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341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ocx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00037解放军304医院咸力明佟万仁

人民军医2003年第46卷第4期(总第521期)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因肾上腺皮质发生肿瘤或增生,使醛固酮分泌过多,以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高醛固酮和低肾素活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1流行病学

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O.5%-2%。

随着腹部B超、CT和MRI的广泛应用,许多无特征的病人也能被早期检出。

Lim等从高血压465例中筛检出原醛症43例(占9.2%)。

该症从新生儿至老人均可发病,但好发年龄为30-50岁,其发病率在性别中没有差别,腺瘤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

1.2-1.5,国外报告为1:

2.3。

2病因及病理

2.1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腺瘤(APA)1955年由Conn首先描述,故又称Conn综合征,是原醛症主要病因,占70%一80%,绝大多数腺瘤位于一侧,左侧多于右侧,常为单个,仅1%左右为双侧或一侧有两个腺瘤,70%腺瘤见于女性。

多数直径l-2cm,包膜完整,切面为桔黄色,均质实性,60%-70%的腺瘤重量小于6g,光镜下显示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网状带或质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

“杂合细胞”表现出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性增生。

电镜下可见瘤细胞线粒体嵴为血小板。

2.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占成人原醛症的10%-20%,在儿童原醛症中最常见。

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伴或不伴结节,切面见肾上腺皮质增厚,厚度在0.15cm以上,光镜下可见大量透明细胞增生,多为弥漫性,偶为局灶性。

组织学上具有肾上腺被刺激物质,即在人垂体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和另一γ促黑素原相关因子,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并无突变,但该基因表达增多且酶活性增加。

2.3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PAH)约占原醛症的1%。

Kater等在1982年发现有4例介于APA和IHA之间的病例,其病理形态上与IHA相似,可为单侧或双侧增生,但生化特征与APA更相似,行肾上腺单侧或次全切除可纠正醛固酮过多的症状和生化异常。

2.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又称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DSH),自1966年Sutherland报告以来,国也有个例和家系报道。

GRA发病年龄轻,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本病特点是,外源性ACTH可持续刺激醛固酮分泌,而小剂量地塞米松可抑制醛固酮的过量分泌,并使病人血压、血钾和肾素活性恢复正常。

该病病理改变为束状带的明显增生,其分子机制已经阐明,即所有的GRA病人中,均存在11-β羟化酶基因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发生了不等位交换,产生一融合基因,融合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醛固酮合成酶的活性,且受到ACTH的调控。

2.5产醛固酮性肾上腺癌(APC)原醛症由APC引起者少于1%,可见于任何年龄,癌肿直径多大于3cm,切面可有出血坏死,血管及包膜浸润,癌细胞分裂相,可从肾上腺病理切片中鉴别恶性肿瘤,易发生肺、肝转移。

电镜下癌细胞常无基底膜。

2.6异位醛固酮分泌腺瘤或癌罕见,可发生于肾脏、肾上腺残余组织,偶有发生于卵巢。

2.7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FH)分为两型,FH-I和FH-Ⅱ。

FH-I即为GRA,病因已明确。

FH-Ⅱ亦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病因尚未完全弄清楚。

3临床表现

3.1高血压常是原醛症的首发症状,可早于低血钾症状3-4年出现,大多数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良性高血压过程,呈轻-中度高血压(170-180/106-ll0mmHg,1mmHg=0.133kPa),但病程长时,有的病人舒压可高达120-150mmHg,少数表现为恶性高血压,对一般降压药物常无明显疗效。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如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不全等。

3.2低血钾症大量醛固酮分泌,促进肾远曲小管排钾储钠,80%-90%病人有自发性低血钾(2.0-3.5mmol/L);也有少数病人血钾正常,但很少>4.0mmol/L,且进高钠饮食或服用利尿降压药后,会诱发低钾血症发生。

3.2.1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低血钾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表现为肌无力、软瘫和周期性肌瘫痪,常突然发生,但多在清晨起床时忽感双下肢不能自主移动,反射降低或消失,双侧对称,重者可累及双上肢以至全身肌肉,发生吞咽及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瘫痪的发作与血钾降低程度相关。

3.2.2肢端麻木,手足搐搦病人可发生阵发性肢端麻木或手足搐搦及肌痉挛,原因是因醛固酮增多,使K+排泄增多,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增强,而对细胞大量K+丢失后,H+进入细胞导致高尿钾、低血钾,细胞酸中毒,细胞外H+减少,血pH值升高引起代性碱中毒。

碱血症又使血中游离Ca2+减少,加之醛固酮也有促进Ca2+、Mg2+排泄作用,造成了低钙低镁血症。

3.2.3肾病及继发性泌尿系感染长期大量失钾,引起近曲小管空泡变性,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颗粒样变,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可引起多尿,夜尿增多,继而出现口渴、多饮、低比重尿。

过多的醛固酮使尿钙及尿酸排泄增多,易并发肾结石及尿路感染,肾间质瘢痕形成以及肾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

3.2.4心血管系统表现低血钾可引起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发生室额。

心电图主要为低血钾改变,如Q-T间期延长、T波增宽、低平、或倒置,u波明显、Tu波融合成双峰。

3.2.5糖耐量异常低钾可抑制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20%-50%病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多数表现为葡萄糖耐量减低,少数可出现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醛固酮过多可能直接影响胰岛素活性,即使血钾正常,增高的醛固酮亦可使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4诊断

主要根据高血压、低血钾、尿钾增多、高醛固酮血症、低肾素活性及低血管紧素Ⅱ浓度。

应首先明确有无高醛固酮血症,然后确定其病因类型。

检查前须停服所有药物,如螺酯和雌激素6周以上,赛庚啶、利尿药、吲哚美辛2周以上,扩血管药、钙通道阻断剂、拟交感神经药、肾上腺素能阻滞剂1周以上。

4.1高醛固酮血症

4.1.1血尿电解质测定大多数病人血钾低于3.5mmol/L,一般2-3mmol/L,尿钾排泄明显增高,血浆钠正常或略增高,血氯化物正常或偏低。

血钙磷大多正常,但手足搐搦症病人游离Ca2+常偏低,总钙离子正常,血清Ca2+偏低。

血Mg2+常轻度降低。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当血钾<3.5mmol/L时,机体排出尿钾应<25mmol/24h;血钾<3.0mmol/L时,尿钾应<20mmol/24h。

如血钾<3.5mmol/L,尿钾却>25mmol/24h;血钾<3.0mmol/L,尿钾>20mmol/24h,则说明病人尿钾排出过多,至少是其低钾血症原因之一。

对一个低钾血症的病人,如尿钾<10mmol/24h,则可以排除尿钾排泄过多致低血钾的原因。

在APA病人中,有12%和在IHA病人中,有50%血钾水平可高于3.5mmol/L,怀疑为原醛症时,可选择醛固酮分泌抑制试验:

(1)口服高Na+抑制试验;

(2)静脉盐水滴注试验,但对血压较高,年龄较大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禁作此试验,多采用较方便的其他试验。

(3)开搏通(captopril)抑制试验:

开搏通可抑制正常人ATI向ATⅡ转换,从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降低血压。

方法是:

于普食卧位过夜,次日晨8:

00空腹卧位取血并测血压,取血后立即口服开搏通25mg,然后继续卧位2h,于上午10:

00卧位取血并测血压,血标本在低温下(4℃)放置,经分离血浆后于一20℃保存至测定前,分别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及血管紧素Ⅱ浓度。

在正常人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服开搏通后血浆醛固酮水平被抑制到416pmol/L(15ng/d1)以下,而原醛症病人血浆醛固酮则不被抑制。

对低血钾、高尿钾病人怀疑原醛症时,可进行:

(1)低钠试验;

(2)螺酯试验:

螺酯可拮抗醛固酮对肾小管上皮的作用,每天100-300mg,分3或4口服,服药1周以上对比服药前后血K+、血Na+、C02CP、肾素水平、尿K+、尿Na+以及血、尿pH值、尿量等。

APA和IHA病人,试验后血K+可上升,甚至接近正常,血压下降,CO2CP下降,血浆肾素水平升高,尿K+减少,尿pH变为酸性,肌无力及麻木症状改善。

对失钾性肾病病人无效。

4.1.2血、尿酸碱度测定血气分析呈代性碱中毒,而pH值往往正常,C02CP正常或高于正常。

尿pH呈反常的中性或碱性。

此因原醛症病人醛固酮升高,促使肾小管仍然排除较多的K+,H+排出减少所致。

4.1.3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测定原醛症是血浆醛固酮水平及尿醛固酮排出量明显增加,由于容量扩同时使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素Ⅱ(AT-Ⅱ)分泌受到抑制,实验室表现为特异性的低肾素活性和高醛固酮血症。

目前测定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的方法:

于普食卧位过夜,次日晨8:

OO空腹卧位取血后立即肌注呋塞米40mg(明显消瘦者按0.7mg/kg体重计算),超重者亦不超过40mg,然后立位活动2h,于上午10:

00立位取血,血标本应在低温下(4℃)放置,经分离血浆后于一20℃保存至测定前,分别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及AT-Ⅱ浓度。

目前国实验室测定的是血浆肾素活性(PRA)而不是直接肾素(renin)测定。

在普通饮食条件下,其测定的正常参考围(采用,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药盒)上午8时卧位,醛固酮(pg/m1)、肾素活性(ng/m1.h)及血管紧素Ⅱ(pg/m1)分别为86.0土37.5、0.42土0.37、40.2土12.0、上午10时立位加呋塞米肌注分别为151.3土88.3、2.97土1.02、85.3土30.0。

原醛症病人因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而使肾素活性受抑制,并在低钠饮食、利尿剂及站立位等因素刺激后肾素仍不上升。

原醛症病人的A/PRA比值通常>20-25。

另外有人认为将A/PRA>50作为诊断标准,诊断敏感性可达92%,而特异性为100%,如A/PRA>2000则高度提示APA。

4.2病因诊断原醛症确诊后,应确定病因类型。

通常APA和APC病人症状,生化变化较IHA病人严重,而PAH病人则介于两类之间。

GRA病人有家族史,临床表现较轻,但其他生化异常,尤其是肾素-血管紧素-醛固酮轴的异常,在FH-1家族的血压正常个体中甚至都有可能改变;在体位试验时,APA和APC病人基础血浆醛固酮明显升高,多超过5.55nmo1/L(20ng/d1),取立位后无明显上升或反而下降,而IHA病人基础血浆醛固酮仅轻度升高,立位后明显升高,至少超过基础值的33%。

PAH和GRA病人体位试验表现与APA病人相似;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用于诊断GRA,其方法是每天口服地塞米松2mg,服药3-4周。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GRA病人血、尿醛固酮水平一直被抑制,血醛固酮水平在服药后较服药前抑制80%以上有意义,有学者认为,以服药后血醛固酮水平低于l10.8pmpl/L(4ng/d1)为临界值,诊断G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和100%,这是诊断GRA的主要依据。

4.3定位诊断B型超声波检查肾上腺,可检出直径>1.3cm的肿瘤,但对较小肿瘤和增生者难以明确;电子计算机多层摄影(CT)对肾上腺病变的定位诊断中列为首选。

高分辨CT能检出直径>5mm的肾上腺肿块。

APA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完整,由于腺瘤细胞含有丰富脂质,故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33-28Hu)。

由于皮质萎缩,腺体一般不增大,注射造影剂(泛影葡胺100m1)后病灶边缘呈环状增强,增强CT值为7.5—60Hu,而中央仍为低密度,形成较明显的对比度。

当发现单侧肾上腺直径>1cm的等密度或低密度肿物影时,对诊断APA意义较大,而肿块直径>3cm时以APC可能性大,APC增强后常可见不规则强化改变。

如肿块影在非增强片中CT值低于llHu,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变化,则提示为腺瘤。

分泌醛固酮腺瘤的CT值低于分泌皮质醇的腺瘤和嗜铬细胞瘤。

多数IHA病人为一侧或两侧肾上腺弥漫性增大,边缘平直或饱满,只是其密度变得致密。

CT对APA诊断阳性率为80%-90%,而对IHA病人仅有50%-70%;磁共振成像(MRl)检查并不优于CT扫描;1:

131l-19碘化固醇扫描显像,阳性率也不高于CT和MRI,通常在其他检查结果有矛盾时选用;如以上检查均不能定位诊断,则可考虑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

若一侧肾上腺静脉血醛固酮水平较对侧高10倍以上,则高的一例为腺瘤。

若两侧血醛固酮水平都升高,相差仅为20%-50%则可诊断为特醛症。

此项检查为有创性,有引起肾上腺出血的危险,技术难度大,不列为常规检查。

5鉴别诊断

5.1原发性高血压有服用失钾利尿剂或伴进食少、腹泻病史,但停药、补钾,血钾可恢复正常。

有15%-20%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肾素是被抑制的,但升高的血浆醛固酮被抑制,开搏通试验血浆醛固酮水平被抑制,肾上腺CT扫描阴性,可以鉴别。

5.2继发性醛固围增多症包括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肾功衰竭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往往出现水肿,血浆肾素活性增高,可资鉴别。

5.3其他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Liddle综合征、Bartter综合征、Gordon综合征、Gitelman综合征、肾素分泌瘤,较罕见,不一一赘述。

6治疗

6.1手术治疗APA病人应首选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有人主最好同时行腺瘤侧肾上腺全切除术。

手术治愈率69%-90%。

APC病变局限应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生存时间较少超过5年,预后差。

PAH病人行单侧、次全或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即可得到满意疗效。

IHA病人即使作了双侧肾上腺全切除术,仍难控制病人的高血压。

故APA、PAH的根治方法为手术切除,IHA病人则趋向于药物治疗。

术前应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使血钾恢复正常,并适当降低血压。

一般用螺酯80-100mg,每天3或4次,待血钾恢复,血压下降后改为40-60mg,每天3或4次。

择期进行手术。

曾氏等用硝苯地平每天30-60mg,螺酯每天60-120mg,分3-4次口服。

如病人肾功能不好或不能耐受螺酯的不良反应,也可用硝苯地平并同时加用补达秀、缓释钾或其他钾盐治疗。

做术前准备或长期服用,视血钾、血压的变化调整剂量。

经腹腔镜的肾上腺瘤摘除适用于直径小于6cm的APA,对于APA合并妊娠的妇女亦适用采取这种手术,手术时间是在妊娠中期,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3-4天即可出院,但恶性肿瘤可致广泛腹腔转移,列为禁忌。

CT引导下经皮将95%的乙醇注入肾上腺瘤组织中可引起无菌性坏死,达到与肾上腺瘤切除的目的。

6.2药物治疗凡确诊IHA、GRA、以及手术治疗疗效欠佳的病人,或不愿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的APA病人均可用药物治疗。

首选螺酯应用方法为每天100-200mg,分2-4次口服,当血钾正常,血压下降后可改每天40-50mg维持,亦有作者主小剂量12.5mg,每天2次口服,对双侧IHA病人控制血压欠佳时,可加用其他降压药。

此药由于利尿作用使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

抑制睾丸酮合成,雄性激素外周作用降低而使男性乳腺发育、阳萎、性欲减退,女性月经不调等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上试用坎利酮(Canrenone)和eplerenone,以减少上述不良反应。

应用阻断肾远曲小管的钠通道,具有排钠储钾作用的阿米洛利,初始剂量为每天10-40mg,分次口服,2-3天达高峰,服用6个月后,能够使血钾恢复正常,对IHA病人,常需与其他降压药联合使用控制血压。

有报道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能有效改善原醛症的症状。

而ACEI可使IHA病人醛固酮分泌减少,改善钾平衡和控制高血压,常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对GRA病人用地塞米松,起始剂量为每天2mg,睡前服1.5mg,清晨服0.5mg,症状及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后,可减至每天0.5mg,长期维持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