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的故事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131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斯的故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斯的故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斯的故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斯的故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斯的故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斯的故事doc.docx

《高斯的故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斯的故事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斯的故事doc.docx

高斯的故事doc

高斯的故事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後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

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

「爸爸,你弄错了。

」然後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

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

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後,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

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

「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後把它们加起来!

」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

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

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

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

「答案在这儿!

」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

考完後,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

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

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

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

)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

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

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曾经不及格 

华罗庚(1910~1985年),他出身于江苏金坛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个杂货店老板。

   说来有趣,在父亲40岁那年,华罗庚出生了,他一生下来就被用两个箩筐扣上。

据说这样可以“生根”,容易被养活。

“箩”字去了“竹”是“罗”,“庚”与“根”同音。

当时中国贫穷人家的父母,最担心的孩子活不长。

华罗庚这个名字正寄托了父亲对他的祝愿,希望他能健康成长。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又在中华职业学校念过一年半,后来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迫退学),华罗庚20岁那年,一场伤寒病又使他的一条腿残疾了。

   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通过自学,成为了现代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无疑是数学天才。

 

 小时候的华罗庚其实很贪玩,常常逃学去看社戏。

他念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数学时,他因为想早点交卷出去玩,试卷写得很潦草,所以这次数学考试他不及格。

 

  经过那次教训,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就知道用功了。

一用功,他在数学上面的天份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以至于后来数学老师每逢考试的时候,就把他拉到一边,悄声对他说:

“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去玩吧。

” 

 华罗庚在念初中时大显“锋芒”的是他看出了胡适的逻辑错误。

 

  初二那年,他的一位语文老师,是胡适的崇拜者,经常要学生读胡适的作品,并写读后心得,有一次分配给华罗庚读的是胡适的《尝试集》。

 

  华罗庚只看了胡适《尝试集》前面的“序诗”,就掩卷不看了。

序诗是: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在“读后心得”写道:

这首诗中的两个“尝试”,概念根本不同,第一个“尝试”是“只试一次”的“尝试”,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

胡适对“尝试”的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

 

  当时他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就看得出胡适的逻辑错误,足见其缜密的“科学头脑”。

 “周公诛管蔡”的风波也是跟着位语文老师有关的,有一次这位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

“周公诛管蔡论”。

 

  依正史说法,管叔、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们不服,联合商朝后裔武庚一起叛乱,结果被周公平定。

管、蔡被诛。

做这个题目,一般的写法是说周公诛管蔡,诛得对的。

 

  但华罗庚却做“反面文章”,他说周公倘若不诛管蔡,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的。

正因为管蔡看出他的意图,所以他才把管蔡杀了灭口。

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名目来诛叛逆,他做了这件事,自己就不便造反了。

 

  那位语文老师这次更恼火了,大骂华罗庚“污蔑圣人”,几乎要号召学生们“鸣鼓而攻”之。

 

  华罗庚辩解说:

倘若你只许有一种写法,为什么你出的题目不叫做“周公诛管蔡颂”?

既然题目有“论”字,那就应该准许别人“议论”,是议论就可以有不同的意见!

 这段辩驳,“逻辑性”是很强的。

那位老师也只好不了了之。

华罗庚的故事

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

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

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

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

“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

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

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

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

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王维克这个人

 江苏金坛地方虽小,却“卧虎藏龙”。

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时的年级主任王维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王维克对华罗庚一生影响甚大。

 据华罗庚后来回忆,江南名士顾千里“读书过目卷,经史训诂,天文算学,莫不贯通。

 而王维克就是有点象顾千里那样的人物,堪称“学贯中西”。

他曾译过但丁的《神曲》,印度的史诗。

对元曲也很有研究。

在数学方面,他虽然未成名成家,但也不止于“涉猎”了。

 

  王维克在金坛中学只教了华罗庚一年,第二年就到法国留学。

回到中国后曾当过“中国公学”的教授,他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时候,校长是胡适,教务长是杨振声。

王维克和这两个人都合不来,恰巧那时上海的小报又有一篇文章叫“黄皮客游沪记”,“黄皮客”和“王维克”谐音,影射王维克游沪是“乡巴佬进城”。

王维克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王维克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教导下,华罗庚不但在数学这一科上成绩不俗,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进步,尤其是语文,华罗庚能文能诗,他的中文基础,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

   华罗庚18岁那年,王维克做了金坛中学校校长,请辍学在家的华罗庚到该校做了庶务兼会计,第二年,学校开了个补习班,王维克又叫他去当补习班的教员。

   与此同时王维克还借给华罗庚很多数学书籍,从而将华罗庚引上了钻研数学之路。

   然而,王维克和金坛当地士绅的关系又没有处理好,于是一群士绅联名向县教育局控告王维克的“十大罪状”。

“任用私人不合格教员华罗庚”也成了王维克的十大罪状之一。

那位教育局长似乎还颇明事理,他批下来说:

“学生焉得为私人,受控各节,大致类此,不准。

” 

  最终王维克虽然打赢了官司,但他不堪排挤,又来一次拂袖而去。

华罗庚的补习教员也干不成了,不过学校仍然用他做会计。

 

另一位难忘的老师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供他升学。

1927年春,华罗庚到了上海,考进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

在中华职业学校,他遇到了另一位难忘的老师——邹韬奋。

 

  当时的邹韬奋(1895~1944年)已是一位知名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兼任过一段时间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员。

   华罗庚谈起这位老师,连称“厉害!

厉害!

”原来上邹韬奋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自己的座位上站着。

第二次答不出,就罚上讲台上站着。

第三次答不出,就要被罚站在讲台上的那张桌子上,那样就会成为全班同学注目的焦点了。

那时候华罗庚的英文是在全班考第二名的,所以,他只被罚过在座位上站着。

   后来由于未能交齐学费,华罗庚被迫中途辍学,从此他就凭着一支笔,一张纸和从王维克那里借来的几本书,还有上海出版的《科学》杂志在家苦读,钻研……

 

华罗庚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

”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

“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

“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苏步青的故事

著名的数学大师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

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

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

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

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

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末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

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

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

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

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

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

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

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

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故事二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

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

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

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

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

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

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

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

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

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

“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

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

他疼得直打滚。

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

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

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

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

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

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

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

“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

”又说:

“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

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

”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憾,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已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

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三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

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

“当今世界,弱肉强食。

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

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

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

”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

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

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

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

“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

”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

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

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

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

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

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

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

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差的浙大去。

苏步青说:

“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

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

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

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

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

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故事四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

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

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

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

“……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

”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

“我跟着你走。

”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

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

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

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

苏步青解释说:

“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

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

”竺可桢惊愕了。

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

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

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

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

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

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

1994年夏,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步青迁徙途中住过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难以忘怀。

  故事五

  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

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

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

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

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

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

在国难当头日子里,诗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1944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诗题作一诗:

    单衣攀路径,一杖过灯汀。

    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

    客因远游老,山是故乡青。

    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对家乡沦陷和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和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

苏步青的诗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诗意境高远,笔调清新,常用典故,富有哲理。

  读了苏步青的许多诗,不仅使人感到苏老常对后学谆谆教导“金字塔”般基础之重要,文理相通之亮点。

他几十年如一日,巧用自称“零头布”(零碎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这些永留人间的好诗词,不就是苏步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佐证吗?

 

数位顺序表的由来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等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10个一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千、10个千是万,依次类推……

至于为什么叫个,十,百,千,这只是一个名称,就象人名一样,只是一个记号,是认为的赋予的一个称谓。

二进制

所谓二进制,就是只用0与1两个数字,在计数与计算时必须是“满二进一”。

人脑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思维的,电脑也必须有自己的语言才能进行运转。

所谓程序设计,正是依靠这种专用语言来实现的。

电脑是使用二进制来进行计算的,它采用二进制记数作为自己的数学语言,而不是用人们所熟悉的十进制。

为什么和计算机联系最自然的记数方法是二进制呢?

   这要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说起。

计算机的运行要靠电流,对于一个电路节点而言,电流通过的状态只有两个:

通电和断电。

计算机信息存储常用硬盘和软盘,对于磁盘上的每一个记录点而言,也只有两个状态:

磁化和未磁化。

近年来用光盘记录信息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光盘上每一个信息点的物理状态有凹和凸,分别起着聚光和散光的作用。

由此可见,计算机所使用的各种介质所能表现的都是两种状态,如果要记录十进位制的一位数,至少要有四个记录点(可有十六个信息状态),但此时又有六个信息状态闲置,这势必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

因此,十进位制不适合作为计算机工作的数字进位制。

既然每种介质都是具有两个状态的,最自然的进位制当然是二进位制。

   二进位制所需要记数的基本符号只要两个,即0和1。

可以用1表示通电,0表示断电;或1表示磁化,0表示未磁化;或1表示凹点,0表示凸点。

总之,二进位制的一个数位正好对应计算机介质的一个信息记录点。

用计算机科学语言来称谓,二进位制的一个数位称为一个比特(bit),8个比特称为一个字节(Byte),依此就能创造出现实世界之外的、变化万千的另一个世界。

 

小时的由来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则沿用至今。

 

简单统计的运用

比赛统计是排球科研中的一项比较简单易行和实用性较强的调研方法之一。

它能为教学训练和比赛方案的制定,提供量化依据。

技术、战术统计,可在日常教学训练中进行,然而更能反映实战效果的是临场比赛统计。

排球调查统计的内容广泛,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