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712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9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

(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

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

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

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

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

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

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②郭汾阳:

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

(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

天狼:

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

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

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

⑴敌人(侵略者);

⑵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1)示例一: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

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

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

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

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

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示例一: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

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

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

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解析】【分析】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⑵这首《武陵春》为作者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之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做题时要读懂本词,仔细体会词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内容情感:

上片写形象“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下片写内心“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示例: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练字修辞: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

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

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

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

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

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⑵示例一: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

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

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

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诗句可分为“炼字”、修辞、表现手法、内容等都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

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分析】

(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

C 谩有:

空有。

“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

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问”字巧妙地衔接下片。

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

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⑴ C

⑵问;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

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

故答案为: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点评】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6.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①,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逐客:

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诗人之友吴国伦(明卿)。

(1)第二句“迷”字耐人寻味,既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又表现了友人前途的________。

(2)最后两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写法与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渺茫

(2)①手法上:

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②情感上:

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

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

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解析】【分析】

(1)前两句主要是写景,通过青枫、冷雨、秋色、路途等景色来渲染当时送别时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是为了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

“迷”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表面的和深层次的,表面的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凄迷,实际上是友人的前途迷茫。

(2)①首先明白都是送别诗,都是送的友人,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李攀龙诗中的“逐客”和李诗标题中的“左迁”可以看出从情感上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②修辞手法:

李白将“明月”“清风”任人格化,李攀龙将“白云”人格化,他们都把传递感情的事物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答案为:

⑴凄凉;渺茫;

⑵①手法上:

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②情感上:

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

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

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诗歌鉴赏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③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④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

①风标:

风度、品格。

②丹砂:

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③鸬鹚(lúcí):

水鸟,俗称鱼鹰。

④唳(lì):

(鹤、鸿雁等)鸣叫。

(1)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解析】【分析】

(1)。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的意思是:

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

由此可知,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突出了池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倦。

(2)“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意思是:

对风鸣叫想的究竟是什么呢?

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故答案为:

⑴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

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

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

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

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如: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⑵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