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717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docx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开题报告教材

 

**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院、系(所)艺术学院

学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艺术

学位层次硕士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

 

**大学研究生部

**0****年5月**6日

论文题目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

课题的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发展趋势及论文的创新点:

选题目的:

火把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是集民族文化、民俗事项、民间歌舞、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传统节日。

彝语称“都则”,意为“祭火”。

不同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不同,其中彝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三天,分别完成“都载(迎火)”—“都格(赞火)”—“都沙(送火)”的民俗仪式。

其中“斗牛”、“摔跤”、唱“朵洛荷”、跳“大三弦”等为比较重要的娱乐项目。

**006年5月**0日,凉山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006]】**8号,第458项:

IX—**0),同年****月被评选为“中国十大民俗节日”,**009年**月荣获“四川十大名节”殊荣,还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0**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中共中央“十二五”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

本文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抓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这一重大议题,结合近年来文化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通过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活动及其活动中的音乐内容作为切入点,试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来审视凉山彝族火把节中的音乐形态,对其传承与保护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些许贡献。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认为,要想完整、准确的把握凉山彝族火把节的音乐形态,必须首先全面了解关于彝族文化的研究动向。

通过对多方查阅、检索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现将彝族文化和火把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彝族文化研究现状

**.**国内彝族文化研究现状

中国历史上对彝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

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载:

皇帝正妻嫘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这里的江水即岷江,若水即雅砻江,都是古代羌人居

住的地区。

又《史记·六国年表》中载“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

再如,晋朝常壕所著

《华阳国志》、唐朝樊绰所著《云南志》、元代李京所著《云南志略》、清代毛奇龄所著《蛮司合志》、师范所著《滇系》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彝族先民文化与社会状况的各个方面。

这些古代文献资料为后来的彝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但对彝族文化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应始于**0世纪初。

**9****年,四川都督府就展开了对小凉山彝族居民的调查,并出版了《峨马雷屏编务调查表册》,后又有多位学者相继深入彝族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彝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的有《西南夷族考察记》(曲木藏尧**933年)、《西南夷族调查报告》(庄学本**94**)、《大小凉山彝区考察记》(曾昭伦**943)、《大小凉山之夷族》(四川省建设厅**947)等;从民族、人文、地质对彝族进行考察的有《凉山夷家》(林耀华**947)、《凉山彝族奴隶制度》(江应梁**948)等。

即便,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来自民间学者自发的调查,但也为日后彝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彝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虽期间的文化大革命使彝学研究一度中断,但总体来说硕果累累。

如《西康省大凉山彝族的社会经济制度》(张向千**954)从社会制度方面对大凉山彝族进行分析研究,《彝族的主要源流——唐代滇西乌蛮中的顺蛮、南诏、磨弥、罗仵及仲牟由》(刘尧汉**96**)从历史传说引出对彝族族源的探讨,《凉山地区古代民族资料汇编》(蒙默**977)和《清实录彝族史料辑要》(徐铭**983)则是对明清时期的彝族先民的活动进行研究,《彝族史稿》(方国瑜**984)、《彝族简史》(国家民委**987)《彝族古代文化史》(张福**999)《西南彝族历史档案》(华林**00**)等则是从史学角度对彝族的历史、族源史分期做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984)、《**研究彝族专集》(全国彝学会**985)、《彝族史要》(易谋远**999)、《昭通彝族史探》(陈本明、傅永祥**00**)、《彝族文学史》(李力**003)等则是论述了彝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国外彝族文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中国彝学的研究基本开始于鸦片战争(**840年)以后。

如杜布益、爱弥·罗毅(法国)合著的《云南亲王史》详尽描述了彝族家支及婚俗;巴伯(英国)所著《金沙江:

中国藏东及缅甸漫游记》中提到大小凉山风土人情;保尔·博厄尔(法国)所著《对倮倮语言的研究》中收录了彝族语言词汇和彝族文学;戴维斯(英国)所著《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论证了种族起源问题;吕真达(法国)所著《建昌罗罗》详尽描

述凉山彝族的社会制度;亨利·科尔迪埃(法国)的论文《倮倮的现实形态问题》描述了彝族的历史和文化;哈里·弗兰克(美国)所著《华南漫游记》介绍了其在彝族聚居区的

所见所闻;邓明德(法国)所著《倮倮·历史·宗教·习俗·语言和文字》更是一本见术颇深且从各个方面介绍彝族的综合性论著;威宁顿(英国)所著《凉山奴隶》则是对彝族制度文化发面的探究;八卷佳子(日本)所著《凉山彝族社会性质论争》评述了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伊次和雅尔福列夫(苏联)合著的《东亚和东南亚诸民族的村社和社会组织》则专门论述了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问题。

这些外国学者的论著均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分析了中国彝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种族起源、社会制度、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客观上对起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945年二战结束以后,外国学者对彝族的研究继续深入。

研究彝族族源方面的有:

伊次(苏联)的《东亚南部民族史》(**97**)、查尔斯·巴库思(美国)的《南诏国和唐代中国的西南边疆》(**98**)、白鸟芳郎(日本)的《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研究》(**960)、加佐明(日本)的《中国西南彝族的社会组织》(**96**);研究彝族语言文字方面的有:

谢飞(美国)的《倮倮语历史语音学》(**95**)、马蒂索夫(美国)的《原始彝语中受阻音节声调分裂》(**97**)、西男隆雄(日本)的《倮倮译语的研究——倮倮语的结构与体系》(**980)等。

改革开放以来(**978年),中国政治经济焕然一新,各方面均与世界接轨,进一步把彝族文化推向国际。

**980—**987年,马克·本德(美国)先后四次来到彝区,翻译了古彝族文献《七妹与蛇郎》和创世史诗《梅葛》,其撰写的《中国楚雄彝州之行》详尽介绍了楚雄彝族“赛装节”的民俗活动事项;**986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天文系教授梁鉴澄亲临凉山州彝族地区,考察了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的“向天坟”;**990年,乔治(法国)做了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专题报告。

学术界对彝学的关注日益深入、全面,这些研究为我们探索彝族文化提供了各个方面、各种角度的启迪和帮助。

二、火把节研究现状

相比较彝族文化来说,关于彝族火把节的研究成果就稍显单薄了,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田野工作也刚刚起步。

通过搜集到的资料来看,题目涉及到“火把节”一词的书籍有5本,相关专著仅**本;题目涉及到“火把节”一词的文献有**9**篇,其中关于彝族火把节的文献仅4**篇、硕博论文仅**篇,其余多为新闻报道形式的文章;专门对彝族火把节中音乐形态、表演特征进行分析的硕博学位论文至今尚未发现,普通期刊论文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通读以上文论后,现对“火把节”之研究现状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概述:

**.**从宏观视角综合性阐述“火把节”的研究

著作《彝族火把节》(朱文旭)从起源、日期、习俗、传说、歌谣等各个方面对彝族火把节进行综合性论述,是笔者至今所得唯一一本专门论及彝族火把节的著作;《凉山火把节:

传承与变迁》(罗安平)通过对比原生态、半原生态、官方三种不同存在形式的火把节仪式及其各项活动,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及意义初探》(刘建波、章世家)以个案入手,对火把节的文化内涵及意义进行综合性探究;《浅析中国彝族火把节与日本那智火祭》(胡媛媛、杨俏村)从历史起源、时间、流程等各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火把节在不同国家、民族中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从民俗学、人类学角度对“火把节”的研究

《从“玉龙雪山彝家火把节”思考民俗主义》(王咏)从个案入手,以火把节作为切入点,对其原生态、民俗主义进行理论思索;《论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民俗特质》(黄龙光、杰觉伊弘)用火把节中的四个民俗事项(敬天祭祖、占田祈祖、烧虫逐疫、叫魂赎魂)来阐述其文化节日民俗特质;博士论文《火把节研究——以石林彝族撒尼族群为个案》(孟纹波)通过解释人类学的相关概念,把石林彝族撒尼族群火把节作为切入点,对其社会文化变迁、族群认同进行深入剖析;《尔苏藏族和凉山彝族火把文化比较研究》(王德和、古涛、周虹)从人类学角度描述了尔苏藏族和凉山彝族火把节,通过比较二者,总结出火把文化在各自族群中的人类学意义;《集体表象展演的白族火把节——以云南大理漕涧白沙井村为例》(李容芳)从人类学视角谈火把节活动,认为其集体表象是村落集体意义的体现。

**.3从经济、旅游开发角度对“火把节”的研究

硕士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对凉山旅游的作用及策略研究》(格坡铁支)重点谈到如何利用火把节推动凉山旅游业的发展;《从边缘到中心:

旅游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转型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李玉臻)通过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两次转型作为切入点,谈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嵌合的途径;《浅析节庆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从凉山州彝族火把节为例》(戴瑞敏)谈民族节庆带动旅游产业后,与当地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从节事旅游论非遗保护:

以彝族火把节为视角》(杨丽琼、马平)认为民族节庆作为特殊的旅游形式,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还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4从音乐、舞蹈学角度对“火把节”的研究

博士论文《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朴永光)第四章“节日舞蹈”专门对火把节中所跳的“都火舞”进行深入研究;《火把节仪式音乐中的文化认同》(李建富)中谈到彝族

火把节音乐仪式中反应的民俗事项及民族文化认同感;其余关于火把节音乐舞蹈的文献大都以一首曲名中带有火把节字样的乐曲作为分析对象,进行音乐色彩、曲式结构、咬字吐字、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剖析,如《以“火把节的欢乐”谈花腔艺术歌曲的演唱》(蔡利)、《盛会——析钢琴曲“火把节之夜”》(华茂)、《浅析歌曲“火把节的火把”》(冯文俊)、《浅析中阮与琵琶共同曲目“火把节之夜”的不同艺术特色》(刘洁)、《扬琴独奏“欢乐的火把节”作品与演奏技法剖析》(马昭艳)等。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火把节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研究层次、研究规模、研究领域方面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尤其在音乐领域的研究尚处萌芽状态,还需进一步深入挖掘探讨。

论文创新点: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本文以音乐人类学的视角为观照,以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立足于音乐学的音乐本体进行研究,就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这一视角尚属空白。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采用田野调查的实证方法,对彝族火把节的音乐文化进行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力求还原彝族火把节音乐文化的“全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