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分类
内容
单元教
材分析
第三单元是文言诗文单元,共四篇课文——《三峡》、《短文二篇》、《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
本单元以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字词和引导学生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为重点,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本单元设计八节精讲精读课型,其中《三峡》一节、《短文二篇》两节、《与朱元思书》一节、《唐诗五首》四节,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怀。
两节主题阅读课型《三峡》对应丛书《三峡散记》,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三峡的壮美和神奇。
《钱塘湖春行》对应丛书第三册的《杭州春望》、《清平乐晚春》,学习品读诗歌,感悟诗人情怀。
一节群文阅读课型主题丛书中的“山情水意”、“湖光山色”板块,用美好的心灵感受湖光山色之美。
一节以读促写课,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两节名著导读课,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长征和延安时期朱德和彭德怀等人物形象。
人文
主题
享受读山品水的美好与高雅
语文
要素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感知内容大意,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养成主动积累文言词语的意识。
单元学
习目标
1.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诗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从古人歌咏的山水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单元课
时安排
(16课时)
课型
课时
内容
教学重点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双元把握、初读文章、梳理内容
定向
单元梳理课
1课时
字词梳理、文学常识、初读课文
读写、理解、运用
主题阅读课
12课时
1.精读精讲:
《三峡》《短文二篇》《唐诗五首》(前四首)(8课时)
2.抓特征绘奇景:
《三峡》+丛书《三峡散记》(1课时)
3.读山品水寓真情: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
4.奇山异水品真情:
《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1课时)
5.诗意的春天:
《钱塘湖春行》+丛书《杭州春望》、《清平乐晚春》(1课时)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掌握技法、体会情感。
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品读诗歌,感悟诗人情怀。
以读促写课
1课时
单元写作训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
指导、实践、讲评
名著导读课
2课时
《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方法指导
群文阅读课
1课时
湖光山色惹人醉:
丛书《钱塘江看潮记》、《西湖雨景》、《阿里山纪行》、《画山绣水》
感悟湖光山色之美
第三单元享受读山品水的美好与高雅
单元导读课(1课时)
学习目标:
1.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诗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从古人歌咏的山水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生活动:
1.学生齐读单元导读,把握单元要点。
2.教师提示导读要点,学生通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限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4.再读课文,梳理感知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对文章的观感,教师巡视点拨。
教学反思:
单元梳理课(1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了解重要作者的生平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3.初步了解写景诗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字词;理解并掌握生词词义,能疏通文意。
2.利用工具书了解生字词音义与用法,并在书本上做批注。
总结易错字。
教师归纳并点评。
3.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奇绝三峡
课型:
主题阅读课(精读精讲)
课时安排:
2课时
阅读篇目:
《三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熟
读成诵。
2.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理解本文的写景顺序以及景物的特征。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分析作者的写景顺序以及文中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
(4)背诵课文。
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课前阅读《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展示郦道元和《水经注》的资料。
2.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正确、流利朗读。
3.依据课下注释,积累实词、虚词;自主翻译课文内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学生展示翻译成果,其他同学纠正、补充、点评。
5.在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引导下,进行积累、分析。
(教学建议:
课后题是课文的重点,是完成单元目标的抓手,因此不能遗漏。
)
抓特征绘奇景
课型:
主题阅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阅读篇目:
1+X(课本《三峡》,丛书《三峡散记》)
学习目标:
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三峡的壮美和神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主问题:
1.读《三峡》《三峡散记》,圈点勾画两文中描写三峡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体现了三峡什么样的特点?
用“我从段的句,读出了一个的三峡。
”的句式回答。
2.两文作者分别按什么顺序描绘写三峡的?
学生活动建议:
1.自主阅读两篇课文,勾画关键语句,想想三峡美在哪里。
2.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山”和“水”之美,并用“我从段的句,读出了一个的三峡”回答。
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4.小组合作探究,两篇文章写景的方法。
秀美山水
课型:
主题阅读课(精读精讲)
课时安排:
2课时
阅读篇目: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所描绘的景物特征,理解作者寄托于景物之中的复杂心境。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的内容。
(3)《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这些句子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4)谈谈对文中的重点语句的理解:
重点语句a: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重点语句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的“闲人”一词。
(5)背诵课文练习。
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正确、流利朗读。
2.依据课下注释,积累实词、虚词;自主翻译课文内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
3.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学生展示翻译成果,其他同学纠正、补充、点评。
闲庭信步赏美景
课型:
主题阅读课(精读精讲)
课时安排:
2课时
阅读篇目: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仔细品读课文,把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3)问题讨论:
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
(4)背诵课文
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听范读—自由朗读—正确、流利朗读。
2.依据课下注释
,积累实词、虚词;自主翻译课文内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
3.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学生展示翻译成果,其他同学纠正、补充、点评。
读山品水寓真情
课型:
主题阅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阅读篇目:
《三峡》《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景物特点,感悟作者的感情。
2.了解骈体文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仔细品读课文基础上,思考:
1.三篇文章所写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分析三篇文章语句特点,比较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仔细品读三篇文章,勾画文章中描写景物的语句,体会文章中寄寓的作者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各篇文章语句的特点。
奇山异水品真情
课型:
主题阅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阅读篇目:
1+X(《与朱元思书》、丛书3《与顾章书》)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大意;
2.品味富春江的绮丽多姿,感悟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高洁志趣和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江山多娇,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并大加描绘叹赏。
今天,我们学习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就是这样的文章,从标题看虽是书信,却是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吴均笔下的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
二、活动一:
初读课文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时间3分钟;
选2名同学朗读课文;
三、活动二: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小组讨论解惑,若解决不了,请大家帮忙;
四、活动三:
品读课文
带着问题,再次读课文。
主问题:
作者是怎样描绘富春江奇山异水的?
“奇”在哪里?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五、活动四:
品读《与顾章
书》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文章大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
唐诗五首
课型:
主题阅读课(精读精讲)
课时安
排:
2课时
阅读篇目:
唐诗五首(前四首)
第一课时
学习篇目:
《野望》《黄鹤楼》
一、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领略韵律之美。
2、借助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画面美,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情怀。
二、教学过程
学习《野望》: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涌现。
我们都学过哪些唐诗呢,谁还记得?
(学生交流展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活动一:
朗读感诗韵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
(自读、默读、朗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课文)
(2)师生共同研讨划分诗歌节奏,读准节奏。
(教师点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活动二:
美读通文意
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展示,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归纳)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思考,交流展示)
活动三:
品读悟真情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一谈,
你读出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展示)
(三)总结归纳,回归目标
指定学生担任小老师,对本诗学习重点进行总结,老师和其他学生适当补充。
学习《黄鹤楼》: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黄鹤楼是一个神奇而迷人的地方。
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垠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二)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活动一:
朗读感诗韵
通过学生自主研学,小组合作交流等,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节奏。
活动二:
美读通文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展示,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归纳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描写了什么景色?
诗中是怎样把神话传说和眼前的景物联系在一起的?
活动三:
品读悟真情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等,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归纳,回归目标
指定学生对本诗学习
重点进行总结,老师和其他学生适当补充。
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
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炼的用词,感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学习《使至塞上》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品读诗歌感悟诗歌中的诗情画意
活动一:
朗读感诗韵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节奏。
(多形式诵读)
活动二:
美读通文意
(1)“单”“孤”“征蓬”等字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在小组内交流所得,推选优秀代表。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么样的景色。
《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你怎么理解,你觉得好在哪里?
小组内交流所得,推选代表展示。
(3)读课文,体味这篇古诗美在何处,从构图、线条,色彩角度分析在小组内交流所得,推选优秀代表。
活动三:
品读悟真情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一谈,你读出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归纳,回归目标
指定学生总结本诗学习重点,老师和其他学生适当补充。
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大家对李白都已经很熟悉了吧,我们都学过李白的那些诗呢?
(学生展示)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时间5分钟)
活动一:
朗读感诗韵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节奏。
(多形式朗读诗歌)
活动二:
美读通文意
主问题:
颔联,颈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交流展示,集体归纳。
(1)预期目标: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景物描写的认识
(2)教师措施:
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活动三:
品
读悟真情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一谈,你读出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展示)
(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补白”认识律诗特点。
(四)目标检测、反馈。
通过学生展示,教师归纳,巩固学生对四首诗及律诗的学习。
(五)读写结合,实战演练。
学生根据诗意改写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古诗
诗意的春天
课型:
主题阅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阅读篇目:
1+X(《钱塘湖春行》,《杭州春望》《清平乐晚春》)
学习目标:
学会品读诗句、体会作者对春天的不同情感。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情景导入
“拿出录音机放录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流水声、鸟叫声、虫子叫声)“听到这些声音,你们想到了什么?
”春天,她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春天也是文人墨客喜欢的。
今天我们就在几位大文豪的引领下,欣赏各不相同,但同样诗意的春天。
(二)引领阅读《钱塘湖春行》
活动一:
朗读感诗韵
1.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活动二:
美读通文意
你读到了怎样的春天?
示例:
我读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是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读出来的。
活动三:
品读悟真情
你感悟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小组阅读《杭州春望》
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研讨用“三读法”研读诗歌,解决下列问题:
1.你读到了怎样的春天?
2.你感悟到了诗歌怎样的情怀?
(四)自主阅读《清平乐晚春》
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用“三读法”研读诗歌,解决下列问题:
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诗歌描绘了的春天,表达了诗人情怀。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与春天有关的诗文。
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学习的古诗。
2.搜集诗词,用“三读法”品悟诗歌的情感和哲思。
推荐篇目:
《春夜喜雨》(杜甫);《初春小雨》(韩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
课型:
以读促写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请学生黑白画,接着引导学生说说“你的发现”,即“角度不同,效果有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多角度描写景物。
二、学习内容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品读经典提炼技法
教师活动:
提出主问题:
品读经典写景段落,说说其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学生活
动:
学生自主阅读写景名段,思考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
经典例文一:
《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生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技法1:
定点观察:
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动点观察: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景物。
经典例文二:
《桃花源记》中: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技法2:
移步换景:
随着观察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的不同角度也有变化。
经典例文三:
《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技法3:
调动感官(略)
(三)学以致用体会技法
布置写作任务:
如果你在校园或者风景名胜区发现一处景物,想想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写作,请你用所学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学生活动:
1.小组就问题合作交流,思考写作任务。
2.写好之后,组内互评作文。
3.展示优秀习作,教师点评。
4.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活动:
自学阶段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合作阶段深入小组点拨指导,展示阶段评价总结。
(五)布置作业熟练技法
所有学生能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运用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
红星照耀中国
课型:
名著导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阅读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中关于毛泽东、朱德
和彭德怀的篇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长征和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教学内容与步骤: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等章节,勾画关于毛泽东的
介绍,思考:
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带着问题,圈点勾画、批注相关语句。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派代表展示,其余小组补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长征和延安时期朱德和彭德怀的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与步骤:
要求学生在2周的时间里完成本书的阅读,并找到介绍朱德、彭德怀的章节,仔细阅读,分析他们的人物特点。
问题:
从书中哪些内容,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课后任务:
以
课上所学分析人物形象方法,读整本书,选择分析你印象深刻的人物。
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带着问题,圈点勾画、批注相关语句。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3.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余小组补充。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湖光山色惹人醉
课型:
群文阅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阅读篇目:
《钱塘江看潮记》、《西湖雨景》、《阿里山纪行》、《画山绣水》
学习目标:
1.默读文章,用心感受湖光山色之美。
2.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和优美的语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主问题:
1.说出你从文中感悟到了湖光山色怎样的美?
2.你欣赏文中哪些句子,请勾画并赏析?
学生活动建议:
学生浏览文章,自主思考,勾画、摘抄相关语句,并有感情朗读。
小组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
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
。
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
如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猜物和狩猎场面;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力量;在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困腾标志等。
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按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得来的黄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
此后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同时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周礼》有载:
“画绩之事杂五色。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的记载,自此我国传统的美学色彩观形成了。
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在“五色体系”的观念上,又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
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案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
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色彩的内涵不断扩展,使色彩文化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文化统治手段。
《白虎通》曰: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
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
《礼记·玉藻》记载道:
“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入公门。
”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等各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人对色彩的认识都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
B.冰河时期之前的人类已能本能使用颜色,这些颜色全都是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
C.色彩的内涵在五色观出现时进一步扩展,成为了一种社会分辨阶级的工具和政治文化统治的手段。
D.五色观融合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因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原始初民对色彩的使用写到五色观的形成及内涵的扩展,展现了中国民族色影观的发展过程。
B.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了冰河世纪前的人类就能使用来自自然界的色彩。
C.文章引用《周礼》的记载,是为了说明五色观比西方的“四色理论”至少早一个世纪。
D.文章引用《礼记·玉藻》,证明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强化扩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始初民在洞窟岩壁徐绘狩猎场面、用鲜血徐抹身体时,只有红、黑、黄、白四色可选择。
B.周朝之前的传统色彩观并未真正融入社会文明发展,五色观产生后色彩文化才逐步渗入政治文化领域。
C.我们在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D.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方面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追求,使得色彩民俗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
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
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
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
“长得极好!
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
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
“这是骗钱的!
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
“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
“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
她居然听懂了:
“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
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