后的坐标增量△xi改和△yi改等于坐标增量计算值加上改正数,即

(2.8)

(5)导线点坐标计算

根据导线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及改正后的坐标增量,依次推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2.9)

推算的起始点坐标应与已知值相同,以此进行检核。

2.2.6注意事项

1.选点时,应注意点位分布均匀,相邻边长相差不要太大,一般要求相邻边长比应大于1:

3。

2.当观测短边间的转折角时,测站偏心与目标偏心对转折角的影响十分明显。

因此,应特别仔细进行对中和精确照准。

3.外业观测结束后,一定要检查角度闭合差是否超限。

如超限,应重测。

4.严格按照导线计算的步骤进行计算。

5.每一步计算要严格按照数据检核的要求进行检核,当检核结果不满足要求时,要查明原因。

如果是外业测量数据有问题,就要返工重测。

2.2.7实训成果

导线测量外业记录表

仪器型号天气时间

班组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边名

边长(m)

观测值

平均边长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表

时间班组计算者

点号

转折角

°′″

改正后

角度

°′″

坐标方位角

°′″

边长

(m)

坐标增量

改正后坐标

增量

坐标

△x

(m)

△y

(m)

△x

(m)

△y

(m)

X

(m)

Y

(m)

 

总和

训练2.2网络RTK测量

训练2.3图根闭合水准测量

2.3.1预做作业

1.水准路线有以下3种形式:

,,。

2.闭合水准路线的检核条件是。

2.3.2训练目的

掌握闭合水准路线的施测方法,以及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2.3.3仪器工具

每组借领水准仪1套,水准尺1对,尺垫2个,记录板1个。

2.3.4训练内容及要求

(1)每组施测一条4站的闭合水准路线。

在路线上选定1—2个待测高程点,跟已知水准点一起构成一条闭合水准路线。

(2)前、后视距应大致相等,测站校核采用两次仪器高法或双面尺法,限差为±6毫米。

(3)观测精度满足要求后,根据观测结果进行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和高程计算,水准路线闭合差限差为±12

毫米或±40

毫米(n为测站总数,L为以公里为单位的水准路线长度)。

2.3.5训练步骤

(1)从已知点BMA开始,按照预定的路线逐站施测。

观测时,持尺者先在已知点上立尺,观测者将仪器安置于适当地点,另一人沿线路前进方向选一转点(TP1),安置尺垫,将水准尺立于尺垫之上。

每站前、后视距离大致相等。

仪器至水准尺的距离(即视距)可用步测法进行估测。

仪器置平后,分别读取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均记入手簿中。

(2)第一站观测完毕,搬仪器至第二站,TP1上水准尺转至另一面,使其重新面向仪器,并由第一站的前视变为第二站的后视;将BMA上水准尺向前移至另一点上,并设其为第二站的前视。

设第二站的后视、前视读数分别为a2和b2。

(3)依此法观测整条水准路线,最后闭合到已知水准点BMA(或附合到另一已知水准点BMB)。

现场计算全线高差闭合差。

高差闭合差应在限差之内,否则,应当返工。

(4)对符合要求的观测成果进行闭合差的调整和高程计算。

 

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

闭合差分配:

(山地)

(平地)

2.3.6注意事项

(1)在已知点和待求点上不应放置尺垫,而转点则必须放置尺垫。

(2)作为前视点的转点,当仪器迁站时不得有任何移动;作为后视点的转点,只有当测站观测工作全部完毕、仪器迁离测站后才能移动。

(3)每次读数前水准管气泡要严格居中;读数时水准尺应立直。

(4)仪器安置须稳固,注意消除视差。

(5)前、后视距离应大致相等,

(6)调整高差闭合差时,只需调整待测水准点的高程而无需计算中间各转点的高程。

2.3.7实训成果

闭合水准路线记录表

仪器型号天气时间

班组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

测点

后视读数

(m)

前视读数

(m)

高差

(m)

平均高差

(m)

备注

fh允=±12

mm

=

 

校核计算∑

 

闭合水准路线计算表

点号

距离或测站

实测高差(m)

改正数(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训练2.4三角高程测量

2.4.1预做作业

1.填空题

(1)三角高程测量计算高程的公式。

(2)三角高程测量需要观测和量取哪些数据。

2.问答题

三角高程测量中如何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影响?

2.4.2训练的目的

1.掌握全站仪三角高程导线的作业过程。

2.施测一条闭合三角高程导线,计算往返较差、路线闭合差,在符合限差的情况下计算各点高程。

2.4.3仪器与工具

每组借全站仪1套,两个棱镜,钢卷尺3把,记录板1个。

2.4.4训练内容及要求

全组共同施测一条闭合三角高程导线,包括已知点在内共4各点。

确定路线前进方向。

人员分工:

两人安置棱镜、一人观测、一人记录。

施测一站后,轮换工作。

表4-2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仪器类型

中丝法测回数

垂直角较差、指标差较差(")

对向观测高差、单向两次高差较差(m)

各方向推算的高程较差(m)

附和线段或环线闭合差

经纬仪三角高程

测量

高程导线

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m)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mm)

DJ6

1

对向1

单向2

≤25

≤0.4×S

≤0.2H

±0.1H

注:

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边长(km),ns为边数。

2.4.5训练步骤

1.在每一测站上,观测者安置仪器,包括对中与整平,然后用钢卷尺在记录人员的帮助下量测仪器高i,由记录员记在记录表上,仪器高量至mm。

打开电源开关,设置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

2.在相邻的两个导线点分别安置棱镜,量取各自的棱镜高v,并记录,棱镜高量至mm。

3.观测者瞄准导线点,测定水平距离,读取竖直角,记录员将读数记入记录表。

竖直角观测时,要求采取对向观测一个测回,或者单向观测两个测回,图根级高程导线限差要求:

一测回竖直角较差≤25″,指标差较差≤25″;边长测量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两次读数差不超过10mm。

4.记录员利用公式h=Stgα+i-V计算两点间高差,要求对向观测高差或单向两次高差较差≤0.4S(m),S为两点间边长。

当第二测站观测结束后,记录者要马上检查往返高差有没有超限,符合限差,则取平均高差作为这两点的高差,符号与前进方向的高差一致。

5.测完整条路线,则要计算路线闭合差。

闭合差应小于±40

mm,其中L为整条路线长度(即前面所测各边之和,化成公里为单位)。

6.对闭合差进行分配,计算各点高程。

2.4.6注意事项

1.三角高程导线测量工作要求全组人员紧密配合。

2.仪器高与棱镜高的量取要精确到mm,要两人认真配合,保证钢卷尺铅垂。

3.第一测站的观测者要进行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的设置,距离测量选用精测模式。

4.边长观测单向即可。

5.当边长大于400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6.计算时,角度取至秒,高差应取至厘米。

2.4.7实训成果

竖直角观测记录表

仪器型号天气时间

班组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

目标

竖盘位置

半测回竖直角

°′″

指标差

一测回竖直角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