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237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1.transverseridge即横嵴,是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横嵴是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特征

2.lateral canal即根管侧支,又称侧支根管,为发自根管的细小分支,常与根管呈接近垂直角度,贯穿牙本质和牙骨质,通向牙周膜腔。

根尖1/3的根管侧支。

3.pulphorn即髓角,为髓室伸向牙尖突出成角形的部分,其形状、位置与牙尖外形相似。

髓角距牙合面的距离因年龄而异,乳牙与刚萌出不久的恒牙髓室大,髓角至牙合面的距离近;老年人髓腔内径变小,髓角变低,髓角至牙合面的距离变大。

4.clinical crown即临床牙冠,指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体组织。

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临床牙冠的长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正常健康的牙齿临近牙颈部被牙龈覆盖,特别是年轻人的牙冠,临床牙冠常小于解剖牙冠;随着年龄增长或牙周病变,牙龈萎缩,部分牙根暴露在口腔内,临床牙冠大于解剖牙冠。

5.root canal orifice即根管口。

髓腔为一由冠部延伸至根部直至根尖部开口的连续结构,位于牙冠的部分空间较大,称为髓室(pulp chamber);位于牙根中心的管状系统,称为根管系统(root canal system);髓室与根管在牙颈部釉牙骨质界水平的分界呈现一漏斗状的移行结构,称为根管口。

6.pit即点隙。

牙发育的钙化中心叫生长叶(development lobe),其交界处为发育沟,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的汇合处,或某些发育沟末端所成的点状凹陷称为点隙。

此处釉质未完全连接,钙化不全,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7.Triangularridge即三角嵴,为牙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成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每条三角嵴均由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8.heightofcontour即外形高点,为牙体各轴面最突出的部分。

前牙的外形高点一般均在牙冠颈1/3,后牙的外形高点颊侧一般在牙冠颈1/3、舌侧一般在牙冠中1/3。

9.pulpchamber即髓室,牙髓腔位于牙体中部,周壁除根尖孔外,其余巨大部分均被坚硬的牙本质所包被,形态与牙体外形基本相似,由髓室和根管系统组成;髓室为髓腔位于牙冠及牙根颈部的部分,其形状与牙冠的外形相似;前牙髓室与根管无明显界限,后牙髓室呈立方形,分顶、底及四壁,是髓腔中较宽的部分。

10.RootCanaltransportation即管间交通,又称管间吻合(intercanalanastomoses)或管间侧支,在扁根中常含有2个及以上的根管,在根管之间,由牙髓血管相连,构成丝带样的管间连接,发自相邻根管间的交通支,可为1至2支呈水平、弧形或呈网状,多见于双根管型,根中1/3的根管侧支多于根尖1/3,根颈1/3者最少。

11.root canal system即根管系统,是指髓腔除髓室以外的位于牙根内部的管状系统,结构复杂,包括主根管、分叉根管(副根管)、侧支根管、根管峡部以及细小分支的网状交通组成。

根尖孔和侧副根管孔是牙髓血运的供应通道,交通牙髓和牙周组织,还是牙髓牙周组织感染互相传播的途径;根尖狭窄是限制根管内感染刺激物穿出根尖孔侵犯根尖周组织的天然屏障。

12.developmentalgroove即发育沟,发育沟是指在牙生长发育时,两生长叶相融合,所形成的明显规则的浅沟;生长叶是牙发育的钙化中心,多数牙由四个生长叶发育而成,部分牙是由5个生长叶发育而成的,生长叶交界处即为发育沟;发育沟如舌沟、颊沟是磨细食物遗向固有口腔或口腔前庭的通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3.marginal ridge即边缘嵴,边缘嵴为前牙舌面近远中边缘嵴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边缘嵴在咀嚼食物时将食物局限在牙合面窝内,以便对颌牙尖进行捣碎和磨细,具有容纳、磨细并限制食物的作用。

14.lobe即生长叶,为牙生长发育的钙化中心,其融合处为发育沟。

多数牙由4个生长叶发育而成,少数牙由5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15.楔状隙也称外展隙(embrasures)。

指两牙接触区周围均有向四周展开的呈V字形的空隙。

楔状隙的生理意义有:

①邻间隙充满龈乳头,可保护牙槽骨和牙冠邻面;②咀嚼时,部分食物通过楔状隙排向口腔,楔状隙正常,食物可摩擦牙面,保持牙面清洁,防止龋及牙龈炎的发生。

16.long axis即牙体长轴,是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17.cervical ridge即颈嵴,指牙冠的唇、颊面上,沿颈缘部位微突的釉质隆起。

18.Balkwill角,指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的连线与牙合平面所构成的交角。

正常平均约为26°。

19.中性牙合指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磨牙为中性关系。

正中颌位时,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内,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

第一磨牙关系大体上反映了后牙的近、远中向接触特征,这种接触关系为中性关系。

20.Speecurve即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又叫司匹曲线,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该曲线的切牙段较平直,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远颊尖逐渐降低,然后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又逐渐升高。

21.CurveofWilson即横牙合曲线,又叫Wilson曲线(transversecurveofocclusion)。

从正面观:

①上颌磨牙向颊侧倾斜,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上颌的横牙合曲线;

②下颌磨牙长轴向舌侧倾斜,下颌磨牙舌尖位置低于颊尖,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的凹向下曲线,称为下颌的横牙合曲线;

③当下颌磨牙颊尖被磨耗后,下颌的横牙合曲线常常不再表现凹向下,而呈凸向上的曲线;

④上下颌的横牙合曲线相一致、彼此吻合,可促使两侧及前后牙齿在咀嚼运动过程中保持接触平衡,分散传导咀嚼力,保护牙周组织健康。

22.overjet即覆盖。

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

①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2~4个mm;

②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距离。

临床一般指前牙的覆盖。

23.locked bite即锁牙合,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下颌后牙的舌尖咬在上颌后牙的颊尖的颊侧为反锁牙合。

后牙在咀嚼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后牙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发生锁牙合异常时,会影响上后牙颊尖和下后牙舌尖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口腔咀嚼功能。

24.Terra牙列指数是用来表征牙列长度与宽度的一种方法,它采用牙列宽度与牙列长度的比值来描述上、下牙列大小关系,即:

Terra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100%,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作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有重要价值。

25.occlusalplane即牙合平面,是为了描述上、下颌牙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情况而假设的一个参考平面,根据临床需要及解剖学研究,将牙合平面分为功能性牙合平面和解剖学牙合平面,是指从上颌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牙合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牙合间距离,并与上唇缘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口腔修复的临床中,常以此平面作为制作全口义齿牙合堤和排列人工牙的依据。

26.ICO即牙尖交错牙合,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过去该关系被称为正中牙合。

此时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均匀,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是一种重要的咬合关系。

27.Occlusion即牙合,也称咬合,是在神经肌肉控制下,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包括静止和运动状态。

牙合是口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颞下颌关节和神经肌肉共同构成口颌系统功能整体和核心。

在功能运动中,咬合是由下颌运动来实现的,下颌运动是以神经为主导,肌为动力,颞下颌关节的配合来完成的。

28.Intercuspalocclusion即牙尖交错牙合,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在这个咬合关系下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均匀,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担,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过去该牙合关系被称为“正中牙合”,但“正中牙合”强调在正常情况下,当上、下颌牙达到该咬合接触关系时,下颌骨的位置相对于上颌骨而言是位于正中的,无左右偏移,它不仅包含了咬合接触关系的概念,还隐含了颌位的概念,所以不具有通用性。

而牙尖交错牙合则相对更准确地反应了所要表达概念的特征和内涵,因此现在已“牙尖交错牙合”一词代替了“正中牙合”一词。

29.pterygoid process即翼突,为一对从蝶骨体与大翼连接处伸向下方的突起,由外板和内板构成。

内、外板的前上部融合,下部分离形成翼切迹,其内有腭骨锥突。

内、外板之间的窝称为翼突窝(pterygoid fossa),为翼内肌的起始处。

翼突根前面的宽三角形是翼腭窝的后壁,有翼管的前口穿过。

30.下颌骨表层为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骨松质在一定部位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如在下领骨牙槽窝底部周围,骨松质包绕该处并斜向后上,通过下颌支到达髁突,形成牙力轨道,咀嚼力即通过这一轨道传至颅底。

咀嚼肌收缩产生的力,直接作用于下颌骨,逐渐形成肌力轨道,此轨道一部分见于下颌角区,另一部分从喙突延至下颌体。

在下颌体前部,两侧骨小梁彼此交错几乎呈直角,从一侧的下颌下缘至对侧的牙槽突,以增加抗力。

31.zygomaticbuttress即颧突支柱,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二支,一支沿颧骨额突经眶外缘,在眶上缘外侧端至额骨,另一支向外后经颧弓至颅底。

32.condyloidprocess即髁突,髁突属于颞颌关节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解剖关系上属于下颌骨的一部分。

髁突分为头颈两部分,髁突头略呈椭圆形,其前后径较短,约为8~10mm,内外径较长,约为15mm;上面观时,髁突头上面有一横嵴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斜面,前斜面较小,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构成一对关节的功能区;髁突头的内外两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内极和外极,内极大,突向后内方,外极小,突向前外侧,;前面观,髁突头上有内外两个斜面,其中外斜面较大,该斜面与侧方运动的工作侧有关,是承受压力的主要部位,其改建活动大于内斜面,内斜面与侧方运动的非工作侧有关。

髁突颈部系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该处骨折的重要意义在于避免颅中窝骨质。

33.temporomamdibularligamemt即关节盘外侧韧带,又叫颞下颌韧带,是颞下颌关节囊外韧带三大韧带的其中一对,位于关节囊的外侧,是关节囊外壁增厚的部分,组成韧带的纤维均起于颞骨关节结节的外侧面,分为浅、深两层:

浅层斜向后下,附着于髁突颈的外侧面,深层水平向后,附着于髁突外极和关节盘的后部。

其主要作用可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微开口时能悬吊下颌,大开口时反而松弛;此外,颞下颌关节韧带对下颌侧移(即Bennett运动)以及下颌韧带位的形成均有一定作用。

34关节下腔由关节盘下表面、髁突关节面以及关节囊构成,相对窄小,由关节盘下表面与髁突关节面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关节结构,称为盘髁关节,主要做前后向的转动运动,故盘髁关节(disc-condylejoint)也称为铰链关节(hingejoint);通常出现在双侧关节的对称性运动中,主要发生在关节下腔,髁突在关节盘下作前后方向的单纯转动运动,又称铰链运动(hingemovement)。

35.verticalchain即垂直肌链,由一组垂直向排列的肌从上向下几乎呈纵行连接所构成。

此链的上半部分由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腭垂肌组成,下半部分由腭咽肌和腭舌肌构成。

垂直肌链的上半部分肌肉收缩可上提软腭,下半部分收缩则下降软腭。

软腭的这种功能活动类似存在于咽腔中的一个活瓣,行使发音和吞咽功能。

36.posturalchain即姿态肌链,由连接头颈部的多组肌群构成。

该肌链起于颈后部斜方肌等,通过帽状腱膜向上与枕额肌相连并绕过头顶,向头部两侧连接颞肌、咬肌,向前下藉下颌骨、舌骨与舌骨上、下肌群相连。

该肌链与位于颈外侧部的胸锁乳突肌等共同支持头的垂直位置。

整个肌链组成中,下颌骨、舌体为游离的骨骼结构,随着两端相连的肌肉张力的变化,它们的空间位置也可发生改变和移动,故被视为弹性部分。

由此可见,下颌骨、舌骨的位置是这个肌链中诸肌群相互作用的结果。

37.半月神经节又称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ganglion),为最大的脑神经节,在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距颧弓根后端深约4.5~5cm,位于硬脑膜两层所形成的三叉神经腔内,上方为大脑颞叶,内缘邻近海绵窦后部和颈内动脉,外侧有卵圆孔、棘孔,深面有三叉神经运动根及岩大神经走行。

38.面神经于脑桥延髓沟的外侧部出脑后入内耳门,穿内耳道底入颞骨岩部的面神经管,在面神经管内先向前外,继呈直角转向后外,在转折处膨大形成面神经膝(外膝),此处前缘面神经干上有感觉性的膝神经节(geniculateganglion)。

39.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即颈上神经节,指颈交感神经节的最大者;位于第2、3颈椎横突的前方,颈内动脉及颈鞘后方;多呈梭形或长扁平型;该节发出六支:

hui'jiao'tongzhi

40.chordatympani即鼓索,在茎乳孔上方约6mm处自面神经干发出,向前上行进入鼓室,继而穿经岩鼓裂出鼓室至颞下窝,向前下行以锐角从后面并入舌神经并随其走行分布。

鼓索包含有味觉纤维及副交感纤维,前者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传导味觉冲动;后者进入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至下颌下腺及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41.pterygoidplexus即翼丛,或称翼静脉丛(pterygoidvenousplexus),位于颞下窝内,相当于上颌结节后上方处,分布于颞肌及翼内、外肌之间,凡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例如脑膜中静脉、颞深静脉、腭降静脉、上下牙槽静脉、翼肌与咬肌静脉等均参与此静脉丛的构成。

该静脉丛向后汇集成上颌静脉,在施行上牙槽后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时,应正确掌握注射针的方向、角度及深度,避免刺破翼丛而发生血肿。

翼静脉丛与颅内、外静脉有广泛的交通,其血液主要是向后外经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向前也可经面深静脉通入面静脉,亦可向上通过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等处的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翼静脉丛主要收集口腔颌面及眼部的静脉血,这些交通静脉可将该处感染扩散蔓延到海绵窦,从而引发颅内感染。

mon facial vein即面总静脉,为一短粗静脉干,在颈动脉三角内,下颌角后下方,由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而成,斜过舌下神经及颈内、外动脉的浅面,约平于舌骨大角,胸锁乳突肌深面汇入颈内静脉。

有时面总静脉还接受舌静脉及咽深静脉等属支,在颈外动脉浅面形成静脉网。

面总静脉有吻合支与颈外静脉相通,有时主干注入颈外静脉,而反以小支与颈内静脉相连。

面总静脉与颈内静脉交角处有角淋巴结,上颌窦、鼻、咽癌转移时可先至此淋巴结。

在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时,常需先处理面总静脉,便于颈外动脉的显露。

43.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前斜角肌内侧缘,与颈内静脉汇合形成头臂静脉;两静脉形成的夹角称颈静脉角,左侧静脉角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44危险三角区是指鼻根部和两侧口角连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当鼻根部、上唇发生疖、痈感染处理不当时,由于面部静脉走行于面部肌肉中,而面静脉瓣膜数量相对较少或发育不全导致瓣膜功能不良,当表情肌收缩时,可驱动血液逆流,使菌血栓自面前静脉经内眦静脉→眼上静脉→颅内海绵窦或经面深静脉→翼从→颅内海绵窦,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45.carotid sinus即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或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内含有特殊压力感受器,当动脉压升高或受到其他压力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末梢血管扩张,使血压降低。

临床上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附近进行手术时,常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以避免由于压迫颈总动脉或不慎累及颈动脉窦,导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之颈动脉窦综合征。

46parotidcapsule即腮腺鞘,是颈深筋膜浅层的延续,由深、浅两层筋膜包饶腮腺而形成。

浅层筋膜向上附着于颧弓,向下至下颌角,向前与咬肌筋膜相连,向后附着于乳突并与胸锁乳突肌筋膜相延续。

47Frey’sSyndrome即味觉出汗综合征,当咀嚼食物或刺激唾液分泌时,腮腺区的皮肤潮红伴有出汗现象。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手术切断的耳颞神经中的副交感分泌神经支与支配皮肤汗腺、表浅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错位愈合所致。

48.vonEbner'sgland即味腺,为浆液腺,位于舌背界沟前方轮廓乳头的固有层中,开口于轮廓乳头的沟底黏膜,分泌稀薄的蛋白样液体。

49.腮腺床指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主要包括颈内动、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相毗邻,腮腺犹如侧卧上,故将上述结构称为“腮腺床”。

其中,茎突诸肌及颈内静脉紧邻腮腺深叶的深面,更深层则为颈内动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

因此,在面部手术时,当腮腺肿瘤深入到“腮腺床”附近并与之有粘连时,或颈淋巴组织整块切除涉及“腮腺床”时,应特别谨慎,避免损伤“腮腺床”的重要血管、神经。

50.nasolabialangle即唇鼻角,又叫鼻唇角,是美容角的一种,为鼻小柱与上唇构成的夹角,正常为90°-100°,上颌骨手术对鼻唇角的影响较为明显。

51.颈鞘或称颈动脉鞘、颈血管鞘,呈管状。

该鞘上方附着于颅底颈静脉孔和颈动脉管外口周缘的颅骨外膜;下方止于锁骨胸骨端和胸锁关节的深面。

由鞘向内伸出间隔,分隔鞘内诸内容。

在鞘内,颈内静脉居外侧,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位于内侧,迷走神经走行于上述动、静脉之间的后方。

52.Frankfort plane即眶耳平面,是指连接双侧眶下缘最低点和外耳道上缘的一个假想平面,当人端坐,头保持直立位置时,该平面与地平面平行;此平面常被作为描述上、下牙列、下颌骨以及咬合关系相对于上颌乃至颅面其他结构的位置情况和运动关系的基本参考平面,在放射投照检查中具有重要的定位参考意义,是临床最常用的参考指标之一。

53.intercuspal position(ICP)即牙尖交错位,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者颅骨的位置关系。

该位置因牙尖交错牙合而存在,又称为“牙位”(tooth position)或者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al intercuspal position,MIP)。

54.由于下颌侧向咬合运动为一种非对称的运动,两侧髁突运动方式及运动方向并不一致,工作侧髁突以转动为主,向外侧运动幅度约3mm,而非工作侧髁突向前、内、下滑行,其运动轨迹与矢状面形成夹角,称为Bennett角。

55.border movement,envelop of motion即边缘运动,为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做的最大范围的运动,代表了下颌、颞下颌关节及其韧带和咀嚼肌的功能潜力。

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言语等功能性运动,均包含在边缘运动轨迹的范围内。

通常以下颌运动中切点的运动轨迹进行描述。

56.longcentric即长正中,又叫正中自如(freedomofcentric)指从后退接触位自如地向前上移动约0.5~1mm左右到达牙尖交错位的移动范围内,下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偏斜。

这两个颌位间无偏斜的以前后方向为主的位置关系就是长正中。

长正中使下颌在进入牙尖交错位时的冲击力得到一定的缓冲,有利于保护牙周组织及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咀嚼系统组织结构的健康。

57.canineprotectedocclusion即尖牙保护牙合,是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重复的侧牙合颌位。

(1)特点:

在侧方咬合运动时,以尖牙作支撑,对其他牙齿起到保护作用。

(2)在作前伸咬合运动时,上下颌前牙切缘相对接触,后牙不接触;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只有尖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齿不接触。

RCP与ICO协调(RCO与CO协调)。

(3)尖牙作支撑的有利条件是:

①具有适合作为制导的舌面窝,可导致牙合力趋于轴向;

②根长且粗大、支持力强;

③位居牙弓前部,在咀嚼时构成Ⅲ类杠杆,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

④牙周韧带感受器丰富,对刺激敏感,能及时做出调整反应。

(4)年轻人多为尖牙保护牙合,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牙齿的磨耗,尖牙保护牙合可以变为组牙功能牙合。

58.freewayspace即息止牙合间隙,又叫自由间隙,是指当下颌处于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时,上下牙弓之间保持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约2~4mm。

59.group functional occlusion即组牙功能牙合,组牙功能牙合属于侧牙合颌位,是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重复的侧牙合颌位,下颌向一侧运动时,通常将下颌移向侧称为工作侧,对侧称为非工作侧;工作侧有2对以上后牙接触,或1对后牙(通常诶第一前磨牙)以及尖牙有咬合接触,而工作侧其他后牙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咬合接触,这种咬合关系称为group functional occlusion,简称组牙牙合。

这种咬合关系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牙齿的磨耗而逐渐增加。

60.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即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其形成机制是升颌肌的牵张反射,此时双侧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央略向前下的位置;且在此位时上、下牙不接触,从而避免了非咀嚼性磨损,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组织基本不承受负荷,口颌肌比较放松,这是维持口颌系统健康所必须的,因此,保持下颌姿势位的相对稳定及正常的牙合间隙十分重要;另外,下颌姿势位又是相对稳定的,而且下颌姿势位并不以上、下颌牙的咬合为存在条件,因此,在全口牙缺失作总义齿修复确定颌位时,下颌姿势位可以作为恢复牙尖交错位的重要参考颌位。

61.masticatoryforce即咀嚼力,也称咀嚼肌力(masticatorymuscleforce)是指参与咀嚼的肌肉所能发挥的最大力量。

力量的大小,视参与咀嚼的肌纤维的多少而定。

一般以肌肉在生理状态下的横断面积的大小来衡量。

62.bitingforceorbiteforce即牙合力,指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

在咀嚼时,咀嚼肌收缩力量若超过牙周膜的耐受域,产生痛觉,通过反射而减少升颌肌群收缩力量,肌肉仅发挥部分的力量,并未使用其全力。

这种牙齿所承受的实际咀嚼力量,临床上称为咀嚼压力,亦称牙合力。

牙合力的情况是反映牙颌系统及全身健康状态的一个有力指征。

63.chewingcycle即咀嚼周期。

咀嚼运动是复杂的综合性运动,但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性和重复性,这种程序性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具有形态和时间的变化特征:

①形态:

成人的典型咀嚼轨迹图形在冠状面呈滴泪状,时间变化为:

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②时间:

一个咀嚼周期所需时间平均为0.875s,其中咬合接触时间平均为0.2s。

65.abrasion即磨损,指牙齿表面与外物机械性摩擦而产生的牙体组织损耗,如刷牙引起的前后牙唇、颊面的非生理性损耗,嗑瓜子造成的上下中切牙切缘的楔形缺损。

当牙齿过快、过多或不均匀的磨耗时,不仅使牙体形态改变,而且牙弓的牙合关系也受到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