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294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9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docx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

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4分)

1.(6分)(2017高二上·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

(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

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

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

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

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

“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

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

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

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2.(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

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

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

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

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

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

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

“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

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

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

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

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

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

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

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

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

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

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

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

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

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

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劳。

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

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

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

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

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

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2)

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3)

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4)

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

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3.(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沙漠画第一人——黄名芊

黄名芊出生三个月时父亲因肺病去世。

他的父亲是位绘画爱好者,遗留了一些梅兰竹菊的画作在房间里。

也许就是这些艺术品的熏陶,让他从小就爱上了艺术。

而他很小就表现出惊人的美术天赋,看到小猫小狗小鸟,他就能用泥巴捏出来,全村的人都赞叹不已。

大学毕业后,黄名芊被分配到学校任教。

当时学校的老师不多,教学任务很重,但是他要画画的想法一直都在。

后来,学校步上正轨,老师也多了,利用从教之余一切时间,包括双休日、寒暑假,黄名芊开始致力于自己的艺术创新。

1993年、1997年,黄名芊两次由德方出资在德国举办个人抽象山水画展。

展出期间,他去了卡塞尔、法兰克福、汉诺威等许多城市参观游览。

“德国的艺术博物馆和各类博物馆都是免费的……色彩缤纷的流派我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但是我认为他们是敢于创造的。

”他对记者说,“德国人看我国的山水画,实际个人风格不同,而他们看上去会认为是一个人画的。

这也启发我,创新必须与他人拉开距离。

德国流行抽象艺术,黄名芊的抽象水墨画在那里很受欢迎,但回到中国后就不一样了。

许多青年很喜欢,但是有些中老年艺术家看了他的画似乎就没什么感觉,有人甚至在背后道出贬义,而普通观众看后似乎很迷惑,可能是看不懂。

这引起了黄名芊深深的思考和困惑。

一次机缘巧合下,黄名芊终于找到了他今生的艺术归宿——大漠山水画。

1987年,黄名芊的夫人在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工艺美术理论,需要到西部去考察,研究古代雕塑,黄名芊就陪同夫人一起去了西部。

来到敦煌,第一次见到了沙漠,接着又去了新疆吐鲁番,看到了更多的沙漠,黄名芊不禁为沙漠的浩瀚壮美所折服,不由爱上了这片金黄大地,一种要把大漠的粗犷美画出来的感受油然而生。

但是,大漠分明是一个不易攻克的山水画创作难题。

沙漠缺水、少树,缺水少树势必消解山水画的亮点。

总之,传统山水画、现代山水画约定俗成的种种活跃审美元素,在面对沙漠构景时,就会产生“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难怪古今画家们很自然地回避了这一难见效果的题材。

翻开千年中国画史,找不到前贤留下的画沙漠范本,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画沙漠经验文字记载。

第一次画沙漠,黄名芊以失败告终。

“没画过的可以画,可到底要怎样画呢?

”他默默地总结经验:

还是看到的沙漠太少,只是在沙漠边缘,没有深入了解沙漠形态,对沙漠的认识不足。

“我一定要再去沙漠的深处看看!

1994年,黄名芊第二次来到了沙漠,这次他选择了更加壮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儿的沙漠虽美,可也被称为“死亡之海”。

没有向导,黄名芊只能在边缘徘徊;无法深入沙漠腹地,他心中十分焦急。

一直等到1996年,沙漠通了公路,他才得以深入沙漠腹地。

之后他去各大沙漠考察不下10次,还多次去各地的治沙研究所,拜访沙漠专家。

多年扎根沙漠,前五年画一张撕一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在大漠里吃了无数风沙,黄名芊终于开创出自己的画法——沙漠皴。

在被问及如何得到这样神奇的画法时,他说了一句最普通的话:

实践出真知,千虑一得。

又说,踏遍天涯无觅处,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黄名芊笔下的沙漠,远看如瀚海波涛,逼真涌动;近看却纹理分明,沙丘上的纹理丝丝缕缕清晰分明。

他说这是两个方面的功夫,一是感受素材,一是画法。

素材来自他不辞辛苦、甚至出生入死一次次进入茫茫大漠,画法则源自十多年间笔耕不辍、锲而不舍地反复试验。

终于他找到用笔墨在表现不同沙漠形态时的恰当技法,即浓墨铺垫连绵的沙丘底部,继而层层向上叠加整个沙丘,画到沙丘顶部时墨已干、水分变少,正好用以表现沙丘顶部的轻盈流动。

密匝的墨点是沙垄,也是重墨的沙漠低地;飘逸的点线是沙峰,也是淡墨的沙漠顶部,绵密的笔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沙漠丝绸般的光滑质感,光色的流转和明暗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远处沙漠则以泼墨法写出,不宜多加,这样近实远虚,恰当地表现出远近变化。

黄名芊终于开创出自己的天地。

他画了一幅画, 画中无边大漠里,漫天黄沙,渺小的一人一驼一狗正在艰难跋涉。

这幅画名为《路漫漫》。

黄名芊说:

“我画沙漠数十年如一日……这幅画就是我的自我写照。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名芊多次到沙漠考察,多次笔耕不辍、锲而不舍地试验,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画出绘画史上最逼真的沙漠山水画。

B.在学校任教时,虽然教学任务重,但黄名芊一直想着画画;后来老师多起来,他又利用从教之余,开始致力于艺术创新。

C.黄名芊从小就表现出美术天赋,后来又在德国举办个人抽象山水画展;但他一直都致力于自己的大漠山水画创作。

D.画沙漠,黄名芊最初以失败告终,但在多年扎根沙漠后,他终于开创出自己的画法——沙漠皴,取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

E.山水画需要亮点,而沙漠中缺水、少树,沙漠山水画也就无法找到亮点;正因此,古今山水画家们常常回避沙漠题材。

(2)

黄名芊开创出了沙漠山水画的画法——沙漠皴,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他的哪些精神特质。

(3)

黄名芊之前的哪些活动为他后来画沙漠打下了基础?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黄名芊说画作《路漫漫》是他的“自我写照”,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明《路漫漫》的寓意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4分)

4.(14分)(2017高二上·东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

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

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俎豆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

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

“嗟乎!

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

而何以至于斯!

”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

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

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

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

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

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

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释        释:

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

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

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

表被动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长老:

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

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C.世家:

《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

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

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②嗟乎!

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

而何以至于斯!

(4)将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5.(8分)(2017高一下·彭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

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

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E.“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意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

(2)

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题;共10分)

6.(10分)(2017高一下·双鸭山期中)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改造反省来提升自己的《劝学》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写道: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然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的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

《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

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7.(2分)(2016高一上·邹平期中)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不恰当的一组是()

A.如果不重视,不给机会,不给牌子,不给扶持,很多民间艺人,包括身有绝技的艺人,世代相传的绝活等,就会明珠暗投,得不到展示。

B.他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浮光掠影。

C.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

D.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会一如既往地投入杭城的公益事业。

8.(2分)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历史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正确方向呢?

B.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促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

C.他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学习努力。

D.由于世界性水危机,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

9.(2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爱纯真浪漫,________;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________;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________;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________。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②③④①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8分)

10.(3分)(2016高二上·市南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

①________,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②________。

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

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它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

因此,③________。

11.(5分)(2017高一下·柳州期末)下面是某中学团委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开展的主题为“走进高考”的心理调试咨询会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7·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率极高,唤醒了中国人对中华古诗词的一次集体崇拜,冠军16岁的少女武亦姝也火遍全国,圈粉无数。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

有人质疑,在商业社会中,诗词歌赋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人不解,武亦姝只是多背了些诗词,有必要这么捧吗?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4分)

1-1、

1-2、

1-3、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4分)

4-1、

4-2、

4-3、

4-4、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5-1、

5-2、

四、默写(共1题;共10分)

6-1、

6-2、

6-3、

6-4、

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