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233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docx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

浅谈遂川县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

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约在6000多万到1亿之间。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

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家是孩子最开始的港湾,是他们的最早启蒙地,选择隔代教育还是亲子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祖父母和其他非直系亲属对儿童的照顾远不及亲子间的教育那样有针对性和富情感性。

更何况许多儿童连这种照顾都无法享受,从小他们只能寄居在别人家里或者独自生活。

也许这对他们的独立能力或多或少是一种锻炼,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孩子正处于一种转型期,这段时期是直接影响到他将来各个方面的发展的,父母亲良好的教育和对他们人生观上的指引对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不少数的“留守儿童”逐渐变成了“问题儿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本着全面掌握遂川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的宗旨,笔者在遂川县志愿者协助下对遂川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查。

  

1、遂川县留守儿童的现状  

遂川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境,是吉安市的南大门,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县辖23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329个行政村(居委会),现有国土面积3144平方公里,总人口5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10.2万,占总人数的19.39%。

截止2008年5月,全县共有“留守儿童”21577人,占在校学生总人数65896的32.7%;其中小学“留守儿童”16038人,初中“留守儿童”5539人;男11623人,女9954人;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10782人,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6011人占总数的27.9%,非住宿的15536人,占72.1%。

从留守学生年龄结构统计来看:

6-11岁的占留守学生的46%,12-14岁的占30%,14岁以上的占24%。

据调查显示,在遂川县“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后,大多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其中有的家长两年回家一次,个别家长五年以上没有回过家。

“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有的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联系。

联系的内容一般是关于钱物,关于饱暖,谈及学习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的不足20%;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80%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调查还得知,“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60%的临时监护人连每年一二次的家长会也不能按时参加,农村学校由于家校距离远,教师登门家访的难度大,对年老的监护人电话家访又很难达预期效果,因此,较一般儿童而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打了不小的折扣。

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2007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539亿,比2006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

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据调查显示,遂川县“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有10782人,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学生有10795人,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有19802人,寄养在亲戚家的学生有1775人。

  

2、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

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农业部200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

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为了更加真实地论述留守儿童现象的现状,下面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例。

  

古阳,男,11岁,家在遂川县戴家埔乡淋洋村山塘坑1号就读戴家埔乡淋洋中心小学3年级。

母亲逝世,父亲外出打工4年未回家。

由伯父古棠忠抚养,伯母患有脑木炎,奶奶年老生活不能自理。

可是命运却依旧和古阳开了个玩笑,古阳同学患有先天性尿道下裂,其尿道开口不在正常位置而在会阴部,外阴形状如女性,不能站立排尿,龟头背侧包皮如围裙状,阴茎腹侧无包皮系带。

被村里人讥笑称为“阴阳人”。

在采访中,古阳性格非常内向,几乎没有话语,也没有笑容。

让人看了很是心酸。

尿道下裂是小儿常见的先天尿道畸形,经过手术是可以治愈。

可是对这样的家庭手续费显得是多么遥不可及的。

幸运的是,在笔者和遂川志愿者的协调下,在“麦田计划”资助下,古阳终于如愿以偿在市中心医院成功的做好了尿道下裂修复手术。

  

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农村数以亿记的进城农民工。

在为自己拼搏奋斗的同时,他们也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加速了城市与农村的两极分化,城市发展与进步的速度远远是农村依靠几个打工者所无法比及的。

“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是中国国情的一个突出表现点而己,多年来的呼吁,可现实的回答只能是等待。

可谁又在想象若干年后的今天,二千多万的留守儿童将来又是怎么样的呢?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

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还有今近年来由于父母婚姻问题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形成。

我们在遂川了解到85%的孩子之所以在家成为“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所在地没有合适的学校,到了那里没有得到好的教育。

  

三、留守儿童广泛存在的问题  

1、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从雩田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从中小学校调查还得知,“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60%的临时监护人连每年一二次的家长会也不能按时参加,农村学校由于家校距离远,教师登门家访的难度大,对年老的监护人电话家访又很难达预期效果,因此,较一般儿童而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打了不小的折扣。

  

2、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其中有的家长两年回家一次,个别家长五年以上没有回过家。

“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有的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联系。

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而联系的内容一般是关于钱物,关于饱暖,谈及学习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的不足20%,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调查中,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80%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4,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

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

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5、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向小点的同学索要钱物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在遂川县四里街与一现就读初三男孩的谈话中得知,他的父母都出去广东打工了,自己对学业也可以说放弃了,自己从来没有就想过去上大学,只打算初中毕业后就像自己的爸妈一样去外地打工。

  

7、生活艰辛。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笔者在珠田仙溪村调研时就发现不少的实例。

钟德金,父亲智障,母亲改嫁,爷爷中风不能自理,跟未成家的叔叔一起生活;曾青青,家里房屋倒塌,现居住在别人废弃的旧土坯房里;黄志群,父亲英年早逝,母亲改嫁,跟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钟娟,在5岁的时候被烧伤,造成残疾,父亲有严重的关节炎病,为了筹钱给她治病,常年在外打工,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年纪较大,他们很多人除了要自己做饭洗衣服之外,有时候还得帮助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些农活;在就发现对于那些家里有多个留守子女的,作为老大的哥哥或姐姐就得肩负更重的担子,既要帮忙干农活,又要看护小的,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很小的年纪就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如果留守儿童生病了,一般也只会到本村的药店拿点药吃,或者由监护人提供一点土方子,遇到大病,经常就会出现问题,经济条件不允许,不敢去大医院,一拖再拖,病搞得很严重。

  

8、安全隐患。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四、关于遂川县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留守儿童亲情需求较强心态堪忧  

(二)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三)监护状况堪忧  

五、遂川县关爱“留守儿童”经验总结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遂川县从容行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认清清自身,找出自己的不足,制定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和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笔者协同遂川志愿者经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总结出了这几年遂川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县委、县政府已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列入重要议程  

1、成立遂川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由县妇联牵头,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留守儿童”问题,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遂川的重要举措来抓,将关爱“留守儿童”列入关系民生工程。

为唤起全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意识,县委、县政府组织县人口计生委、妇联、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人员深入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对全县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微机信息档案。

遂川县妇儿工委向全县发出为“关爱留守儿童”的倡议,通过企业捐助,筹集20多万元资金,采购了一批儿童书籍、儿童玩具等物品,送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手中。

对农村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重点慰问,除赠送书籍、玩具等物品外,还特别给予了一定的慰问金。

  

2、开展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县四套班子40多名领导统一行动,深入所挂乡镇中小学校和部分群众家里,看望慰问农村“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状况,县直各部门深入所挂点乡村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

有帮乡挂村任务的县直部门和单位纷纷来到所挂点乡村,走访慰问农村“留守儿童”,送上一份爱心。

同时,与部分农村困难家庭签订了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责任状,落实了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人,建立起长期扶贫帮扶工作机制。

部分特别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与县直单位的党员干部结成了帮扶对子,在物质、资金上给予重点帮扶。

目前,有380多个县直单位党员干部家庭与帮扶的贫困儿童形成了互访,  

3、县妇联开展了“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

要求全县每个妇女干部必须结对联系一个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并建立经常性联系方式,做到经常关心所结对认亲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健康,让这些“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家庭的关心和温暖。

同时还号召全县女党员、女人大代表、女政协委员、女企业家、女个体工商户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认亲。

目前,全县有200多农村“留守儿童”找到了自己的“春蕾妈妈”。

  

4、今年5月,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依托“遂川党建”网站,开展了以“奉献您的爱心,牵手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青年志愿者网上招募活动,共招募青年志愿者383名,并颁发志愿者聘任书。

同时发挥农村退休老教师时间充裕、经历丰富的优势,引导退休老教师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目前,全县共有47名退休老教师走上了关爱流动党员家庭留守儿童的工作岗位。

(二)教育部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己任  

县教育局及各中小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积极履行自身职责,想方设法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1、目前,我县中小学都建立了“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各校每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了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记录“留守儿童”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的地址及联系电话等情况,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父母,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行“留守儿童”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  

根据学校“留守儿童”数量的多少,把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工作通过学校工会,团队等组织落到每位教职工的头上,从校长到任课教师都要有帮扶对象,每位帮扶工作要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并落实好各项帮扶工作,帮扶内容主要是:

①定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家长的想法和要求;②定时与监护人联系,或定时家访,沟通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情况;③与帮扶对象交心谈心,了解“留守儿童”内心世界;④关注“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对其中的“潜能生”及时而耐心的予以辅导;⑤帮助帮扶对象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等。

  

3、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活动制度  

针对留守儿童性格冷漠、自卑、缺乏爱心,内向、孤僻,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有对父母怨恨、逆反等现象。

  

①让留守儿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物质基础,让他们能以平常心对待父母不在身边这一现象。

  

②定期召开全校性的“留守儿童”座谈会,鼓励他们说出学习和生活以及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③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扫除“留守儿童”心理的阴霾。

  

4、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制度  

①定期召开监护人会议,加强对监护人开展正确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

  

②与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学校和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③通过政府、社区、村委会(支部)聘请当地老干部、老党员担任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教育。

  

5、建立“留守儿童”专题教育活动制度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上坑中心学校开展的“三自”教育(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南江乡小学开展的“同学之间结对子”活动,双休日让留守儿童到非留守儿童家做客,一起生活,校少先队开展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让留守儿童体会父母打工的艰辛,老师教育的用心。

南江中学实施“六个一”工程(谈心、生日晚会、走访、通电话、通信等)系列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留守学生感受到集体温暖,强化了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6、建立“留守儿童”自我管理制度  

要求“留守儿童”在一定时间内,写一份心得,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

  

7、为“留守儿童”创设与父母沟通的平台  

由于相当多的父母一年才能回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家,使得亲情关系出现障碍,即使有沟通也是依靠电话,但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有很大区别的,且在通话中往往也会有监护人在场,学生难以敞开心扉。

也许正是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使孩子无法充分感受到人间最为珍贵的亲情滋味。

为此,遂川县各学校陆续为2万名留守儿童开通了免费的“亲情电话”,让孩子们每月与亲人通话一次,互诉亲情。

举行了全县“留守儿童”书信大赛,并组织指导“留守儿童”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创设“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

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和提升。

  

雩田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郭霞在给爸爸妈妈的信中写道“……一眨眼已经七年了,每当听到同学说她们晚上写作业都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时候,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

我多么渴望和你们一起讨论学习,一起讲开心故事……晚上睡觉经常梦见你们,醒来时枕巾都湿了……”  

雩田三中学生李华雄电话中这样对妈妈说:

“您每次打电话回家,问的都是我学习方面的问题,女儿知道你和爸爸外出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我上学的费用,可是你知道吗?

每当周末看到别的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宿舍对他们嘘寒问暖时,我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种妒忌与失落……” 

无忌童言,代表了众多“留守儿童”的呼声和心愿,表达了他们心中失衡的父爱和母爱,反映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努力净化社会环境。

  

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协调下,加强协作,有力地净化了“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以2007年为例,公安、文化部门联合开展网吧检查20多次,处罚违章经营网吧8家,取缔非法电子游戏机室10家;县公安局还在中小学校设置治安联防执勤点10个,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230人次;工商、卫生部门开展专项检查8次,加强对青少年的卫生教育,杜绝“三无”食品进入校园,从源头上保障了“留守儿童”的安全,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六、遂川县“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诸多负面影响。

留守学龄前儿童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大多数是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能直接接受父母的教育和行为引导,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些“留守儿童”受到的只是溺爱而缺乏关爱。

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社会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70%以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或偏下。

  

2、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

在对留守儿童教育调查的同时,对他们的基本生活、思想状况也进行了调查。

一是生活方面。

据统计,12.9%的留守儿童和妈妈一起生活,35.2%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10.9%和亲属、同辈生活等。

通过调查了解,绝大部分成年人外出务工时都会将子女的生活做比较放心的安排,但是他们忽略了家庭教育。

二是思想方面。

从调查中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造成性格任性、放纵、随意,有些甚至思想比较封闭,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爱心。

  

3、行为习惯不良。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如经常说慌,不服管教,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情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少数留守儿童沉迷于武侠小说或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有的拉帮结派,被社会上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一些小偷小摸、校园暴力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身安全。

来自公安政法部门的数据显示,2004-2007年,遂川县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为199例,其中“留守儿童”占87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