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386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docx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

陈赓林彪与南线追击战

1949年10月10日,在湖南进行的衡宝战役正在激烈地进行着,鉴于四野中路大军已抓住桂系主力的4个师,白崇禧又打算率部北返援救,林彪认为这是聚歼白崇禧部于湘桂边境的好时机。

考虑到广东国军总共只有15万残兵败将,一个四野邓华15兵团已经足够对付,同时在没有切断敌人退路的情况下过早发动广东战役易招致余汉谋集团的逃脱,于是林彪想改变广东战役计划,调陈赓兵团由广东的曲江、英德等地平行西进,入广西参加堵截和围歼白崇禧集团的作战。

林彪认为,在围堵和歼灭桂系军阀后,共军已运动到广东国军的侧后,切断了其南逃海南岛的退路,那时再打广东战役,或谈或打都更为有利。

接到林彪的电报后,陈赓却不愿意去,理由是路远赶不上,部队要重新集结花费时间等。

这个理由很难成立。

林彪是要他们立即从现地域出发,根本不需要集结。

林彪也并不要四兵团参加衡宝战役,林彪只是要他去参加堵截桂系南逃的退路,可随时根据敌人的动态调节行军线路,怎么会来不及呢?

从桂军后来南进的路线看,陈赓兵团如果平行西进与桂军相遇的地点在桂林以南的东南方向约100~150公里,陈赓兵团距离此地的直线距离大约是200~250公里,桂军从衡宝战役地点南撤到到此地的直线距离大约是300~350

的意见,这些不良后果可能会少的多。

如果给林彪的战略打90分的话,那么给陈赓80分都有些高,因为虽然粤军的逃跑没有给四野解放海南岛造成不可克服的困难,但胡链兵团此时的逃跑却直接导致了金门的惨败,也耽误了解放台湾的进程。

关于林彪与陈赓的第二次分歧,纯粹是913后批林时人为捏造出来的。

广东战役期间,国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逃,陈赓要15兵团占领广州后休整,没有进入广州的四兵团继续追击余汉某的残兵败将。

林彪考虑敌人已经先于我军数日出发,先头部队已经跑出几百里,四兵团如果追不上就暂时先不要追,等其它部队堵截到位后再追击,以免把敌人越追越远。

陈赓怕广东战役歼敌太少不好交代,于是把敌人如何溃不成军,起义投诚不计其数,汇报给了四野、二野和军委,要求继续追击,获得军委毛泽东和四野林彪的支持。

林彪18日指示四兵团:

“如能追上敌人,则继续猛追歼敌。

如确实已无追上可能时,则可勿追击,以免而后粤敌主力退南宁和云南,另一部会退海南岛”。

按照林彪的指示,四兵团所属部队日行160里,终于将一部敌人追上消灭,虽然大部分敌人逃走,依然受到了林彪的高度赞扬。

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林彪并没有不同意陈赓追击敌人,只要陈赓自己判断可以追上,林彪就支持他继续追。

只有在他判断追不上敌人的情况下,林彪才要求他不要急于追击,这是非常正确的处置。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是林彪一贯的作战风格。

在自然界,狮虎豹这些最凶猛的动物在捕猎前也懂得要判断一下,追的上就猛扑上去,追不上就装着没看见,懒洋洋的晒太阳。

人的智商总不能输给动物吧?

但913后,4兵团一些人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的说林彪不许他们追击敌人。

可林彪18日的电报白字黑字写着“如能追上敌人,则继续猛追歼敌”,这些谎言在这个电报面前不攻自破。

衡宝战役和广东战役后,白崇禧退回广西,拼凑出5个兵团12个军30个师总数约15万人的部队,再加上地方部队10万人,总数约25万人。

1949年11月6日,林彪指挥约40万大军分三路杀向白崇禧的老巢。

西线四野13兵团2个军(38军和39军)首先悄然出动,追歼桂军17兵团2个军(100军、103军),封死桂军西逃云南的退路。

中线12兵团3个军(40、41、45)追击敌1兵团(14、71和97军)和10兵团(46、56军)。

位于南线的二野4兵团和43军负责堵截右翼桂军3兵团(7、48、126军)和11兵团(58、125军)逃往海南岛的退路。

但白崇禧并不是一味的逃跑,他总是在寻机反击。

11月21日,白崇禧命令右翼桂系主力3兵团和11兵团反击我军南翼的陈赓兵团。

11月22日,根据情报和敌人动态,林彪命令陈赓先集中14军、15军、43军等3个军打敌人鲁道源的11兵团(58军、125军2个军约2.5万人),以13军3个师钳制桂系主力张淦3兵团,1天后林彪又增加14军一个师。

即以13军2个师和14军一个师北上分别阻击三兵团的3个军,以13军39师在廉江附近用于机动防御,特别注意补缺7军方向。

林彪的作战意图是在南线以一个军加一个师共4个师阻击桂军南下,在北线集中8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先打最北面的11兵团,然后再与南线阻击部队夹击和消灭桂军3兵团,从北向南横扫南线桂军的2个兵团。

陈赓接到林彪的命令后,回电首先表示“电令奉息,我们坚决执行”,同时顾虑重重的建议说13军39师战斗力比较弱,担心它三面临敌守不住廉江,建议先用43军和15军打11兵团,13军和14军牵制3兵团以确保廉江。

25日23时陈赓一面指挥部队按照林彪的命令北上,一面再次打电报给林彪强调“13、14两个军钳制敌3兵团以确保廉江”,认为敌人粤军和桂军3兵团会“合力猛攻廉江”。

林彪没有接受陈赓意见,因为陈赓这个建议的缺陷是平分兵力,这不是打歼灭战的战法。

此时桂军一个兵团平均3~4万人,还不如共军一个军的人数多,桂军一个军大约为1.2万人,只相当于共军一个师。

林彪在南线用3个师阻击桂军3个军,兵力对比1比1,后面还有一个39师机动补缺,阻击兵力是足够的。

同时林彪也对陈赓判断桂军会与粤军会“合力猛攻廉江”不以为然。

后来的实战表明,陈赓的判断是错误的。

桂军的主攻方向并不是廉江,而分别是廉江以东约50公里的化县和约100公里的茂名。

白崇禧当时的命令是:

“第三兵团以一部沿玉林、廉江公路向太平圩攻击,并协力第四兵团(粤军)攻占廉江外,主力向化县、茂名攻击。

”攻击廉江的桂军只有126军,攻击化县的是48军,攻击茂名方向的是3兵团主力7军和11兵团。

桂军真正的意图是从化县和茂名南下,然后从吴州或从茂名港直接出海逃走,或不经廉江到雷州半岛出海。

实际上,桂军的行动方向是随时可以变的,陈赓想预先死守一地很难达到防止桂军逃跑的目的,只有主动迎敌抓住桂军才是防止它逃跑最有效和最稳妥的办法。

林彪要陈赓兵团北上迎击桂军,不仅可以主动抓住桂军,而且远离廉江,既可避免陈赓兵团被西、南方向的粤军和南下桂军三面夹击,又可吸引粤军北上,以便寻机消灭粤军,为今后解放海南岛创造条件,可是陈赓就是不能领会。

林彪称“廉江与我并无大用”,“只要桂敌主力被我抓住,则粤敌残部必不敢单独事先逃走”,要39师离开廉江随时北上增援打桂军。

林彪算准粤军不敢打,这种战场感觉的差异,只能用天赋来解释。

事实说明陈赓的担心是多余的,粤军一直没有大的动作,只是在39师北上追击桂军后,粤军发现廉江成了空城才出来偷袭“占领了”廉江,结果被13军一个回马枪消灭大部,俘虏了6000人,这是陈赓兵团此战中最辉煌的战果。

如果13军一直守着廉江,粤军就不会来偷袭,也就不会有这个战果。

从这个战例可以看出,陈赓打仗有时很小气,连“欲擒故纵”的道理也不懂。

可是,陈赓这样一耽搁就是4~5天,桂军推进速度很快,已经快与北上共军接触了。

这时敌我双方的位置已经不允许再用林彪原来的方案打了。

25日下午,林彪根据敌人的新动态和位置,改变了原来部署,命令4兵团先就近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3兵团“钢7军”的2个师,具体要求是13军和14军一个师从正面阻击敌3兵团48军和126军,集中15军和14军2个师共5个师聚歼桂系第7军的2个师。

这个命令并没有接受陈赓平分兵力的建议,只是把首先歼灭敌11兵团改成了先歼灭3兵团中的“钢7军”。

但由于电讯问题(林与陈有9个小时不能电报来往),到晚22时半才发出该电报,陈赓在26日凌晨收到林彪的这个电报后非常高兴,立即遵照林彪的新命令执行。

但在当日的23时,陈赓因为还没收到林彪22时半的电报,又给林彪发了一封电报再次申述意见。

这就是现在一些人所说的陈赓与林彪的第三次分歧。

打仗有时也如下棋一样,对方走了一步,你才能走下一步。

如果你先走了这一步,对手就会改变原先的走法,那么很可能你先走的这一步就走错了。

每一步的顺序是不能错的。

对手还没动子,你就先走暴露自己的意图,这不是傻子嘛?

桂军在信宜以北,林彪有对付它在信宜以北的打法,桂军主力过了信宜时,林彪再改变战法也不迟,应对自如,滴水不漏,十分沉着老练。

陈赓却火急火燎、慌里慌张,像个第一次上阵的小学生,事后还唧唧歪歪、喋喋不休,好像他很有道理似的。

从11月21日到25日清晨,敌情一夕数变。

此前林彪已经电告陈赓及军委“与14军电台联络尚未建立,13、15军这两天才勉强开通,但不畅,与陈赓电台有时9个小时发不出报已送电设法改善,但尚未完全弄好,他们各师每日到达位置我们要到两三天后才能获悉。

”在这种情况下,陈赓明知道林彪不可能及时掌握4兵团各师的具体位置及它们当面的敌情,却要指望上级的指示行动,本身就很傻。

如果千里之外的林彪对敌我战况了解的比在前方的陈赓还准确及时,林彪就成神仙了。

陈赓事后不检讨自己反而埋怨上级的指示不及时不准确。

这样的事情如果是在东北,只要发生2次,林彪就会要他下课,去后方干军分区司令吧。

遵照林彪的指示,广西战役第一次粤桂边战役就此拉开了序幕。

陈赓以13军和14军一部共4个师正面阻击桂军3兵团126军和48军,14军主力和15军全部共5个师从左翼攻击刚在衡宝战役中被歼灭后重新组建的桂系第7军,四野43军单独打敌11兵团,然后再从右翼攻击钢7军。

26日桂军3兵团攻,共军四兵团守,打的昏天黑地不分上下。

27日四野43军打垮了敌鲁道源11兵团58军后,陈赓指挥4兵团发起“反击”。

但是被4兵团5个师严密包围的桂7军居然全跑了。

林彪要的是歼灭战,结果敌人全身而退,如此结果大概也很出乎林彪意料。

现在战史都把廉江阻击战当成胜仗来写,可如果是在东北,这样大的优势兵力没有把敌人包围歼灭,反让其全身而退是要作为失败案例拿出来反复“示众”的。

可以想象,在5比1这样大的优势兵力下都不能歼灭敌人,如果当初按陈赓平分兵力的建议就更不可能打成歼灭战了。

这次桂军的逃跑,除了陈赓有过早出击的指挥失误外,还有2个原因值得注意。

一是堵截的兵力过多,把敌人吓跑了。

如果按照林彪早先的布置以一个师堵截一个军,敌人就会觉得共军兵力并不大,不会轻易决定后撤。

二是陈赓用39师去阻击粤军有些多余,39师应该按照林彪的意图主要用于机动防御桂军,如果在桂军决定逃跑前粤军能够占领廉江,会给桂军以极大的鼓舞,桂军也就不会那么容易下决心后撤了。

从这也可以看出,陈赓原先想平分兵力、用更多的兵力去守住廉江,用更多的兵力去堵截桂军,是看似稳妥实际最不稳妥的打法。

这种打法既不利于集中兵力消灭11兵团,还会把阻击对象3兵团吓跑。

林彪在战场上敢于集中兵力消灭11兵团,同时也敢于对桂军3兵团示弱麻痹对手、甚至敢于欲擒故纵放弃廉江吸引粤军北上,这种有张有弛、虚实结合的指挥风格充分体现了林彪的胆略和洒脱高超的指挥艺术。

11月27日,桂军3兵团司令张淦下令各部撤退在陆川构筑防线,他自己将司令部撤至博白。

林彪随即命令4兵团3个军追击敌3兵团,43军追击敌11兵团。

11月28日,43军将11兵团司令部和所属58军、97军之暂一师大部消灭,俘虏敌人4600多人,击毙兵团副司令胡若愚,只有司令鲁道源化妆逃跑。

二野4兵团仍然在与敌3兵团僵持着。

30日下午,43军127师接到林彪电报,称敌三兵团司令张淦在博白,立即命令379团向博白攻击,379团先锋营坐着缴获来的汽车向博白疾驰,与同样勇猛追击的43军128师382团在敌三兵团司令部附近会师,随即将其包围,经过一番激战消灭了敌三兵团司令部,把兵团司令张淦从床下拎了出来,此时二野4兵团还在百里以外。

张淦在受到袭击时慌忙令3个军撤退救自己的命,招致了整个防线的混乱崩溃,43军再接再厉回师击溃了退向博白的桂系主力48军和7军。

战役开始时原来在4兵团侧后面100多里远的43军3天内连续打掉桂系2个兵团司令部,消灭了敌11兵团大部,并击溃了桂军三兵团主力7军和48军,然后与二野四兵团15军的先头部队会合,其彪悍的作风在此次对桂军作战中显的十分突出,立下赫赫战功,使二野四兵团黯然失色,也让二野部队见识了一下四野部队惊人的战斗力和推进速度。

在此次廉江阻击战中,陈赓主要表现出5个弱点或错误:

1.陈赓建议平分兵力,2个军阻击3兵团(保护廉江),2个军打11兵团,平分兵力,没有重点,说明他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不懂得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与林彪或先集中兵力消灭11兵团或先集中兵力消灭7军形成了对比。

2.陈赓对桂军攻击的重点和出逃方向的判断出现了失误。

陈大将原来判断敌人要猛攻廉江并从廉江入雷州半岛逃走,但桂军实际重点进攻的方向是茂名和化县,意图是从廉江以东的化县和茂名南下,从吴州或从茂名港直接出海逃走,或不经廉江直达湛江和雷州半岛出海。

3.陈赓在遵照林彪集中了5个师近2个军的绝对优势兵力(5:

1)情况下打了近2天让桂7军全身而退,这说明陈赓的战场指挥有重大失误,没有包抄到位就蓦然出击。

4.陈赓在守廉江还是抓桂军的问题上不懂得抓主要矛盾。

桂军的行动方向是随时可变的,陈赓想通过死守廉江防止桂军逃跑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只有北上主动迎敌抓住桂军才是防止敌人逃跑最稳妥的办法。

5.陈赓打仗只看眼前,缺乏走一步看三步的谋略。

本来从西面攻击廉江二十三军(粤军)和从南面遂溪攻击廉江的一0九军(粤军)都是可以逃到海南岛的粤军部队,如果让它们攻占廉江,可以拖住它们逃亡海南岛的步伐,为在大陆歼灭它们创造战机,减轻日后解放海南岛的困难。

后来的事实说明,歼灭粤军的战机出现在让它占领廉江之后。

同时,让粤军占领廉江,还可以给南下桂军点信心,不至于那么快的放弃南下的决心,一打就往后跑。

显然,陈赓当时不懂得放弃廉江是可以“欲擒故纵”,一举两得的“做局”行动。

从这些可以看出陈赓的指挥水平与林彪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可他还总是与林彪较劲。

考虑到黄埔1期的大哥一直在黄埔4期的指挥下,心里总有点憋屈,林彪很大度,并不跟他计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