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59514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厦门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厦门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本试卷共8页,32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歌词选段中的“可可托海”和“那拉提”均是新疆著名的夏季牧场,也是养蚌人“追花酿蜜”的理想之地,但两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

下图示意可可托海和那拉提的地理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

..…我愿意陪你翻过雪山穿越戈壁,可你不辞而别还断绝了所有的消息。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

他们说,你嫁到了伊梨。

是不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还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

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词节选)

1.与可可托海相比,那拉提适合“追花酿蜜”的时期()

A.出现较早,时间较长B.出现较迟,时间较短

C.出现较早,时间较短D.出现较迟,时间较长

2.可可托海多深沟峡谷,谷坡与谷底间存在小范围的热力环流。

下图中能反映“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的是()

A.

B.

C.

D.

3.可可托海的深沟峡谷和歌词中的“戈壁”分别属于()

A.流水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B.流水堆积地貌、风沙地貌

C.流水侵蚀地貌、略斯特地貌D.流水侵蚀地貌、风沙地貌

4.对可可托海牧羊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灾害B.洪涝灾害C.台风灾害D.寒潮灾害

5.温带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多为森林植被。

那拉提的年降水量可达880毫米,其植被却是草甸,仅在其周围山地才有森林分布。

推测那拉提未能形成森林植被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时间过长B.土壤养分过少C.冬季气温过低D.土壤水分过多

【答案】1.A2.B3.D4.D5.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读图分析,与可可托海相比,那拉提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因此植物开花时间较早,而且花期持续的时间较长。

故选A。

【2题详解】

山谷风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于山谷和山坡受热的差异;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温低,形成下沉气流;山谷降温较慢,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近地面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因山谷夜晚常形成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而形成降水,因此多夜雨。

故选B。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沟峡谷是由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地貌,戈壁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风沙地貌。

故选D。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可可托海属于夏季牧场,位于阿尔泰山森林带以上海拔较高处,气候比较湿润,不易出现旱灾,A错误;可可托海海拔高,不易发生涝灾,B错误;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该地不受台风影响,C错误;可可托海海拔较高,而且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易出现寒潮天气,对牧羊活动危害极大,D正确。

故选D。

【5题详解】

读图分析,那拉提位于伊犁河谷东端,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地表河流众多,水流缓慢,而且海拔高,蒸发弱,因此多沼泽湿地,土壤水分过多,不适合树木生长。

故选D。

【点睛】山谷风热力环流的成因

6.河流入海时,携带的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被类型,即:

①草甸植被(生长在陆地环境中),②以芦常为主的植被(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③以赤碱蓬为主的植被(生长在海水环境中)。

该三角洲植被演化的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植被应是③以碱蓬为主的植被;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②以芦苇为主的植被;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不断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生长在陆地环境中的①草甸植被;因此该三角洲植被演化的顺序是③-②-①。

故选C。

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

目前普遍认为,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重要证据是位于墨西哥的奇科苏户布陨石坑。

该陨石坑直径约180千米,深900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煤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下形成的。

中生代主要的成煤植物是()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蕨类植物D.苔藓植物

8.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

A.撞击强烈,冲击波毁坏地表B.臭氧层破坏,紫外线增强

C.地壳活跃,火山和地震频繁D.尘埃剧增,光合作用受阻

9.太阳系中存在很多“居心叵测”的小行星。

这些小行星主要位于()

A.火星和木星之间B.金星和水星之间C.木星和土星之间D.土星和天王星之间

10.在80~120千米的高空,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产生高温而燃烧,成为夜空中划过的流星。

流星烧毁后留下的电离气体柱(流星余迹)具有散射无线电波的特性,可用于传输信息。

与对流层相比,流星余迹所在的高空()

A.空气密度较大B.空气对流较强C.云雨现象较多D.大气压强较小

11.地球具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受小行星撞击的概率较低。

这主要得益于太阳系的行星()

①自转方向具有同向性②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③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④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7.B8.D9.A10.D11.B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苔藓植物出现于古生代中期,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主要是裸子植物的时代,新生代是被子植物的时代,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尘埃剧增,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受阻,大量植物死亡,动物因失去食物濒临了灭绝,D正确;撞击强烈,冲击波毁坏地表;臭氧层破坏,紫外线增强;均不是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A、B错误;地壳活跃,火山和地震频繁与小行星撞击地球无关,C错误。

故选D。

【9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题详解】

由材料“流星烧毁后留下的电离气体柱(流星余迹)具有散射无线电波的特性,可用于传输信息”可知,流星余迹存在于高层大气中,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空气密度减小,A错误;空气对流减弱,B错误;云雨现象减小,C错误;大气压强较小,D正确。

故选D。

【11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具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是由于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型其道,互不干扰;彼此间有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③④正确,即B正确;太阳系的金星自转方向为顺时针,与其它行星不同,①错误;虽然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但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②错误;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天体系统的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生物进货与灭绝,大气垂直分层的变化特点等,题目简单,关键是抓住重点,联系所学知识解题。

随着第四纪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腹地的气候发生冷暖、干湿变化,许多湖泊周边出现一图圈如同树木年轮的同心圆状湖堤。

这些湖堤记录了湖泊“退缩的足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根据相邻古湖堤的相对高度,可推测当时的()

A.水量变化B.盐度变化C.水温变化D.含沙量变化

13.与现代相比,高原腹地湖泊最高湖堤形成时期的气候()

A.干热B.干冷C.冷湿D.暖湿

14.为获悉最高湖堤出现时的气候特征,还可进一步考察当地的()

A.植物种类B.地貌特征C.湖底沉积物D.湖水矿化度

【答案】12.A13.D14.C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古湖堤可以反映出当时湖泊的水位及湖泊面积,再根据相邻古湖堤的相对高度可以推测出当时湖泊水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推测当时湖水的盐度、水温及含沙量。

故选A。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湖堤记录了湖泊“退缩的足迹”可知,高原湖泊的面积减小,水位下降;与现代相比,高原腹地湖泊最高湖堤形成时期的气候应该温暖湿润,湖泊水位高,面积大。

故选D。

【14题详解】

为获悉最高湖堤出现时的气候特征,还可进一步考察当地的湖底沉积物,因为这些沉积物是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沉积形成的,记录了当时地理环境的信息,故选C。

当地的植物种类、地貌特征、湖水的矿化度与最高湖堤出现时的气候特征关系不大,ABD不对。

【点睛】本题考查了青藏高原湖泊演化的过程,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

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

我国近岸养殖三文鱼成活率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进口。

2018年,我国首个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山东日照以东海城下水,并投放来自挪威的三文鱼苗。

该网箱可视水温调整潜水深度,实现了我国三文鱼规模化养殖的突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我国近岸养殖三文鱼成活率低,主要是因为()

A.受洋流影响小B.海水温度高C.受海浪影响大D.海水盐度低

16.夏季,深海网箱调节方向和原因分别为()

A.向上,降低水温B.向上,提升水温C.向下,降低水温D.向下,提升水温

17.与近岸养殖相比,深海养殖

三文鱼品质好,主要原因是深海养殖区()

A.饵料来源丰富B.海水水质较好C.水域空间广阔D.海水密度较大

【答案】15.B16.C17.B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三文鱼苗来自挪威,属冷水性鱼类,受海水温度影响大,我国近岸养殖三文鱼成活率低,主要因为我国沿海较挪威纬度低,海水温度较高,B正确;洋流、海浪、海水盐度等状况与挪威沿海差别不大,对三文鱼影响小,A、C、D错误。

故选B。

【16题详解】

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夏季表层海水温度高,因此深海网箱应当向下调节,以降低水温。

故选C。

【17题详解】

与近岸养殖相比,深海养殖海水排放的污染物少,水质好,三文鱼的品质好,B正确;近海海水较浅,陆上河流汇入的泥沙等营养盐分多,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来源丰富,A错误;三文鱼通过网箱养殖,水域空间没有差异,C错误;海水密度对三文鱼品质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B。

【点睛】鱼类生存条件分析

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活动强弱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80~2010年间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平均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的月份是()

A.2月B.5月C.7月D.12月

19.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势力增强B.太阳辐射增强C.植被覆盖率提高D.大气降水增多

20.近20年来,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呈上升趋势。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化石燃料使用增多B.途经航空班次增多C.地表植被密度增大D.人工降雨频率增大

【答案】18.C19.B20.A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说明对流层顶的气压越低,对流层顶高度越大。

根据图中曲线,7月气压值最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高,C正确。

A、B、D错。

故选C。

【19题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对流层顶的气压值变化幅度越大,说明对流层顶的上升幅度越大。

根据图中曲线,春季气压值下降,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春季,太阳辐射增强,北半球各地气温回升,导致对流层顶高度上升,B正确;冷空气势力减弱,A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和大气降水增多不是主要原因,C、D错误。

故选B。

【20题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近20年来,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呈上升趋势”,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植被覆盖率减小,A正确,C错误;与途经航空班次增多和人工降雨频率增大无关系,B、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以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气压为载体,主要考查了对流层变化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关键在于看懂题目,并会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分析。

甲烷气体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6倍。

研究发现,北冰洋中冻结的甲烷沉积物已开始释放气体,目前这些气体大部分溶于水中,正在缓慢向大气排放。

下图示意北极地区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现象直接改变大气的()

A.组成成分B.运动状况C.垂直分层D.臭氧含量

22.该现象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分别是()

A.气温降低,①减弱B.气温降低,②增强C.气温升高,③减弱D.气温升高,④增强

23.该现象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21.A22.D23.B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北冰洋中冻结的甲烷沉积物已开始释放气体,目前这些气体大部分溶于水中,正在缓慢向大气排放,甲烷进入大气后会直接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对大气的运动状况、垂直分层、臭氧含量不会产生影响,B、C、D错误。

故选A。

【22题详解】

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由材料可知,甲烷气体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6倍,因此北极甲烷向大气中释放会导致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进而导致气温升高。

故选D。

【2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正常情况下北冰洋中甲烷沉积物呈冻结状态,温度升高后解冻释放气体,北极夏季温度最高,该现象最为明显。

故选B。

【点睛】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黑土分布区年平均气温-0.5~5℃。

冬李,裸露的黑土易遭风蚀。

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以实现黑土的保护与改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天然黑土腐殖质层较厚的原因是()

A.成土母质中有机质含量高B.典型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C.水分含量高,淋溶作用强D.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分解量

25.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①增加土壤水分②提高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土壤矿物质④增加土壤有机质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24.D25.C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由材料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平原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分解量,天然黑土腐殖质层较厚,D正确;成土母质中矿物质含量高,A错误;天然黑土腐殖质层较厚与典型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无关,B错误;水分含量高,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低,腐殖质层较薄,C错误。

故选D。

【25题详解】

由材料中信息及所学知识,“采用免耕方式,将秸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以实现黑土的保护与改良”可知,免耕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淋溶和风蚀,可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①④正确,C正确;不能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有物质,②③错误,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形成及免耕的作用。

为了探究土壤颗粒与透水性的关系,森特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

在4个漏斗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甲、乙、丙、丁土城样品(下表),再倒入等量的纯净水;静置3分钟后,观察滴入锥形瓶中的水量。

实验装置与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样品

砂粒占比(%)

粉粒占比(%)

粘粒占比(%)

90

5

5

80

10

10

35

35

30

5

5

90

26.该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A.土壤种类和加入漏斗的水量B.土壤种类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C.锥形瓶中的水量和土壤种类D.加入漏斗的水量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27.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A.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B.粉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C.黏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D.土壤透水性的高低与颗粒关系不大

28.乙土壤样品取自天然草坪。

该草坪在一般的降水条件下不会积水,后被开发作足球场。

若干年后,即使降水量不大,这里也会产生积水。

以下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草坪日常维护,雨水不易下渗B.地下水位升高,积水难以下渗

C.频繁踩踏导致土壤紧实,下渗减少D.草坪生长茂盛,将雨水蓄积在地表

【答案】26.B27.A28.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组成以及对下渗的影响。

【2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种类,即土壤中不同颗粒物的含量。

因变量是锥形瓶中的水量。

而漏斗中的水量应该固定,是需要控制的变量,本题B项正确。

故选B。

【27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图片,锥形瓶中的水量越多,说明土壤透水性越好。

锥形瓶中水量由多到少分别为甲、乙、丙、丁,故甲瓶土壤透水性最好。

说明砂粒含量越多,透水性越好,A项正确。

故选A。

【28题详解】

草坪日常维护,会有利于雨水下渗,A项错误。

根据材料,该草坪在一般降水条件下不会积水,改造成足球场,降水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不会升高,B项错误。

因改造成足球场,土壤被频繁踩踏紧实,土壤间隙变小,下渗能力减弱,下渗量减少,C项正确。

改造成足球场后,草坪生长不会茂盛,其次草坪生长茂盛会有利于雨水下渗,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前两小题可以直观的从图表资料中找到答案。

最后一小题需要充分根据题意,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间隙和植被的改变,明确土壤间隙的变化和植被对下渗的影响。

植被茂盛有利于下渗,土壤间隙变小不利于下渗。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一块整体,而是由若干板块拼合而成。

研究发现,大洋板块拉张致使地下碳酸盐上涌,至地表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泥盆纪至石炭纪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碳酸盐主要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30.泥盆纪至石炭纪期间()

A.太阳辐射减弱B.地面辐射增强C.大气逆辐射减弱D.大气削弱作用增强

【答案】29.C30.C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大洋板块拉张致使地下碳酸盐上涌,由此推测碳酸盐源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故选C。

【30题详解】

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由材料可知,泥盆纪至石炭纪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全球温度降低。

故选C。

【点睛】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2题,共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北省恩施大峡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天抗、石桂群等多种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地学研究者与攀岩爱好者。

某年8月,来探险队进入恩施大峡谷,开展地理野外考察。

下图为考察的一处天坑等高线地形图。

(1)描述该天坑的地势特征。

(2)绘制图6中A-B线的地形剖面图。

(3)攀岩是一种攀爬天然岩石峭壁的体育运动。

请从甲、乙、丙中选择一处最适宜开展攀岩运动的地段,并说明理由。

(4)指出探险队在图示营地可能遭遇的地质灾害,并简述相应的自救措施。

考察还发现,恩施大峡谷的石柱群(左图)与此前在贵州省所见的喀斯特孤峰(右图)景观差异显著。

(5)简述图示石柱群与孤峰地貌景观特征的差异。

【答案】

(1)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整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起伏较大

(2)

(3)甲。

理由:

该地段等高线密集,岩壁陡峭适合攀岩。

(4)泥石流。

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5)与孤峰相比,石柱群坡度较陡,坡面植被覆盖较少,山体裂隙较多。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察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地貌的判读。

【详解】

(1)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可知,天坑四周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从四周向中间,海拔高度降低,根据比例尺和高差可知地势起伏较大。

再根据指向标判断,地势倾斜方向大致为从西北向东南。

(2)图略。

图6中A-B线沿A-B地势先降低再升高,主要绘制剖面图的时候要注意坡度的陡缓变化,在河流两边1000-1200米附近坡度较大。

(3)攀岩是一种攀爬天然岩石峭壁的体育运动,攀岩最为适宜的地段应该是地势陡峭的陡崖,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地中,甲处等高线密集,地势最为陡峭。

(4)湖北省恩施大峡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年8月,来探险队进入恩施大峡谷,八月正值恩施大峡谷的雨季,天坑坡度陡峭,营地所在位置刚好是谷地地形,雨季来临时容易有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发生时,需要向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的两侧山坡上转移。

(5)从题中所给

两幅景观图片可以直观的看出石柱群较为陡峭,坡度近乎垂直,孤峰相对较缓,植被覆盖率上面,石柱群植被覆盖率低,孤峰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石柱群表面可以看出数值的岩石裂隙,孤峰不大明显。

【点睛】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送王船”是闽南沿海和马来西亚等地祈求海上平安、渔事兴旺的传统民俗活动,表达了沿海先民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之情,2020年12月17日被到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送王船”的最后环节“王船焚烧”通常选择在海水退潮时,说明沿海先民已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

列举2项沿海先民利用潮汐规律从事的农业活动。

材料二厦门沙坡尾是“送王船”习俗的传承区城之一,原是当地渔民避风、休息的聚集地,如今不再停靠益船,而发展为创意文化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每年中秋前后,沙坡尾街区经常积水。

2016年中秋,超强台风“类兰蒂”在厦门登陆,给沙坡尾带来巨大破坏。

下图示意此次台风登陆前后(凌晨2:

00~4:

00)的移动路径。

(2)分析沙坡尾曾作为避风港的自然原因。

(3)某个晴朗的午后,一位女游客前往沙坡尾“打卡”。

她站在沙坡尾的湾口,面朝大海,留下了长发飘飘的情影。

在右图中绘制导致“长发飘飘”的热力环流,并加以解释。

(4)简析每年中秋沙坡尾街区易出现积水的自然原因。

(5)获取和呈现超强台风“莫兰蒂”的移动路径,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____和____。

据左图可知,2016年中秋凌晨2:

00~4:

00沙坡尾的风向由____转为____。

【答案】

(1)潮间带养殖;赶海;渔船涨落潮时进出港口。

(2)位于厦门岛西南部,地处盛行风向(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下风地带,风浪较小;港湾封闭。

(3)

原因:

(晴朗的午后,)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较慢,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4)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正值天文大潮,潮位高。

(5)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偏北风;偏西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潮间带的利用方式、热力环流、风向的判断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利用潮汐涨落的规律可以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殖业;渔船借助涨潮落潮进出港口;利用落潮的时机在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

(2)结合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